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肿瘤患者中等长度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王献方 陈建英 张红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3期3652-3656,共5页
目的 统计11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等长度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17例接受中等长度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研究,根据CRT发生... 目的 统计11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等长度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17例接受中等长度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研究,根据CRT发生情况,将17例(14.53%)发生CRT患者病历资料归入发生组,其余100例(85.47%)患者病历资料归入未发生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恶性肿瘤患者中等长度静脉置管后CRT形成的因素。依据临床分期、合并基础疾病、置管时间、DD水平构建中等长度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CRT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验证预测模型的区分度,C-index=0.935,提示该预测模型区分度良好;绘制标准曲线,可见校准曲线和Y-X直线相近,提示该预测模型准确度良好。以高风险阈值为横坐标,以净收益率为纵坐标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相较于各指标单独应用,列线图模型辅助绘制的决策曲线净受益率更高,当阈值在0.02~1.00内的净受益率>0,最大净受益率为0.145,提示上述列线图模型预测中等长度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CRT具有良好的精准度。结果 发生组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未发生组患者(P<0.05);发生组合并基础疾病个数、置管时间、D-二聚体(DD)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高、合并基础疾病个数多、置管时间长、DD水平高是11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等长度静脉置管后CRT形成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117例接受中等长度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CRT 17例(14.53%),临床分期高、合并基础疾病个数多、置管时间长、DD水平高是影响CRT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良好预测中等长度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中等长度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血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梁梦晴 李志萍 孟箭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76-281,共6页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手术。根据LDVT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24)和未发生组(n=200)。统计两组患者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入组患者围手术期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在是否患有高血压、术前是否抗凝治疗、D-二聚体(D-dimer)水平、术后卧床时间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有明显差异(P<0.05)。将多元Logistic回归获取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语言软件计算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4(95%可信区间0.778~0.849),提示其具有良好的判别和校准效果。决策曲线分析证实,在10%~75%的阈值概率区间内,预测模型的净收益较高。结论基于高血压病史、术前预防性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0.5 mg/L、术后卧床≥3 d、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76来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并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LDVT有良好的风险预测性,可用于提供个体化LDVT风险评估,指导治疗决策,减少LDVT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头颈部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胸部恶性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变化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怀斌 甄文俊 +1 位作者 马娜 佟宏峰 《北京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544-546,共3页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接受胸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52例,术前及术后3d内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术前、术毕、术后24h采集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接受胸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52例,术前及术后3d内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术前、术毕、术后24h采集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结果 52例患者术毕及术后24hPLT计数分别为(125±56)×109/L、(128±54)×109/L,均较术前的(212±73)×109/L显著下降(P<0.01)。术后24hFIB、D-二聚体(DD)分别为(5.62±0.95)g/L、(603±178)mg/L,显著高于术前的(3.81±0.79)g/L、(140±69)mg/L(P<0.05,P<0.01)。手术后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21.15(11/52),其中有症状的下肢静脉血栓1例(1.92)。下肢静脉血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各组患者手术前和术毕各项凝血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组术后24hFIB为(6.38±1.04)g/L,明显高于阴性组的(5.47±0.87)g/L(P<0.05),APTT为(26.10±3.46)s,明显低于阴性组的(29.70±3.93)s(P<0.05)。结论接受胸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毕即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术后24h进入高凝状态,同时伴有纤溶亢进;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恶性肿瘤 手术 凝血功能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凝血酶原片段1+2、血浆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原娜 王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9期24-26,30,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F1+2与D-Dimer的变化,探讨二者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7例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F1+2及D-Dimer。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组和对照组。结果 207例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9%,F1+2与D-Dimer分别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284、0.560,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放化疗无相关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F1+2、D-Dimer均显著升高(P<0.05);F1+2与D-Dimer呈正相关性(r=0.963,P=0.0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F1+2、D-Dimer是恶性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F1+2及D-Dimer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二者升高对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片段1+2 血浆D-二聚体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
下载PDF
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邱艳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24期4363-4365,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致的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20年1月因恶性肿瘤而行经PICC化疗的患者1458例,对发生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致的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20年1月因恶性肿瘤而行经PICC化疗的患者1458例,对发生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19例患者发生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老年患者(年龄>65岁)、女性、头静脉置管及纤维蛋白原>4g/L与置管后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患者(年龄>65岁)、头静脉置管及纤维蛋白原>4g/L对静脉血栓形成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在行PICC置管期间,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监测凝血功能,以避免静脉血栓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SERPINC1和MTHF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努尔比亚·热西提 崔迎雪 +4 位作者 贺曼 朱子辉 侯雪萍 王玉莹 蒋威华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051-1054,1059,共5页
目的:探讨SERPINC1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227例,根据是否发生VTE将患者分为VTE组(47例)和对照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观察并... 目的:探讨SERPINC1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恶性肿瘤患者227例,根据是否发生VTE将患者分为VTE组(47例)和对照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SERPINC1基因rs2227589位点和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析与VTE的相关性。结果:VTE组有糖尿病史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在两组患者SERPINC1 T/C基因型分布频率中,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患者MTHFR A/G基因分布频率中,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A等位基因频率。MTHFR基因A/G基因型和SERPINC1基因T/C基因型的理论例数与实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VTE组和对照组SERPINC1基因rs2227589位点基因型及T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TE组和对照组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VTE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新疆地区恶性肿瘤患者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VTE有关,等位基因A携带者VTE发生风险较高,且糖尿病史也与VTE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MTHFR基因 SERPINC1基因 恶性肿瘤 相关 新疆地区
下载PDF
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附11例报告)
7
作者 张雪 徐慧娟 +3 位作者 王玲珍 泥永安 王艺霖 孙立荣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27-2129,共3页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提高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儿童血液与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儿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提高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儿童血液与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儿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转归。结果:血栓形成率:2013年1月-2020年6月,共收治恶性肿瘤患儿727例,相关性血栓形成11例(1.51%)。肿瘤类型与血栓部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54.55%);静脉血栓形成10例(90.9%)。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7例(63.64%)血栓发生在导管相关部位。化疗与感染:有3例(27.27%)患儿应用培门冬酶合并重症感染。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诊断:动脉血栓表现为皮肤发凉、苍白,变黑,远端动脉搏动消失。静脉血栓表现为肢体肿胀,伴或不伴疼痛、活动受限。11例患儿出现症状后均经过血管B超明确诊断。治疗与转归:经过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7例血栓完全消除,3例血栓部分消除,1例截肢,无1例血栓栓塞发生。结论: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与肿瘤类型、治疗阶段、PICC应用、培门冬酶、感染等多个因素相关,发生在导管相关部位多见。临床表现以静脉血栓形成多见,表现为肢体肿胀、或伴有疼痛、活动受限。B超诊断方便快捷,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儿童 病例分析
下载PDF
规范化护理对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8
作者 高帆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124-0127,共4页
分析规范化护理干预对降低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2月的150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常规护理组(75例)行常规护理。规范化护理干预组(75例)行规范化护理干预。研究效果。结果 护理2周... 分析规范化护理干预对降低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2月的150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常规护理组(75例)行常规护理。规范化护理干预组(75例)行规范化护理干预。研究效果。结果 护理2周后,规范化护理干预组的APTT、PT值,分别对比常规护理组[(33.17±3.14)s对比(29.78±3.06)s;(13.19±0.42)s对比(10.36±1.36)s],均更长,p<0.05。护理2周后,规范化护理干预组的D-二聚体、PAI值,分别对比常规护理组[(441.36±40.39)ug/L对比(347.98±39.26)ug/L;(0.93±0.08)AU/mL对比(0.72±0.17)AU/mL],均更高,p<0.05。护理2周后,规范化护理干预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健康知识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常规护理组[(91.13±5.08)分对比(81.45±4.11)分;(83.41±5.31)分对比(77.37±4.29)分],均更高,p<0.05。规范化护理干预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p<0.05。规范化护理干预组的护理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 规范化护理干预对降低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护理 肝胆胰恶性肿瘤 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对妇科恶性肿瘤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比较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鑫丹 黄静 +2 位作者 赵冰冰 李状 李力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调查21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arpini评估模型、Wells DVT评估模型和Khorana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DVT风险评分及分层验证,应用非参数检验和...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调查21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arpini评估模型、Wells DVT评估模型和Khorana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DVT风险评分及分层验证,应用非参数检验和ROC曲线分析评价3种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Carpini评估模型在DVT组和对照组中风险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lls DVT评估模型和Khorana评估模型中DVT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风险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lls DVT评估模型使DVT患者更大可能地划分至更高的风险等级,同时将更多非患者分类到低危风险等级。取中危组作为DVT阳性可能时,Wells DVT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88。Wells DVT评估模型和Khorana评估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9.289,P=1)。结论:临床上可将Caprini评估模型和Wells DVT评估模型充分结合,有效识别高危患者,并指导个体化预防方案,同时排除更多非DVT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形成 评估模型 预测
下载PDF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
10
作者 张楠 狄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1-344,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出现异常凝固,使血管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是妇科良性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出现异常凝固,使血管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是妇科良性疾病患者的15倍,DVT和PE的发病率范围分别为17%~40%和1%~2.6%[1]。VTE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指数级上升,高龄作为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成为广泛共识[2]。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人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老年肿瘤指南中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5周岁以上人群。结合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妇科肿瘤的自身特点,将老年妇科恶性肿瘤界定为年龄≥65周岁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属于VTE的高发人群,在临床工作中需加强个体化评估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妇科肿瘤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 妇科良性疾病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血管管腔 老年肿瘤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观察
11
作者 涂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4期64-65,共2页
分析精细化护理恶性肿瘤化疗(Chemotherapy for malignant tumor,CFMT)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upper limb,DVTOUL)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CFMT患者68例,随机抽样分成观察组(34例... 分析精细化护理恶性肿瘤化疗(Chemotherapy for malignant tumor,CFMT)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upper limb,DVTOUL)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CFMT患者68例,随机抽样分成观察组(34例,精细化护理)和对照组(34例,常规护理),比较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PICC- DVTOUL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CFMT患者PICC- DVTOUL出现,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恶性肿瘤化疗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恶性肿瘤相关性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现状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珍怡 郑凯 +2 位作者 李春民 张望德 任华亮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340-344,共5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实质上是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PDVT)和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IDDVT),而IDDVT最常见,占下肢深...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实质上是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PDVT)和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IDDVT),而IDDVT最常见,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50%。VTE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恶性肿瘤相关性PDVT的发生风险及治疗策略已有较多研究。然而,恶性肿瘤相关性IDDVT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恶性肿瘤相关性IDDVT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恶性肿瘤相关性IDDVT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雪星 何媛 +2 位作者 楚杰 陈春梅 王羽丰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10期1071-1076,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209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RT形成情况分为CRT组...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209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RT形成情况分为CRT组(有CRT形成,n=178)和对照组(无CRT形成,n=191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图形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该组病例CRT的发生率为8.50%(178/20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TNM分期为Ⅰ期作参考,Ⅱ~Ⅳ期是促进CR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合并感染、高脂血症、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史、使用激素,以及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是促进CR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95%CI)=0.856(0.824~0.889),P<0.001]。Bootstrap自助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指数为0.824;校准图及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TNM分期、合并感染、使用激素、高脂血症、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史以及D-二聚体水平是恶性肿瘤患者CVC置管后发生CRT的独立影响因素。该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对CRT防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栓 危险因素 预测
下载PDF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林莉 徐建明 +6 位作者 王岩 刘建芝 李志强 刘烈军 赵传华 葛飞娇 李珊珊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血栓形成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的35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栓是否再发、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及患者生存资料...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血栓形成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的35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栓是否再发、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及患者生存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肺栓塞(PTE)患者中3例于3小时内死亡,3例治疗后好转;29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痊愈11例(37.9%),好转5例(17.2%),无效13例(44.8%),其中2例死于溶栓后肺栓塞。上肢发生DVT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0天,高于其它部位发生DVT的患者(P=0.018)。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时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7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50天)。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延误了抗肿瘤治疗的时机,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聚集等,溶栓的好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水平对诊断VTE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治疗中血栓复发的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下载PDF
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治疗对策探讨 被引量:45
15
作者 闫红艳 张阳 孙庆仲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治疗对策。方法 对 2 5例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与随机选取的 2 5例健康成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比较 ,并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组的 ηb、...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治疗对策。方法 对 2 5例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与随机选取的 2 5例健康成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比较 ,并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组的 ηb、ηp、Fib、HCT、ESR等五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或 0 .0 5 ) ;在近期疗效上 ,经抗凝、溶栓、祛聚集治疗 3天后 ,病情好转率为 6 0 %。病情加重或无变化的患者 ,立即给予化疗 ,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者占 90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变化 ,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通过常规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时 ,应考虑有癌栓的可能 ,应果断给予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 血液流变学 高凝状态 并发症
下载PDF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 被引量:52
16
作者 程艳 蔡欣 刘基巍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76-379,共4页
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形成,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及缩短生存期,因此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某些特定... 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形成,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及缩短生存期,因此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如原发性脑肿瘤、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此外,多种原因所致静脉血流淤滞、抗肿瘤药物及孕激素类药物治疗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栓形成参与了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等机制,抗凝治疗不仅能有效地治疗血栓,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下载PDF
30例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毅 王佳 +4 位作者 杨镇洲 王阁 向德兵 刘红 王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0期2065-2066,共2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D-2聚体检查明确诊断后,予以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结果好转17例,病情稳定1例,无...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D-2聚体检查明确诊断后,予以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结果好转17例,病情稳定1例,无效12例(其中死亡5例,2例死于溶栓后肺栓塞,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治疗有效率56.6%。结论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主要依靠D-二聚体及彩色多普勒检查;治疗主要采用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但疗效较差。尚需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及治疗
下载PDF
恶性肿瘤首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预后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斌 景在平 +3 位作者 周颖奇 包俊敏 曹贵松 叶必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7-348,共2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19
作者 龚姗 金海红 +4 位作者 姜丽 陈红娟 李苗 曹丽艳 董立新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12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130例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130例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5)。对照组患者术后1d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5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双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等指标,并统计LEDVT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PLT、APTT、PT、FIB以及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观察组患者APTT、PT、FIB以及D-D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股静脉(右、左)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LEDVT发生率为7.77%(5/65),观察组患者LEDVT发生率为1.53%(1/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肺栓塞。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术后D-D,改善血流状态,降低LEDVT发生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压力波治疗仪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妇科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安岚 俞春风 王宁 《齐鲁护理杂志》 2007年第24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循证护理多渠道寻找证据,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妇科的临床经验和实际,制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案,对3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循证护理多渠道寻找证据,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妇科的临床经验和实际,制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案,对3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及时治疗后好转外,其余患者术后1个月均无血栓形成表现。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其发生率,是一种科学、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恶性肿瘤 妇科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