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鼻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附11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方 吴春林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发生于耳鼻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恶黑)的诊疗方法。方法:对1986~2001年收治的11例恶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6个月~83岁;原发部位:牙龈粘膜2例,外耳道1例,耳廓2例,鼻腔筛蝶窦1例,鼻中隔... 目的:探讨发生于耳鼻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恶黑)的诊疗方法。方法:对1986~2001年收治的11例恶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6个月~83岁;原发部位:牙龈粘膜2例,外耳道1例,耳廓2例,鼻腔筛蝶窦1例,鼻中隔1例,中耳1例,下睑腮腺1例,上唇2例;手术切除9例,术后化疗2例,术后放疗3例,未治疗2例。0.5~10年随访,死亡6例,生存期6个月~3年;健在5例,生存期1.0~15年。结论:恶黑在皮肤粘膜交界处的色素层或粘膜黑色素斑的基础上发生,肿块多呈黑褐色且常伴溃疡,诊断较易,而对于不含黑色素的恶黑容易误漏诊,须待病理确诊。瘤细胞内含大量黑色素颗粒为其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显示VIM-HMB45和S-100蛋白及Vs38阳性反应均有助于不含色素的恶黑的确诊。本病恶性度极高,可采用手术、放化疗或免疫治疗,但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鼻颌面部 恶性黑色素瘤(11分析) 头颈部 病理特点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