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曼陀瓦尼芭蕾舞剧《悉达多》音乐创作研究——以自然意象“河流”的音响创造为例
1
作者 晏庆 《音乐探索》 2023年第4期97-108,共12页
《悉达多》这部描述东方文化的大型音乐作品,充分体现了法国作曲家曼陀瓦尼独特的创作思维与设计理念,更体现出作为纯粹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作曲家在东方题材与音响探索方面所呈现出的极具高度冒险精神,是具有跨界融合性质的严肃音乐创作... 《悉达多》这部描述东方文化的大型音乐作品,充分体现了法国作曲家曼陀瓦尼独特的创作思维与设计理念,更体现出作为纯粹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作曲家在东方题材与音响探索方面所呈现出的极具高度冒险精神,是具有跨界融合性质的严肃音乐创作。同时,他以原著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自然意象——“河流”作为主要音色音响创作对象,来体现音乐故事情节的铺垫、发展与高潮,并将这种崭新手段融入作品里。聚焦曼陀瓦尼对“河流”这一自然意象的各种声响组织创作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分析、归纳,进一步探讨《悉达多》整首作品的声响结构与创作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陀瓦尼 悉达多 黑塞 河流 音色音响
下载PDF
黑塞《悉达多》中的道家智慧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卿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46-48,共3页
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初西方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毕生钻研中国文化的作家之一。道家的老庄、儒家的孔子乃至《易经》精髓都能在其作品中一览无余。黑塞的名著《悉达多》身披印度外衣,实则传递了中国道家的智慧。从黑塞... 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初西方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毕生钻研中国文化的作家之一。道家的老庄、儒家的孔子乃至《易经》精髓都能在其作品中一览无余。黑塞的名著《悉达多》身披印度外衣,实则传递了中国道家的智慧。从黑塞的中国情结和创作背景出发,阐释了小说《悉达多》中所包含的老子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 道家 老子 无为 辩证
下载PDF
自性之路:《悉达多》的分析心理学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雯杰 《文教资料》 2019年第35期8-10,共3页
《悉达多》是黑塞在接受荣格心理学治疗期间创作的小说,带有浓郁的自传性色彩,也是一部心理学相关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悉达多追寻“阿特曼”的一生,正是黑塞给一战后陷入悲伤的自己及全人类开出的心理学救赎良方:人的一生终要面对自我,... 《悉达多》是黑塞在接受荣格心理学治疗期间创作的小说,带有浓郁的自传性色彩,也是一部心理学相关的小说。小说主人公悉达多追寻“阿特曼”的一生,正是黑塞给一战后陷入悲伤的自己及全人类开出的心理学救赎良方:人的一生终要面对自我,寻找自性,撕碎一个一个不断更迭的人格面具,抵达“我”之所在。借助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悉达多的“自性之路”,最终达到人类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黑塞 分析心理学 荣格 自性
下载PDF
论黑塞小说中“自我”的探索与超越——以《悉达多》为例
4
作者 陈丽华 陈会亮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47-53,共7页
《悉达多》是德裔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小说的代表作。黑塞凭借着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思考,在二元对立到和谐统一的文学架构中,描写了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探索与超越,具有很强的思辨意义。结合二元对立理论以及佛道思想分析悉达多... 《悉达多》是德裔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小说的代表作。黑塞凭借着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思考,在二元对立到和谐统一的文学架构中,描写了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探索与超越,具有很强的思辨意义。结合二元对立理论以及佛道思想分析悉达多在面对自我与世界、肉体与灵魂的两次探索到实现超越的人生境界这一人生历程,有助于整体把握其创作的深邃意蕴和哲理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 自我与世界 肉体与灵魂 东方智慧
下载PDF
试论赫尔曼·黑塞《悉达多》的诗情与哲思
5
作者 李桐 骆锦芳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4-17,35,共5页
《悉达多》是赫尔曼·黑塞的第九部作品,小说不仅蕴藏着多种宗教信仰与文化,创作手法更是融入了多种文体。通过对小说文体的抒情表达、情感描写的层次与升华、哲学思辨与生命的诗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试图对小说中的抒情性文本进行... 《悉达多》是赫尔曼·黑塞的第九部作品,小说不仅蕴藏着多种宗教信仰与文化,创作手法更是融入了多种文体。通过对小说文体的抒情表达、情感描写的层次与升华、哲学思辨与生命的诗化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试图对小说中的抒情性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旨在为作品及其作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 抒情性
下载PDF
黑塞的小说《悉达多》与佛教
6
作者 李雪涛 《佛学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251-268,共18页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22年创作的《悉达多》,以佛陀时代的古典印度作为背景,展开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追问。尽管这部小说有着多种复杂的思想、文化的来源,但从中还是可以明确地看到其贯穿始终的佛教思想,这既包括原始佛教的一些...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22年创作的《悉达多》,以佛陀时代的古典印度作为背景,展开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追问。尽管这部小说有着多种复杂的思想、文化的来源,但从中还是可以明确地看到其贯穿始终的佛教思想,这既包括原始佛教的一些观念,也有东亚禅宗的思想。无论如何,佛教主题提供了解读《悉达多》的重要视角,透过这个视角可以对这部经历了近百年依然被传译的小说进行更符合当下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 佛教
下载PDF
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悉达多人格发展析论
7
作者 李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36-42,共7页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叙述了主人公悉达多通过各种经历和体悟成为得道者的过程,即其人格发展渐趋完善的过程,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可以对此进行有效阐释。悉达多人格面具的形成可以分为婆罗门贵族青年和沙门僧两个阶段,他认识到世俗...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悉达多》叙述了主人公悉达多通过各种经历和体悟成为得道者的过程,即其人格发展渐趋完善的过程,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可以对此进行有效阐释。悉达多人格面具的形成可以分为婆罗门贵族青年和沙门僧两个阶段,他认识到世俗中的人格形象并非真我之后,运用各种体验来发掘自己人格中的未知面。其人格中的阿尼玛原型以梦中女人和情人卡玛拉的形象呈现,使其心理的非理性部分充分人格化。随之而来的本能欲望及与爱并存的自私本性逐渐淹没了他,在领悟意象“唵”和集体无意识精神之象征——河水的启示下,他克服了人格阴影,超越了意识自我,完整自性得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 荣格 原型 人格发展
下载PDF
历尽千帆,素衣踽踽——读《悉达多》有感
8
作者 姚佳怡 李明智(指导) 《作文(高中版)》 2021年第4期19-19,共1页
林清玄曾如是说:“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灯,灯上写两行字: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生命确是一段漫长的经历,我们在奔跑着前行,奔赴未知的地方。《悉达多》让我看见了一个独行的人... 林清玄曾如是说:“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灯,灯上写两行字:今日踽踽独行,他日化蝶飞去。”生命确是一段漫长的经历,我们在奔跑着前行,奔赴未知的地方。《悉达多》让我看见了一个独行的人,在经历世界,在经历自己,历经千帆,终素衣踽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林清玄 化蝶飞去 生命 经历 前行
下载PDF
重新寻找“解毒药”:李雪涛之重译重注重释《悉达多》
9
作者 夏可君 《上海文化》 2023年第1期92-98,共7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加速,我们丧失了个体生命的成长、成熟成熟与时间的关系,失去了智慧与时间最为本源的生命关联,而在德意志文化晚熟但却自觉的苏醒时刻,从早期浪漫派开始的所谓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尤其在歌德集大成的形象威廉·... 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加速,我们丧失了个体生命的成长、成熟成熟与时间的关系,失去了智慧与时间最为本源的生命关联,而在德意志文化晚熟但却自觉的苏醒时刻,从早期浪漫派开始的所谓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尤其在歌德集大成的形象威廉·麦斯特那里,我们能看到一个漫游求学的年轻人如何聚集时代的精华而成为大师,塑造出一个希腊式完美的典型形象,进入德意志人所梦想的高贵单纯与静穆伟大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小说 解毒药 德意志文化 浪漫派 希腊式 麦斯特 典型形象 悉达多
原文传递
行至印度中途的《悉达多》 被引量:4
10
作者 常蕾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40-47,共8页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毕生遵循"向内的道路",他的名著《悉达多》即是以小说的形式解析、表达自己内在的信仰。本文以其小说《悉达多》为核心,探讨黑塞对印度文化的认同与退缩。小说中无论是人物名称的...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毕生遵循"向内的道路",他的名著《悉达多》即是以小说的形式解析、表达自己内在的信仰。本文以其小说《悉达多》为核心,探讨黑塞对印度文化的认同与退缩。小说中无论是人物名称的命名,还是故事的主体架构,都渗透着印度气息;但是,解决黑塞精神危机的钥匙却另有出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 印度 佛教 信仰
原文传递
黑塞《悉达多》讲记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文江 《上海文化》 2010年第2期99-104,共6页
西方对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东方,真切热爱并有所了解的,有两个大人物。这两个人是同时代人,一个是荣格(1875—1961),一个是黑塞(1877—1962)。他们都用德语写作,而且都跟瑞士有关,荣格是瑞士人,黑塞后来加入了瑞士籍。如果比较他们的程度。
关键词 悉达多 荣格 黑塞 古希腊 证悟 中国文化 弗洛伊德 玻璃球 释迦牟尼 胡适
原文传递
从未逝去的河水:论《悉达多》的精神整合功能及其哲学实验属性
12
作者 李佳颖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3-176,共4页
《悉达多》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代表作《流浪者之歌》。影片试图以"综合视像"进行哲学实验,呈现主人公离家修行、世间流转、河边悟道的自我探寻历程。电影通过零度审美、延宕镜头和运动-影像使观者在矛盾和疑问中综... 《悉达多》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代表作《流浪者之歌》。影片试图以"综合视像"进行哲学实验,呈现主人公离家修行、世间流转、河边悟道的自我探寻历程。电影通过零度审美、延宕镜头和运动-影像使观者在矛盾和疑问中综合、重构,得出超越性的智性经验。悉达多最终体悟到"一含万有而万缘归一",这是黑塞通过语言试图建立的超越二元对立的新道德意识;而影片用影像展现出电影在断裂中创造新的综合的本质,表明:万物迁流,唯有回归当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自我探寻 综合视像 哲学实验
原文传递
李逢吉佚文《单于府开元寺故大德悉达多禅师碣铭》考释
13
作者 聂顺新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2-158,共7页
清末出土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的《单于府开元寺故大德悉达多禅师碣铭》是李逢吉早年的一篇佚文,应撰于其受范希朝之辟出任振武军摄节度掌书记但尚在守选期内的贞元十年至十三年。单于府开元寺应系奉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敕令而立... 清末出土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的《单于府开元寺故大德悉达多禅师碣铭》是李逢吉早年的一篇佚文,应撰于其受范希朝之辟出任振武军摄节度掌书记但尚在守选期内的贞元十年至十三年。单于府开元寺应系奉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敕令而立的官寺,这不仅确证了盛唐疆域最北端也曾奉敕设立开元官寺的史实,也是目前所见唐代都护府治城设有开元官寺的唯一实证。印度僧人悉达多禅师驻锡单于府开元寺并弘传佛法,则是唐代边疆官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特殊作用和功能的典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逢吉 《单于府开元寺故大德悉达多禅师碣铭》 唐代 单于都护府
原文传递
《悉达多》(一)
14
作者 李兰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6年第10期20-23,共4页
一本薄薄的书,一些淡淡的文字,它很离奇地把乔达摩·悉达多分成了乔达摩和悉达多。前者是给人以指引的世尊,后者是寻求精神满足、灵魂安宁和最终归宿的婆罗门之子。这本书没有刀光剑影、腥风血雨,没有缠绵悱恻、山盟海誓,没有哀恸... 一本薄薄的书,一些淡淡的文字,它很离奇地把乔达摩·悉达多分成了乔达摩和悉达多。前者是给人以指引的世尊,后者是寻求精神满足、灵魂安宁和最终归宿的婆罗门之子。这本书没有刀光剑影、腥风血雨,没有缠绵悱恻、山盟海誓,没有哀恸的生离死别,没有噬骨的爱恨情仇。但就是这么一本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书,却似乎又把什么都涵盖进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爱恨情仇 世尊 达摩 一本 神我 倾泻而下 苏代 潜修 《兰亭集序》
原文传递
《悉达多》(二)
15
作者 李兰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6年第11期20-22,共3页
上次我们聊了《悉达多》会让我们产生的两个重要领悟,即"发现了自我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和"轮回是一条你永远跳不出的河"。这一个月以来,你是否已经读过了这本书呢?你会不会也感觉到了,这本书真的很奇妙,就这样一本薄薄的书竟然装着... 上次我们聊了《悉达多》会让我们产生的两个重要领悟,即"发现了自我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和"轮回是一条你永远跳不出的河"。这一个月以来,你是否已经读过了这本书呢?你会不会也感觉到了,这本书真的很奇妙,就这样一本薄薄的书竟然装着那样一个玲珑深邃的世界?今天咱们还是接着来聊聊这本书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就这样 痛苦抉择 一本 下地狱 仓央嘉措 孩童时代 修行者 入山 亲爱的朋友
原文传递
解析《流浪者之歌》——以荣格原型与自性化理论为视角
16
作者 林恩源 《心理学进展》 2023年第6期2546-2554,共9页
自性,是荣格在他的分析心理学中提出的概念。荣格将自性定义为:“自我–意识最深处的核心,就像无意识最深处的核心一样”。因此,它既是意识的中心,也是无意识的中心,是“人的整体,意识和无意识的总和”。自性化过程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此... 自性,是荣格在他的分析心理学中提出的概念。荣格将自性定义为:“自我–意识最深处的核心,就像无意识最深处的核心一样”。因此,它既是意识的中心,也是无意识的中心,是“人的整体,意识和无意识的总和”。自性化过程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此自性。实现自性化意味着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完满,在各种对立冲突(意识/无意识、个体/集体、特殊/普遍)中实现整合。要想了解集体无意识,需要借助荣格的原型理论。在荣格的作品中,原型单位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因此,在讨论黑塞小说《流浪者之歌》(又译《悉达多》)中主角悉达多自性化的成长道路时,需要分析小说中各种具有原型意义的人物对他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目的就是借助荣格的自性化与原型理论分析《流浪者之歌》主角悉达多的成长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者之歌》 悉达多 自性 自性化 原型理论
下载PDF
聚集与向心:传统佛教建筑对场所精神的延续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芳超 罗杰威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10期200-203,共4页
一."场所精神"及相关立场"场所精神"早在古罗马的传统信仰文化中就有所体现,古罗马人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本体(包括人和场所)都有自己的灵魂(genius)守护神灵,灵魂赋予本体以生命,如影随形,始终决定其外... 一."场所精神"及相关立场"场所精神"早在古罗马的传统信仰文化中就有所体现,古罗马人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本体(包括人和场所)都有自己的灵魂(genius)守护神灵,灵魂赋予本体以生命,如影随形,始终决定其外在的特征并反映其内在的本质。从"genius loci"这个词的组合上就可以看出,"genius"表示"Whata thing is",即"物之为何",意味着理解力(intelligence)或精神技能的最高水平,而"loci"则为"地点"、"场所"之意,又"特定已知存在的地方"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建筑 传统信仰 古罗马人 讲经 释迦牟尼佛 王舍城 窣堵坡 菩提树下 菩萨摩诃萨 悉达多
下载PDF
佛教中的树和花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文 《文博》 2007年第4期70-73,共4页
  佛教经典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些博大精深的教理,承载着释迦的本生故事和前世善行以及对后世的期望.还有对阿弥陀、药师等佛国净土世界的精彩描述.这些内容广博的佛教经典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树和花的描述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 佛教 印度 菩提树 成道 阿弥陀 无忧树 释教 南亚 榕属 阿输迦树 《阿弥陀经》 莲花座 巴利语 悉达多 西方极乐净土 西方极乐世界 阎浮树
下载PDF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之十九
19
作者 汪建民 侯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130-139,共10页
显示清代盛期园林艺术风格的玉泉山诸塔在颐和园的西边,有两座相连的小山,在山峰上和湖水中矗立着五座不同风格的塔,这里就是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的静明园。静明园中山上及山下散布着许多泉眼,其中,最大的一眼名为“玉泉... 显示清代盛期园林艺术风格的玉泉山诸塔在颐和园的西边,有两座相连的小山,在山峰上和湖水中矗立着五座不同风格的塔,这里就是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的静明园。静明园中山上及山下散布着许多泉眼,其中,最大的一眼名为“玉泉”,所以,久而久之,静明园也就被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迦牟尼 玉泉山 琉璃塔 乾隆皇帝 悉达多 名胜古迹 塔身 颐和园 汉白玉石 须弥座
下载PDF
佛教: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典范
20
作者 李荣胜 《今日中国》 2014年第9期83-83,共1页
佛教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寺庙僧人,是因为很多佛教语言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比如“觉悟”一词,甚至进入了政治文件;比如“阿弥陀佛”几乎成了某些人的口头语。我们对佛教感到陌生是因为我们无法进入僧人们... 佛教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寺庙僧人,是因为很多佛教语言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比如“觉悟”一词,甚至进入了政治文件;比如“阿弥陀佛”几乎成了某些人的口头语。我们对佛教感到陌生是因为我们无法进入僧人们的修行世界,对他们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利语系佛教 释迦 迦毗罗卫国 顿悟成佛 佛教语言 悉达多 《大藏经》 上座部 文化结合 密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