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问题研究——基于单向度开放的城中村农民悖论心理分析
1
作者 刘玲 《西安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33-35,73,共4页
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后涉及村落、人口、区域及可耕地面积都在呈递减的趋势,但围绕改造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却呈多样化态势。问题的累积表明,城乡之间的开放维度这个结构性背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也就是说城中村仍是一个... 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后涉及村落、人口、区域及可耕地面积都在呈递减的趋势,但围绕改造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却呈多样化态势。问题的累积表明,城乡之间的开放维度这个结构性背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也就是说城中村仍是一个单向度开放的社区。城中村地理空间城市化而社区管理边缘化所引发的农民的悖论心理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具体表现为:朝城市的单向流动与失去土地的困窘焦虑相伴、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与心理上的弱势认同并存、融入城市的期望与新身份模糊感同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城中村农民 单向度开放 悖论心理
下载PDF
“重土”传统的弃置——论21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农耕文化困境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鹏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1-157,共7页
作为乡土文明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传统农耕文化所遭遇的时代困境是21世纪乡土小说创作所聚焦的对象。具而言之,21世纪乡土小说对土地经济收益的渐弱与农民恋土的精神情节的比较,呈现出作家创作心理的“悖论”姿态。作家在“在乡”“... 作为乡土文明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传统农耕文化所遭遇的时代困境是21世纪乡土小说创作所聚焦的对象。具而言之,21世纪乡土小说对土地经济收益的渐弱与农民恋土的精神情节的比较,呈现出作家创作心理的“悖论”姿态。作家在“在乡”“进城”“返乡”三种叙事模式中对动物形象的差异化建构,隐喻着对传统农业文明消解的隐忧。对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多维度摹绘,透露出作家以文学为载体省思“人化自然”与“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叙事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农耕文化 心理悖论 文化隐忧
下载PDF
老化过程中健康悖论的相关研究综述
3
作者 李晶 伍小兰 《老龄科学研究》 2023年第11期15-25,共11页
个体老化的过程伴随着巨大的异质性,其不仅存在于老年群体内部,更存在于从青年到老年的整个生理和心理演化过程。这一过程绝非青年时期特征的一种自然延续,而是伴随更多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了一种由增龄所带来的健康悖论现象。对老化过程... 个体老化的过程伴随着巨大的异质性,其不仅存在于老年群体内部,更存在于从青年到老年的整个生理和心理演化过程。这一过程绝非青年时期特征的一种自然延续,而是伴随更多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了一种由增龄所带来的健康悖论现象。对老化过程中健康悖论内涵和机制的解读,提示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去看待增龄风险而忽视这一过程中的异质性。只有深刻理解老年期健康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健康老龄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悖论 老化过程 生理悖论 心理悖论
原文传递
挤车挤出的心理问题
4
《妇幼健康》 2005年第3期50-51,共2页
挤车挤得人腰酸腿疼,头昏脑涨,竟相当于每天都经历一次登峰下海。
关键词 上车方式 悖论心理 道德准则 个人利益 社会影响
原文传递
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
5
作者 郑立平 《作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4X期61-62,共2页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其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佳作,它有着不同凡响的叙事艺术,让读者处于一种奇幻的故事情节当中,并逐步理清故事中人物...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家,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其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佳作,它有着不同凡响的叙事艺术,让读者处于一种奇幻的故事情节当中,并逐步理清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状况,表明了小说中所蕴藏的悖论式南方情结以及较为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在让读者获得更为广阔的思绪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故事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叙事艺术 群体叙述者 倒错顺序 杂乱逻辑 跳跃技巧 悖论心理
原文传递
措手不及的痛苦——四十年代初沈从文的精神世界 被引量:1
6
作者 邱艳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29-232,共4页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固有的文学观念与四十年代文学观念的相互抵触碰撞,使得沈从文逐步意识到个体的渺小与时代潮流是无法抗衡的。他不甘心附和,偶尔也发些偏激的言论,但这些举措对于扭转大的文学观念是徒劳的,对自己的文学观念无济于事... 二、三十年代沈从文固有的文学观念与四十年代文学观念的相互抵触碰撞,使得沈从文逐步意识到个体的渺小与时代潮流是无法抗衡的。他不甘心附和,偶尔也发些偏激的言论,但这些举措对于扭转大的文学观念是徒劳的,对自己的文学观念无济于事,于是在坚守与退让中矛盾重重。本文从沈从文1938——1949年作品的读解入手,以他的生平及复杂人生经历为背景,通过对沈从文特定时间的创作精神和心理探寻,力图敞开一个智者的心灵世界,并展示出在二十世纪中国特定文化语境中,沈从文这一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心理悖论和精神苦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代 沈从文 心理悖论 精神苦旅 精神类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