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君毅、牟宗三的阳明后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林月惠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33,共12页
阳明后学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中唐君毅与牟宗三的阳明后学研究尤其重要,他们对于阳明后学问题意识的抉发,义理论辩的疏解,彰显了阳明后学研究在哲学上的高度与深度。尤其,唐君毅着重"融合&... 阳明后学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中唐君毅与牟宗三的阳明后学研究尤其重要,他们对于阳明后学问题意识的抉发,义理论辩的疏解,彰显了阳明后学研究在哲学上的高度与深度。尤其,唐君毅着重"融合",牟宗三强调"判教",各显特色,使阳明后学研究中"本体"与"工夫"两面论述,充分地辨明与融合。他们的哲学洞见给予后续研究者极大的启发,也带给当今学术界源源不绝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牟宗三 阳明后学 悟本体
下载PDF
耿宁对阳明后学的诠释与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林月惠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23,共17页
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m),以现象学的进路,开启“现象学的阳明学”之研究视野,具有典范的意义。耿宁指出阳明有三个良知概念,由此也导致阳明后学致良知工夫的不同。他对阳明后学致良知的诠释,以是否根据第二个良知概念(知善知恶)为基... 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m),以现象学的进路,开启“现象学的阳明学”之研究视野,具有典范的意义。耿宁指出阳明有三个良知概念,由此也导致阳明后学致良知工夫的不同。他对阳明后学致良知的诠释,以是否根据第二个良知概念(知善知恶)为基础来判定;且对追求第三个良知概念(始终完善的良知本体)的王畿与罗洪先,评价最高。本文认为阳明并无三个良知概念之不同,而后学的问题意识则在于如何“致良知”,故“悟良知本体”是阳明后学致良知工夫的共同追求,由此展开“悟本体即工夫”(顿悟)、“由工夫以悟本体”(渐修)两路“致良知”之异 同,此乃诠释阳明后学之关键所在。本文也修正耿宁强调罗洪先与聂豹之异,力陈罗洪先与王畿之同的评价,主张罗洪先与聂豹在理论与工夫实践之同,远大于王畿。就哲学高度来说,王畿最能彰显阳明思想的独特性。”,关键词改为“耿宁,现象学进路,阳明后学,致良知,悟良知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宁 现象学进路 阳明后学 致良知 良知本体 渐修
下载PDF
略论马一浮视野中的三易之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永亮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4,共6页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大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易之义 心性论 功夫论 悟本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