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见的患者偏好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介绍与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新林 刘凤斌 +4 位作者 莫传伟 侯政昆 丘振文 徐谦 李先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64-68,共5页
为了解决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患者的偏好、伦理和依从性等,研究者们提出了患者偏好随机对照试验。介绍几种常用的患者偏好设计方案:患者偏好二阶段设计(Wennberg设计、Rücker设计)、全面队列设计(Brewin... 为了解决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患者的偏好、伦理和依从性等,研究者们提出了患者偏好随机对照试验。介绍几种常用的患者偏好设计方案:患者偏好二阶段设计(Wennberg设计、Rücker设计)、全面队列设计(Brewin设计和Olschewski设计)、预随机设计和Korn设计等,并评价各个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以便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根据研究目的、疾病特点等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偏好随机对照试验 方法 评价
下载PDF
口服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特征及结局指标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婧 王慧 +7 位作者 宋仕群 吉广荷 郭亚坤 要丹柠 赵书晗 李多多 夏如玉 张立山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6-232,共7页
背景口服中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相关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尚未得到统一和规范。目的通过筛选已发表的以口服中药为AECOPD治疗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总结其文献特征和选用的结局指标情况,为中医药... 背景口服中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相关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尚未得到统一和规范。目的通过筛选已发表的以口服中药为AECOPD治疗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总结其文献特征和选用的结局指标情况,为中医药治疗AECOPD临床试验设计和结局指标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取口服中药治疗AECOPD的RCT和临床试验注册方案,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2022年10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选择情况进行描述。结果纳入578篇文献,包含574篇已报告试验结果的RCT及4个临床试验注册方案。574篇RCT共纳入51508例患者。88篇文献在纳入标准中限定了患者的疾病分级,361篇文献在纳入标准中限定了中医证型,6篇文献报告了盲法,6篇文献提及了随访。纳入文献共涉及4030个结局指标,单篇文献结局指标数量范围为1~24个。按照结局指标的功能属性,将其归为8个指标域:中医症状/证候、症状/体征、理化检测、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评估、安全性评价、其他,报告率最高的指标域是理化检测,报告频次排名前5位的结局指标项目是:有效率(11.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7.5%)、中医症状/证候评分(7.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6.8%)、用力肺活量(4.6%)。445篇文献报告了有效率的组成,报告率排名前5位的研究指标依次为症状(423篇)、体征(281篇)、中医证候评分(203篇)、实验室检查(89篇)、肺功能(71篇)。结论口服中药治疗AECOPD的RCT涉及的结局指标数量多、范围广,纳入的文献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口服中药对AECOPD患者的症状体征、理化检测指标、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评价和安全性结局等方面的影响。但结局指标的选择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结局指标主次不清;主要关注替代终点,对临床终点的关注不足;对卫生经济学指标关注不足;有效性参考来源不一、判断标准不一。研究者可参考已发表的核心指标集,合理设计结局指标,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疾病加重期 随机对照试验 患者报告结局评价
下载PDF
两种减压床垫对手术后患者压疮预防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5
3
作者 蒋琪霞 朱亚君 +4 位作者 贾静 柏素萍 刘莉 管晓萍 郭秀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5期20-24,57,共6页
目的以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两种减压床垫在手术后患者压疮预防中的效果,为临床优选减压床垫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选择4个省市中9个城市12所综合性医院的1074例手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观察组562例、对照组51... 目的以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两种减压床垫在手术后患者压疮预防中的效果,为临床优选减压床垫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选择4个省市中9个城市12所综合性医院的1074例手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观察组562例、对照组512例,术后分别给予每2h翻身1次+静态空气床垫和每2h翻身1次+动态空气床垫,观察并比较术后0~5d两组患者的Braden计分和医院内获得性压疮(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ulcer,HAPU)的发生率及其分期。结果 1074例患者术后5d内共发生HAPU 11例(11处),HAPU的发生率为1.02%(11/1074),其中观察组HAPU的发生率为1.07%(6/562),对照组的发生率为0.98%(5/512),两组患者的Braden计分及HAPU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减压床垫应用于术后患者HAPU预防的效果接近,在缺乏电源时可优选静态空气床垫+定时翻身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床垫 动态 静态 医院内获得性压疮 预防 手术患者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三十二)——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射频导管消融疗法对照: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3912-3912,共1页
背景尽管效应和频发的负性事件自相矛盾,抗心律失常药常用于预防房颤。有建议,导管消融可作为阵发性房颤的替代疗法。目的治疗症状性阵发性房颤,与抗心律失常药对照,确定导管消融的效果。设计、机构和受试者从19家医院抽取至少对1种抗... 背景尽管效应和频发的负性事件自相矛盾,抗心律失常药常用于预防房颤。有建议,导管消融可作为阵发性房颤的替代疗法。目的治疗症状性阵发性房颤,与抗心律失常药对照,确定导管消融的效果。设计、机构和受试者从19家医院抽取至少对1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反应,且抽样前6个月,至少有3次阵发性房颤发作的167例患者进行前瞻、多中心、随机(2:1)、非盲、Bayesian研究。2004年10月25日至2007年10月11日作为参试者纳入期,2009年1月19日作为最后随访日。干预导管消融(n=106)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n=61),经9个月跟踪期做效果评估。主要结果测量按定义记录治疗失败时间。也需报告采取导管消融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0 d内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负性事件的患者比例。结果 9个月有效性评估期末,导管消融组未出现所定义的治疗失败占66%,而抗心律失常药物组仅占16%。导管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危害比为0.30[95%CI(0.19,0.47),P<0.001]。30 d内,抗心律失常药物组57例患者中有5例(8.8%),而导管消融组103例患者有5例(4.9%)发生与治疗相关严重负性事件。第3个月,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组比,导管消融组患者生活质量平均分数改善要显著,在研究期间依然保持改善趋势。结论至少对1种抗心律失常药不反应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经9个月跟踪,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导管消融疗法出现治疗失败的时间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药物 导管消融疗法 阵发性房颤 随机对照试验 房颤患者 WONCA 论文摘要 射频
下载PDF
采用尿液检测脂阿拉伯甘露聚糖指导抗结核药物治疗对HIV住院患者死亡率影响的即时分析:一项实用、平行分组、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鹏 孙勤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031-1031,共1页
研究背景艾滋病(AIDS)并发结核病(TB)诊断困难并导致高死亡率。常见的TB诊断方法包括x射线胸部透视和痰液MTB检测(包括显微镜下检测和核酸扩增)。但AIDS并发TB的患者常表现为肺外结核,痰液少,一些替代性方法(如痰液诱导,或其... 研究背景艾滋病(AIDS)并发结核病(TB)诊断困难并导致高死亡率。常见的TB诊断方法包括x射线胸部透视和痰液MTB检测(包括显微镜下检测和核酸扩增)。但AIDS并发TB的患者常表现为肺外结核,痰液少,一些替代性方法(如痰液诱导,或其他侵入式取痰方法)也很难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阿拉伯甘露聚糖 住院患者 尿液检测 高死亡率 药物治疗 临床试验 随机对照 HIV
下载PDF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髋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比较:单中心、平行组、评估者设盲、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754-1754,共1页
背景比较严重髋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关节表面置换术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设计单中心、双臂、平行组、评估者设盲、随机对照试验,治疗分配1∶1。设施英国一所大型教学医院。参试者18岁以上患严重髋关节炎且适合做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背景比较严重髋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关节表面置换术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设计单中心、双臂、平行组、评估者设盲、随机对照试验,治疗分配1∶1。设施英国一所大型教学医院。参试者18岁以上患严重髋关节炎且适合做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126例患者。排除不能坚持试验或不能完成调查问卷的患者。干预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股骨头和颈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仅行股骨头关节表面置换术,不含股骨颈)。两种手术均做髋臼关节面置换。主要结局指标术后12个月,用牛津髋关节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髋部功能。次要结局包括生活质量、残疾率、身体活动度、并发症及成本效用。结果将患者随机分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组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组66例。意向治疗分析显示,12个月时未见两组之间髋关节功能差异的证据(t检验;牛津髋关节评分P=0.242,Harris髋关节评分P=0.070);95%的跟踪数据可做分析。牛津髋关节评分平均得分: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组40.4〔95%CI(37.9,42.9)〕;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8.2〔95%CI(35.3,41.0)〕,估计治疗效果大小2.23〔95%CI(-1.52,5.98)〕。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得分: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组88.4〔95%CI(84.4,92.4)〕,全髋关节置换术组82.3〔95%CI(77.2,87.5)〕,估计治疗效果大小6.04〔95%CI(-0.51,12.58)〕。虽然未获得差异证据,但不能在短期内排除具有临床意义的髋部功能差异。两种治疗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291),但全髋关节置换组伤口并发症较多(P=0.056),而关节表面置换组血栓事件较多(P=0.049)。结论患有严重髋关节炎患者分别经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关节表面置换术1年后相比较,未见髋关节功能差异证据。但目前尚不能确定这些干预的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随机对照试验 关节炎患者 评估者 WONCA 论文摘要 汇编
下载PDF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九十六)——髋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比较:单中心、平行组、评估者盲、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3-373,共1页
目的严重髋部关节炎患者,全髋部关节置换术与关节表面置换术临床和成本效用比较研究。设计单中心、平行组、评估者盲、随机对照试验,治疗分配1:1。设施英国一大型教学医院。参试者〉18岁,患严重髋部关节炎,且适合做髋关节表面置换... 目的严重髋部关节炎患者,全髋部关节置换术与关节表面置换术临床和成本效用比较研究。设计单中心、平行组、评估者盲、随机对照试验,治疗分配1:1。设施英国一大型教学医院。参试者〉18岁,患严重髋部关节炎,且适合做髋关节表面置换术126例患者。排除不能坚持试验或不能完成答卷的患者。干预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股骨头和颈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仅行股骨头关节表面的置换术,不合股骨颈)。两种手术均做髋臼关节面置换。主要结果测量术后12个月,用牛津髋关节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髋部功能。次级结果生活质量、残疾率、身体活动度、并发症及成本效用。结果将患者随机分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66例。对治疗目的分析显示,12个月时未见两组之间髋关节功能差异的证据(牛津髋关节评分和Harris髋关节评分,t检验分别为P=0.242和P=0.070);95%跟踪数据可做分析。牛津髋关节评分法平均分:关节表面置换术组40.4[95%CI(37.9,42.9)];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8.2[95%CI(35.3,41.0)];评价治疗效应大小2.23[95%Cl(-1.52,-5.98)]。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平均分:关节表面置换术组88.4[95%凹(84.4,92.4)];全髋关节置换术组82.3[95%CI(77.2,87.5)];评价治疗效应大小6.04[95%CI(-0.51,-12.58)]。虽然我们未获得差异证据,但就短期髋部功能来说,我们不能肯定地排除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异。总并发症率,两种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1)。不过我们发现,全髋关节置换组伤口并发症要多(P=0.056),而关节表面置换组血栓事件要多(P=0.049)。结论患有严重髋关节炎患者,将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关节表面置换术1年后相比较,未见髋关节功能差异证据。还不能确定这些干预的长期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随机对照试验 关节炎患者 评估者 WONCA 论文摘要 治疗效应
下载PDF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规律饮水对反复头痛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8
作者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6-146,共1页
背景研究表明,增加饮水量对头痛患者有正性作用,但尚未见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探讨增加饮水量对头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初级卫生保健的头痛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2例,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每月至少有2次中度紧... 背景研究表明,增加饮水量对头痛患者有正性作用,但尚未见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探讨增加饮水量对头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初级卫生保健的头痛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2例,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每月至少有2次中度紧张性头痛或5次轻度紧张性头痛发作且总饮水量<2.5 L/d。两组均给予书面减压及改善睡眠方案,干预组增加饮水量1.5 L/d。观察指标为偏头痛相关生活质量量表(MSQOL)评分(总分为10分)和每月中度及以上头痛发作天数。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MSQOL评分明显改善〔OR=4.5,95%CI(1.3,7.8)〕,且干预组MSQOL中规律饮水知晓率(≥6分)高于对照组(47%vs.25%)。两组每月中度及以上头痛发作天数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鉴于可见的主观正性影响,建议头痛患者短期应用这种非侵入性干预,观察是否可改善患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反复头痛 饮水量 WONCA 患者 论文摘要 紧张性头痛 汇编
下载PDF
患者报告结局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规范扩展声明与解读
9
作者 成磊 袁长蓉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第8期693-698,共6页
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患者报告结局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规范扩展声明(CONSOT-PRO),旨在规范患者报告结局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标准,促进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证据。本文对CONSOT-PRO的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
关键词 患者报告结局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规范扩展声明 随机对照试验 患者报告结局 报告规范 护理
下载PDF
患者盲法在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中重要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婷 方鹏骞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6年第4期68-72,共5页
目的通过对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探讨患者盲法对结果偏倚的重要性,以期对完善我国临床试验中方法学方面的质量管理有所裨益。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和the Cochrane Databases of Systematic Reviews这三大数据库,并筛选出... 目的通过对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探讨患者盲法对结果偏倚的重要性,以期对完善我国临床试验中方法学方面的质量管理有所裨益。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和the Cochrane Databases of Systematic Reviews这三大数据库,并筛选出有关慢性疼痛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对于每个meta分析,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下列干预的均差:1对患者采用盲法及不进行盲法;2分配隐匿和不进行分配隐匿。之后再合并各个meta分析的标准均差。结果最终有17篇meta分析纳入研究,包括了93个随机对照试验,其中57个汇报了不充分盲法,36个为充分盲法。合并的标准均差为0.09(95%CI:-0.00~0.19),说明对患者进行盲法的试验结果不佳。结论慢性疼痛临床试验结果会受到对患者是否采用了盲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患者盲法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前庭康复网络干预对老年慢性头晕患者的效果:一项英国社区医疗机构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2
11
作者 GERAGHTY A W A ESSERY R +1 位作者 KIRBY S 本刊编辑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3462-3462,共1页
目的前庭康复治疗对由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眩晕来说比较有效,但迄今为止这种康复治疗的开展还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前庭康复网络干预项目在社区老年慢性头晕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本项为单中心、单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在英格兰南部54家社区医... 目的前庭康复治疗对由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眩晕来说比较有效,但迄今为止这种康复治疗的开展还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前庭康复网络干预项目在社区老年慢性头晕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本项为单中心、单盲的随机对照试验,在英格兰南部54家社区医疗机构开展。研究对象为来自这些机构的年龄≥50岁、患有眩晕并头部运动眩晕加重的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普通治疗组。干预组给予前庭康复网络干预[平衡训练(患者通过网络学习前庭康复训练及认知行为管理策略),详细内容见https://balance.lifeguidehealth.org],普通治疗组给予普通全科治疗。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采用简明眩晕症状量表(VSS-SF)对患者的眩晕程度进行调查。干预效果的主要评估指标为干预6个月后的VSS-SF分数。结果共纳入296例患者,其中66%为女性,中位年龄为67岁。250例(84%)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完成了VSS-SF测评,230例(78%)患者在干预6个月后完成了VSS-SF测评。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VSS-SF分数比普通治疗组低2.75分[95%CI(1.39,4.12),P<0.001];干预组眩晕残障程度分数比普通治疗组低6.15分[95%CI(2.81,9.49),P<0.001]。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VSS-SF分数比普通治疗组低2.26分[95%CI(0.39,4.12),P=0.020];干预组眩晕残障程度分数比普通治疗组低5.58分[95%CI(1.19,10.0),P=0.010]。结论在没有临床支持的情况下,前庭康复网络干预可使社区老年慢性头晕患者眩晕及眩晕残障程度有所降低。这种康复治疗可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功能障碍 随机对照试验 社区医疗机构 干预项目 慢性头晕 康复网络 患者 老年
下载PDF
前庭康复网络干预项目对社区老年眩晕患者的效果: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GERAGHTY A W A ESSERY R +1 位作者 KIRBY S 本刊编辑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438-2438,共1页
目的前庭康复是治疗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眩晕的有效方法,但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一个有效的前庭康复网络干预项目,为社区老年眩晕患者提供初级保健。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英国南部年龄5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 目的前庭康复是治疗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眩晕的有效方法,但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一个有效的前庭康复网络干预项目,为社区老年眩晕患者提供初级保健。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英国南部年龄5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眩晕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前庭康复网络干预项目(干预组),一组采用常规初级护理(对照组)。干预组通过访问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自动化的程序来教授前庭康复训练,并提出认知行为管理策略。基线、3个月时、6个月时采用眩晕症状量表简表(VSS-SF)检测眩晕及眩晕相关残疾情况。结果共纳入296例患者,其中女195例(66%),平均年龄67岁。250例(84%)患者3个月时完成VSS-SF检测,230例(78%)患者6个月时完成VSS-SF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3个月时与基线VSS-SF眩晕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2.75分,95%CI(1.39,4.12),P<0.001]和干预组6个月时与基线VSS-SF眩晕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2.26分,95%CI(0.39,4.12),P=0.02]。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3个月时与基线眩晕相关残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6.15分,95%CI(2.81,9.49),P<0.001]和干预组6个月时与基线眩晕相关残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5.58分,95%CI(1.19,10.00),P=0.01]。结论前庭康复网络干预项目可以减轻社区老年眩晕患者眩晕及眩晕相关残疾,在社区环境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前庭功能障碍 干预项目 老年眩晕 康复网络 试验研究 患者 社区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坐位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13
作者 何婷 张梦杰 +2 位作者 连艺杰 张子韫 牛文鑫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33-133,共1页
目的结合压力中心(COP)轨迹与康复评估量表,研究虚拟现实技术(VR)对脑卒中患者坐位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招募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坐位平衡功能障碍患者1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7)... 目的结合压力中心(COP)轨迹与康复评估量表,研究虚拟现实技术(VR)对脑卒中患者坐位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招募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坐位平衡功能障碍患者1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7)和对照组(n=9)。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另外对照组患者给予30 min传统坐位平衡训练,试验组患者进行30 min VR坐位平衡训练,持续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测力台测量坐姿下压力中心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平衡功能障碍 康复医院 评估量表 功能康复训练 随机对照试验 康复效果
下载PDF
初级医疗机构中协同护理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Callahan C. M. Boustani M. A. +1 位作者 Unverzagt F. W. 周永(译)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9期3-4,共2页
Context: Most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will be cared for by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but the primary care practice environment presents important challenges to providing quality care. Objective: To test the effectiv... Context: Most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will be cared for by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but the primary care practice environment presents important challenges to providing quality care. Objective: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llaborative care mode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Design, Setting, and Patients: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153 older adul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and their caregivers who were randomized by physician to receive collaborative care management (n=84) or augmented usual care (n=69)-at primary care practices within 2 US university-affiliated health care systems from January 2002 through August 2004. Eligible patients (identified via screening or medical record) met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lzheimer disease and had a self-identified caregiver.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patients received 1 year of care management by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led by an advanced practice nurse working with the patient’s family caregiver and integrated within primary care. The team used standard protocols to initiate treatment and identify, monitor, and treat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stressing non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Main Outcome Measures: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NPI)-administered at baseline and at 6, 12, and 18 months.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the Corn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 (CSDD), cogni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esource use, and caregiver’s depression severity. Results: Initiated by caregivers’reports, 89%of intervention patients triggered at least 1 protocol for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with a mean of 4 per patient from a total of 8 possible protocols. Intervention pati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79.8%vs 55.1%; P=.002) and antidepressants (45.2%vs 27.5%; P= .03). Intervention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fewer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as measured by the total NPI score at 12 months (mean difference, -5.6; P= .01) and at 18 months (mean difference, -5.4; P=.01). Intervention caregivers also repor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distress as measured by the caregiver NPI at 12 months; at 18 months, caregivers showed improvement in depression as measured by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No group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the CSDD, cogni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r on rates of hospitalization, nursing home placement, or death. Conclusions: Collaborative care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in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among primary care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These improvements were achieved without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or sedative-hypnotics. Trial Registration: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02468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协同护理模式 随机对照试验 初级医疗机构 老年患者 疗效观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非药物治疗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与佐匹克隆治疗老年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的比较: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Sivertsen B Omvik S +1 位作者 Pallesen S. 谢琰臣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11期1-1,共1页
Context: Insomnia is a common condition in older adul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adverse medic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beneficial outcomes of both psycholog... Context: Insomnia is a common condition in older adult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adverse medic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beneficial outcomes of both psyc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but 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these treatments are lacking. Objective: To examine short-and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in older adults experiencing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46 adults (mean age, 60.8 y; 22 women) with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 conducted between January 2004 and December 2005 in a single Norwegian university-based outpatient clinic for adults and elderly patients. Intervention: CBT (sleep hygiene, sleep restriction, stimulus control,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laxation; n=18), sleep medication (7.5-mg zopiclone each night; n=16), or placebo medication (n=12). All treatment duration was 6 weeks, and the 2 active treatments were followed up at 6 months. Main Outcome Measures: Ambulant clinical polysomnographic data and sleep diari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otal wake time, total sleep time, sleep efficiency, and slow-wave sleep (only assessed using polysomnography) on all 3 assessment points. Results: CBT resulted in improved short-and long-term outcomes compared with zopiclone on 3 out of 4 outcome measures. For most outcomes, zopiclone did not differ from placebo. Participants receiving CBT improved their sleep efficiency from 81.4%at pretreatment to 90.1%at 6-month follow-up compared with a decrease from 82.3%to 81.9%in the zopiclone group. Participants in the CBT group spent much more time in slow-wave sleep (stages 3 and 4) compared with those in other groups, and spent less time awake during the night. Total sleep time was similar in all 3 groups; at 6 months, patients receiving CBT had better sleep efficiency using polysomnography than those taking zopiclon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rventions based on CBT are superior to zopiclone treatment both in shor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insomnia in older ad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认知行为疗法 原发性失眠 老年慢性 药物治疗 失眠患者 佐匹克隆 安慰剂对照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药物难治性房颤患者: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Stabile G. Bertaglia E. +1 位作者 Senatore G. 黎一兵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6期47-48,共2页
Aims: We conducted a multi- centre, prospective, controlled, randomize d rial to investigate the adjunctive role of ablation therapy to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in preventing atrial fibrillation(AF) relapses in pat... Aims: We conducted a multi- centre, prospective, controlled, randomize d rial to investigate the adjunctive role of ablation therapy to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in preventing atrial fibrillation(AF) relapses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or persistent AF in whom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had already failed. Methods and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hirty seven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ablation and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ablation group) or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alone(control group). In the ablation group, patients underwent cavo- tricuspid and lef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PV)-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plus circumferential PV ablation. The primary end- point of the study was the absence of any recurrence of atrial arrhythmia lasting >30s in the 1- year follow- up period, after 1- month blanking period. Three(4.4% )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related to ablation: one patient had a stroke during left atrium ablation, another suffered transient phrenic paralysis, and the third had a pericardial effusion which required pericardiocentesis. After 12 months of follow- up, 63/69(91.3% ) control group patients had at least one AF recurrence, whereas 30/68(44.1% )(P < 0001) ablation group patients had atrial arrhythmia recurrence(four patients had atrial flutter, 26 patients AF). Conclusion: Ablation therapy combined with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is superior to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alone in preventing atrial arrhythmia recurrences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or persistent AF in whom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has already fai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导管消融 房颤患者 消融治疗 多中心 治疗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难治性 肺静脉消融 房颤复发
下载PDF
血管加压素拮抗剂Tolvaptan对院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17
作者 Mihai Gheorghiade +7 位作者 Wendy A. Gattis Christopher M. O'Connor 范琰(译) 刘梅林(校) 《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 2005年第4期203-203,共1页
背景:美国每年约有一百万人因慢性心力衰竭而入院,多数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化有关。利尿剂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恶化。与利尿剂不同,血管加压素拮抗剂tolvaptan在减少心力衰竭患者血容量的同时... 背景:美国每年约有一百万人因慢性心力衰竭而入院,多数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化有关。利尿剂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恶化。与利尿剂不同,血管加压素拮抗剂tolvaptan在减少心力衰竭患者血容量的同时对电解质和肾功能无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患者 TOLVAPTAN 血管加压素 随机对照试验 拮抗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 TOLVAPTAN 肾功能恶化 电解质紊乱
下载PDF
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基于患者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5
18
作者 赵鲁卿 张声生 +3 位作者 沈洪 王垂杰 黄穗平 汪正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690-694,共5页
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 目的:评价健脾疏肝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了基于患者的结局评价从患者的角度考察其最关心的问题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来自5个分中心的160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2∶1的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具有健脾疏肝作用的中药健脾理气方以及安慰剂治疗。中药及安慰剂均为配方颗粒,由70℃温水冲服,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50 m L。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随访。主要评价指标为基于患者评价的消化道症状积分,包括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分别在第0,1,2,3,4和8周观察记录。次要评价治疗为钡条胃排空试验,在第0和4周完成。结果:与安慰剂比较,治疗4周后及随访试验组患者消化道总体症状积分和单项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钡条胃排空试验中药组对胃肠动力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试验期间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健脾疏肝法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健脾疏肝法 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患者评价
下载PDF
社区护理对高血压早期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19
作者 王丽君 金冬莲 +1 位作者 杨美滋 王福彦 《实用医技杂志》 2013年第5期569-570,共2页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27万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27万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达到18.8%,估计全国患者数约1.6亿。与1991年资料相比较,患病率明显上升。然而,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30.2%,24.7%,6.1%,依然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试验研究 随机对照 社区护理 患者 脑血管疾病 疗效 早期
下载PDF
比较单一吸气肌和吸呼肌联合阈值负荷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中的效果: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7
20
作者 黄玉霞 陈宜泰 +3 位作者 徐文慧 胡雨禾 王梅 陈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75-978,共4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疾病呈进行性发展,患病率高、死亡率高,且疾病造成的呼吸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改善患者运动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疾病呈进行性发展,患病率高、死亡率高,且疾病造成的呼吸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COPD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但在临床上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随机对照试验 吸气肌 肺康复 PULMONARY COPD患者 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锻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