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洋港河口悬沙特征与再悬浮过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明亮 杨旸 +5 位作者 项明 朱国贤 陆体成 周俭华 高建华 汪亚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6-678,共13页
中小型入海河口由于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其沉积动力学特征对于河口区的地貌环境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新洋港河口是江苏淤泥质平原海岸上的典型中小型建闸河口,本文通过在新洋港河口进行的高精度三船同步现场观测,研究了河口的悬沙特征及... 中小型入海河口由于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其沉积动力学特征对于河口区的地貌环境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新洋港河口是江苏淤泥质平原海岸上的典型中小型建闸河口,本文通过在新洋港河口进行的高精度三船同步现场观测,研究了河口的悬沙特征及沉积物对再悬浮作用的响应状况.结果表明,潮周期内悬沙浓度变化显著,涨潮及开闸放水期间悬沙浓度较大,最大平均悬沙浓度达1.45g·L^-1;而在其它时间段内悬沙浓度较小,从口门至闸门悬沙浓度有逐渐增大趋势.潮周期内典型时刻悬沙垂向分布符合"L型"分布特点,表、底层悬沙浓度差异显著.在有径流下泻期间,悬沙浓度垂向变化较为均匀,水体混合作用显著.悬沙平均粒径介于5~10μm;悬沙组分以粉砂为主,平均含量在70%以上.闸下及入海口区域再悬浮作用显著,最大再悬浮通量为10-4~10^-3 kg·m^-2·s^-1,从口门至河闸呈递减趋势;同时,悬沙出现粗化现象,砂组分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入海河口 悬沙特征 浮过程 动力响应
下载PDF
东营港海区悬沙特征及冲淤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兆林 李卫国 +1 位作者 刘锐 饶永红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简述了东营港扩建工程所在海区的水文泥沙特征,分析水动力作用对海床的冲淤演变以及修建港口、航道等工程对海域地形冲淤的影响,为该地区海域水工建筑物布置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东营港 扩建工程 悬沙特征 冲淤分析
下载PDF
温州瓯飞浅滩海域悬沙输运特征及其来源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堵盘军 张蓓 费岳军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4,共10页
基于2011年温州市瓯飞浅滩海域冬、夏季大、小潮共4次大面同步海流和悬沙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和物质长期输运机制分解方法,初步分析研究海域悬沙时空分布和水体、悬沙三维输运特征。结果表明,海域悬沙浓度平面上呈现近岸高、外海低,高浓... 基于2011年温州市瓯飞浅滩海域冬、夏季大、小潮共4次大面同步海流和悬沙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和物质长期输运机制分解方法,初步分析研究海域悬沙时空分布和水体、悬沙三维输运特征。结果表明,海域悬沙浓度平面上呈现近岸高、外海低,高浓度区出现于河口,浅滩外沿存在相对低值区的分布格局;垂向分布受复杂水动力(包括波浪、潮流、径流和沿岸流等)影响具有准直线型、抛物线型以及混合型分布等多种分布形态,且底层悬沙浓度与流速变化趋势具有虽同步但存在一定滞后的特性。水体与悬沙长期输运受径流、风生表层流、闽浙沿岸流等多种作用影响,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和区域特征;其中河口站因径流作用表层输运强度大于其它区域,中底层泥沙由于波流共同作用影响、河口区显著的潮泵效应使得冬、夏季输运特征迥异;浅滩站表层水沙输运主要受风生表层流影响,中、底层的悬沙因潮致余流作用多指向岸线,外海受闽浙沿岸流的影响加强,垂向上输运强度差异减小。浅滩海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为海域来沙(浙江沿岸流输沙和外海沉积水下沙洲的再搬运)和瓯江、飞云江的河流陆域输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瓯飞浅滩海域 分布特征 水体输运 输运 来源
下载PDF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锋 陈沈良 +3 位作者 周永东 彭俊 陈一强 任韧希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 河口水动力 输移 变化特征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Yellow River 浮作用 分布特征 涨潮动力 浓度 梯度变化 水文泥 降低幅度 河口 过程 对比分析 垂向分布 沉降作用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水动力及悬沙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忠勇 蒋永强 郭兴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8,共6页
通过2011年8月中旬一个大潮期间长江口南港某横断面上的5个定点水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港水动力及悬沙在潮周期及横断面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南港潮位波动以半日分潮为主,日分潮较小;受径流及Stokes漂流的影响,涨潮流流... 通过2011年8月中旬一个大潮期间长江口南港某横断面上的5个定点水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港水动力及悬沙在潮周期及横断面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南港潮位波动以半日分潮为主,日分潮较小;受径流及Stokes漂流的影响,涨潮流流速明显小于落潮流流速;含沙量随潮波动现象明显,波动频率是潮流的2倍;在空间尺度上,南港纵向流速最大值分布在南侧主槽,转流从北侧副槽率先开始;侧向流主要是由科氏力对纵向流的偏转作用形成;北侧副槽平均含沙量大于南侧主槽;半日潮流驱动下,平均含沙量在急流和憩流时刻将分别增大和降低;半日潮流和余流共同驱动下,在落急时刻和涨急时刻分别会增大和降低平均含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结构 分布特征 长江口南港
下载PDF
黄河口挑河河口悬沙分布与输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权永峥 边淑华 +2 位作者 刘建强 冯秀丽 王景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3-149,共7页
基于实测资料对黄河废弃河道挑河河口段的悬沙分布及输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挑河河口段悬沙浓度与潮流流速正相关,风浪作用则导致悬沙质量浓度大大提高;在空间尺度上悬沙浓度呈河口高、河道上游低的特点;挑河河口附近,涨潮流输... 基于实测资料对黄河废弃河道挑河河口段的悬沙分布及输移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挑河河口段悬沙浓度与潮流流速正相关,风浪作用则导致悬沙质量浓度大大提高;在空间尺度上悬沙浓度呈河口高、河道上游低的特点;挑河河口附近,涨潮流输沙明显占优势,向河道内侧,悬沙输移率有所降低,且逐渐转变为落潮输沙占优势。结合河口外侧海域冲淤演变趋势以及悬沙输运动力机制,认为河口段河道总体处于弱淤积状态,而风浪作用可以加速河道淤积。本研究可为挑河的河口演变和航道整治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河 分布特征 单宽输 风浪作用
下载PDF
洋山港及邻近海域悬沙输运特征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沈淇 顾峰峰 +3 位作者 戚定满 孔令双 万远扬 王巍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27,共7页
基于SWEM2D数值模型,建立了一个范围包括洋山港、长江口及杭州湾的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根据2004年5月洋山港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认为洋山港区域悬沙垂向切变输运较小,可忽略该项对悬沙输运的影响,采用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能基本反映出该... 基于SWEM2D数值模型,建立了一个范围包括洋山港、长江口及杭州湾的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根据2004年5月洋山港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认为洋山港区域悬沙垂向切变输运较小,可忽略该项对悬沙输运的影响,采用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能基本反映出该区域悬沙输运特点。利用2004年5月洋山港及邻近海域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型计算结果计算了洋山港及邻近海域大、中、小潮期间悬沙输运速度。结果表明,洋山港区域悬沙主要以欧拉输运为主,斯托克斯漂移、潮泵输运为辅。该区域西口门高含沙量主要是受到长江口及杭州湾悬沙输运富集的影响。其邻近海域主要的悬沙输运在近南汇边滩以东区域分成两股,一股向北,一股沿着南汇南岸的水下泥沙通道,径直流向杭州湾,并在杭州湾的悬沙输运的带动下,向洋山港流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山港 输运速度 输运特征
下载PDF
长江口外海域悬沙浓度垂向剖面实用模型计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伊小飞 王凯 施心慧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6,共5页
为了测定长江口外海域悬沙浓度,根据2006年8月观测数据,以设定的反映悬沙分布特性的指标变量——悬沙特征系数为基础,根据得出的分析结果测算出来不同的悬沙垂直分布结果,并与实际观测的悬沙浓度进行对比.通过完善提出的悬沙浓度垂向悬... 为了测定长江口外海域悬沙浓度,根据2006年8月观测数据,以设定的反映悬沙分布特性的指标变量——悬沙特征系数为基础,根据得出的分析结果测算出来不同的悬沙垂直分布结果,并与实际观测的悬沙浓度进行对比.通过完善提出的悬沙浓度垂向悬沙浓度剖面实用模型,根据实际资料反映出来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由海表悬沙浓度推测水下悬沙浓度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 悬沙特征系数 实用模型
下载PDF
Mechanisms of suspended sediment restoration and bed level compensation in downstream reache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s(TGP)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为 杨云平 +5 位作者 张明进 李义天 朱玲玲 由星莹 王冬 徐俊锋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463-480,共18页
River basin reservoir construction affects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in downstream reaches. The downstream 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s (TGP) has started to become apparent: (1) reduction in f... River basin reservoir construction affects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in downstream reaches. The downstream 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s (TGP) has started to become apparent: (1) reduction in flood duration and discharge, and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ediment load. Although there was some restoration in downstream sediment load, the total amount did not exceed the pre-impoundment annual average; (2) in 2003-2014 the d 〉 0.125 mm (coarse sand) load was restored to some degree, and to a maximum at Jianli Station, which was mainly at the pre-impoundment average. After restoration, erosion and 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 was identical to that before impoundment. The degree of restoration during 2008-2014 was less than during 2003-2007; (3) after TGP im- poundment, there was some restoration in d 〈 0.125 mm (fine sand) sediment load, however, it was {ower than the pre-impoundment average; (4) due to riverbed compensation, the d 〉 0.125 mm sediment load recovered to a certain degree after impoundment, however, the total did not exceed 4400x104 t/y. This was mainly limited by flood duration and the average flow rate, and was less affected by upstream main stream, tributaries, or lakes. Restoration of d 〈 0.125 mm suspended sediment was largely controlled by upstream main stream, tributaries, and lakes, as well as by riverbed compensation. Due to bed armoring, riverbed fine suspended sediment compensation capability was weakened; (5) during 2003-2007 and 2008-2014, Yichang to Zhicheng and upper Jingjiang experienced coarse and fine erosion,lower Jingjiang experienced coarse deposition and fine erosion, Hankou to Datong had coarse deposition and fine erosion, and Chenglingji and Hankou was characterized by coarse deposition and fine sand erosion in 2003-2007, and coarse and fine erosion in 2008-2014. This difference was controlled by flood duration and number at Luoshan 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restoration riverbed compensation TGP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