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2009年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水动力及悬沙输移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锋 陈沈良 +3 位作者 周永东 彭俊 陈一强 任韧希子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 根据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在黄河口两个站位观测的水文泥沙资料,对调水调沙期间和结束后河口的水动力和悬沙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潮周期内悬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相比于结束后,落潮动力加强,涨潮动力有所减弱,尤其在水体表层表现明显,河口切变锋类型不同,其出现时间长度亦不同;调水调沙期间含沙量较大,垂向分布较复杂,而结束后含沙量低,垂向梯度变化较小;此外,调水调沙期间河口悬沙在输移过程中以沉降作用为主,并在涨急和落急时刻伴随着底沙的再悬浮,而结束后悬沙浓度降低幅度较大,泥沙再悬浮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 河口水动力 悬沙输移 变化特征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Yellow River 浮作用 分布特征 涨潮动力 浓度 梯度变化 水文泥 降低幅度 河口 过程 对比分析 垂向分布 沉降作用
下载PDF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特征 被引量:31
2
作者 贺松林 孙介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0-66,共7页
根据1988年洪、枯季在长江口南、北槽进行的最大浑浊带专项水文观测的资料,对悬沙输移的分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过程存在明显的潮泵效应及强烈的悬沙、底沙双向交换;长江口南、北槽之间存在一个大尺... 根据1988年洪、枯季在长江口南、北槽进行的最大浑浊带专项水文观测的资料,对悬沙输移的分项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悬沙输移过程存在明显的潮泵效应及强烈的悬沙、底沙双向交换;长江口南、北槽之间存在一个大尺度的平面环向是沙输移,同时南、北槽自身还有次一级尺度的槽内平面环向悬沙输移。本文还探讨了最大浑浊带与拦门浅滩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浑浊带 悬沙输移 潮泵效应
下载PDF
兴化湾悬沙输移机理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童朝锋 郑联枭 +1 位作者 孟艳秋 时健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共10页
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处理兴化湾各测站的水沙实测资料,通过探讨平流输沙、潮泵效应输沙、垂向净环流输沙机理,分析研究了兴化湾海域悬沙输移特征,进而讨论了净输沙对研究区域地形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潮汐作用下,外海泥沙沿兴化水道... 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处理兴化湾各测站的水沙实测资料,通过探讨平流输沙、潮泵效应输沙、垂向净环流输沙机理,分析研究了兴化湾海域悬沙输移特征,进而讨论了净输沙对研究区域地形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潮汐作用下,外海泥沙沿兴化水道与南日水道向湾内输移,但对湾内淤积产生的影响较小;平流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对悬沙的净输移起主要作用,水深相对较大的区域主要受平流输沙的控制,而浅水区垂向净环流输沙影响更强;潮泵输沙以悬沙与潮流变化相关项为主,输沙量小于平流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的输沙量;浅水区垂向各层余流方向不一致,悬沙各层混合均匀,深水区表底层的余流方向基本一致,含沙量垂向变化明显;输沙造成湾顶淤积,造成海湾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陆源泥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机制分解法 悬沙输移 平流 潮泵效应 垂向环流
下载PDF
东碇倾倒区疏浚泥悬沙输移和海床冲淤数值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世民 陈德文 邓兆青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1-551,共11页
采用区域海洋模型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在东碇倾倒区建立三维水动力与泥沙输移数值模型,在水动力验证的基础上模拟预测了在冬、夏季节不同背景潮流和风场作用下的疏浚泥悬沙输移规律及海床沖淤变化。结果表明:在纯潮流... 采用区域海洋模型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在东碇倾倒区建立三维水动力与泥沙输移数值模型,在水动力验证的基础上模拟预测了在冬、夏季节不同背景潮流和风场作用下的疏浚泥悬沙输移规律及海床沖淤变化。结果表明:在纯潮流作用下,悬沙扩散以抛泥点为中心,呈圆对称分布,且冬季泥沙输移扩散范围比夏季大;加入风场驱动后,悬沙扩散呈下风面拖拽的椭圆形,同时水体混合加强更有利于高浓度悬沙的扩散,但对悬沙输移的作用不明显;抛泥点位置从倾倒区中心变为西北角后,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冬季较高浓度区面积的减小和由于局地水槽引导而形成的向北延伸的浓度舌;在海床冲淤方面,潮流和风场的作用主要是改变地形增量较大的面积,而更改抛泥点位置则会导致地形增量最大值出现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S 数值模拟 悬沙输移 冲淤
下载PDF
几何变态模型中悬沙输移相似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吕秀贞 彭润泽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7-47,共11页
物理模型中研究泥沙输移与河床冲淤变化等有关问题时,为保证模型物理现象与原型相似,模型设计需遵循一定的相似准则.几何变态模型,由于紊动在纵向对流和垂向扩散的相似性难以统一,至今悬沙沉速比尺的设计尚存在一定矛盾.本文从悬... 物理模型中研究泥沙输移与河床冲淤变化等有关问题时,为保证模型物理现象与原型相似,模型设计需遵循一定的相似准则.几何变态模型,由于紊动在纵向对流和垂向扩散的相似性难以统一,至今悬沙沉速比尺的设计尚存在一定矛盾.本文从悬沙运动扩散方程的解析解出发,分析了模型几何变态对淤积量和淤积部位相似性的影响,提出了估计模型与原型的偏离性和偏离程度的方法.最后,在导出了二维扩散方程近似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地设计悬沙沉速比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变态模型 变态率 沉速比尺 纵向对流 垂向扩散 悬沙输移
下载PDF
天然河湾水力特征与悬沙输移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志威 方春明 王亮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0-112,173,共4页
选取来家铺弯道3个断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湾内水力特征参数(平均水深、平均流速、流量、弗劳德数)与悬沙浓度及断面输沙率的关系,探讨了无量纲参数宽深比、宽径比与悬沙浓度、输沙率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弯道平均水深、平均流速... 选取来家铺弯道3个断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湾内水力特征参数(平均水深、平均流速、流量、弗劳德数)与悬沙浓度及断面输沙率的关系,探讨了无量纲参数宽深比、宽径比与悬沙浓度、输沙率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弯道平均水深、平均流速及流量越大,悬沙浓度及断面输沙率也越大,弗劳德数与弯道悬沙输移则无明显规律;宽深比、宽径比与悬沙浓度、悬沙输沙率并非简单的单值关系且规律性不强;弯道进口断面水力特征与悬沙输移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流量、宽深比、宽径比、平均流速、平均水深及弗劳德数,弯道内断面水力特征与悬沙输移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流量、平均流速及平均水深,但弗劳德数、宽深比及宽径比与悬沙输移的相关程度很弱或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湾 水力特征 悬沙输移 相关系数 Natural River Suspended Load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浓度 平均水深 平均流速 弗劳德数 宽深比 宽径比 断面 弯道 流量 无量纲参数 研究对象 相关程度
下载PDF
台州港黄礁港区悬沙输移规律研究
7
作者 何杰 辛文杰 《水道港口》 2010年第5期449-453,共5页
采用经过水沙验证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大港湾水域的水沙运动特点,计算了港池泥沙回淤量。模拟结果表明,港池泥沙来源主要为大港湾后方浅滩落潮流挟沙;港池口门处的防波堤对减轻港池泥沙回淤的效果并不显著,港池后方修建围堰可使... 采用经过水沙验证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大港湾水域的水沙运动特点,计算了港池泥沙回淤量。模拟结果表明,港池泥沙来源主要为大港湾后方浅滩落潮流挟沙;港池口门处的防波堤对减轻港池泥沙回淤的效果并不显著,港池后方修建围堰可使港池回淤量减小2/3;围堰阻挡了浅滩泥沙进入港池的通道。同时大港湾形成的半封闭港池具有流弱、沙少、回淤较轻的特点,经过相应的工程措施可成为一个优良的港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波堤 围堰 悬沙输移 大港湾
下载PDF
甬江和口外金塘水道水沙特性及悬沙输移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蒋文志 马洪亮 王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62-3166,3177,共6页
根据甬江和口外金塘水道2010年7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水动力、泥沙特性和悬沙输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甬江口及其附近水域潮差较小,潮流强,呈往复流;甬江河道自上游向下游含沙量逐渐增大,金塘水道北部水域含沙量大于南部水域,泥沙... 根据甬江和口外金塘水道2010年7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水动力、泥沙特性和悬沙输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甬江口及其附近水域潮差较小,潮流强,呈往复流;甬江河道自上游向下游含沙量逐渐增大,金塘水道北部水域含沙量大于南部水域,泥沙主要来自北部的长江口及杭州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 金塘水道 特性 悬沙输移
下载PDF
博贺湾海域悬沙输移机制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樊立东 童朝锋 孟艳秋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3,共6页
根据博贺湾海域大潮期间的水文泥沙实测资料,采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分解为多个动力项,并分别从平流输沙、潮泵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三方面分析了悬沙输移机制。结果表明:博贺湾海域大潮期间拉格朗日余流基本沿涨潮方向... 根据博贺湾海域大潮期间的水文泥沙实测资料,采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分解为多个动力项,并分别从平流输沙、潮泵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三方面分析了悬沙输移机制。结果表明:博贺湾海域大潮期间拉格朗日余流基本沿涨潮方向,离岸越远,余流值越大,欧拉余流大小与拉格朗日余流相近,斯托克斯余流接近于零;平流输沙在悬沙净输移中占主导作用,其中欧拉余流输沙作用方向与涨落潮优势流相关;博贺湾海域潮泵效应输沙作用不强,潮泵作用由涨落潮潮流和含沙量在潮周期的不对称性引起;垂向余环流输沙作用很弱,垂向净环流输沙和拉格朗日余流和含沙量的垂向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移 余流 平流 潮泵效应 垂向净环流 博贺湾
下载PDF
福建围头湾悬沙输移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佳骅 孟艳秋 +1 位作者 童朝锋 时健 《水道港口》 2016年第2期121-127,共7页
根据福建围头湾大潮期间潮汐、潮流、悬沙实测资料,分析水流输运,同时利用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分解为平流项、潮泵效应项和垂向净环流输移项,对悬沙输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金门岛东侧余流,部分流向湾口,部分流... 根据福建围头湾大潮期间潮汐、潮流、悬沙实测资料,分析水流输运,同时利用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分解为平流项、潮泵效应项和垂向净环流输移项,对悬沙输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金门岛东侧余流,部分流向湾口,部分流向安海湾。金门岛与大嶝岛之间的余流,沿涨潮流向湾内,悬沙净输移方向和余流方向保持一致;平流输沙对悬沙净输移起主导作用;水域潮泵输沙贡献较大;垂向净环流输沙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输移 机制分解 余流 潮泵效应 垂向环流
下载PDF
木兰溪河口及邻近海域春季水文环境特征及悬沙输移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金鹏 范代读 +2 位作者 涂俊彪 张悦 刘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40,共9页
基于2016年春季航次观测数据,分析了木兰溪河口及邻近海域温度、盐度及浊度等水文环境要素特征;并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分析该区兴化湾南日水道连续观测站位资料,以揭示该海域悬沙输移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春季兴化湾及邻近海域温盐变化... 基于2016年春季航次观测数据,分析了木兰溪河口及邻近海域温度、盐度及浊度等水文环境要素特征;并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分析该区兴化湾南日水道连续观测站位资料,以揭示该海域悬沙输移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春季兴化湾及邻近海域温盐变化受木兰溪径流、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共同控制,湾外东南侧海域受高温高盐台湾暖流控制,西北侧近岸海域受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流显著影响。调查海域悬沙浓度总体较低,外海泥沙通过南日水道向兴化湾内输移,但净输运量非常有限,仅为0.32×10^(-4)kg/(m·s)。平流输沙与潮泵输沙是南日水道泥沙净输运的主要机制,底沙再悬浮作用较显著,且剪切扩散效应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溪河口 兴化湾 水文环境 悬沙输移机制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悬沙输移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郝林杰 邵宇阳 童朝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8,共7页
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对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进行了分析,将悬沙通量分解成了8个动力项,从平流输沙、潮泵效应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三方面综合分析了长江口北槽的悬沙输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文资料实测年份时,北槽... 运用通量机制分解法对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进行了分析,将悬沙通量分解成了8个动力项,从平流输沙、潮泵效应输沙和垂向净环流输沙三方面综合分析了长江口北槽的悬沙输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文资料实测年份时,北槽输沙主要来源于上游来沙;平流输沙项占总体净输沙的比重最大;潮泵输沙所占比例较小;航道内的各测点的垂向净环流输沙主要受欧拉余流控制;深水区悬沙含量垂向变化明显,河口浅水区,表底余流方向不同,垂向净环流输沙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机制分解法 悬沙输移 长江口北槽
下载PDF
辽河口悬沙输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冬梅 王鑫东 +2 位作者 陈娟 李欣 朱海艳 《科技资讯》 2008年第2期71-72,共2页
随着环渤海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辽河口地区的河道及河口淤积、洪潮灾害、淡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研究日趋重要。辽河口水沙主要受涨潮流和落潮流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涨潮流和落潮流的流态、悬沙分布及其输移特征。
关键词 辽河口 悬沙输移 涨潮流 落潮流
下载PDF
潮汐河口平面二维悬沙输移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史英标 《河口与海岸工程》 1997年第1期9-21,共13页
本文应用平面二维非恒定水流运动方程和悬移质不平衡输沙方程,针对不同物理量的特性,采用不规则网格的差分法求解水流运动方程和有限控制体积法求解悬移质泥沙输移方程。利用杭州湾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所得结果是满意的。
关键词 悬沙输移 河床变形 数值模拟 潮汐河口
下载PDF
平面二维悬沙输移扩散模式在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大魁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4年第3期54-57,共4页
利用平面二维恒定流悬沙输运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广东省惠州市境内东江干流博罗浅滩整治过程中,疏浚和抛泥对右岸义和自来水厂取水口的影响。定量地估算出施工期间义和水厂取水口处水质超标的时间和程度,为制定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平面二维 悬沙输移 取水口 恒定流 干流 疏浚 抛泥 环境影响评价 扩散模式 水环境保护
下载PDF
杭州湾北岸弧形岸段悬沙净输移分析——以龙泉—南竹港岸段为例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建勇 戴志军 +2 位作者 陈吉余 张小玲 路海亭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3-59,共7页
基于杭州湾北岸龙泉—南竹港弧形岸段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余流分析和悬沙机制分解方法对该岸段的悬沙输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经2004-2005年地形冲淤验证。结果表明:龙泉—南竹弧形岸段的动力条件相对较弱,余流表现为总体向西流动,... 基于杭州湾北岸龙泉—南竹港弧形岸段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利用余流分析和悬沙机制分解方法对该岸段的悬沙输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经2004-2005年地形冲淤验证。结果表明:龙泉—南竹弧形岸段的动力条件相对较弱,余流表现为总体向西流动,特征为"两头大、中间小",机制分解得出悬沙输运以净进为主,各动力项中主要以平均流项和stokes漂流项为主,平均输沙率方向受平均流项控制,涨落潮挟沙强度对净输沙也有一定的贡献,并导致研究区西部岸段出现逆向输沙;余流和机制分解结果表明海岸的中部及东部为悬沙的主要落淤地带,而西部则冲刷加深,这与地形的冲淤分析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北岸 弧形岸段 余流 悬沙输移 机制分解
下载PDF
杭州湾悬沙净输移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宋立松 余祈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2,共5页
以杭州湾的水、沙实测资料为例 ,通过机制分解、谱分析和小波分析 ,表明杭州湾潮流对悬沙输移的贡献只在低频部分起主导作用 ,流速与含沙量存在高频相关 ,这种高频变化机制对悬沙输移十分重要。
关键词 杭州湾 河口 运动 悬沙输移 机制 谱分析 小波分析 潮流 河床演变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悬沙浓度及输移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二凤 陈沈良 +2 位作者 谷国传 杨海飞 王如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8-151,共14页
本文基于4次洪枯季同步水文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长江口北支悬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垂向分布、纵向分布和悬沙输移及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悬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过程在大中潮期以M型(双峰型)为主,下段主槽内在大潮期多出现V型,上段... 本文基于4次洪枯季同步水文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长江口北支悬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垂向分布、纵向分布和悬沙输移及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悬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过程在大中潮期以M型(双峰型)为主,下段主槽内在大潮期多出现V型,上段在枯季可出现涨潮单峰型;小潮期可出现无峰、单峰或双峰型。涨、落潮悬沙浓度峰值及均值,在枯季多涨潮大于落潮,洪季中小潮特别是小潮期易出现落潮大于涨潮;下段主槽内在大潮期易出现落潮大于涨潮。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在大中潮期与悬沙的潮周期变化型式有关,其中M型存在显著的洪枯季差异。纵向上,最高悬沙浓度在枯季出现于中段灵甸港至三和港之间及附近河段,洪季则在下段三条港附近。潮周期悬沙净输移,枯季大多向陆特别是大中潮期,洪季中上段大多向海,下段大潮期多向陆、中小潮易出现向海;下段主槽内在大潮期易出现向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 悬沙输移 时空变化 长江口北支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槽近期滩槽水沙输移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小斌 李九发 +1 位作者 李占海 王一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共5页
为了深刻认识近期长江河口演变趋势,依据2005,2006年和2010年长江口南槽滩槽洪枯季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分析了主槽与浅滩的水动力条件及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了河口滩槽间泥沙输移及交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 为了深刻认识近期长江河口演变趋势,依据2005,2006年和2010年长江口南槽滩槽洪枯季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分析了主槽与浅滩的水动力条件及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了河口滩槽间泥沙输移及交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槽主要以往复流为主,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随着水深变浅,水流流速过程线存在差异,使不同区域的水流挟沙能力和输沙过程不同。输沙以平流项输沙通量为主,但潮泵作用在南槽地区泥沙输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主槽出沙、浅水进沙"的输沙模式,促使南汇边滩前缘缓慢淤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 滩槽泥交换 悬沙输移 长江河口
下载PDF
长江河口悬沙的运动方式与沉积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茅志昌 潘定安 沈焕庭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0-177,共8页
长江河口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中等潮汐强度的三角洲河口。长江河口的悬沙输运有净上移、净下泄、上层下泄而下层上溯、潮滩与主槽之间的泥沙交换及涨潮槽泥沙倒灌落潮槽等五种形式。根据悬沙沉积的不同地点不同沉积形态可分为暗沙、拦... 长江河口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中等潮汐强度的三角洲河口。长江河口的悬沙输运有净上移、净下泄、上层下泄而下层上溯、潮滩与主槽之间的泥沙交换及涨潮槽泥沙倒灌落潮槽等五种形式。根据悬沙沉积的不同地点不同沉积形态可分为暗沙、拦门沙、口外水下三角洲以及河口潮滩四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悬沙输移形式 沉积作用 优势流 拦门 河口潮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