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理论中雅与俗的悬隔与汇通
1
作者 王锺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1-179,共9页
历史中充满了许多回旋与嘲弄。当文艺大众化的口号被提出以后,"五四"新文学却成了被再度革命的对象。在新、旧文艺之间,特别是大众化运动以来,明显地展开着一个汇通的过程:从小说领域来说,一方面是新小说家对于旧形式态度的... 历史中充满了许多回旋与嘲弄。当文艺大众化的口号被提出以后,"五四"新文学却成了被再度革命的对象。在新、旧文艺之间,特别是大众化运动以来,明显地展开着一个汇通的过程:从小说领域来说,一方面是新小说家对于旧形式态度的软化以至转变,上层文化人向着民众文艺融入;另一方面则又是新文艺小说的营养滋润进了旧形式之中。茅盾对于旧小说已由20年代严厉的批判态度,转而为大体肯定了。如果说对于旧形式,茅盾所体现的主导心态是牵新合旧,那么张恨水对于《啼笑因缘》所表露而用以自栩的意向便是翻旧出新。张恨水自认为他对章回体的改良是成功的,他的小说已经是一种既融入西洋技法,又具有中国文法组织的新品种了。然而,在雅与俗的汇通中,两者间的冷漠、悬隔与斗争照样存在。张天翼专门写了《"且听下回分解"及其他》一文,继续着从艺术上批判章回体的工作,它严冷地划出两者间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中国小说理论 雅与俗 悬隔与汇通
下载PDF
浅谈“悬隔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
作者 徐钰梨 《新闻世界》 2012年第7期276-277,共2页
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中描述了信息传播的过程,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悬隔"是传播过程中一种传而不通的现象,由于传播主体的复杂性,讯息的海量性,传播媒介的异质性,受众需求的多元性,传播中常常出现信息... 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中描述了信息传播的过程,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悬隔"是传播过程中一种传而不通的现象,由于传播主体的复杂性,讯息的海量性,传播媒介的异质性,受众需求的多元性,传播中常常出现信息传播的悬隔现象。本文从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出发,探讨了悬隔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悬隔现象的ISDD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隔现象 知沟理论 ISDD模式
下载PDF
中外悬隔夹缝中滋生的新的社会力量——重评吴趼人的《发财秘诀》
3
作者 范紫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77,共5页
上海开埠之后,“买办”们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外别立一业”,他们是一股在中外还处于悬隔状态的夹缝中滋生起来的新的社会力量。这批在“万商之海”中左右逢源的弄潮儿,使以“恢复旧道德”为宗旨的吴趼人“怒眦欲裂”地写下了《发财秘诀》。
关键词 吴趼人 《发财秘诀》 买办 中外悬隔 中篇小说 近代 上海
下载PDF
小刀会起义、太平军战事与近代上海的崛起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6年第4期139-147,共9页
近代上海的崛起,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成的,其中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战事所引发的难民潮汹涌而入被视为“安全”区域的上海租界,是一个尤为关键的因素。在它的影响下,上海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异乎往古的深刻变... 近代上海的崛起,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成的,其中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军战事所引发的难民潮汹涌而入被视为“安全”区域的上海租界,是一个尤为关键的因素。在它的影响下,上海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异乎往古的深刻变迁,主要体现在租界人口的迅速膨胀,“华洋杂处”格局的形成,租界防御自卫体系和市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北市的兴起与繁荣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使此前功能单调的租界社区迅速转变为百业兴旺、繁华空前的全功能社区,并逐渐取代南市,成为上海社会经济近代化的龙头,从而彻底地改变了上海城市的空间格局,为上海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军 小刀会起义 近代上海 公共租界 上海租界 工部局 难民潮 中外悬隔 社区 上海城市
下载PDF
“殊途同归”或“异彩纷呈”?——“言象意”与英伽登文学作品理论差异性
5
作者 周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30-34,共5页
"言""象""意"及三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将作品看作是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层基本的结构... "言""象""意"及三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将作品看作是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层基本的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的"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在这些相同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不同。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二者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各自的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象”“意” 现象学作品结构 悬隔 得意忘言 复调和声
下载PDF
论上海开埠初期的通事和买办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桂龙 《史林》 CSSCI 1996年第4期69-79,共11页
论上海开埠初期的通事和买办吴桂龙上海开埠后,原公行时代的买办和通事纷纷随洋行大班和外国领事涌入上海。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的队伍不断地扩大,成为上海滩上的大亨中最富实力的人群。虽然他们的名称没变,但就其地位和职能而言,... 论上海开埠初期的通事和买办吴桂龙上海开埠后,原公行时代的买办和通事纷纷随洋行大班和外国领事涌入上海。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的队伍不断地扩大,成为上海滩上的大亨中最富实力的人群。虽然他们的名称没变,但就其地位和职能而言,与公行时代的买办和通事已没有多少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行 开埠初期 中外贸易 买办制度 中外悬隔 公行制度 信用担保 进出口贸易 洋商 外国领事
下载PDF
汉语言文字的效能与彼岸性表达
7
作者 胡志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95-102,共8页
 汉语言文字作为表意-词符文字,它的训导机制、双重悬隔、双重联想的特性及其所达到的效能,与彼岸性事态的表达最为贴近,营造不可及的彼岸性境域。
关键词 效能 表意-词符文字 汉语 文字训导 词汇性 彼岸性 双重悬隔 双重联想 特性 训导机制
下载PDF
“悬搁判断”下的诗歌意象诠释——以庞德意象诗歌为例
8
作者 李燕霞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9-82,共4页
"悬隔判断"是现象学的重要方法论,它意在通过事物现象的"悬隔"获得新的思维理解。意象是诗歌的精气神,它的恰当选取和内涵诠释都离不开诗人或诠释者的能动思维。以庞德诗歌意象为例探讨悬隔判断对于意象选取及诠释... "悬隔判断"是现象学的重要方法论,它意在通过事物现象的"悬隔"获得新的思维理解。意象是诗歌的精气神,它的恰当选取和内涵诠释都离不开诗人或诠释者的能动思维。以庞德诗歌意象为例探讨悬隔判断对于意象选取及诠释的意义,同时亦指出中国古典意象诗对庞德意象诗发展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隔判断 庞德意象诗 诠释
下载PDF
瀑布(外一首)
9
作者 罗昭能 《秘书》 1994年第1期9-9,共1页
瀑布 为了前进, 宁肯跳涧落崖, 何曾顾惜—— 天地悬隔与荣辱升沉?
关键词 瀑布 理想境界 升沉 悬隔 花朵 天地
下载PDF
现象学审美诠释学在文学解读中的效用——以俄国作家安德烈耶夫的短篇小说《沉默》为例
10
作者 陈海静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8期25-29,共5页
在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阐释过程中,从情节间的因果联系入手来理解文本是较常见的一种思路。但是,有些作品所描写的事件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片段,或无因可考,或无果可察,这给人们的解读造成了不小的难度。现象学的审美诠释学则为此提供了一... 在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阐释过程中,从情节间的因果联系入手来理解文本是较常见的一种思路。但是,有些作品所描写的事件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片段,或无因可考,或无果可察,这给人们的解读造成了不小的难度。现象学的审美诠释学则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人们可以不必经由对情节因果关系的完整梳理,亦不必借助于想象力对空白的全面填补,依然能将文本的意涵充分地寻绎出来。另一方面,通过现象学的“悬隔”与“还原”,人们亦可以对那些不具情节属性的文学描写进行合理的释读。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安德烈耶夫的短篇小说《沉默》都是一个适于进行现象学分析的绝佳文本。借助于这一文本,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现象学审美诠释学的独特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审美诠释学 情节 悬隔 沉默
下载PDF
从“现象学”到“叙事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良华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0-43,共4页
现象学的方法是对传统科学尤其是实证科学的调整和更新。更新之后的第一个策略是"悬隔",第二个策略是"返回生活世界",第三个策略是"描述"。而悬隔、返回生活世界以及描述的办法也就是叙事研究的基本追求。
关键词 现象学 叙事研究 生活世界 悬隔 描述 实证科学
原文传递
诗骚异同简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诚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16-123,共8页
《诗》与《骚》在主题的“当代”性上并无二致,而因表现的题材不同,形成“悬隔”———文艺学、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意义的巨大区别。《骚》是《诗》的继承,但它身中活跃着远古血缘血亲社会的依稀影子和精灵。从艺术发生的源流,从... 《诗》与《骚》在主题的“当代”性上并无二致,而因表现的题材不同,形成“悬隔”———文艺学、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意义的巨大区别。《骚》是《诗》的继承,但它身中活跃着远古血缘血亲社会的依稀影子和精灵。从艺术发生的源流,从审美的角度,从人类文明和意识演化的程序看,则《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骚》 《诗》 主题与题材 《离骚》 群体意识 文学作品 悬隔 审美者 《离骚传》 艺术构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