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锦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2-174,共3页
物哀是日本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审美传统,它显示的是一种在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美表现形式。物哀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审美范畴,其审美理念是由日本特殊的民族环境以及浓厚的人文精神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的。本文通过对物哀的... 物哀是日本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审美传统,它显示的是一种在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美表现形式。物哀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审美范畴,其审美理念是由日本特殊的民族环境以及浓厚的人文精神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的。本文通过对物哀的概念、物哀的形成、物哀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的分析对物哀概念进行整体的阐释,扩大读者对物哀概念的接受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哀 悲为美 日本文学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歌“以悲为美”探索三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锡坤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4-109,共6页
1 .“以悲为美”的情感内涵主要包括“抒怨”与“抒愤”。二者究其实质并无大异 ,均在“中和”范围之内 ,抒怨即抒愤。认为“愤强于怨” ,“抒怨”多于“抒愤”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 ,不符合诗歌创作的基本事实。 2 .“以悲为美”... 1 .“以悲为美”的情感内涵主要包括“抒怨”与“抒愤”。二者究其实质并无大异 ,均在“中和”范围之内 ,抒怨即抒愤。认为“愤强于怨” ,“抒怨”多于“抒愤”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 ,不符合诗歌创作的基本事实。 2 .“以悲为美”的文化心理依据不止限于孟子的“恻隐之心” ,还与孔子的“忠恕之道”有密切关联。贯穿二者的基本思想线索是“同情心” ,人本主义的人际关怀。 3.“以悲为美”真正“落实”于诗歌创作实践的理论主张最早见于《诗大序》的“风论”。“风论”还隐含着怨诗最易感染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诗歌 “以悲为美 情感内涵 抒情 文化心理 人本主义 “同情心” “风论”
下载PDF
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被引量:15
3
作者 叶荭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229-232,共4页
物哀作为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作为一种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美表现活动,作为一个美学的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物哀是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物哀也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 物哀作为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追求,作为一种生活和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的审美表现活动,作为一个美学的范畴,在日本文化历史上有着久远的历史。物哀是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物哀也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民族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背景。本文通过对物哀概念的解析,物哀审美意识形成的探讨,物哀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追寻以及崇尚物哀的日本文学的回溯,从文化角度上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为美 物哀 日本文学
下载PDF
楚音以悲为美论略 被引量:3
4
作者 梁惠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9,共4页
楚音之源为南音 ,产生于南楚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 ,混融其它音乐文化要素 ,却不失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楚音以悲为美的审美特性 ,与楚地之巫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与楚人没有受到儒家实践理性的彻底洗礼 ,较少精神束缚有关 。
关键词 楚音 历史文化 悲为美 特性 音乐作品
下载PDF
关于“以悲为美”问题的误解及其澄清——兼与张锡坤等先生商榷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国荣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52,共6页
“悲美”与“悲怨”是文艺美学中两种不同的概念 ,学界对此却常常发生常识性的误解。“悲美” ,即“以悲为美” ,是自古以来的一种客观审美现象 ,指文学艺术的接受者对文艺形式中蕴涵的悲哀所进行的审美追求与欣赏 ;悲怨 ,即对某种行为... “悲美”与“悲怨”是文艺美学中两种不同的概念 ,学界对此却常常发生常识性的误解。“悲美” ,即“以悲为美” ,是自古以来的一种客观审美现象 ,指文学艺术的接受者对文艺形式中蕴涵的悲哀所进行的审美追求与欣赏 ;悲怨 ,即对某种行为和事件的悲愤与怨情。前者是一种审美心理 ,具体来讲是一种审悲快感 ;后者则是一种创作心理 ,是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灰色情绪的文学表述。从理论上说 ,前者是欣赏论 ,后者是创作论。至于对“以悲为美”的发生机制与心理原因的探讨 ,一直难有正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悲为美 张锡坤 心理 发生机制 学风格 欣赏
下载PDF
音响一何悲——谈中国古代音乐鉴赏中的“以悲为美”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夔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8-80,共3页
本文勾勒了中国古代音乐鉴赏中“以悲为美”现象的发展脉络,进而运用亚里士多德关于音乐功能的论述来阐释悲曲何以能产生美,认为正是由于音乐之“悲”可以宣泄听众的不良情感,故而使受怜悯、恐惧或其他情感骚扰的人能感受到一种轻松和愉... 本文勾勒了中国古代音乐鉴赏中“以悲为美”现象的发展脉络,进而运用亚里士多德关于音乐功能的论述来阐释悲曲何以能产生美,认为正是由于音乐之“悲”可以宣泄听众的不良情感,故而使受怜悯、恐惧或其他情感骚扰的人能感受到一种轻松和愉快,“以悲为美”才有了产生和流行的依据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菁乐 悲为美 亚里士多德 宣泄
下载PDF
“以悲为美”的中国古代诗学来源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敏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13-115,共3页
"以悲为美"诗学,是指文学艺术的接受者对文艺形式中蕴涵的悲哀所进行的审美追求与欣赏,是一种审美心理、一种审悲快感,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方式。"以悲为美"诗学,来源于当时人们悲惨苦难的现实生活,发... "以悲为美"诗学,是指文学艺术的接受者对文艺形式中蕴涵的悲哀所进行的审美追求与欣赏,是一种审美心理、一种审悲快感,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方式。"以悲为美"诗学,来源于当时人们悲惨苦难的现实生活,发端于人类丰富的自身情感,肇始于悲壮苍茫的浩大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悲为美 中国古代诗学 来源
下载PDF
论楚声与汉乐府的“以悲为美”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海花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8-10,共3页
南方楚声具有哀婉凄楚的音乐特征,为汉乐府的兴起创造了便利条件;汉高祖刘邦"乐楚声",大力提倡楚歌,使之风靡整个汉宫;数十年的战争经历使得汉朝人们推崇"悲音美"。本文将从楚声的艺术魅力、统治阶级对楚声的极力推... 南方楚声具有哀婉凄楚的音乐特征,为汉乐府的兴起创造了便利条件;汉高祖刘邦"乐楚声",大力提倡楚歌,使之风靡整个汉宫;数十年的战争经历使得汉朝人们推崇"悲音美"。本文将从楚声的艺术魅力、统治阶级对楚声的极力推崇,以及汉初人们的审美倾向三方面具体阐释汉乐府诗歌"以悲为美"的艺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声 汉乐府 悲为美 倾向
下载PDF
喻世、思人、赋情——浅谈魏晋南北朝至宋代“以悲为美”筝乐审美的体现 被引量:1
9
作者 洪艳 《科教文汇》 2007年第12S期212-213,共2页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表现力极为丰富。在华夏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上,筝历经2500多年之流传,不断发展、完善,在历史音乐文化的大浪淘沙中独树一帜。众多抚筝听筝者借筝喻世、思人、赋情,建构起中国...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表现力极为丰富。在华夏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上,筝历经2500多年之流传,不断发展、完善,在历史音乐文化的大浪淘沙中独树一帜。众多抚筝听筝者借筝喻世、思人、赋情,建构起中国民族音乐长河中独特的筝文化。本文借研究魏晋南北朝至宋代音乐和文学作品对筝所表现的风格、意境等,尝试探讨古代筝艺"以悲为美"的艺术内涵,以达对古筝艺术"管中窥豹"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为美 喻世 思人 赋情
下载PDF
胡乐兴盛与以悲为美
10
作者 王允亮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4,共5页
由西域传入的胡乐,在南北朝晚期的陈后主、北齐后主高纬以及之后的隋炀帝统治时期风靡一时,而且颇受这几位君主的青睐。这种音乐,以琵琶、箜篌等作为主要乐器,乐曲也大都具有节奏繁富急躁,声调哀怨争新的特色。为什么这种风格的音... 由西域传入的胡乐,在南北朝晚期的陈后主、北齐后主高纬以及之后的隋炀帝统治时期风靡一时,而且颇受这几位君主的青睐。这种音乐,以琵琶、箜篌等作为主要乐器,乐曲也大都具有节奏繁富急躁,声调哀怨争新的特色。为什么这种风格的音乐在这个时候风行?它兴盛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因?这一点尚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为美 兴盛 胡乐 西域传 南北朝 隋炀帝 音乐 哀怨
下载PDF
谈魏晋玄学“悲为美”之缘起
11
作者 于保泉 魏克芹 《山东电大学报》 2005年第3期42-43,共2页
本文着重探讨了魏晋玄学“悲为美”的缘起:“悲”从音乐进入文论,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作为贯通审美体验的“悲”、“美”,寓有魏晋士人对生命本体的探询,彰显着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关键词 魏晋玄学 悲为美 个体性 抒情性
下载PDF
以悲为美——论蒲宁小说《轻盈的气息》写作艺术
12
作者 王平 《写作》 2009年第2期9-11,共3页
生活中的苦难本身是悲哀的,但在艺术作品中经过典型化、理想化,以美的艺术形式达到对苦难与不幸内容的征服,会使这悲哀转化为审美愉悦,让读者体会到悲愁之声远比平和之音、欢愉之辞“要妙”得多。恰似雪莱所言:“倾诉最哀伤的情绪... 生活中的苦难本身是悲哀的,但在艺术作品中经过典型化、理想化,以美的艺术形式达到对苦难与不幸内容的征服,会使这悲哀转化为审美愉悦,让读者体会到悲愁之声远比平和之音、欢愉之辞“要妙”得多。恰似雪莱所言:“倾诉最哀伤的情绪才是我们最美的歌。”为什么面对生活与面对艺术会得到不同的心理观感呢?这正是作家运用了化悲为美的技法,使生活的不幸与苦难演变为作品中艺术美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艺术 悲为美 气息 小说 艺术作品 艺术形式 愉悦 读者体会
下载PDF
梁祝故事与古典悲剧美学中的“以悲为美”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叶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09,共5页
自东汉魏晋以来,受社会动荡影响,文学、艺术、美学以及世人的价值观等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思潮,为后世中国古典悲剧美学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贡献。梁祝故事即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经典叙事文学,并在... 自东汉魏晋以来,受社会动荡影响,文学、艺术、美学以及世人的价值观等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思潮,为后世中国古典悲剧美学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贡献。梁祝故事即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经典叙事文学,并在后世的发展中传承了魏晋美学的审美元素。从梁祝故事可以窥见魏晋六朝的"以悲为美"在广度、深度、延展度上的发展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祝 悲为美 魏晋时期
下载PDF
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审美方式及其演变探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X期49-50,共2页
人们从春秋战国起,就开始关注艺术以及人情感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是重要的审美方式,人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究。本文主要针对古典文学中的"以悲为美",结合文学自身演变规律,以屈原... 人们从春秋战国起,就开始关注艺术以及人情感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是重要的审美方式,人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究。本文主要针对古典文学中的"以悲为美",结合文学自身演变规律,以屈原以及汉文学创作为基础,融合时代背景,探究其审美方式以及演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即:首先探讨了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的审美方式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以悲为美"审美方式的演变过程。本文主要通过探究了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悲为美"的审美方式以及演变规律,进而影响人们的文学审美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 悲为美 方式 演变
下载PDF
南楚文化与“以悲为美”的产生 被引量:2
15
作者 傅新营 张秋艳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7-11,共5页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奏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奏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而文人群体的出现给这种美学传统带来新的特点,即为悲而悲,为艺术而艺术,是为所谓的“以悲为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悲为美" 南楚文化 中国古典 文学创作 楚辞 意象
下载PDF
论汉代“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 被引量:6
16
作者 宗亦耘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1-55,共5页
在汉代漫长的音乐发展实践中,音乐的审美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从早期奉雅乐为宫廷唯一音乐,到后来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士大夫阶层都开始接受俗乐,以致不同风格的民间俗乐开始被广泛吸收,逐渐融入雅乐。音乐风格也由雅乐整齐简朴发展到多变... 在汉代漫长的音乐发展实践中,音乐的审美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从早期奉雅乐为宫廷唯一音乐,到后来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士大夫阶层都开始接受俗乐,以致不同风格的民间俗乐开始被广泛吸收,逐渐融入雅乐。音乐风格也由雅乐整齐简朴发展到多变甚至能表达人的高级细微情感,由仅仅表达欢乐的情绪到能够表达人的喜怒哀乐,这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发展。到东汉后期,最终在音乐欣赏与创作中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音乐的功能离早期的只强调是"德化"人民的工具、以"中和"为唯一的审美标准的音乐欣赏观念越来越远。这一现象出现在汉代的音乐发展实践中,而并不表现于当时的音乐理论中,说明在汉代,音乐的发展实践超前于当时的音乐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雅乐 民间俗乐 悲为美
下载PDF
论古代诗歌的“以悲为美” 被引量:1
17
作者 傅朝霞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159-161,共3页
就起源于先秦、奠定于汉魏、发展于唐宋的“以悲为美”的诗歌美学思想,阐述了唐诗“悲音 美”的特质,指出了不同时期诗歌“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 古代诗歌 '以悲为美' 学思想 学特征
下载PDF
汉魏六朝以悲为美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济喜 《齐鲁学刊》 1988年第3期104-109,共6页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论及汉魏六朝音乐以悲为上。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自东汉末年以来(本文所说汉魏六朝中的汉,系指东汉末年),由于时代环境的感染,产生了以悲哀怨愤为审美表现内容的文艺思潮,涌现了一系列新的美学规范,古典悲...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论及汉魏六朝音乐以悲为上。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自东汉末年以来(本文所说汉魏六朝中的汉,系指东汉末年),由于时代环境的感染,产生了以悲哀怨愤为审美表现内容的文艺思潮,涌现了一系列新的美学规范,古典悲剧美学(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而不是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开始臻于成熟。因此,研究中国固有的悲剧美学,汉魏六朝以悲为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1.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著名作家庾信在其《哀江南赋》中曾沉痛地说:“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悲为美 怨文学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 人生 表现内容 范畴 文艺思潮
下载PDF
长歌可以当泣——谈谈汉乐府民歌的“以悲为美”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敏丽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7-60,共4页
本文通过对汉乐府民歌中有关作品的分析,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汉乐府民歌的“以悲为美”。
关键词 汉乐府民歌 悲为美 特征
下载PDF
试论南朝宫体诗人“以悲为美”之审美情趣——兼及其心理探源
20
作者 黄意 陈泳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91-94,共4页
南朝宫体诗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倾向,即"以悲为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宫体诗乐于以"怨妇","弃妇"作为表现对象;其次,宫体诗所着力描摹的是女子的泪眼愁容,哀情怨态;再次,宫体诗所选取的前代女... 南朝宫体诗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倾向,即"以悲为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宫体诗乐于以"怨妇","弃妇"作为表现对象;其次,宫体诗所着力描摹的是女子的泪眼愁容,哀情怨态;再次,宫体诗所选取的前代女性形象也都是些失宠或者境遇坎坷凄凉的女子。这种审美情趣折射出了宫体诗人独特的心理,即他们抱有的赏玩、男权、宣泄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宫体诗 悲为美 心理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