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品》“悲凉”诗学观研究
1
作者 田雨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9期4-6,38,共4页
“悲凉”作为钟嵘《诗品》中的一个诗学观,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文人们在朝不保夕的命运悲剧中,超越了政治功利的维度转向对个体生命价值归属的思考之后,试图用艺术创作来重建自我,追寻自我独立人格的审美观念。“悲凉”在文学作... “悲凉”作为钟嵘《诗品》中的一个诗学观,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文人们在朝不保夕的命运悲剧中,超越了政治功利的维度转向对个体生命价值归属的思考之后,试图用艺术创作来重建自我,追寻自我独立人格的审美观念。“悲凉”在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怨”的真情流露,钟嵘以“怨”评诗,既体现了其重抒情的理论主张,也体现了其对魏晋人士那种独立人格的赞美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悲凉” “怨”情 《红楼梦》
下载PDF
“悲凉”对“豪壮”:魏晋风骨与盛唐风骨的差异
2
作者 焦怡然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3年第10期147-149,共3页
“风骨”即指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感的力量和作品中的主要题材和思维逻辑结构。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有感染力的精神力量。所谓“骨”,则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得刚健有力。盛唐风骨继承了魏晋风骨... “风骨”即指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感的力量和作品中的主要题材和思维逻辑结构。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有感染力的精神力量。所谓“骨”,则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得刚健有力。盛唐风骨继承了魏晋风骨而发展,但由于魏晋战乱割据的社会背景和盛唐太平之音的社会背景之间的不同,导致这种继承既有通的一面也有变的一面。本文探讨了盛唐风骨与魏晋风骨的差异,即魏晋风骨多悲凉之音,而盛唐风骨以明朗为基调,充满豪迈壮大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风骨 盛唐风骨 悲凉 豪壮
下载PDF
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形成原因再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邢培顺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4-18,共5页
"慷慨悲凉"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建安文学总体风格,关于其成因,人们多归于"世积乱离"的社会环境及流行音乐的影响,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作为政治领袖的曹操与作为普通文人的"七子",以及作为建安文坛后辈的曹... "慷慨悲凉"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建安文学总体风格,关于其成因,人们多归于"世积乱离"的社会环境及流行音乐的影响,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作为政治领袖的曹操与作为普通文人的"七子",以及作为建安文坛后辈的曹植为什么会有如此一致的创作风格?文章通过考察建安文学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可知,尽管其形成原因有多个方面,但观念多元、个体觉醒与文学自觉历史文化语境下文人既守持传统又张扬个性的内在矛盾冲突才是产生这种风格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文学 “慷慨悲凉” 守持传统 张扬个性
下载PDF
由“悲凉”看建安风骨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畅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1-15,共5页
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和社会因素出发,本文则从空间性的地域因素出发,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 历来研究建安文学者,多从时间性的时代和社会因素出发,本文则从空间性的地域因素出发,从“悲凉”入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分析建安文学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悲凉”首先具有地域色彩,“速老”是一种精神心态上的悲凉,而忧患意识则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上深层的悲凉,三者相互交织。北方地域色彩是其底色。它像是只容纳刚健之美的容器,把速老心态和忧患意识都包容其内,使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的北方文化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凉 地域审美 建安风骨 速老 忧患意识
下载PDF
论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美学品格 被引量:1
5
作者 詹文伟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巨星,他的诗歌宏观上体现出“慷慨悲凉”的美学特色。具体言之,它表现在曹操诗作悲伤的感情基调以及在此基础上鼓荡而出的雄浑之劲与昂扬之气。这种美学效果的缔结与曹操个人的英雄气质及他对现实的感... 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巨星,他的诗歌宏观上体现出“慷慨悲凉”的美学特色。具体言之,它表现在曹操诗作悲伤的感情基调以及在此基础上鼓荡而出的雄浑之劲与昂扬之气。这种美学效果的缔结与曹操个人的英雄气质及他对现实的感怀紧密相关。曹操的诗歌对建安诗人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也可看作“慷慨悲凉”与“建安风骨”的内在关联。考诸二者的联系能增加对曹操诗作深沉底蕴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诗歌 “慷慨悲凉” “建安风骨”
下载PDF
当“清浅明快”遇上“深沉悲凉”——《故都的秋》教学难点突破 被引量:1
6
作者 周佳曦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7年第10期43-45,共3页
《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教参)。生逢乱世,郁达夫辗转千里,遍尝... 《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教参)。生逢乱世,郁达夫辗转千里,遍尝人生愁苦哀痛,因此"悲凉"一词不仅是他赏景的心态,更是其整个人生的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都的秋》 教学难点 悲凉 深沉 形神兼备 情景交融 孤独感 郁达夫
下载PDF
故都秋味,何以“悲凉”
7
作者 冯双全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第2期30-32,共3页
郁达夫故都赏秋时所产生的"悲凉"之感,跟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遭遇及性格情趣有很大的关系。就时代来说,军阀混战,经济凋敝,郁达夫生不逢时;就个人遭遇来说,郁达夫早年丧父,体弱多病,成年后又常常走投无路,承受着经济的压迫;... 郁达夫故都赏秋时所产生的"悲凉"之感,跟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人生遭遇及性格情趣有很大的关系。就时代来说,军阀混战,经济凋敝,郁达夫生不逢时;就个人遭遇来说,郁达夫早年丧父,体弱多病,成年后又常常走投无路,承受着经济的压迫;就个人性情来说,郁达夫为人正直,品性纯洁,见不得世道人心的沦落。这一切,是郁达夫故都赏秋时产生"悲凉"之感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故都的秋味 悲凉”的根源
下载PDF
《故都的秋》中“悲凉”一词的作用
8
作者 孙明木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03年第5期45-45,共1页
日前,笔者有幸听到了两位教师讲授同一篇课文,即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两位教师的课应该说均是经过认真准备的,板书规范,课讲得也不错,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组织教学规范.一位以"对比法"为切入点,来讲散文形散神聚... 日前,笔者有幸听到了两位教师讲授同一篇课文,即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两位教师的课应该说均是经过认真准备的,板书规范,课讲得也不错,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组织教学规范.一位以"对比法"为切入点,来讲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另一位以课文对北国的秋、南国的秋的描述手法为切入点,来讲解文章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是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秋色,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一丝忧郁之情.两节课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完成了教学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都的秋》 悲凉” 人文教育 探究意识 职业教育 语文
下载PDF
涵泳体味,走进“悲凉”深处——《渔家傲·秋思》解读与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段岩霞 崔雪梅 《语文知识》 2016年第3期18-21,共4页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被后人称为“边塞词绝卷之作”。然而静心细读,我们会发现此词字里行间满溢无尽的“悲凉”,不仅与盛唐边塞诗中的乐观、豪迈迥然相异,并且也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被后人称为“边塞词绝卷之作”。然而静心细读,我们会发现此词字里行间满溢无尽的“悲凉”,不仅与盛唐边塞诗中的乐观、豪迈迥然相异,并且也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大异其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思 悲凉 体味 涵泳 设计 解读 《岳阳楼记》
下载PDF
从“吊当卓诡”之言到“沉痛悲凉”之心——庄子“吊诡”的双重意蕴
10
作者 方超群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2-109,共8页
从历代治庄者的注解出发,对"吊诡"一词的不同阐释作一梳理之后,可以得出关于"吊诡"的二种解释,但二者在理解文意上有浅深之别。庄子之"吊诡"言论不同于语言悖论这一逻辑问题,"吊诡"有其自身的... 从历代治庄者的注解出发,对"吊诡"一词的不同阐释作一梳理之后,可以得出关于"吊诡"的二种解释,但二者在理解文意上有浅深之别。庄子之"吊诡"言论不同于语言悖论这一逻辑问题,"吊诡"有其自身的特性。从"吊诡"之吊悯义生发开来,庄子的梦喻吊诡言说显示了庄子思想的悲凉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诡 吊悯 悖论 梦喻 悲凉
下载PDF
“高远空灵”背后的“幽寂悲凉”——寒山诗歌艺术特色浅论
11
作者 欧阳慧娟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29-33,90,共6页
寒山诗歌被刘大杰先生赞为有“高远空灵的情趣”。寒山诗歌“高远空灵”背后却有“幽寂悲凉”的感伤。冷峻的对比手法,人生象喻及清冷色调与意象的运用是使寒山诗歌呈现“幽寂悲凉”的感伤的方式;人生无常的感受,坎坷悲辛的人生际遇,及... 寒山诗歌被刘大杰先生赞为有“高远空灵的情趣”。寒山诗歌“高远空灵”背后却有“幽寂悲凉”的感伤。冷峻的对比手法,人生象喻及清冷色调与意象的运用是使寒山诗歌呈现“幽寂悲凉”的感伤的方式;人生无常的感受,坎坷悲辛的人生际遇,及佛学思想的影响则是其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山 诗歌 佛教 高远空灵 幽寂悲凉
下载PDF
探索张爱玲小说“悲凉”的根源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祖洪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53-154,共2页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给人最深的印象就它的无所不在的悲凉感。不管个别的艺术细节如何热闹,整个主题都指向悲观,造成一种曲终人散,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式的苍凉。而这种苍凉的基调主要来源于没落家庭、残缺的爱情生活经历以及给作者带来的心...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给人最深的印象就它的无所不在的悲凉感。不管个别的艺术细节如何热闹,整个主题都指向悲观,造成一种曲终人散,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式的苍凉。而这种苍凉的基调主要来源于没落家庭、残缺的爱情生活经历以及给作者带来的心理与情感伤痛,动乱的时代与毁灭一切的战争更加剧了作者凄凉的人生体验。因此,她无论写人叙事,都渗透着空虚与苍凉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悲凉 根源
下载PDF
“清”“静”“悲凉”的意味——《故都的秋》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南凯 《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第8期24-26,共3页
一、“清”“静”“悲凉”的意味 《故都的秋》开篇即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于是,文章便以“清”“静”“悲凉”为基调写故都“秋的味、秋的色、秋... 一、“清”“静”“悲凉”的意味 《故都的秋》开篇即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于是,文章便以“清”“静”“悲凉”为基调写故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因此,要想很准确地解读《故都的秋》就必须搞懂“清”“静”“悲凉”意味着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都的秋》 “静” “清” 悲凉 意味 解读 秋天 文章
下载PDF
“悲凉”话语下的生命意识——解读《爸爸的花儿落了》
14
作者 宋亮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7年第6期33-34,共2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读来备受感动,问过许多学过此文的中学生.他们也道出了同样的感受.认为课文所揭示的人间真情质朴而动人。许多语文教师也把这一主题当作重点来教.亲情意识便成为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读来备受感动,问过许多学过此文的中学生.他们也道出了同样的感受.认为课文所揭示的人间真情质朴而动人。许多语文教师也把这一主题当作重点来教.亲情意识便成为了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亲情固然是文章的底色.但文章的深层意蕴却是生命意识的萌芽与成长.这种萌芽、成长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现.并在“悲凉”话语风格下愈显沉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爸爸的花儿落了》 生命意识 话语风格 悲凉 解读 亲情意识 七年级下册 《语文》
下载PDF
“悲凉”不只为“烟尘”——试谈《行道树》中“悲凉”的含义
15
作者 温新成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行道树》 教师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 七年级 《语文》 人教版 一行 悲凉 散文 台湾作家
下载PDF
浅谈辛弃疾词“婉约缠绵,惆怅悲凉”的另一面
16
作者 阿孜古丽·尼亚子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第6期194-195,共2页
对于辛弃疾的词,言说豪放慷慨的多,而说他也有婉约缠绵的就少了,其实辛弃疾词也有婉约缠绵的另一面,这另一面就是他的恋情词。这些词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情真意切,幽怨缠绵,语言质朴清新,有着一种别样的审美意趣;其二是多婉约缠绵... 对于辛弃疾的词,言说豪放慷慨的多,而说他也有婉约缠绵的就少了,其实辛弃疾词也有婉约缠绵的另一面,这另一面就是他的恋情词。这些词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情真意切,幽怨缠绵,语言质朴清新,有着一种别样的审美意趣;其二是多婉约缠绵之情,尤其是那些写感怀身世的恋情词,有着浓浓的惆怅悲情色彩,同样和他的豪放词一样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婉约 缠绵 惆怅 悲凉
下载PDF
浅析柳永词作中的“悲凉”意蕴
17
作者 张丽佳 《今古文创》 2020年第19期6-7,共2页
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一直以其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音律谐婉的格调广为流传。其丰富的生活阅历诉诸纸上,造就了他的创作风格多变,雅俗共赏。也正因所写内容所触之情过于复杂,方显其创作的意蕴深刻,含义隽永。本文将以其词作中所... 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作一直以其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音律谐婉的格调广为流传。其丰富的生活阅历诉诸纸上,造就了他的创作风格多变,雅俗共赏。也正因所写内容所触之情过于复杂,方显其创作的意蕴深刻,含义隽永。本文将以其词作中所流露出的悲凉意蕴为关键,通过把握形式、内容和意境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深层探究柳永词作中尤为突出的特质背后蕴藏的深邃情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凉 形式 内容 意境
下载PDF
追寻“悲凉”——《故乡》教学设计
18
作者 冯大海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7年第8期21-22,共2页
《故乡》是一篇经典课文,教案很多,多是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情节、人物、环境),抓住“变”字作文章。为避开这个老套路,本设计拟从“悲凉”切入,以追寻“悲凉”作为教学的主线:先整体把握,寻找全课的情感主线,然后循着这个主... 《故乡》是一篇经典课文,教案很多,多是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情节、人物、环境),抓住“变”字作文章。为避开这个老套路,本设计拟从“悲凉”切入,以追寻“悲凉”作为教学的主线:先整体把握,寻找全课的情感主线,然后循着这个主线不断追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从内容到形式的追寻探究,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故乡》 悲凉 经典课文 “变” 教案 文章 学生
下载PDF
“故都之秋”“悲凉”的另一种解读
19
作者 乔军豫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2年第1期61-61,45,共2页
郁达夫的《故都之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意味隽永。作者抓住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来统领全篇。“清”和“静”是“悲凉”的具体特征.“悲凉”才是本文的主旋律和... 郁达夫的《故都之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意味隽永。作者抓住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来统领全篇。“清”和“静”是“悲凉”的具体特征.“悲凉”才是本文的主旋律和主色调。在扎根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后发现我们所理解的“悲凉”与以往大量的赏析这篇文章下的“悲凉”有所不同,那就是“悲凉”后展现一抹令人兴奋地亮色,透露出明媚、乐观、喜悦的情调。这种“悲凉”实在难求.是郁达夫奋力猖求的土膏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凉 故都 解读 现代散文 郁达夫 主色调 主旋律 “静”
下载PDF
“清,静,悲凉”里蕴藏着的博大,柔韧的灵魂——浅论《故都的秋》的文化精神内核
20
作者 杨娅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17期117-120,共4页
很多人接触郁达夫作品是从《故都的秋》开始的,有人欣赏其画面美、音乐美;有人欣赏其悲凉美;也有人纠结于这篇散文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有一部分人凭直觉就觉得这篇文章"挺好",但是说不清好在哪儿;也有人读后的感觉是"... 很多人接触郁达夫作品是从《故都的秋》开始的,有人欣赏其画面美、音乐美;有人欣赏其悲凉美;也有人纠结于这篇散文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有一部分人凭直觉就觉得这篇文章"挺好",但是说不清好在哪儿;也有人读后的感觉是"很一般";还有人觉得"不太好"。为什么大家阅读体验如此不一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都的秋》 悲凉 精神内核 文化 灵魂 柔韧 阅读体验 郁达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