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话剧《茶馆》看老舍悲喜交融的创作特色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晓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10-112,共3页
老舍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创作特色。作为幽默大师的老舍,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寓庄于谐的独特艺术风格,诙谐幽默的语言往往描绘着一个个令人叹惋的悲剧。话剧《茶馆》典型而... 老舍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创作特色。作为幽默大师的老舍,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寓庄于谐的独特艺术风格,诙谐幽默的语言往往描绘着一个个令人叹惋的悲剧。话剧《茶馆》典型而又鲜明的体现着老舍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剧中人物的言语诙谐幽默,人物的命运悲剧寓予其中。老舍通过对人物的简要塑造,旨在探究人物的喜与悲的社会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茶馆 悲喜交融 创作特色
下载PDF
悲喜交融的艺术典型——浅谈唐吉诃德与阿Q的异同 被引量:4
2
作者 何之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149-151,共3页
唐吉诃德是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艺术典型,阿Q则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作家鲁迅笔下的艺术典型,两者相隔三百余年之久,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决定了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的民族性格和意识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对... 唐吉诃德是十七世纪初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艺术典型,阿Q则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作家鲁迅笔下的艺术典型,两者相隔三百余年之久,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决定了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的民族性格和意识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作深入的剖析和比较,便不难发现在这两个各具特征的艺术形象中,存在着许多既相似又相异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吉诃德 艺术典型 《阿Q正传》 悲喜交融 精神胜利法 艺术形象 塞万提斯 喜剧性 骑士制度 二十世纪初期
下载PDF
试论悲喜交融的审美特征——以《围城》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芳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72-76,共5页
悲剧与喜剧一直被认为是两个对立的美学范畴,代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类型,然而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却时常出现悲喜交融的审美特征。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就是很好的例子,语言上悲剧性意味的喜剧性表达,人物形象亦悲亦喜,主题意蕴悲喜交... 悲剧与喜剧一直被认为是两个对立的美学范畴,代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类型,然而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却时常出现悲喜交融的审美特征。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就是很好的例子,语言上悲剧性意味的喜剧性表达,人物形象亦悲亦喜,主题意蕴悲喜交融,其中悲喜因素交互融合,达到了一种精妙绝伦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围城 悲喜交融 审美特征
下载PDF
探析《阿Q正传》中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静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6期41-43,共3页
当悲与喜作为审美形态便不再是单纯的悲悯、悲哀、开怀大笑的情绪表达,而是一种能给人情感激荡和振奋并且有力量感的审美体验,《阿Q正传》正是能给人这样体验的经典作品。它以喜剧为框架,以悲剧为内容,以喜剧开始,以悲剧结尾,这种悲喜... 当悲与喜作为审美形态便不再是单纯的悲悯、悲哀、开怀大笑的情绪表达,而是一种能给人情感激荡和振奋并且有力量感的审美体验,《阿Q正传》正是能给人这样体验的经典作品。它以喜剧为框架,以悲剧为内容,以喜剧开始,以悲剧结尾,这种悲喜交融的写作手法把阿Q在日常生活中滑稽的丑态及其满含悲剧性的人生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是这种悲喜交融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独具特色;也正是这种悲喜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在悲喜情感中通过否定性的方式超越自我、认识生活、体悟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悲剧 喜剧 悲喜交融 美学
下载PDF
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元杂剧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特点简析
5
作者 何丽丽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1期49-50,共2页
本文分析了元杂剧“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特点。悲剧作品中穿插一些插科打诨、带有喜剧性的关目,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而“团圆之趣”的羼入,也成了元杂剧悲剧的普遍现象。喜剧多含有悲剧意蕴,引起人们“思考的笑”、“... 本文分析了元杂剧“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特点。悲剧作品中穿插一些插科打诨、带有喜剧性的关目,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而“团圆之趣”的羼入,也成了元杂剧悲剧的普遍现象。喜剧多含有悲剧意蕴,引起人们“思考的笑”、“含泪的笑”。在处理某个单位时空里的细节时,元杂剧作家同样遵循着悲喜交乘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悲喜交融 特点
下载PDF
心存泾渭 悲喜交融──评南台的《一朝县令》
6
作者 陈玉蕊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一朝县令 悲喜交融 小说 喜剧手法 县委书记 一字不识 常委会 社会人生 “四人帮” 权力斗争
下载PDF
从《外套》看果戈理悲喜交融的写作特点
7
作者 李舒琼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15-117,124,共4页
作为幽默讽刺大师的果戈理,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的独特艺术风格。小说《外套》鲜明地体现着果戈理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语言诙谐幽默,人物行为怪异,结局奇幻,对人物的命运揭示异常深刻... 作为幽默讽刺大师的果戈理,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的独特艺术风格。小说《外套》鲜明地体现着果戈理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语言诙谐幽默,人物行为怪异,结局奇幻,对人物的命运揭示异常深刻。果戈理这种悲喜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其小说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外套》 悲喜交融 创作特色
下载PDF
悲喜交融的《阿Q正传》
8
作者 谷良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年第30期43-45,共3页
《阿Q正传》原文共有九个章节,其中第二、第三两个章节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未庄农村为社会环境背景,讲述了贫苦雇农阿Q滑稽搞笑又命运悲惨的一生。《阿Q正传》除了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教学价值外,... 《阿Q正传》原文共有九个章节,其中第二、第三两个章节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未庄农村为社会环境背景,讲述了贫苦雇农阿Q滑稽搞笑又命运悲惨的一生。《阿Q正传》除了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教学价值外,还展现了明显的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正是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和深刻性,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悲喜交融 美学风格
下载PDF
嬉笑怒骂皆成戏——论广西彩调剧的讽刺艺术 被引量:2
9
作者 阙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8-41,共4页
被称为"快乐剧种"的广西彩调,大多包含着对社会弊病的关注与讥讽,剧中有激烈的道德批判类的讽刺,更有不少揭露对象的荒谬与不谐调的喜剧性讽刺。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严肃写实,讥弊讽世,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二... 被称为"快乐剧种"的广西彩调,大多包含着对社会弊病的关注与讥讽,剧中有激烈的道德批判类的讽刺,更有不少揭露对象的荒谬与不谐调的喜剧性讽刺。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严肃写实,讥弊讽世,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二是悲喜交融,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三是让人物处于自我暴露的地位,达到对丑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彩调 讽刺艺术 写实 悲喜交融 对比
下载PDF
中国都市电影的喜剧化表现方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楚卫华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期13-14,共2页
中国都市电影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传统,在艺术上偏向于追求喜剧化的美学效果,具体表现为:故事结构的喜剧化、人物刻画的喜剧化以及情境营造的喜剧化。中国都市电影在吸收西方悲剧理念、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特质的基础... 中国都市电影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传统,在艺术上偏向于追求喜剧化的美学效果,具体表现为:故事结构的喜剧化、人物刻画的喜剧化以及情境营造的喜剧化。中国都市电影在吸收西方悲剧理念、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特质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悲中含喜,寓悲于喜,悲而不怨。中国都市电影即便在表现悲剧性情境时也喜欢淡化悲苦,不过于感伤,在悲喜结合中呈现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美学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都市电影 喜剧化 创新 悲喜交融
下载PDF
《故都的秋》之情感线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利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4-57,共4页
作为郁达夫早期散文中的经典,《故都的秋》之情感线索,表现为因悲求喜、以喜抑悲、悲不自逝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把自然之景、时代之情与个人之志紧密结合起来,以尺幅万里之势谱写出了一首悲喜交融的协奏曲。
关键词 情感线索 悲喜交融 《故都的秋》
下载PDF
《习惯的力量》中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
12
作者 谢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7,共7页
作为一出现代悲喜剧,托马斯·伯恩哈特的《习惯的力量》主要以喜剧手法和形式表现具有悲剧特点的人物形象和内容,而且其主人公形象自身亦蕴含着一定的喜剧性,这就使"悲"与"喜"在主人公身上以及某些回述往事的... 作为一出现代悲喜剧,托马斯·伯恩哈特的《习惯的力量》主要以喜剧手法和形式表现具有悲剧特点的人物形象和内容,而且其主人公形象自身亦蕴含着一定的喜剧性,这就使"悲"与"喜"在主人公身上以及某些回述往事的场面中相互交融。上述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20世纪西方社会的巨变以及"二战"之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本人将世界和人生视为一出悲喜莫辨的悲喜剧,并且在其戏剧创作中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主人公 病态和畸形 喜剧手法 回述往事 悲喜交融
下载PDF
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老舍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13
作者 杨占富 《吕梁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8,共4页
老舍的短篇小说用细腻的笔触进一步书写着老北京的市井百态和民间小人物,在写作手法上也比长篇小说更为多样,叙事视角的转化、心理描写的突出、象征手法的运用、紧凑结构的安排,都体现出老舍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文体家。拥有自己独立创作... 老舍的短篇小说用细腻的笔触进一步书写着老北京的市井百态和民间小人物,在写作手法上也比长篇小说更为多样,叙事视角的转化、心理描写的突出、象征手法的运用、紧凑结构的安排,都体现出老舍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文体家。拥有自己独立创作理论的老舍,逐渐在文学领域中形成了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短篇小说 艺术特色 市井 悲喜交融
下载PDF
浅谈鲁迅作品的讽刺艺术
14
作者 张晓坤 《黑河学刊》 2011年第12期44-44,共1页
鲁迅毫不留情的用一把尖锐的刻刀,着力地,鲜明地刻画"辛酸而又乏味"的人生道路上冰冷的平庸人物。在他的作品中,讽刺艺术对于鲁迅的社会揭露、道德批判以及改造国民性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讽刺艺术 写实性 尖锐性 悲喜交融
下载PDF
论小说的“诙谐”——以《阿Q正传》和《巴黎圣母院》为例
15
作者 王荣荣 苏静 《新丝路(下旬)》 2017年第6期141-141,144,共2页
本文所谓“诙谐”是指叙事小说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喜交融的吻合,以及人们情感倾向与情节发展的一致性。“诙谐”就是小说中艺术塑造与现实生活舞台和读者心理的一致性。
关键词 “诙谐” 现实存在 审美愉悦 情感需要 悲喜交融
下载PDF
人的愁苦与人的灵贵——观省川剧院演出《变脸》
16
作者 全京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5,共2页
人的愁苦与人的灵贵——观省川剧院演出《变脸》●全京昔人有言:“百物之中,莫灵贵于人,然莫愁苦于人”。人是万物之灵,至尊至贵;人生却如苦海泛舟,无边无岸。这种愁苦与灵贵的二重性,往往同时共存于人的身上,将人生推向忧喜参... 人的愁苦与人的灵贵——观省川剧院演出《变脸》●全京昔人有言:“百物之中,莫灵贵于人,然莫愁苦于人”。人是万物之灵,至尊至贵;人生却如苦海泛舟,无边无岸。这种愁苦与灵贵的二重性,往往同时共存于人的身上,将人生推向忧喜参半,举步维艰的境地。旧时江湖艺人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漂 魏明伦 剧院 意象化手法 世相 川剧 艺术创造 悲喜交融 吏治腐败 情感力度
下载PDF
戏剧漫画家张宇清
17
作者 戴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3-64,共2页
戏剧漫画家张宇清戴平滑稽戏以其幽默、通俗、夸张、讽刺性强的特点,堪称戏剧中的漫画。张宇清的滑稽戏正是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又一幅漫画式的都市众生相:做了半辈子冤家而后又结成亲家的陈和尚与冷月眉,一心想搞科研却被行政事务拖... 戏剧漫画家张宇清戴平滑稽戏以其幽默、通俗、夸张、讽刺性强的特点,堪称戏剧中的漫画。张宇清的滑稽戏正是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又一幅漫画式的都市众生相:做了半辈子冤家而后又结成亲家的陈和尚与冷月眉,一心想搞科研却被行政事务拖累的徐小卫,屡次将自己的住房让给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稽戏 漫画家 中外戏剧 难得糊涂 悲喜交融 讽刺性 黑格尔 喜剧因素 中国特色 滑稽歌剧
下载PDF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18
作者 田美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56-62,共7页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主要是重视从小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悲剧艺术的主题,描写“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揭示人物的悲剧根源时,不仅深刻地挖掘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揭示了悲剧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悲...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主要是重视从小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悲剧艺术的主题,描写“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揭示人物的悲剧根源时,不仅深刻地挖掘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揭示了悲剧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悲剧;寓悲于喜、悲喜交融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双重悲剧 悲喜交融
下载PDF
别具匠心的选材——读《项脊轩志》
19
作者 吴筠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9年第12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项脊轩志》 选材 作者选择 艺术效果 雨泽下注 冥然兀坐 “喜” 悲喜交融 材料的选择 明朝后期
下载PDF
中华视听美学传统的电视艺术新形态
20
作者 王一川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共12页
中华视听美学传统在电视艺术中具体呈现出五层面的构造:电视艺术媒介层、电视艺术形式层、电视艺术形象层、电视艺术品质层和电视艺术余衍层。结合近年来电视剧的新表达,可见中华视听美学传统在当前电视剧中的新形态:电视艺术媒介层突... 中华视听美学传统在电视艺术中具体呈现出五层面的构造:电视艺术媒介层、电视艺术形式层、电视艺术形象层、电视艺术品质层和电视艺术余衍层。结合近年来电视剧的新表达,可见中华视听美学传统在当前电视剧中的新形态:电视艺术媒介层突出家国为重的题旨,电视艺术形式层传承“景语情语皆心语”的美学传统,电视艺术形象层以现代君子之风再现古典君子人格传统,电视艺术品质层形塑悲喜交融的风格,电视艺术余衍层传达心安即美的深长余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视听美学传统 电视艺术新形态 君子之风 悲喜交融 心安即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