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构悲怨情结 抒写生存困境——论汉末魏晋六朝的悲怨诗歌 被引量:1
1
作者 方仁英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12-17,共6页
悲怨诗歌是汉末魏晋六朝诗歌的主旋律,它解构了诗人的悲怨情结,抒写了人们的生存困境。文章列举了嗟生怨、贫贱怨、仕宦怨、羁靡怨、离别怨、闺阁怨等悲怨诗况,并从时代气运、文化背景、文学风尚等角度对怨许成因进行了层层剖析。
关键词 悲怨情结 生存困境 悲怨诗歌 汉末魏晋六朝诗 悲怨诗况 怨诗成因
下载PDF
悲怨文学的文人性格原因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余祖坤 汤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03-105,共3页
悲怨文学的根源不是苦难的社会现实和人生,而是由中国古代文人带强烈悲观色彩的性格和明显的女性内倾性格特色相结合而共同决定的。女性内倾性格特色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性格特色,而带悲观色彩的性格是所有文人共同的基本性格特点,它... 悲怨文学的根源不是苦难的社会现实和人生,而是由中国古代文人带强烈悲观色彩的性格和明显的女性内倾性格特色相结合而共同决定的。女性内倾性格特色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性格特色,而带悲观色彩的性格是所有文人共同的基本性格特点,它决定了文人的普遍"不满"和"批评"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怨文学 内倾性格 悲观
下载PDF
生命:悲怨文学的活力之源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子方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6-102,共7页
悲怨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 ,源出于专制社会以及由此决定的作家悲怨人生 ,是人的生命本能要求受到挫折和阻碍 ,群体超稳定心态扭曲乃至断裂的必然结果。悲怨文学的艺术源泉来自生命力的作用。作家在抒发悲怨之情的... 悲怨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 ,源出于专制社会以及由此决定的作家悲怨人生 ,是人的生命本能要求受到挫折和阻碍 ,群体超稳定心态扭曲乃至断裂的必然结果。悲怨文学的艺术源泉来自生命力的作用。作家在抒发悲怨之情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知了自我 ,即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自我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 ,或者说 ,他们感受到自己生命力的发展所面临的阻碍和威胁 ,即意识到生命力的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的阻力。而生命力和阻力之间循环发展 ,互相撞击的必然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悲怨 活力 创伤源泉 中国 古代文学
下载PDF
悲怨:一个文学史母题——中西经典作家的悲感认知及其描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子方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7-162,共6页
从本质上说 ,追求快乐是现实人生的普遍原则。然而 ,当我们以此来审视作为人类心态直接体现的文学时 ,却发现快乐原则在许多场合并未起作用 ,文学家们大都在尽情抒发着人生的悲愤和幽怨 ,甚至有人把悲感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些看... 从本质上说 ,追求快乐是现实人生的普遍原则。然而 ,当我们以此来审视作为人类心态直接体现的文学时 ,却发现快乐原则在许多场合并未起作用 ,文学家们大都在尽情抒发着人生的悲愤和幽怨 ,甚至有人把悲感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之所以今天还值得我们重视 ,是因为它们不仅关联到我国古代“以悲为美”的悲怨文学母题 ,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心理趋向 ,同时也为我们观察世界文学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 悲怨文学 世界文学 文学史 现实人生 艺术追求 悲愤 学时 原则 趋向
下载PDF
论汉代楚歌“悲怨”审美特性之成因 被引量:2
5
作者 孟修祥 《阅江学刊》 2012年第5期125-130,共6页
汉代楚歌最能激发人意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悲怨之情的作品,这类作品在汉代楚歌中的数量最多、最具典型性。汉代楚歌"悲怨"审美特性的成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就渊源而论,汉代楚歌"悲怨"的审美特性要追溯到... 汉代楚歌最能激发人意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悲怨之情的作品,这类作品在汉代楚歌中的数量最多、最具典型性。汉代楚歌"悲怨"审美特性的成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就渊源而论,汉代楚歌"悲怨"的审美特性要追溯到"南音"的影响;二是汉代许多楚歌的"悲怨"之声主要源于政治斗争的失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类楚歌是政治斗争的产物;三是汉代楚歌"以悲为美"的成因与楚地巫风盛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楚歌 悲怨 审美特性 成因
下载PDF
古典悲怨美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功正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8-57,共10页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孟郊:《古怨别》) “悲”是人类的情感基本形式之一,却又是难以表征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它燃烧着的火焰,显得惨淡而又绚丽。惨淡就其情感内容而言,绚丽是对其情感色彩的描述。它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心态压抑...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孟郊:《古怨别》) “悲”是人类的情感基本形式之一,却又是难以表征的、难以言说的情感。它燃烧着的火焰,显得惨淡而又绚丽。惨淡就其情感内容而言,绚丽是对其情感色彩的描述。它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心态压抑进而导泄后的快感,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心理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美 悲怨 美学 导泄 孟尝君 楚骚 师旷 审美发生 魏晋 审美心理
下载PDF
论《古诗十九首》的悲怨情调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3
7
作者 邵之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07-111,共5页
《古诗十九首》不仅以其圆熟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凉哀怨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本文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意与执意的矛盾两方面分析了作者的悲慨心态及诗歌悲怨感伤情调... 《古诗十九首》不仅以其圆熟自然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凉哀怨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本文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意与执意的矛盾两方面分析了作者的悲慨心态及诗歌悲怨感伤情调形成的原因,并揭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时代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悲怨情调 文化意蕴 五言诗 儒家文化 艺术风格
下载PDF
论唐代闺怨诗的悲怨情结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松梅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1-53,共3页
唐代有着开明的民主意识和更为进步的妇女观,唐代的闺怨诗把妇女问题表现得更加充分。在男性诗人代言的同时,女性也自抒情怀,表现独守空闺的思亲之怨和处境两难的命运之忧,展示了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悲苦境遇,充满悲怨色彩和感伤情调。
关键词 唐代 闺怨诗 悲苦境遇 悲怨情结 感伤情调
下载PDF
儒学伦理道德与中国悲怨文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子方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2-75,共4页
道德生命的凝铸在我国古代悲怨文学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今天看来有它的消极性和保守性,但对古代中国人来说,无论如何却是他们社会性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今天的目光衡量,虽然不无遗憾,有相当一部分道德悲剧在文... 道德生命的凝铸在我国古代悲怨文学中占了相当的比重。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今天看来有它的消极性和保守性,但对古代中国人来说,无论如何却是他们社会性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今天的目光衡量,虽然不无遗憾,有相当一部分道德悲剧在文学中还是表现出特有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伦理道德 悲怨情结 中国古典文学
下载PDF
论柳宗元的悲怨情怀及其消解方式
10
作者 杨文榜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68-72,共5页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直至离世,一直带有明显的悲怨情怀,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消解他的悲怨之感,并时有创获;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柳宗元的悲剧命运、悲怨情怀及其消解方式促成了他的文字创作与...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直至离世,一直带有明显的悲怨情怀,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消解他的悲怨之感,并时有创获;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柳宗元的悲剧命运、悲怨情怀及其消解方式促成了他的文字创作与非凡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贬谪 悲怨情怀 消解方式
下载PDF
女性悲怨的文化阐释——谈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11
作者 罗嘉慧 《广东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悲怨的女人是古代男性文人营造悲苦情境不可缺的构成元素。儒家思想从理论上剥夺了女人快乐的权利。怨苦使作者在道学与人欲之间找到了合适立足点。女人善怨 ,乐于咀嚼凄凉 ,这种所谓古典式的忧郁美 ,是男性话语对女性精神虐待的结果。
关键词 悲怨 女性 审美 古典文学
下载PDF
文学史的另一种写法——《千载孤愤——中国悲怨文学的生命透视》评介
12
作者 刘英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00-101,共2页
《千载孤愤———中国悲怨文学的生命透视》一书用全新的研究方法 。
关键词 文学史 《千载孤愤——中国悲怨文学的生命透视》 研究方法 悲怨文学 文学评论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宗教哲学与晚明杂剧的悲怨之美
13
作者 刘群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5年第8期60-63,共4页
晚明时期,佛教、道教高度世俗化、民间化,与重心下移的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对文人戏曲创作影响很大。晚明杂剧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虚幻意识和感伤情绪,具体表现为仕途失意的苦闷牢骚、对士风及世风日下的嘲讽批判... 晚明时期,佛教、道教高度世俗化、民间化,与重心下移的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对文人戏曲创作影响很大。晚明杂剧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虚幻意识和感伤情绪,具体表现为仕途失意的苦闷牢骚、对士风及世风日下的嘲讽批判、失却精神寄托的空虚迷惘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伤怜悯。虽然文人们表面上作嬉笑怒骂、荒诞诙谐的洒脱之态,却难以掩饰其内心的穷愁怨愤,故而晚明文人杂剧形成了以"悲怨"为主要特征的审美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杂剧 三教合流 悲怨
下载PDF
程砚秋的声腔创造与悲怨美学风格
14
作者 颜全毅 《艺海》 2017年第6期5-9,共5页
民国京剧男旦艺术大发展,旦角以新剧、新腔为号召,"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以程腔、程剧之别具一格、特色鲜明而成门立户,"程腔"是京剧青衣声腔行的一大创新,但又与程剧之悲怨美学风格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程腔、程剧... 民国京剧男旦艺术大发展,旦角以新剧、新腔为号召,"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以程腔、程剧之别具一格、特色鲜明而成门立户,"程腔"是京剧青衣声腔行的一大创新,但又与程剧之悲怨美学风格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程腔、程剧的悲怨风格,构成了程砚秋表演艺术的美学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艺术 男旦艺术 程派 悲怨美学
下载PDF
略论江淹诗中的悲怨情感世界
15
作者 李园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2-55,共4页
中国古典诗歌多写悲怨哀愁 ,江淹的诗作在这一方面很有代表性。但长期以来 ,人们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江淹在诗中展现的情感世界 ,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是 :在政治失意的悲剧性心理基础上 ,通过时间、空间的双重角度建构 ,交织着... 中国古典诗歌多写悲怨哀愁 ,江淹的诗作在这一方面很有代表性。但长期以来 ,人们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江淹在诗中展现的情感世界 ,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是 :在政治失意的悲剧性心理基础上 ,通过时间、空间的双重角度建构 ,交织着政治与生命双重悲剧感的一个悲怨世界。而江淹的擅写悲怨 ,亦是导致他后期“才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 中国 古典诗歌 悲怨情感 诗歌创作 悲剧性美 政治 生命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旭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4-26,共3页
历来文学作品中的"悲怨美"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欢迎和探讨,其中个性化的创作和表达,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手法以及格调的发展。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形式研究出发,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悲怨美形成的原因... 历来文学作品中的"悲怨美"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欢迎和探讨,其中个性化的创作和表达,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手法以及格调的发展。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形式研究出发,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文学中悲怨美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古代文学中悲怨美的内容层次,以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促使中国文学的创作形式以及情感基点的丰富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悲怨
下载PDF
悲怨深婉、沉郁顿挫的小山词 被引量:3
17
作者 殷光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37-43,共7页
晏几道(小晏)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文人。他的词一洗其父晏殊词的和婉明丽色彩,形成极为凄楚哀怨的情调,融进了以悲为美的文学精神,小山词表现在风格方面,主要特点有二:悲怨深婉;沉郁顿挫。
关键词 悲怨 深婉 沉郁 顿挫 艺术感染力
下载PDF
幻灭与悲怨──中国古代诗人心态探幽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朴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30-35,共6页
本文以悲剧理论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心态进行剖析,从主体情感的形成,探索中国古代诗歌悲凉基调的成因,证明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审美效应。
关键词 诗人心态 悲怨 感伤 仕不遇 悲凉
下载PDF
史实“福德昭君”与虚构“悲怨昭君”的历史根源 被引量:2
19
作者 易行国 《语文学刊》 2018年第6期21-28,共8页
昭君和亲后,前470多年里关于昭君的作品共10件。其中前120多年里产生的3件作品构成了符合史实的"福德昭君"^([1]);后300多年的7件作品有5件构成了背离史实的"悲怨昭君"形象^([2]),另外两部史籍继续证实"福德昭... 昭君和亲后,前470多年里关于昭君的作品共10件。其中前120多年里产生的3件作品构成了符合史实的"福德昭君"^([1]);后300多年的7件作品有5件构成了背离史实的"悲怨昭君"形象^([2]),另外两部史籍继续证实"福德昭君"。隋唐统一后,昭君文学作品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福德昭君"作品就多;反之,"悲怨昭君"作品就多。今天国家强大民族团结,"福德昭君"文学作品成为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德昭君 悲怨昭君 昭君和亲
下载PDF
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革萍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5-67,共3页
动荡的社会背景 ,坎坷的人生命运 ,触动了汉魏六朝文学家的感伤情思。他们以悲为美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的确让世人瞩目。
关键词 汉朝 魏国 六朝 悲怨文学 文学评论 审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