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岂敢窥群策,悲秋自楚人”——吴国伦对宋玉悲秋主题的承继与发展探微
1
作者 陈珍钰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5-29,共5页
吴国伦晚年里居楚地,深受楚地文风浸染,且与宋玉有着相似的人格气质及仕途遭际,因此在创作中大量接受了宋玉《九辩》及其他作品,尤其宋玉开创的悲秋主题引起吴国伦强烈的情感共鸣。吴国伦汲取了宋玉辞赋的创作特色,继承宋玉的悲秋主题,... 吴国伦晚年里居楚地,深受楚地文风浸染,且与宋玉有着相似的人格气质及仕途遭际,因此在创作中大量接受了宋玉《九辩》及其他作品,尤其宋玉开创的悲秋主题引起吴国伦强烈的情感共鸣。吴国伦汲取了宋玉辞赋的创作特色,继承宋玉的悲秋主题,表达身世之感、宦游之思、生命之叹、家国之忧等多重情感内涵。他在感伤的基调上融入了乐秋的情怀,表现出不同于宋玉的悲秋态度,是悲秋主题的拓展与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国伦 宋玉 悲秋主题 承变
下载PDF
由悲秋主题看子弟书“他者”的抒情意味——一个跨文化传播的抒情模式的变异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立 陈康泓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3,共6页
子弟书的满族创作者青睐汉族文人萧瑟悲凉的况味,以相对于本民族的"他者"自居,将自我想象成为汉族文人般的"楚客"。子弟书中的悲秋主题还试图打破中原悲秋传统"大一统"的天下,在秋景选择上多层次、多样化... 子弟书的满族创作者青睐汉族文人萧瑟悲凉的况味,以相对于本民族的"他者"自居,将自我想象成为汉族文人般的"楚客"。子弟书中的悲秋主题还试图打破中原悲秋传统"大一统"的天下,在秋景选择上多层次、多样化,并在作品内部借"视点人物"眼中之景抒情,以悲秋抒发特定人物勃郁之情。汉族武夫如林冲、武松也被赋予了汉族文人才有的情怀和眼光。子弟书创作者自诩为"楚客",深情追忆满族功业、盛时风光。子弟书还特别关注女性角色的"悲秋"。满族重小姑,满族少女多泼辣。子弟书"满族男慕汉族女",并把汉族少女尤其是江南才女理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秋主题 满族文学 子弟书
下载PDF
解读悲秋主题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霍建波 《社科纵横》 2011年第10期92-94,98,共4页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反复咏叹,蕴涵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客观的秋景之所以可悲、并能成为审美意象,是有"天人和一"的传统哲学作基础的。而悲情则缘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由此而产生了忧死意识、...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反复咏叹,蕴涵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客观的秋景之所以可悲、并能成为审美意象,是有"天人和一"的传统哲学作基础的。而悲情则缘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由此而产生了忧死意识、失意情怀和"在别处"心理等生命感受。正是基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性,悲秋才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秋主题 生命意识 天人合一 生存困境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与季节——从悲秋主题的继承和变异谈起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立 李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9-95,共7页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秋这一季节的表现 ,可以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多重意义 ,并且可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 :其一 ,现代作家有着比古代文人更多、更丰富的对于秋天的感受 ;其二 ,现代作...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秋这一季节的表现 ,可以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多重意义 ,并且可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 :其一 ,现代作家有着比古代文人更多、更丰富的对于秋天的感受 ;其二 ,现代作家超越了古人感秋悲己的个别性而忧国忧民 ;其三 ,现代作家从物我的类化联想到超越积习的多元思维 ;其四 ,现代作家由悲秋自然质的片面否定 ,转向对于其社会质的强调肯定。现代作家在悲秋传统主题的文学表现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 生命意识 季节 悲秋主题 创新
下载PDF
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的衍变及其成因
5
作者 吕丹 《艺术科技》 2014年第1期176-176,共1页
中国诗人从很早以前就对秋天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从最早的《诗经》《楚辞》中的诗歌就能明显地发现这一点。在我国的古代诗歌当中,抒情主人公由于身处逆境,例如死亡、离别、失意等,他们在面对秋天的景色时,感物伤怀,悲从心生,进而由此产... 中国诗人从很早以前就对秋天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从最早的《诗经》《楚辞》中的诗歌就能明显地发现这一点。在我国的古代诗歌当中,抒情主人公由于身处逆境,例如死亡、离别、失意等,他们在面对秋天的景色时,感物伤怀,悲从心生,进而由此产生了悲秋诗。这种诗歌内的悲秋情节充分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无奈以及焦虑,悲秋诗歌不但进一步充实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各种文学主题,如怨情、思乡、失意等等,促进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不断进步。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悲秋诗。文章将对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进行研究,对其衍变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悲秋主题衍变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诗歌 悲秋主题 成因
下载PDF
试论《九辩》的悲秋主题
6
作者 汤树德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5-87,共3页
楚辞名篇《九辩》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展示情怀。这就使抽象的主观感情,附丽于主宰着形象的客观景物,从而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抒情效果,进而表现悲秋主题... 楚辞名篇《九辩》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展示情怀。这就使抽象的主观感情,附丽于主宰着形象的客观景物,从而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抒情效果,进而表现悲秋主题,并将悲秋主题贯穿全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九辩》 宋玉 悲秋主题 典范
下载PDF
论《望舒草》的现代悲秋主题
7
作者 邓俊能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3-56,共4页
揭示了《望舒草》悲秋主题的现代意蕴,指出戴望舒在"望舒草时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一己的爱恋悲欢上,而是自觉地与中国传统"悲秋文化主题"进行结合,进入了一种更深沉的生命体验中。
关键词 望舒草 悲秋主题 生命体验
下载PDF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从宋词看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秋主题
8
作者 张桂琴 《陇东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5-17,共3页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悲秋作品的数量,还是悲秋之情的抒发,宋词都堪称悲秋之作的集大成者。
关键词 宋词 悲秋主题
下载PDF
从“四时”学说看宋玉“悲秋”主题
9
作者 羊凌霄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4-29,共6页
宋玉《九辩》颇受阴阳学说影响,“四时”和“四方”所构成的“阴阳-四时”体系是宋玉“悲秋”主题的哲学基础。这一体系对其“悲秋”主题有莫大影响:一是“秋”在被纳入“四时”体系的过程中,完成了“政治化”与“哲学化”的转变,大大... 宋玉《九辩》颇受阴阳学说影响,“四时”和“四方”所构成的“阴阳-四时”体系是宋玉“悲秋”主题的哲学基础。这一体系对其“悲秋”主题有莫大影响:一是“秋”在被纳入“四时”体系的过程中,完成了“政治化”与“哲学化”的转变,大大丰富了“秋”的内涵;二是在“四时”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秋”与“忧情”“愁言”产生关联,“秋日”言“愁”成为一种顺应时令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是《九辩》中主人公“逆时而动”的情节,将“悲秋”主题升华到了哲学的层次,展现出一种“崇高”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四时 四方 悲秋主题 《九辩》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秋主题
10
《文学遗产》 1987年第5期142-142,共1页
王立《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主题》(载《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一文,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发掘了中国古代艾学悲秋主题成因、内蕴、审美机制与影响。论者认为该主题滥觞于诗、形成于赋,主要存在于抒情文学中。秋的物候特质... 王立《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主题》(载《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1期)一文,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发掘了中国古代艾学悲秋主题成因、内蕴、审美机制与影响。论者认为该主题滥觞于诗、形成于赋,主要存在于抒情文学中。秋的物候特质给人以危机感,决定了审美主体合目的性定向联想,契合以人为本位的世界一体化观念和民族忧患心理。屈宋悲政治失意后,悲秋泛化为中国文人慨叹社会人生的一种固定抒情方式。文章指出,悲秋主题美感积淀及其系统性整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悲秋主题 心理学角度 世界一体化 社会科学 审美机制 抒情文学 定向联想
原文传递
长江三峡与悲秋文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瞿明刚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156-158,共3页
长江三峡是悲秋的文学主题和时间悲情的原发地、多发地、绝响地。宋玉的《九辩》以心物同构模式和社会、人生、自然的巨大悲剧内涵开启悲秋的主题和传统,宋玉也成为真正的"言秋之祖","宋玉悲秋"也成为重要的文学典... 长江三峡是悲秋的文学主题和时间悲情的原发地、多发地、绝响地。宋玉的《九辩》以心物同构模式和社会、人生、自然的巨大悲剧内涵开启悲秋的主题和传统,宋玉也成为真正的"言秋之祖","宋玉悲秋"也成为重要的文学典故。长江三峡的悲秋主题在汉魏六朝即已扩为宏响,至唐代杜甫《秋兴八首》和《登高》而达到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悲秋主题 悲秋文学 宋玉悲
下载PDF
《天净沙·秋思》:秋之乡愁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绍振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5-50,共6页
《天净沙·秋思》这首经典之作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一般鉴赏文章称之为“秋思之祖”,典出于周德清《中原音韵》。从诗歌史来看,此说未免夸张,原因乃是断章取义。周德清原文在《小令定格》中赞其为“秋思之祖”,限... 《天净沙·秋思》这首经典之作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一般鉴赏文章称之为“秋思之祖”,典出于周德清《中原音韵》。从诗歌史来看,此说未免夸张,原因乃是断章取义。周德清原文在《小令定格》中赞其为“秋思之祖”,限于元人小令范围内首屈一指。后人辗转传抄为古典诗歌一切形式秋思之祖,文风粗率,不足为训。其实,所谓“秋思之祖”之“秋思”亦不准确,秋思在古典诗歌中乃源远流长之母题,就字面而言乃中性,可颂亦可悲,然以悲秋为主流。一般来说,悲秋主题最早出自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然更早在《诗经》中就有以颂秋之美为背景的,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白露为霜 《九辩》 在水一方 《蒹葭》 秋思 周德清 悲秋主题
下载PDF
唐诗木叶意象发微
13
作者 何继恒 郜冬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9-55,共7页
屈原《九歌》木叶意象为后世所继承,逮至李唐,诗人在反复吟咏中对木叶的悲愁内涵予以固化。木叶在中晚唐频繁出现,是时人悲凉苍老心境的文本反映,政治理想破灭的诗人沉沦于社会底层,动荡乱世所带来的危机与生活困顿共同加剧了诗人对离... 屈原《九歌》木叶意象为后世所继承,逮至李唐,诗人在反复吟咏中对木叶的悲愁内涵予以固化。木叶在中晚唐频繁出现,是时人悲凉苍老心境的文本反映,政治理想破灭的诗人沉沦于社会底层,动荡乱世所带来的危机与生活困顿共同加剧了诗人对离别与生命的体悟,悲愁成为诗人生活体验的主调,昔日不曾被诗人重视的木叶成为其悲愁思想情感的寄托。唐人对木叶的悲愁内涵进行丰富真切地阐释,其诗中常见的“木叶+动词”及“木叶+形容词”意象组合模式为后世木叶意象使用提供借鉴,木叶悲秋的传统也在其吟咏中得以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木叶意象 悲秋主题 《九歌》
下载PDF
唐诗对宋玉之接受论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祁国宏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35-39,共5页
唐人诗作中多咏叹宋玉及引用化用其辞赋之作,通过对唐诗中提及宋玉之诗作数量、诗人群体及采用宋玉辞赋时所踏袭之语汇诸端的分析,可看出唐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宋玉的接受情况,进而揭示“高唐神女”用典系列在唐诗中的嗣响与发展,细绎“... 唐人诗作中多咏叹宋玉及引用化用其辞赋之作,通过对唐诗中提及宋玉之诗作数量、诗人群体及采用宋玉辞赋时所踏袭之语汇诸端的分析,可看出唐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宋玉的接受情况,进而揭示“高唐神女”用典系列在唐诗中的嗣响与发展,细绎“穷士悲秋”主题为唐代诗人接受的原因和接受的方式,从而解析此主题在唐人诗歌创作实践中与创作主体生命体验的相互渗透、融合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辞赋 高唐神女 悲秋主题
下载PDF
刘禹锡《秋词》文化底蕴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伟平 《青海师专学报》 2005年第S1期113-113,共1页
关键词 刘禹锡 秋词 悲秋主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