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5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理、法协同治理:从“砂场如战场”到河清海晏的关键
1
作者 朱倩 钟宇梦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3-76,共14页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河砂治理成为全球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国内外学者围绕河砂的开采、影响、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单一视角切入,侧重于合法性、合理性的分析,缺乏从情感合理性角度进行深...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河砂治理成为全球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国内外学者围绕河砂的开采、影响、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单一视角切入,侧重于合法性、合理性的分析,缺乏从情感合理性角度进行深入讨论,而且大多数研究仅聚焦于河砂本身而忽略了河砂背后的“人”的存在,偏重于资源“权利”分析而轻视了资源治理背后的“权力”动态。基于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韩江三角洲河砂资源开发与治理中长期存在的“合情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张力以及多元主体基于“情、理、法”展开权益博弈的调查研究表明,惟有实现情、理、法的协同治理,河砂治理才能实现从紊乱向和谐的转变,为实现河清海晏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砂治理 情、理、法” 协同治理 乡村生态振兴 韩江三角洲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知、情、意、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2
作者 赵瑜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19期227-231,共5页
为适应信息技术环境,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文章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为推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全面推进“知... 为适应信息技术环境,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文章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为推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全面推进“知、情、意、行”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阵地,作为推动教学活动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主要途径,其不仅能丰富思政教学的内涵,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知、情、意、行”教学模式能够进阶式强化认知、激发情感、磨炼意志,最终引导学生实现行为转化。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教学实践观察法等,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情、意、行”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价值体现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及挑战,并提出对策。研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舆论环境复杂多元、教学对象情况复杂等挑战。因此,提出从“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融入,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启发、推动学生情感的激发与价值理念的塑造,也要注重学生精神意志的培养和道德意识的引导、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与行为的实践等应对策略,以为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积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知、情、意、行”教学模式
下载PDF
聚焦水月意象 搭建学习支架——《赤壁赋》景、情、理交融特征的教学探究
3
作者 梁昌玉 《中学语文》 2024年第11期60-62,共3页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赤壁“一词两赋”中均含水月意象,其中以《赤壁赋》中的水月意象意蕴最为丰富复杂。教学中可以通过搭建合理的支架,帮助学生感受水月意象营造的美景,思考美景引发悲情的原因、苏子针对悲情阐发的人生哲理,进一步...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赤壁“一词两赋”中均含水月意象,其中以《赤壁赋》中的水月意象意蕴最为丰富复杂。教学中可以通过搭建合理的支架,帮助学生感受水月意象营造的美景,思考美景引发悲情的原因、苏子针对悲情阐发的人生哲理,进一步梳理景、情、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月意象 搭建支架 景、情、理交融
下载PDF
临床护士替代性创伤现状及其与共情、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段雪怡 童宇平 +2 位作者 杜娟 段一凡 胡婧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99-1504,共6页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替代性创伤现状,并分析其与共情、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0月选取山西省太原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86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中文版人...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替代性创伤现状,并分析其与共情、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0月选取山西省太原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86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386名临床护士替代性创伤得分为(86.98±23.79)分,与共情总分呈正相关,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护理职业再选择态度、性格类型、共情总分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是影响替代性创伤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临床护士存在替代性创伤,女性、内向型性格与对护理职业再选择持否定态度的护士为替代性创伤的高危人群,护理管理者可通过引导临床护士适度共情,提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进而降低其替代性创伤风险,改善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士 替代性创伤 领悟社会支持 影响因素 相关性
下载PDF
“共建、共享、共情、共进”打造职工精神文化家园
5
作者 刘欣瑜 《中外企业文化》 2024年第3期75-76,共2页
航天恒星工会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的号召,以职工书屋建设为契机,通过“共建、共享、共情、共进”,打造职工精神文化家园。
关键词 职工书屋 精神文化家园 共享 工会 共进 共建 打造
下载PDF
中职学生利他行为与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的关系研究
6
作者 刘勇 杨玲 石晓依 《职教通讯》 2024年第7期84-91,共8页
为考察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其与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的关系,对中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职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经济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等人口学变量对中... 为考察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其与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的关系,对中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职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经济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等人口学变量对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总均分及亲缘利他维度、互惠利他维度和纯粹利他维度得分有显著影响;中职学生道德认同总均分及内隐道德认同维度、外显道德认同维度得分与中职学生利他行为的总均分及亲缘利他维度、互惠利他维度和纯粹利他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总均分与利他行为总均分及亲缘利他维度、互惠利他维度和纯粹利他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道德认同对利他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在此基础上,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层面提出建议,提高中职学生的特质积极共情能力和道德认同水平,培养中职学生的利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利他行为 特质积极共 道德认同
下载PDF
传统悲情、英雄悲剧与“戏剧的感动力”——基于郭沫若历史剧《孔雀胆》的考察
7
作者 宋宁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2期69-76,共8页
郭沫若历史剧悲剧性问题,应置于话剧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中仔细考量。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以“戏剧的感动力”为出发点,提出重视伦理和观众心理诉求的观点,以推动话剧大众化发展。本文通过《孔雀胆》不同版本的比对和史料的梳理,发现剧作呈... 郭沫若历史剧悲剧性问题,应置于话剧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中仔细考量。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以“戏剧的感动力”为出发点,提出重视伦理和观众心理诉求的观点,以推动话剧大众化发展。本文通过《孔雀胆》不同版本的比对和史料的梳理,发现剧作呈现出的强烈且持久的悲剧性,郭沫若将戏曲传统中的忠臣蒙冤、为情所困等观众熟悉的元素,灌注进西方英雄悲剧、马克思主义悲剧观中,建构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悲剧。郭沫若历史悲剧引发的情感共鸣,并不单纯是对战时大众心理需求的契合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唤醒,更是探索情感对社会心理结构塑造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剧 传统悲 英雄悲剧 《孔雀胆》
下载PDF
教师护航秘快:用心、用情、专业
8
作者 赵小波 《教育家》 2024年第3期63-63,共1页
了解教育对象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是胜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每当看到我亲自照料管理的“小花”“小草”“小树”苗壮成长,内心由衷地感到欣慰与幸福。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越来越个性化,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教师们坚持为儿童保驾... 了解教育对象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是胜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每当看到我亲自照料管理的“小花”“小草”“小树”苗壮成长,内心由衷地感到欣慰与幸福。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越来越个性化,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的教师们坚持为儿童保驾护航,强调做好当今儿童的教育工作、赢得家长的真心配合,需要教师更加用心、更加用情、更加专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发展规律 用心 北京市海淀区 个性化 保驾护航 必要条件 专业
下载PDF
知、情、言、行——文化教学内容分析框架及教学策略
9
作者 武和平 武银强 《英语学习》 2023年第8期25-31,共7页
英语课程文化意识是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教学是实现英语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对我国现行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分析、梳理和归类,提出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的“知、情、言、行”四域(认知域、情感... 英语课程文化意识是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教学是实现英语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对我国现行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分析、梳理和归类,提出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的“知、情、言、行”四域(认知域、情感域、言语域和行为域)分析框架,并结合姓名称谓文化教学案例示范如何利用“知、情、言、行”四域框架分析文化教学内容,旨在为教师践行英语课程文化育人理念提供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文化教学内容分析框架和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课程 文化教学 文化育人 “知、情、言、行”四域分析框架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儿童青少年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共情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纪林芹 邹小慧 +1 位作者 张露露 张良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2-541,共10页
以1233名3、4、7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平均年龄为10.92±1.70岁,男生623人),采用间隔一年两时间点的追踪设计,通过潜变量交叉滞后模型对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共情间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显著正相关,与认知共... 以1233名3、4、7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平均年龄为10.92±1.70岁,男生623人),采用间隔一年两时间点的追踪设计,通过潜变量交叉滞后模型对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共情间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显著正相关,与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显著负相关;(2)先前冷酷无情显著正向预测随后欺凌行为,先前欺凌行为显著负向预测认知共情,共情对随后欺凌行为以及欺凌行为对冷酷无情预测均不显著;(3)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共情间交叉滞后关系具有跨性别、跨年级阶段一致性。该研究结果提示,校园欺凌预防干预需要关注具有冷酷无情特质的学生,防止其欺凌他人;需对欺凌者实施干预以防止欺凌行为对共情发展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凌 冷酷无 认知共 感共 交叉滞后分析
下载PDF
乡村治理中情、理、法逻辑结构与耦合关系
11
作者 余贵忠 杨再忠 王敏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1期32-36,共5页
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消弭乡村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而情、理、法是进行乡村治理,调和各种矛盾的重要基础。故要对乡村治理与情、理、法的概念进行厘析,对情、理、法在乡村治理之中的内在逻辑进行阐述,重新审视乡村治理中情... 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消弭乡村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而情、理、法是进行乡村治理,调和各种矛盾的重要基础。故要对乡村治理与情、理、法的概念进行厘析,对情、理、法在乡村治理之中的内在逻辑进行阐述,重新审视乡村治理中情、理、法的辩证关系,精准把握对其的运用尺度。在坚持“情、理”服从于“法”的思维之基础上,培育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诠释现代之“法”的技能,以构建起“法”与“情、理”相协调的法治体系,实现情、理、法三者的耦合关系,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逻辑结构
下载PDF
共情、受虐待经历对校园欺凌的影响
12
作者 李艳兰 钟碧莲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01-105,共5页
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基本共情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对10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校园受欺凌/欺凌现象比较普遍,但不严重,语言受欺凌/欺凌是主要方式;相关分析显示,认知共情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 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基本共情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对10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校园受欺凌/欺凌现象比较普遍,但不严重,语言受欺凌/欺凌是主要方式;相关分析显示,认知共情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情感共情与语言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共情与受虐待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初中生受欺凌/欺凌的发生,且认知共情比情感共情具有更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欺凌/欺凌 儿童期虐待
下载PDF
网络育人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共情传播研究——关于内容共情、在场与接受的思考
13
作者 陶梦筱 尹磊 武娴 《今传媒》 2023年第10期13-16,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成长于移动互联时代的青年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本文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网络育人缩影,基于共情传播视角,融合在场理论与接受美学,探讨了如何让青年学生群体主动接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成长于移动互联时代的青年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本文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网络育人缩影,基于共情传播视角,融合在场理论与接受美学,探讨了如何让青年学生群体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育人 传播 身体在场 接受美学 思政教育
下载PDF
共情、写意、鲜活: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叙事新变
14
作者 王琳 《科技传播》 2023年第13期64-68,共5页
对《觉醒年代》《悬崖之上》《1921》等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主旋律影视作品打破固有创作模式,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也为开创主旋律作品镜头表达新思路,实现长久发展提供思考,对于进一步推动主旋律影视作品守正创新、广泛传播... 对《觉醒年代》《悬崖之上》《1921》等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主旋律影视作品打破固有创作模式,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也为开创主旋律作品镜头表达新思路,实现长久发展提供思考,对于进一步推动主旋律影视作品守正创新、广泛传播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影视 建党百年 写意 叙事
下载PDF
记忆、共情、省思: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创作方法与人文意涵
15
作者 高雁南 《科技传播》 2023年第13期77-80,共4页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围绕8个具备转折性的生命问题形成了4个两两对立的纪录片题组,讲述了个体真实的生活困境与跋涉生命的心灵奇旅,于细微处得见中国人的人生图景,契合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本片在互动对话中唤醒“身体的感性记忆”,在...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围绕8个具备转折性的生命问题形成了4个两两对立的纪录片题组,讲述了个体真实的生活困境与跋涉生命的心灵奇旅,于细微处得见中国人的人生图景,契合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本片在互动对话中唤醒“身体的感性记忆”,在本位视角下蕴含深切共情,在巧妙叙事里引发个体省思,传递出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具有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心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第二次》 集体记忆 叙事 视觉语法
下载PDF
论吴伯萧《灯笼》的闲情、雅致与理趣
16
作者 束振文 夏梦薇 《中学语文》 2023年第15期66-67,共2页
吴伯萧注重普遍趣味,从寻常之处看出动静之美,用略见矜持的情感感悟一切,向读者展现生活的点滴之趣。《灯笼》中有着吴伯萧个人深厚的乡土情结,在作者趣味性的书写下,展现了以“灯笼”为纽带的个人与家族、历史与现在的情感表现。在吴... 吴伯萧注重普遍趣味,从寻常之处看出动静之美,用略见矜持的情感感悟一切,向读者展现生活的点滴之趣。《灯笼》中有着吴伯萧个人深厚的乡土情结,在作者趣味性的书写下,展现了以“灯笼”为纽带的个人与家族、历史与现在的情感表现。在吴伯萧《灯笼》一作中,趣味是一个较为凸显的艺术特点,作为一种审美表现,主要体现在闲情、雅致与理趣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笼》 雅致 理趣
下载PDF
读韵、品情、感悟——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诗歌教学
17
作者 徐建丽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3年第10期28-29,共2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是重要体裁之一,诗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诗歌起源于上古社会,是一种凝练的文字表达,备受人们的喜爱。尽管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了很多诗歌,但到了初中阶段,诗歌类型更加丰富,这意味着...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是重要体裁之一,诗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诗歌起源于上古社会,是一种凝练的文字表达,备受人们的喜爱。尽管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了很多诗歌,但到了初中阶段,诗歌类型更加丰富,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优化诗歌教学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文将具体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诗歌教学策略,以期让学生读韵、品情、感悟,深入领略诗歌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 诗歌教学 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 文字表达 语文素养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开展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的“知、情、意、行”路径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田宏杰 高诚 《中小学校长》 2021年第5期13-17,共5页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家庭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出现认知与行为脱节的弊病。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进行积极的框架转换和路径重构,根据"知行合一""体用一源"的原则,从"知、情、...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家庭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出现认知与行为脱节的弊病。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进行积极的框架转换和路径重构,根据"知行合一""体用一源"的原则,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以塑造中小学生的文化理性、文化情感、文化行为动力以及文化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中小学生 家庭 “知、情、意、行” 路径
下载PDF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月新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78-83,共6页
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严重危机,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立国”首在“立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建构现代理想人格。他们... 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严重危机,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立国”首在“立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建构现代理想人格。他们以康德的美学理论为参照,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创建了知、情、意相统一的理想人格范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丰富知识、高雅趣味与自由意志的人格主体,以此促进国家的现代化。但在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与张力,导致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现代美学的异化与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 中国现代美学 理想人格 建构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理、事、情、法”上求实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计毅波 《文教资料》 2008年第18期207-208,共2页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把握"理、事、情、法"四个要素.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事、情、法" 实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