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实主义背景下的情动-影像描绘:《第二十条》的话语构成与美学范式 被引量:1
1
作者 纪元元 张仕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144,共4页
张艺谋导演的又一现实主义力作《第二十条》聚焦《刑法》第20条展开有关“正当防卫”的边界问题的讨论,用传统的三线并行的方式构建叙事场域,生产具有社会效力的“情动-影像”。德勒兹将“情动”的内涵释义为“存在之力”,这也是其有关... 张艺谋导演的又一现实主义力作《第二十条》聚焦《刑法》第20条展开有关“正当防卫”的边界问题的讨论,用传统的三线并行的方式构建叙事场域,生产具有社会效力的“情动-影像”。德勒兹将“情动”的内涵释义为“存在之力”,这也是其有关主体性生成的哲学谱系的重要概念之一,在“情动-影像”的理论构架下,影片注重对情感的实质状态的特写表达,通过积极的情感参与确认受众的主体性地位,达到影片的社会批判效果与宣教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现实主义 情动影像 感体验 美学范式
下载PDF
情动理论与跨文化叙事:新主流电影中“大国形象”的生产机制
2
作者 裴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23,共4页
新主流电影将影像的“情动机制”作为一种大国形象的“生产机制”,有效缓和了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隔阂。电影的影像作为大国形象的生产媒介,通过“身体的感触”影像、“结晶”影像与“仪式”影像的情动机制,对“大国形象”进行情动触发、... 新主流电影将影像的“情动机制”作为一种大国形象的“生产机制”,有效缓和了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隔阂。电影的影像作为大国形象的生产媒介,通过“身体的感触”影像、“结晶”影像与“仪式”影像的情动机制,对“大国形象”进行情动触发、情感召唤与情感指征。使得中国的“大国形象”双向融合了创作者与观众的情动,高度契合跨文化叙事的情感调用、情感流通与情感获取。情动影像是促进跨文化叙事的中介力,电影中的情感变化与文化融通成为一种潜在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叙事 大国形象 情动影像
下载PDF
褶子包裹、情动影像与纯视听情境——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导演创作风格探究
3
作者 吉平 郑博博 《电影新作》 2024年第4期74-80,共7页
步入数字影像时代,随着实验电影、现代电影与第三世界电影的大量兴起,电影艺术不断焕发新形态,从单一封闭的“Film”转向多元开放的“Image”。德勒兹饱含思辨性与本体论色彩的电影哲学不仅拓展了电影理论的新维度,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以... 步入数字影像时代,随着实验电影、现代电影与第三世界电影的大量兴起,电影艺术不断焕发新形态,从单一封闭的“Film”转向多元开放的“Image”。德勒兹饱含思辨性与本体论色彩的电影哲学不仅拓展了电影理论的新维度,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以阿彼察邦为代表的一众当代导演。阿彼察邦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与装置艺术风格的影像不仅启示着现代电影的视觉表达,同时也是德勒兹电影哲学的完美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德勒兹 阿彼察邦 褶子包裹 情动影像 纯视听
原文传递
断裂性的影像整合:“后连续性”美学的跨媒介赓续 被引量:3
4
作者 邓慧敏 《当代电影》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52,共9页
当代数字电影制作不再强调通过定位动作的精确时空关系来描绘动作发生的地理位置。相反,以“混乱”的手持摄影风格、极端的相机角度以及大量的数字合成素材为特征的“后连续性”美学被广泛引入。二维银幕上的后连续性美学呈现为快速剪... 当代数字电影制作不再强调通过定位动作的精确时空关系来描绘动作发生的地理位置。相反,以“混乱”的手持摄影风格、极端的相机角度以及大量的数字合成素材为特征的“后连续性”美学被广泛引入。二维银幕上的后连续性美学呈现为快速剪辑的影像、多视角游移的镜头、纷繁多样的单人构图和特写镜头,体现了电影艺术对情动效果、具身经验和有限确定性等数字美学经验的追求。沉浸式影像的后连续性则体现为用户在三维虚拟影像空间中交互式的数字视听经验,具体呈现为主客同存的摄影机身份、自由移动的观众视角以及人眼天然构成的摄影机效应——它们是二维银幕后连续性美学在三维影像空间的极化变体,反映了数字媒介体系中的美学共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影 后连续性 沉浸式影像 媒介融合 情动影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