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殖民叙事遮蔽的水仙花:情动理论视角下的《露西》阐释
1
作者 谷红丽 潘军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6-183,208,共9页
在琴凯德的半自传体小说《露西》中,主人公露西背诵《水仙花》诗歌和想象砍断水仙花的情节展现出强烈的个人情动因素,非常耐人寻味。但这两处水仙花书写往往被批评者解读为作者对殖民地体制的反抗,其中蕴含的个人情绪或被忽略,或被误读... 在琴凯德的半自传体小说《露西》中,主人公露西背诵《水仙花》诗歌和想象砍断水仙花的情节展现出强烈的个人情动因素,非常耐人寻味。但这两处水仙花书写往往被批评者解读为作者对殖民地体制的反抗,其中蕴含的个人情绪或被忽略,或被误读。借助情动理论关于羞耻和愤怒的论述重新解读该小说可发现,水仙花书写不仅是由其自恋含义而衍生出的对于母女关系的表征符号,更与耻辱感和愤怒这两种情动息息相关。露西是私生女,对亲英派的母亲有异乎寻常的自恋之爱,但是后来觉得被母亲轻视,故而母女关系破裂。露西由此感受到强烈的羞耻,并衍生出自恋性愤怒,以及前反省型自聚焦和他聚焦型愤怒,与母亲有关的人或物都会触发她的滔天怒火。水仙花是露西情动的客观对应物,砍死水仙花的想象其实是她耻辱感和愤怒的情绪宣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西》 水仙花 情动理论 耻辱感 愤怒
下载PDF
情动理论导引 被引量:15
2
作者 格里高利·塞格沃斯 梅利莎·格雷格 李婷文(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0-29,共10页
文章阐明了情动的基本含义,对情动理论的两种传统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在此基础上罗列了情动研究的八个主要领域并分别进行了介绍。情动理论与以往文化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关注多样的过程及其强度,偏向描述和计量,而不以判断和批评为主要方... 文章阐明了情动的基本含义,对情动理论的两种传统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在此基础上罗列了情动研究的八个主要领域并分别进行了介绍。情动理论与以往文化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关注多样的过程及其强度,偏向描述和计量,而不以判断和批评为主要方法或目标。由于关注中间性,情动理论具有"动情学"和"教育学"两种主要面相,也包含着希望与威胁及其相互转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理论 强度 教育学
下载PDF
情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暴力美学 被引量:2
3
作者 盖琪 林贵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42,共11页
电影是典型的“情动”艺术。从情动理论的视角来看,电影暴力美学起源于后工业化的“电影身体”对于情动的强烈诉求——它旨在通过创造形式化的暴力影像,来激发观众瞬时性的情动反应,以此弥补后工业时代传统宏大叙事和个体化主人公在情... 电影是典型的“情动”艺术。从情动理论的视角来看,电影暴力美学起源于后工业化的“电影身体”对于情动的强烈诉求——它旨在通过创造形式化的暴力影像,来激发观众瞬时性的情动反应,以此弥补后工业时代传统宏大叙事和个体化主人公在情动能力上的显著衰落。电影暴力美学的范式框架下主要包含了两种修辞路径:诗意路径与残暴路径。近年来,中国内地的电影暴力美学显示出路径转向的趋势:本土化的“残暴叙事”开始浮现,本土化的“情动政治”机制也开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理论 电影暴力美学 电影身体 诗意路径 残暴路径 政治
下载PDF
情动理论下大学英语精读“金课”设计探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诚 《决策探索》 2019年第12期60-60,共1页
情动理论指的是感受对方的情感力量,并保留其理念、价值和物体的相关联系。2018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金课”这一概念,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笔者旨在通过该理论的指导,探究大学英语精读“金课”的课堂设计。
关键词 情动理论 “金课” 英语精读
下载PDF
论劳伦·贝兰特的情动理论
5
作者 韦佳欣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2,共7页
劳伦·贝兰特是当下西方“情动理论”的领军学者之一。贝兰特将情动置于历史、权力和规范中考察,将之视为构成主体、社会关系和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其在权力与身体之间构建联结的能力。通过审视国家、公共领域、公共文化以... 劳伦·贝兰特是当下西方“情动理论”的领军学者之一。贝兰特将情动置于历史、权力和规范中考察,将之视为构成主体、社会关系和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其在权力与身体之间构建联结的能力。通过审视国家、公共领域、公共文化以及公民身份和权利在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机制,贝兰特再现了权力塑造和操纵情动的具体内容与实践形式。她细致地剖释了新自由主义下“残酷的乐观”的情动样态,揭露其所产生的情动和情感层面的暴力和压迫,试图为身处僵局和经历创伤的人们寻找消解情动危机的方法。贝兰特的情动理论为理解当下的情感文化和情感政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理论 劳伦·贝兰特 残酷的乐观 日常创伤
原文传递
“情动”理论视阈下国产谍战片的情感建构与传播--以《悬崖之上》为例
6
作者 李偲婕 《今传媒》 2023年第7期106-108,共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谍战片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范式出现在大众视线中。随着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的不断演变,谍战片经历数次转向后呈现出诸多富有时代特色与人文精神的艺术特征。本文以国产谍战片《悬崖之上》为例,结合电影与观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谍战片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范式出现在大众视线中。随着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的不断演变,谍战片经历数次转向后呈现出诸多富有时代特色与人文精神的艺术特征。本文以国产谍战片《悬崖之上》为例,结合电影与观众间的情感交互及多元的传播路径进行分析,探讨电影文本情感建构与观众的联系,以期为国产谍战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理论 德勒兹 谍战片 《悬崖之上》
下载PDF
情动理论下的“动情”科学教育及其科普展示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娜 《科普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65,84,102,共9页
对斯宾诺莎、德勒兹和马苏米视域下"情动"的方式和本质进行了比较,在斯宾诺莎-德勒兹-马苏米的情动本体论路径下,探究"动情"(Hearts-On)这一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主旨内涵,通过虚拟、疗愈、表象、联觉、生成、... 对斯宾诺莎、德勒兹和马苏米视域下"情动"的方式和本质进行了比较,在斯宾诺莎-德勒兹-马苏米的情动本体论路径下,探究"动情"(Hearts-On)这一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主旨内涵,通过虚拟、疗愈、表象、联觉、生成、主体等情动理论关键概念阐释"动情"科学教育理解科学精髓,享受科学之乐,感受科学之美,体验科学之用,意识科学责任,参与科学进展的主旨,并在科技馆/科学中心场域中寻求其科普展示化的案例并加以辨析,得出叙事是"动情"科普展示化的共性特征,提出"现象叙事"的概念,并对作为现象叙事的科技馆/科学中心展项进行理论和现实层面意义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理论 科普 展项 现象叙事
原文传递
从“影像”到“情动”——后电影时代的诗性创作策略
8
作者 何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86-89,共4页
后电影状态下诗性创作似乎不再可能。后电影时代的观众早已无法忍受缓慢递进的诗意美学。然而,如果从“情动理论”解读后电影时代的诗性,那么诗性创作或许会以新的方法突破制约。事实上,从“影像”到“抒情”再到“情动”,是有效的、曲... 后电影状态下诗性创作似乎不再可能。后电影时代的观众早已无法忍受缓慢递进的诗意美学。然而,如果从“情动理论”解读后电影时代的诗性,那么诗性创作或许会以新的方法突破制约。事实上,从“影像”到“抒情”再到“情动”,是有效的、曲线达到电影诗意的策略。其借助影像构筑电影空间,辅以文字嵌层制造的反打效果,最终完成从“抒情”到“情动”的诗性连缀。在后电影时代的诗性创作研究中,我们需要摒除结构主义的视角,转而以联动、流变的观点体察诗性和电影技术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电影 影像空间 诗性创作 情动理论
下载PDF
视听影像的“情动之力”——《声生不息·港乐季》情感共同体的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舒曼 曾一果 《中国图书评论》 2023年第5期19-27,共9页
情感是凝聚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声生不息·港乐季》作为一档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音乐献礼节目,利用“情动机制”来激发受众的情感,打通传受双方的共通情感空间,形成融合统一的“情感共同体”。本文借用德勒兹等人的“情动”... 情感是凝聚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声生不息·港乐季》作为一档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音乐献礼节目,利用“情动机制”来激发受众的情感,打通传受双方的共通情感空间,形成融合统一的“情感共同体”。本文借用德勒兹等人的“情动”理论对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展开研究。研究发现,节目一方面通过视听影像以及节目的巧妙设置来制造“情动之力”,另一方面通过“情动”来传递香港地区和内地一家亲的主流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情动主体”,受众的多重情感亦被激发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理论 感共同体 主流意识形态 港乐
下载PDF
情动吸引、技术迷思与文化共生:融合思潮内中国动画“神话宇宙”建构
10
作者 包力宇 《东南传播》 2023年第2期67-73,共7页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票房与口碑上都呈现出势如破竹之势,其取材也多选自中国传统神话。毋庸置疑,动画创作者们正雄心勃勃,意图构建属于中国动画电影的“神话宇宙”。本文通过对数字逻辑下的中国动画电影“神话宇宙”创制现状进行厘清...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票房与口碑上都呈现出势如破竹之势,其取材也多选自中国传统神话。毋庸置疑,动画创作者们正雄心勃勃,意图构建属于中国动画电影的“神话宇宙”。本文通过对数字逻辑下的中国动画电影“神话宇宙”创制现状进行厘清,进一步分析国产动画电影在近年来创制中所展现的“情动”与“吸引”趋向,以及对此种趋向的过度追寻所生成的主体技术迷思——这也正是制约“神话宇宙”发展的短板。在此种局面下,提出中国动画“神话宇宙”建构,未来应走向“技术-文化共生”的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宇宙 画电影 情动理论 数字吸引力
下载PDF
塞奇维克的“情动”转向与女性主义“情动”理论的缘起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芊玥 《文化研究》 2019年第3期248-262,共15页
北美学术界近30年出现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情动转向”。从塞奇维克开始,“情动”理论开始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塞奇维克中晚年以青少年同性恋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契机转向了对“情动”领域的研究。她主要关注... 北美学术界近30年出现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情动转向”。从塞奇维克开始,“情动”理论开始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塞奇维克中晚年以青少年同性恋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契机转向了对“情动”领域的研究。她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针对“酷儿理论”谈“操演”所折射出的知识论的假设;二是由这种知识论框架转向紧密相关的情感动力学框架,并借此探讨“羞耻”在其中的运作方式;三是其文学批评从“怀疑论阅读”转向“修复性阅读”。塞奇维克的“情动”理论批评作为女性主义“情动理论”的缘起,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转型开拓了新的意义空间。这成为很重要的理论现象,并日益成形出一条更有希望的批判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奇维克 修复性阅读 女性主义 情动理论
下载PDF
“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情感流变与价值旨归——以《通向繁荣之路》为例
12
作者 蒋思嘉 邱鳞翔 《记者摇篮》 2024年第2期99-101,共3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情感共同体”的重要使命。《通向繁荣之路》作为一部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纪录片,不断寻求在受众与影像间建立情感联系,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情感认同。...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情感共同体”的重要使命。《通向繁荣之路》作为一部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纪录片,不断寻求在受众与影像间建立情感联系,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情感认同。本文基于情动理论对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展开研究,通过感触经验、面孔呈现和任意空间的建构激发受众产生情感流变,进而实现情感共鸣。文章最后对纪录片制作的提升空间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此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纪录片 《通向繁荣之路》 情动理论 价值旨归
下载PDF
女性主义“情动理论”
13
作者 韦佳欣 《文学理论前沿》 2022年第1期3-36,共34页
发轫于20世纪末的“情动转向”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冲击了多个学科与人文领域,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两大研究脉络:一条是以马苏米承袭的由斯宾诺莎到德勒兹的哲学本体论路径;另一条则是塞吉维克基于汤姆金斯理论所开创的女性主义“... 发轫于20世纪末的“情动转向”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冲击了多个学科与人文领域,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两大研究脉络:一条是以马苏米承袭的由斯宾诺莎到德勒兹的哲学本体论路径;另一条则是塞吉维克基于汤姆金斯理论所开创的女性主义“情动理论”的文化研究路径。本文旨在对女性主义“情动理论”成形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谱系进行考察,并大致归纳出该理论所探讨的诸如“情动”与知识、权力、身体的关系,“情动”的传染性特征与流通模式,作为“情动”的语言,“羞耻”情动,“情动”理论之于女性主义内部转型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等内容。在情感与政治、文化、种族及性别矛盾和冲突密不可分的当下,女性主义“情动理论”不仅为酷儿研究、女性主义、性别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批评空间,也对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理论 转向 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塞吉维克羞耻
原文传递
“情动·氛围”中新时代爱情都市电影特色研究--以邵艺辉《爱情神话》为例
14
作者 赵佳智 《戏剧之家》 2023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爱情神话》(B for Busy)是2021年末国产电影的惊喜之作。本文借鉴德勒兹的“情动”理论与费穆的“空气”营造学说,分别从人物关系角度和影像层面研究影片特色,通过分析传达“情动—影像”的过程与身体遭遇在情绪两极之间的流转,展现... 《爱情神话》(B for Busy)是2021年末国产电影的惊喜之作。本文借鉴德勒兹的“情动”理论与费穆的“空气”营造学说,分别从人物关系角度和影像层面研究影片特色,通过分析传达“情动—影像”的过程与身体遭遇在情绪两极之间的流转,展现出影片中人物情感与影像的内在联系,并结合色彩、光影、音乐与“摄影的目的物”分析《爱情神话》中的“氛围”营造,揭示新时代快餐式生活节奏里都市男女对于纯真爱情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空气”营造学说 《爱神话》
下载PDF
情动视野下的《金刚川》:幽微“切口”与情动“气口”
15
作者 乔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147,共6页
为抗美援朝战争献礼,电影《金刚川》用侧面战场讲述战争和小切口微观化追溯历史的方式,在主旋律主题下,借助关注个人的幽微“切口”,以及重复与差异化叙事的情动推进“气口”,影片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最后阶段我国援军舍生奔赴前线的感... 为抗美援朝战争献礼,电影《金刚川》用侧面战场讲述战争和小切口微观化追溯历史的方式,在主旋律主题下,借助关注个人的幽微“切口”,以及重复与差异化叙事的情动推进“气口”,影片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最后阶段我国援军舍生奔赴前线的感人场面,以“修桥”“护桥”“搭桥”为故事脉络凝聚我军爱国精神、浩然风骨、袍泽深情,并将家国意识有效锚定在个体的人的情感起伏与心路历程建构之中,重现了一段“有情的历史”,达到了献礼主旋律电影兼顾政治—美学的复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川》 情动理论 解辖域化 提喻 重复与差异
下载PDF
宇宙遐想·具身体验·社会想象:当代赛博朋克电影的情动转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穗香 《视听》 2022年第4期115-117,共3页
绝妙的想象是赛博朋克电影中的小小元素,其更多的是在折射后现代社会“科技狂欢”背后的童话与焦虑。纵观赛博朋克电影,在人物角色方面,赛博格形象的构建,自我对于“他者”的认同,在玩偶和神祇以及奴隶和工具的情感状态间流变、跳转;在... 绝妙的想象是赛博朋克电影中的小小元素,其更多的是在折射后现代社会“科技狂欢”背后的童话与焦虑。纵观赛博朋克电影,在人物角色方面,赛博格形象的构建,自我对于“他者”的认同,在玩偶和神祇以及奴隶和工具的情感状态间流变、跳转;在视听语言方面,真实与虚构所营造出来的审美体验给受众带来做梦和释梦般的想象式满足;在叙事母题上,呈现出正面民主童话和负面专制梦魇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母题框架。赛博朋克电影没有止步于对科技、赛博朋克之美的幻想,而是在努力开拓电影娱乐之外的社会问题,重新思考人与身体、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在当下的人工智能热潮中深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朋克电影 情动理论 社会想象
下载PDF
从白立方到高速公路:身体感知、技术中介与情动剧场
17
作者 黄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101,共5页
文章以艺术家托尼·史密斯的高速公路体验为引,集迈克尔·弗雷德对“剧场性”的论争、布莱恩·奥多尔蒂对“白立方”的批判以及对拉斯维加斯公路的现象学式描述,共同回到艺术史断裂处揭示出“画廊”与“剧场”模式的张力。... 文章以艺术家托尼·史密斯的高速公路体验为引,集迈克尔·弗雷德对“剧场性”的论争、布莱恩·奥多尔蒂对“白立方”的批判以及对拉斯维加斯公路的现象学式描述,共同回到艺术史断裂处揭示出“画廊”与“剧场”模式的张力。艺术的剧场状态是对“能指”秩序的悬置,是在具身、情动、关系的领域中,对身体、情感、技术的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简主义 身体 技术 剧场性 情动理论
下载PDF
情动研究视野下的当代美国医生书写
18
作者 孙杰娜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6-193,共8页
当代美国医生书写,无论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都具有很强的自白因素。传统的自白式解读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当代美国医生书写的特点,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这个新兴文类的概貌。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此种解读进行细化和深化。该文在当代... 当代美国医生书写,无论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都具有很强的自白因素。传统的自白式解读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当代美国医生书写的特点,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这个新兴文类的概貌。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此种解读进行细化和深化。该文在当代情动研究相关理论的观照下,通过具体文本的解读,厘清情绪和情动的区别和联系,从情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当代美国医生书写中对疾病经历的情动反应,展示情动如何在文本内外把医生作家、病患、医疗际遇和读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个情动社群,从而体现文学的能动性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理论 医生书写 医疗际遇 物件 社群 疼痛叙事 艾滋病叙事
下载PDF
集体的现代化突围与个体的乡愁情结:情动视野下的特区叙事
19
作者 穆童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3期35-40,64,共7页
作为对内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特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生力军角色。近年来,诸多影视作品也将特区书写作为重要的表意实践。本文以特区叙事为研究对象,在情动理论的视野下考察此类影视创作中集体现代化突围与个体... 作为对内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特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生力军角色。近年来,诸多影视作品也将特区书写作为重要的表意实践。本文以特区叙事为研究对象,在情动理论的视野下考察此类影视创作中集体现代化突围与个体乡愁情结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研究认为,高速运转的都市化进程中个体身份在紊乱中重认,都市女性则在迷失与找寻中发现自我,传统家庭观念在原子式观念的冲击下一度式微却顽强坚守。总之,在艰难探索中,都市人的情感世界理应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动态平衡,并保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区叙事 情动理论 乡愁 电视剧
下载PDF
简·里斯《早安,午夜》中的羞耻情感
20
作者 牛映荷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8-69,共2页
羞耻情感作为一种与身份塑造相关的、具有政治潜能的生产性情感,通常聚焦于边缘或弱势群体。文章以简·里斯《早安,午夜》中女主人公萨莎·詹森的羞耻情感为切入点,通过结合汤姆金斯以及塞吉维克等人有关情动理论视域下的羞耻... 羞耻情感作为一种与身份塑造相关的、具有政治潜能的生产性情感,通常聚焦于边缘或弱势群体。文章以简·里斯《早安,午夜》中女主人公萨莎·詹森的羞耻情感为切入点,通过结合汤姆金斯以及塞吉维克等人有关情动理论视域下的羞耻情感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萨莎羞耻情感的运作机制与文本表征,探讨其触发因素以及在表现主人公精神流亡以及身份困境方面产生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阐释克里奥尔裔白人女性的边缘性身份以及其精神的自我觉醒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里斯《早安 午夜》 羞耻 情动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