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对象”到“情境”——当代艺术的情境生成本体论探讨
1
作者
赵奎英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共10页
随着当代艺术在物质、媒介、符号等方面的变化,当代艺术作品的存在出现了从“对象”到“情境”的转向。当代艺术实践的这一变化向传统的艺术本体论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以往的“对象本体论”还是新近的“行动本体论”都无法很好地描述当代...
随着当代艺术在物质、媒介、符号等方面的变化,当代艺术作品的存在出现了从“对象”到“情境”的转向。当代艺术实践的这一变化向传统的艺术本体论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以往的“对象本体论”还是新近的“行动本体论”都无法很好地描述当代艺术的本体论状况,从而促使“情境生成本体论”出场。当代艺术跨媒介性创造的“具身性时空”,为情境生成本体论提供了存在基础,而情境生成使当代艺术的时空具有了生命、质感、密度、力量和潜能,并具有了一种“复杂审美共感知性”。情境生成本体论的提出,有赖于艺术本体论研究观念视野的更新,它不仅能为当代艺术的存在本体、审美感知和参与功能提供系统化、合理化的解释和理论话语,也能为传统艺术的理解阐释和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洞见和可能,并力图从根本上促进一种具有综合视野和生态精神的中国当代“非对象性”艺术哲学与美学话语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艺术本体论
从
对象
到
情境
情境
生成本体论
话语建构
原文传递
VisualC^(+ +)中的图形显示技巧
2
作者
熊慧军
《长沙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53-57,共5页
本文通过VisualC++5.0中的位图显示函数StretchBlt,及对设备情境对象的灵活运用,在程序中实现了位图的多种特殊显示效果。这些技巧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设备
情境对象
VISUALC^++
图形显示
多媒体课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与行为正义
被引量:
5
3
作者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121,160,共12页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地人神共构而形成的人道世界的制度典范,充分体现了人为自我立法的价值建构。因“礼之本”在天道,所以在古典儒学的特定语境之下,“礼”具有神圣性内涵。“王”或“天子”以其特定名分现身于“礼”的制度结构之中,他必须成为循礼的典范,而不具有度越于制度规范的特权。“礼”对于“名分”的制约具有现实意义的普遍有效性。“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是一切个体实现其现实生存的基本场域,处于其中的个体(主体)间“名分”的表达具有原则上的对等性,包含责任、权利、义务的平等意义。“名分”之实,即是公开场域中的个体性或公共交往秩序中的主体性。“名分”的恰当体现即是“义”,是在公开性意义上关于个体(主体)行为正义的本质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
制度综合
对象
性交往关系
情境
行为正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良知“八德”
被引量:
2
4
作者
董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6,213,共12页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quo...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终究归原于"中","中"是对于"八德"的共相统摄。良知即是"中体",故"中"即实相。"致良知"即是"致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本体
本原性实在
良知八德
对象
性交往关系
情境
中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种基于时序感知的社会网络节点集情境聚合方法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力恒
张健沛
杨静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2013年第9期1079-1095,共17页
情境聚合是社会感知计算的主要研究工作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基于特征提取的方法,对社会的交流方式进行量化分析.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中忽略了情境信息的时序性,针对社会感知计算中时序情境信息的聚合问题,首先对时序情境和计算情境的聚合过...
情境聚合是社会感知计算的主要研究工作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基于特征提取的方法,对社会的交流方式进行量化分析.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中忽略了情境信息的时序性,针对社会感知计算中时序情境信息的聚合问题,首先对时序情境和计算情境的聚合过程进行探讨,提出基于时序扩展的计算情境元素,用于情境对象的聚合,并给出一种时序感知的社会网络节点集情境聚合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时间情境和计算情境元素的特点,把聚合对象划分为相对情境聚合对象和绝对情境对象,有效地对社会环境中的时序信息进行情境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社会感知计算
演变
情境
聚合
情境对象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论“知行合一”的四重向度
被引量:
10
6
作者
董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5,共11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完整内涵呈现为四重向度:知为"知觉"、为"感知"、为"知识"、为"良知"。"知觉"是心体的本原能力,也是心体对自身存在的自我证明,在不受其他因素遮蔽的...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完整内涵呈现为四重向度:知为"知觉"、为"感知"、为"知识"、为"良知"。"知觉"是心体的本原能力,也是心体对自身存在的自我证明,在不受其他因素遮蔽的情况下,心体的"知觉"确保了个体自我心身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心身原是一元。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基础,被他称为"知行本体"。"感知"既是"知觉"的对外运用,又是作为交往对象的"外物"纳入于自我心身结构的必要环节,正是"感知"的可能错误造成了心体的"遮蔽"或心身"隔断",从而失却"本体",所以,必以"诚意"为心身一元的保证。"知识"是就特定的认知交往关系情境中的事物实在状况的还原而论,实现事物存在的本然真实,即是"知识"。"良知"即"心体","心体"的本然真实状态的如实体现即"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在理论上是"知行合一"固有内涵的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的理解不能脱离人的现实生存,实际上是一个生存论命题,而"知行合一"的根本义乃是"知行同一",其终极意义则是还归心身一元,由此而建构起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良知
心即理
对象
性关系
情境
生存论
原文传递
主体性的自我澄明:论王阳明“致良知”说
被引量:
8
7
作者
董平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3,共8页
本文简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说作为生存论的基本内涵。王阳明将《大学》“致知”之说阐释为“致良知”,同时也就将朱熹藉此所建构的知识世界转换为主体的生存世界。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在个体的经验生存中的可能“隔断”,成为王阳...
本文简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说作为生存论的基本内涵。王阳明将《大学》“致知”之说阐释为“致良知”,同时也就将朱熹藉此所建构的知识世界转换为主体的生存世界。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在个体的经验生存中的可能“隔断”,成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起点;要求去除“隔断”而实现良知于经验生存中的通体贯彻,成为“致良知”的核心要义;“诚意”则是消除“隔断”而确保心体之真实体现的切要工夫。作者因此而鉴别出“致良知”的二重维度。“良知”即是“中体”,即是“未发之中”,故“致良知”即是“致中和”。“中”的实现,即是事物实在之真实情状的还原,即是真理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致良知
对象
性交往关系
情境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对象”到“情境”——当代艺术的情境生成本体论探讨
1
作者
赵奎英
机构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20&ZD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随着当代艺术在物质、媒介、符号等方面的变化,当代艺术作品的存在出现了从“对象”到“情境”的转向。当代艺术实践的这一变化向传统的艺术本体论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以往的“对象本体论”还是新近的“行动本体论”都无法很好地描述当代艺术的本体论状况,从而促使“情境生成本体论”出场。当代艺术跨媒介性创造的“具身性时空”,为情境生成本体论提供了存在基础,而情境生成使当代艺术的时空具有了生命、质感、密度、力量和潜能,并具有了一种“复杂审美共感知性”。情境生成本体论的提出,有赖于艺术本体论研究观念视野的更新,它不仅能为当代艺术的存在本体、审美感知和参与功能提供系统化、合理化的解释和理论话语,也能为传统艺术的理解阐释和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洞见和可能,并力图从根本上促进一种具有综合视野和生态精神的中国当代“非对象性”艺术哲学与美学话语建构。
关键词
当代艺术
艺术本体论
从
对象
到
情境
情境
生成本体论
话语建构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VisualC^(+ +)中的图形显示技巧
2
作者
熊慧军
机构
长沙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系
出处
《长沙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53-57,共5页
文摘
本文通过VisualC++5.0中的位图显示函数StretchBlt,及对设备情境对象的灵活运用,在程序中实现了位图的多种特殊显示效果。这些技巧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设备
情境对象
VISUALC^++
图形显示
多媒体课件
Keywords
Bitmap, Device Context Object, StretchBlt
分类号
TP312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TP312.4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与行为正义
被引量:
5
3
作者
董平
机构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121,160,共12页
文摘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地人神共构而形成的人道世界的制度典范,充分体现了人为自我立法的价值建构。因“礼之本”在天道,所以在古典儒学的特定语境之下,“礼”具有神圣性内涵。“王”或“天子”以其特定名分现身于“礼”的制度结构之中,他必须成为循礼的典范,而不具有度越于制度规范的特权。“礼”对于“名分”的制约具有现实意义的普遍有效性。“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是一切个体实现其现实生存的基本场域,处于其中的个体(主体)间“名分”的表达具有原则上的对等性,包含责任、权利、义务的平等意义。“名分”之实,即是公开场域中的个体性或公共交往秩序中的主体性。“名分”的恰当体现即是“义”,是在公开性意义上关于个体(主体)行为正义的本质限定。
关键词
礼
制度综合
对象
性交往关系
情境
行为正义
Keywords
Li(礼)
institutional complex
situation of inter-communicational relationship of objectivity
justice of behavior
分类号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K892.9 [历史地理—民俗学]
J609.2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良知“八德”
被引量:
2
4
作者
董平
机构
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6,213,共12页
文摘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终究归原于"中","中"是对于"八德"的共相统摄。良知即是"中体",故"中"即实相。"致良知"即是"致中和"。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本体
本原性实在
良知八德
对象
性交往关系
情境
中体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种基于时序感知的社会网络节点集情境聚合方法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力恒
张健沛
杨静
机构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信息中心
出处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2013年第9期1079-1095,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073041
61073043)
+1 种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批准号:20112304110011
20112304110012)资助项目
文摘
情境聚合是社会感知计算的主要研究工作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基于特征提取的方法,对社会的交流方式进行量化分析.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中忽略了情境信息的时序性,针对社会感知计算中时序情境信息的聚合问题,首先对时序情境和计算情境的聚合过程进行探讨,提出基于时序扩展的计算情境元素,用于情境对象的聚合,并给出一种时序感知的社会网络节点集情境聚合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时间情境和计算情境元素的特点,把聚合对象划分为相对情境聚合对象和绝对情境对象,有效地对社会环境中的时序信息进行情境聚合.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社会感知计算
演变
情境
聚合
情境对象
数据挖掘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social aware computing, evolution-context aggregation, context object, DM
分类号
TP393.0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论“知行合一”的四重向度
被引量:
10
6
作者
董平
机构
浙江大学哲学系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5,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09)
文摘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完整内涵呈现为四重向度:知为"知觉"、为"感知"、为"知识"、为"良知"。"知觉"是心体的本原能力,也是心体对自身存在的自我证明,在不受其他因素遮蔽的情况下,心体的"知觉"确保了个体自我心身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心身原是一元。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基础,被他称为"知行本体"。"感知"既是"知觉"的对外运用,又是作为交往对象的"外物"纳入于自我心身结构的必要环节,正是"感知"的可能错误造成了心体的"遮蔽"或心身"隔断",从而失却"本体",所以,必以"诚意"为心身一元的保证。"知识"是就特定的认知交往关系情境中的事物实在状况的还原而论,实现事物存在的本然真实,即是"知识"。"良知"即"心体","心体"的本然真实状态的如实体现即"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在理论上是"知行合一"固有内涵的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的理解不能脱离人的现实生存,实际上是一个生存论命题,而"知行合一"的根本义乃是"知行同一",其终极意义则是还归心身一元,由此而建构起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良知
心即理
对象
性关系
情境
生存论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主体性的自我澄明:论王阳明“致良知”说
被引量:
8
7
作者
董平
机构
浙江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3,共8页
文摘
本文简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说作为生存论的基本内涵。王阳明将《大学》“致知”之说阐释为“致良知”,同时也就将朱熹藉此所建构的知识世界转换为主体的生存世界。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在个体的经验生存中的可能“隔断”,成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起点;要求去除“隔断”而实现良知于经验生存中的通体贯彻,成为“致良知”的核心要义;“诚意”则是消除“隔断”而确保心体之真实体现的切要工夫。作者因此而鉴别出“致良知”的二重维度。“良知”即是“中体”,即是“未发之中”,故“致良知”即是“致中和”。“中”的实现,即是事物实在之真实情状的还原,即是真理的实现。
关键词
良知
致良知
对象
性交往关系
情境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对象”到“情境”——当代艺术的情境生成本体论探讨
赵奎英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2
VisualC^(+ +)中的图形显示技巧
熊慧军
《长沙大学学报》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与行为正义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良知“八德”
董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一种基于时序感知的社会网络节点集情境聚合方法
李力恒
张健沛
杨静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2013
1
原文传递
6
论“知行合一”的四重向度
董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0
原文传递
7
主体性的自我澄明:论王阳明“致良知”说
董平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