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对象”到“情境”——当代艺术的情境生成本体论探讨
1
作者 赵奎英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共10页
随着当代艺术在物质、媒介、符号等方面的变化,当代艺术作品的存在出现了从“对象”到“情境”的转向。当代艺术实践的这一变化向传统的艺术本体论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以往的“对象本体论”还是新近的“行动本体论”都无法很好地描述当代... 随着当代艺术在物质、媒介、符号等方面的变化,当代艺术作品的存在出现了从“对象”到“情境”的转向。当代艺术实践的这一变化向传统的艺术本体论提出了挑战,无论是以往的“对象本体论”还是新近的“行动本体论”都无法很好地描述当代艺术的本体论状况,从而促使“情境生成本体论”出场。当代艺术跨媒介性创造的“具身性时空”,为情境生成本体论提供了存在基础,而情境生成使当代艺术的时空具有了生命、质感、密度、力量和潜能,并具有了一种“复杂审美共感知性”。情境生成本体论的提出,有赖于艺术本体论研究观念视野的更新,它不仅能为当代艺术的存在本体、审美感知和参与功能提供系统化、合理化的解释和理论话语,也能为传统艺术的理解阐释和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洞见和可能,并力图从根本上促进一种具有综合视野和生态精神的中国当代“非对象性”艺术哲学与美学话语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艺术本体论 对象情境 情境生成本体论 话语建构
原文传递
VisualC^(+ +)中的图形显示技巧
2
作者 熊慧军 《长沙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53-57,共5页
本文通过VisualC++5.0中的位图显示函数StretchBlt,及对设备情境对象的灵活运用,在程序中实现了位图的多种特殊显示效果。这些技巧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设备情境对象 VISUALC^++ 图形显示 多媒体课件
下载PDF
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与行为正义 被引量:5
3
作者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121,160,共12页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地人神共构而形成的人道世界的制度典范,充分体现了人为自我立法的价值建构。因“礼之本”在天道,所以在古典儒学的特定语境之下,“礼”具有神圣性内涵。“王”或“天子”以其特定名分现身于“礼”的制度结构之中,他必须成为循礼的典范,而不具有度越于制度规范的特权。“礼”对于“名分”的制约具有现实意义的普遍有效性。“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是一切个体实现其现实生存的基本场域,处于其中的个体(主体)间“名分”的表达具有原则上的对等性,包含责任、权利、义务的平等意义。“名分”之实,即是公开场域中的个体性或公共交往秩序中的主体性。“名分”的恰当体现即是“义”,是在公开性意义上关于个体(主体)行为正义的本质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综合 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 行为正义
下载PDF
论良知“八德” 被引量:2
4
作者 董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6,213,共12页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quo...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终究归原于"中","中"是对于"八德"的共相统摄。良知即是"中体",故"中"即实相。"致良知"即是"致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本体 本原性实在 良知八德 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 中体
下载PDF
一种基于时序感知的社会网络节点集情境聚合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力恒 张健沛 杨静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CSCD 2013年第9期1079-1095,共17页
情境聚合是社会感知计算的主要研究工作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基于特征提取的方法,对社会的交流方式进行量化分析.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中忽略了情境信息的时序性,针对社会感知计算中时序情境信息的聚合问题,首先对时序情境和计算情境的聚合过... 情境聚合是社会感知计算的主要研究工作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基于特征提取的方法,对社会的交流方式进行量化分析.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中忽略了情境信息的时序性,针对社会感知计算中时序情境信息的聚合问题,首先对时序情境和计算情境的聚合过程进行探讨,提出基于时序扩展的计算情境元素,用于情境对象的聚合,并给出一种时序感知的社会网络节点集情境聚合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时间情境和计算情境元素的特点,把聚合对象划分为相对情境聚合对象和绝对情境对象,有效地对社会环境中的时序信息进行情境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社会感知计算 演变情境聚合 情境对象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论“知行合一”的四重向度 被引量:10
6
作者 董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5,共11页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完整内涵呈现为四重向度:知为"知觉"、为"感知"、为"知识"、为"良知"。"知觉"是心体的本原能力,也是心体对自身存在的自我证明,在不受其他因素遮蔽的...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完整内涵呈现为四重向度:知为"知觉"、为"感知"、为"知识"、为"良知"。"知觉"是心体的本原能力,也是心体对自身存在的自我证明,在不受其他因素遮蔽的情况下,心体的"知觉"确保了个体自我心身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心身原是一元。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基础,被他称为"知行本体"。"感知"既是"知觉"的对外运用,又是作为交往对象的"外物"纳入于自我心身结构的必要环节,正是"感知"的可能错误造成了心体的"遮蔽"或心身"隔断",从而失却"本体",所以,必以"诚意"为心身一元的保证。"知识"是就特定的认知交往关系情境中的事物实在状况的还原而论,实现事物存在的本然真实,即是"知识"。"良知"即"心体","心体"的本然真实状态的如实体现即"致良知",所以"致良知"在理论上是"知行合一"固有内涵的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的理解不能脱离人的现实生存,实际上是一个生存论命题,而"知行合一"的根本义乃是"知行同一",其终极意义则是还归心身一元,由此而建构起个体生存的意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良知 心即理 对象性关系情境 生存论
原文传递
主体性的自我澄明:论王阳明“致良知”说 被引量:8
7
作者 董平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3,共8页
本文简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说作为生存论的基本内涵。王阳明将《大学》“致知”之说阐释为“致良知”,同时也就将朱熹藉此所建构的知识世界转换为主体的生存世界。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在个体的经验生存中的可能“隔断”,成为王阳... 本文简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说作为生存论的基本内涵。王阳明将《大学》“致知”之说阐释为“致良知”,同时也就将朱熹藉此所建构的知识世界转换为主体的生存世界。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在个体的经验生存中的可能“隔断”,成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起点;要求去除“隔断”而实现良知于经验生存中的通体贯彻,成为“致良知”的核心要义;“诚意”则是消除“隔断”而确保心体之真实体现的切要工夫。作者因此而鉴别出“致良知”的二重维度。“良知”即是“中体”,即是“未发之中”,故“致良知”即是“致中和”。“中”的实现,即是事物实在之真实情状的还原,即是真理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致良知 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