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霸凌的情感仪式及法治应对逻辑
1
作者 卢毅 《青少年学刊》 2023年第4期56-64,共9页
校园霸凌不仅是一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学术话题。校园霸凌隐喻着青少年在过渡期面临成长的冲突和抉择,通过身体实践和语言符号将情感仪式化。在校园霸凌的情感仪式中,立基于拟剧理论观点,发现青少年以学校为... 校园霸凌不仅是一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学术话题。校园霸凌隐喻着青少年在过渡期面临成长的冲突和抉择,通过身体实践和语言符号将情感仪式化。在校园霸凌的情感仪式中,立基于拟剧理论观点,发现青少年以学校为表演剧场建构朋辈网络与凝聚力,塑造成人角色的自我意识、自尊水平与控制能力,借助朋辈成员开展报复性的校园霸凌表演,最终收获自我意识的建构和朋辈群体的归属。为有效应对校园霸凌,学校需要进行法治化建构,建设法治校园,规范角色行为,增强法治情感,推动权利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霸凌 拟剧理论 情感仪式 法治路径
下载PDF
红色仪式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与实践进路
2
作者 赵文 陈胜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2-54,87,共4页
红色仪式是传承红色基因、传播革命精神的规范性、程序性、重复性的政治象征活动,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从教育功能层面来看,红色仪式情境渗透理想信念价值,红色仪式符号诠释理想信念意义,红色仪式情感激发理想信念追求。从教... 红色仪式是传承红色基因、传播革命精神的规范性、程序性、重复性的政治象征活动,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从教育功能层面来看,红色仪式情境渗透理想信念价值,红色仪式符号诠释理想信念意义,红色仪式情感激发理想信念追求。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要创设红色仪式教育情境、优化红色仪式符号资源、增强红色仪式情感能量,以激励仪式参与者坚定理想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仪式 理想信念 仪式情境 仪式符号 仪式情感
下载PDF
情感仪式视域下档案与身份认同:理论阐释、作用机理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志森 耿志杰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0,共8页
情感通过符号化载体—档案来记录人们与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人们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以帮助身份主体构建或重构自我与世界、群体与国家的关系。本文在参考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以情感仪式为切入点... 情感通过符号化载体—档案来记录人们与文化、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人们的身份感和归属感,以帮助身份主体构建或重构自我与世界、群体与国家的关系。本文在参考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础上,以情感仪式为切入点,以情感能量传递为线索,以档案为情感符号化载体,提出并阐释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四个作用机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情感标记、情感内聚,以实现触发和理解身份认同的目的;立足情感的社会建构性特征,提出了档案与身份认同的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仪式 互动仪式 档案情感价值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与治理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雨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5-69,共5页
当前,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切的问题,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情境作为出发点对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进行解析,发现校园欺凌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其与校园欺凌... 当前,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切的问题,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以情境作为出发点对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进行解析,发现校园欺凌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其与校园欺凌的特定情境特点相关,通过攻击弱者、身份认同和旁观者在场等方式将冲突性紧张转变为不对称情感能量是校园欺凌的生成机制。立足于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学校在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情感调控能力,激发旁观者的道德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情感互动仪式 生成机制
下载PDF
新闻用户视角下灾难报道的“情感性策略仪式”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潘文建 韩立新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68-83,共16页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从新闻用户的视角探讨灾难报道中的“情感性策略仪式”。研究发现,新闻中的情感性策略仪式是剖析新闻生态逻辑的内生性结构,是建构数字新闻生产的实践路径,是情感成为叙述客观的一种语言的前提条件。通过情感劳动让...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从新闻用户的视角探讨灾难报道中的“情感性策略仪式”。研究发现,新闻中的情感性策略仪式是剖析新闻生态逻辑的内生性结构,是建构数字新闻生产的实践路径,是情感成为叙述客观的一种语言的前提条件。通过情感劳动让新闻报道成为寄托缅怀的公共论坛,是公众情绪的宣泄口,也是社会团结的情感社区。新闻网络行动者建构着情感性策略仪式,情感性策略仪式影响着新闻网络行动者的新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性策略仪式 情感转向 灾难报道 新闻用户
下载PDF
悲愤与痛苦:五四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情感动员——以天津为中心 被引量:6
6
作者 冯剑侠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99,共10页
从情感史的研究视野出发,以邓颖超、刘清扬、李峙山等五四时期天津妇女解放运动家为中心,考察她们如何借助妇女报刊展开情感动员,以唤起妇女意识觉醒和公众同情的历史过程,探索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情感逻辑。研究发现,对国家的爱、对丧... 从情感史的研究视野出发,以邓颖超、刘清扬、李峙山等五四时期天津妇女解放运动家为中心,考察她们如何借助妇女报刊展开情感动员,以唤起妇女意识觉醒和公众同情的历史过程,探索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情感逻辑。研究发现,对国家的爱、对丧权辱国的愤怒,和作为"女国民"平等承担国家与社会责任的自豪感,共同型塑她们的主体意识。因妇女普遍而深重的苦难所产生的"悲愤"和"痛苦"之情,是她们投身妇女解放运动的情感驱动力,也是她们通过情感仪式和媒介展演来动员妇女最常用的情感资源,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圈层共振,建立起妇女解放的团结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解放 情感动员 情感仪式 媒介展演
下载PDF
突发事件媒介仪式:一种舆论构建的新解读 被引量:3
7
作者 余秀才 李青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120,共5页
本文从仪式观角度出发,认为突发事件媒介仪式是舆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内涵上,与媒介事件及在线仪式不同,突发事件媒介仪式更兼具自然、融合与互动特征。突发事件媒介仪式的强大舆论构建作用,主要是在事件、媒介及民众特征基础上,通过... 本文从仪式观角度出发,认为突发事件媒介仪式是舆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内涵上,与媒介事件及在线仪式不同,突发事件媒介仪式更兼具自然、融合与互动特征。突发事件媒介仪式的强大舆论构建作用,主要是在事件、媒介及民众特征基础上,通过情感的召回、积蓄与宣泄等互动过程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媒介仪式 仪式成因 仪式情感
下载PDF
数字新闻的美学化:形式创新、文化共生与价值反思 被引量:4
8
作者 田浩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
数字媒体生态带来了高度开放的新闻生产机制与极大丰富的新闻形态,新闻生产者尝试通过形式、文化与价值方面的创新来与用户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使得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更鲜明的美学化倾向。具体而言,数字新闻的美学化趋势建基于数... 数字媒体生态带来了高度开放的新闻生产机制与极大丰富的新闻形态,新闻生产者尝试通过形式、文化与价值方面的创新来与用户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使得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更鲜明的美学化倾向。具体而言,数字新闻的美学化趋势建基于数字媒体架构的“技术-文化共生状态”,并在实践层面体现出符号繁博化、叙事接续化与风格崇高化等核心媒介特征。美学化趋势的出现表明,数字新闻学研究应当吸纳来自艺术学和美学的理论资源,超越信息论的局限而实现综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闻学 美学化 新闻生产 情感仪式
下载PDF
从综艺脱口秀看青年文化的价值破壁
9
作者 牛鸿英 杨梓涵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92-94,共3页
综艺脱口秀以观照社会现实的议题切入,通过创作即兴、游戏化互动和情感治愈的表现形式迎合了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演变成一种特殊的仪式化社会表演。其中,喜剧文本的议题设置直击现实痛点,对边缘群体进行主体性建构,吐槽与自黑的表达通... 综艺脱口秀以观照社会现实的议题切入,通过创作即兴、游戏化互动和情感治愈的表现形式迎合了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演变成一种特殊的仪式化社会表演。其中,喜剧文本的议题设置直击现实痛点,对边缘群体进行主体性建构,吐槽与自黑的表达通过个人与群体的联结达到情感共鸣和形成社会共识,青年群体的力量逐渐从大众认知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力量抵抗消费霸权,最终实现了青年群体的价值破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表演 Z世代 仪式情感 脱口秀 青年文化
下载PDF
文化符码·国际视野·民族力量——合拍纪录片《佳节》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10
作者 王春晓 《现代视听》 2019年第10期62-64,共3页
纪录片《佳节》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风俗,聚焦节日,从普通人视角呈现文化符码中独特的中国形象;运用国际化的制播方式,生动描绘出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各地衍生出的具体样貌,讲述海内外华人的中国故事;通过展现不同地域空... 纪录片《佳节》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风俗,聚焦节日,从普通人视角呈现文化符码中独特的中国形象;运用国际化的制播方式,生动描绘出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各地衍生出的具体样貌,讲述海内外华人的中国故事;通过展现不同地域空间的节日历史文化凝聚民族力量,传递出蕴含历史韵味的中国文化,让中华民族传统在世界舞台上润物细无声地绽放光彩,为纪录片探索全球化传播迈出了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拍纪录片 《佳节》 情感仪式 国际化表达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新民俗的产生与认同性消费的构建——以阿里巴巴“双十一”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玉萍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5-52,共8页
阿里巴巴的"双十一"营造建构了具有识别认知的节日符号,创建了民俗经济平台,利用节日消费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充分发掘了民俗的潜能。这既体现了民俗经济的巨大能量,也使得该企业节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都市新民俗。然而笔者... 阿里巴巴的"双十一"营造建构了具有识别认知的节日符号,创建了民俗经济平台,利用节日消费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充分发掘了民俗的潜能。这既体现了民俗经济的巨大能量,也使得该企业节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都市新民俗。然而笔者认为,作为利用民俗资源建立起来的品牌,"双十一"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日,还需要有更多的民俗行为支撑,需要构建节日认同,形成认同性消费。唯有这样,企业节日这一新民俗才能在未来更好地维护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十一 民俗经济 情感仪式 节日平台 认同性消费
原文传递
手足之痛——灾后团结理论与应用的视野 被引量:4
12
作者 安东尼.奥利弗-斯密斯 彭文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共7页
社会团结是灾害发生后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社会整合行为受到了研究者和救灾与重建的政策制定者广泛的关注,不过其理论潜力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阐释。本文依据作者在1970年秘鲁大地震后十年的灾害人类学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讨论了灾... 社会团结是灾害发生后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社会整合行为受到了研究者和救灾与重建的政策制定者广泛的关注,不过其理论潜力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阐释。本文依据作者在1970年秘鲁大地震后十年的灾害人类学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讨论了灾害中的集体行为,及其与利他与利己、理性与情感、仪式与象征等多层面的纠葛关系,经典的理性选择(资源动员)理论受到反思,社会运动及其情感与仪式表现形式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团结 理性选择 情感仪式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