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笑泉《宝庆印记》中的主观情感观照
1
作者 曾娟 刘倚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81-85,共5页
邵阳籍作家马笑泉的散文集《宝庆印记》,对家乡邵阳的人文、地理、风俗、物产作了系统描绘。在文本中,"我"的"显性"观照独具哲思化和内省性,"我"的"隐性"观照则突出表现为真实化和非连贯性。... 邵阳籍作家马笑泉的散文集《宝庆印记》,对家乡邵阳的人文、地理、风俗、物产作了系统描绘。在文本中,"我"的"显性"观照独具哲思化和内省性,"我"的"隐性"观照则突出表现为真实化和非连贯性。两者相互渗透、依托、融合,借助家乡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表现出他对文化命脉与社会发展两相悖论的探究,以及深深的故园之思和故园之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笑泉 《宝庆印记》 情感观照 显性 隐性
下载PDF
图形传达中的精神分析与情感观照
2
作者 陈鹏 《智库时代》 2019年第37期250-251,共2页
图形传达也被称为视觉表达。图形传达主要由情、形、意三组概念组成,以此构成传达视觉情感的整体图像。蕴含丰富情感的图形通常能够激发观赏者内心意识,并使之产生探寻图形内部结构与审美感官的兴趣。此种隐藏的图形传达魅力是由设计师... 图形传达也被称为视觉表达。图形传达主要由情、形、意三组概念组成,以此构成传达视觉情感的整体图像。蕴含丰富情感的图形通常能够激发观赏者内心意识,并使之产生探寻图形内部结构与审美感官的兴趣。此种隐藏的图形传达魅力是由设计师应用并创造出来的,以情感表达为最终设计效果。而精神分析则是指从图形创作者角度出发,通过对内心情感及思想哲学的表达,赋予图形特殊的意蕴。本文结合图形传达的理念,探析精神分析与情感观照的内隐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传达 精神分析 情感观照
下载PDF
儿童游戏中的情感观照 被引量:3
3
作者 孙金平 钟晓琳 《中小学德育》 2016年第2期16-19,共4页
游戏作为儿童的世界和天堂,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儿童体验到愉悦,更在于实现儿童情感的观照。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参与主要表现在人际交互情感、高级情感两个方面。与此同时,儿童的情感受到本原性情感和外部情感因素的影响,是现实生活的延续... 游戏作为儿童的世界和天堂,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儿童体验到愉悦,更在于实现儿童情感的观照。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参与主要表现在人际交互情感、高级情感两个方面。与此同时,儿童的情感受到本原性情感和外部情感因素的影响,是现实生活的延续或补充,并且通过游戏过程中的学习获得发展。关注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促进儿童情感在游戏中的不断发展,需教师和家长高度重视,各尽其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资源 儿童游戏 儿童情感 情感观照
下载PDF
李善注的情感观照——以《文选·情赋》注为例
4
作者 王允雷 张燕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4期47-50,共4页
李善以文学语言注释文学作品自然是对传统经学注释的突破与创新,但更与《文选》的编者萧统重情的情感指向及文本本身的情韵有关。情感因素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为李善的注释披上了一层情感外衣,尤其是《文选.情赋》注,这种因素表现得尤... 李善以文学语言注释文学作品自然是对传统经学注释的突破与创新,但更与《文选》的编者萧统重情的情感指向及文本本身的情韵有关。情感因素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为李善的注释披上了一层情感外衣,尤其是《文选.情赋》注,这种因素表现得尤为突出。情感的注入是李善注释《文选》的创新,也是李善注释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善 情感观照 《文选·情赋》
下载PDF
当代都市摄影艺术的情感观照及内涵发展
5
作者 万旻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1-64,共4页
都市摄影是以当代都市图像为载体的摄影艺术,是摄影师们的记忆"驻守"、情感载体、视觉延伸。都市摄影作为纪实摄影的一种表现形式,正经历着优化与创新的发展过程,更好地反映人们对城市化进程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 都市摄影 情感观照 内涵发展
下载PDF
理性世界的诗意栖居--论西贝诗歌对世界的情感观照
6
作者 杜鑫 《中外诗歌研究》 2022年第1期44-46,共3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时间并非外于生命的无内容的时间,而是承载和包容真正生命体验的时间,是生命与世界相关联的一种完美方式。”[1]不过,在当今时代,时间越来越脱离其本真性、自然性。人对于时间、世界越来越没有触碰感...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时间并非外于生命的无内容的时间,而是承载和包容真正生命体验的时间,是生命与世界相关联的一种完美方式。”[1]不过,在当今时代,时间越来越脱离其本真性、自然性。人对于时间、世界越来越没有触碰感。在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减少了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世界的审视,从而造成生命与世界的疏离与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诗意栖居 本真性 自然性 情感观照 生命体验 海德格尔
下载PDF
迟子建的地域情缘——试析黑土地文化对迟子建及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颖 《大连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72-74,共3页
在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的东北作家中,迟子建是一位受地域文化影响比较明显的女作家。东北特有的黑土地文化造就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始终以对生活朴素的理解、母性的情怀以及民间的视角重彩涂抹着故乡的地域风情,始终执著而又诗意地表... 在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的东北作家中,迟子建是一位受地域文化影响比较明显的女作家。东北特有的黑土地文化造就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始终以对生活朴素的理解、母性的情怀以及民间的视角重彩涂抹着故乡的地域风情,始终执著而又诗意地表达着对黑土地的深情以及对故土生命的热爱。本文试从创作动因、创作视野、情感观照以及叙述视角等角度探究黑土地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地域情缘 黑土地文化 母性情怀 民间视角 创作动因 创作视野 情感观照 叙述视角
下载PDF
论云南瑞丽傣族佛塔建筑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佳 叶喜 《艺术科技》 2013年第9期237-237,156,共2页
傣族佛塔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为了分散保存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在各地兴建的一种半圆形坟墓,印度称这种墓为“塔婆”,我国古代称它做“浮屠”,我国各地就是根据“塔婆”形式创造发展而建成现如今多种形式的佛塔。作为边境口岸,瑞丽... 傣族佛塔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为了分散保存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在各地兴建的一种半圆形坟墓,印度称这种墓为“塔婆”,我国古代称它做“浮屠”,我国各地就是根据“塔婆”形式创造发展而建成现如今多种形式的佛塔。作为边境口岸,瑞丽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宗教等交流活动的前沿。南传佛教在此十分盛行,伴随着宗教产生的虔诚信仰和文化习俗贯穿在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在当下逐渐被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和研究,这其中,个人认为又以南传佛教特有的佛塔建筑最具代表性。说到底,这是傣族人民寄托美好愿望的图腾,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如许多现代化城市里的广场一样,云南傣族的佛塔同样是人们日常集会、娱乐的地方。因此,在这里,佛塔并不仅仅是宗教建筑,在它所彰显的华丽、唯美、高贵和神秘之外,她更是傣族人民的生命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建筑 姐勒佛塔 艺术价值 情感观照
下载PDF
艺术活动与审美距离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滋熹 《艺苑》 2008年第6期56-58,共3页
婴儿看到鲜艳的红花便露出笑容。幼童见到蝴蝶竟高兴地蹦跳起来。蒙昧的原始人通常以动物的角爪鳞皮装饰身体,来自我显耀。美与美感,人之天性,历来争执颇多,正如柏拉图所言:"人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知道最少的。"因此本文也难... 婴儿看到鲜艳的红花便露出笑容。幼童见到蝴蝶竟高兴地蹦跳起来。蒙昧的原始人通常以动物的角爪鳞皮装饰身体,来自我显耀。美与美感,人之天性,历来争执颇多,正如柏拉图所言:"人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知道最少的。"因此本文也难免老生常谈。这里所谓人之天性,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的审美距离说可谓掀开了一块神秘的面纱。本文试图将布洛的一家之说引论为艺术活动的普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距离 艺术活动 美感 普遍规律 人类与自然 审美心理学 形式美 情感观照 自然界 亚里斯多德
下载PDF
沈从文、萧红乡土“抒情”小说创作比较
10
作者 林瑞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沈从文和萧红的抒情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立新帜,又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抒情小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淡化冲突和情节,并且放慢了叙事节奏。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萧红笔下的世界则让人触... 沈从文和萧红的抒情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立新帜,又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抒情小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淡化冲突和情节,并且放慢了叙事节奏。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萧红笔下的世界则让人触目惊心,这点也表现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沈从文的显得平和、从容、含蓄,而萧红作品中的情感则激烈、外露一些,他们对笔下世界的不同情感关照同时也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虽然有这许多不同,但两人的作品都贯穿着现代乡村的"常"与"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小说 情感观照 “常”与“变”
下载PDF
融物情入我情
11
作者 泓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70-71,45,共3页
多彩多姿的自然美,在于一定的物质所构成的特定的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在审美创造(艺术实践)中,人对自然是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来掌握其美的属性和表达审美感受的。在这个关系中,审美的主体以情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的审美对象,这种情感观照... 多彩多姿的自然美,在于一定的物质所构成的特定的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在审美创造(艺术实践)中,人对自然是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来掌握其美的属性和表达审美感受的。在这个关系中,审美的主体以情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的审美对象,这种情感观照是积极的,振奋人心的,是激励人们去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去“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然而,这种情感观照的贴切与否又取决于对“自然形式和自然形象”的体贴与揣摸程度,即主体与客体的相互适应程度,这种适应须在客观的自然美与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之间的相互促进之中得到实现。本文即是就此而感的一点心得,还望得到同志们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物 情感观照 自然物 自然形式 自然形象 体贴 物情 借物抒情 费歇尔 触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