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艾耶尔和普兰丁格的上帝概念——兼论宗教语言中的经验指称与情感赋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清海 《哲学分析》 2012年第4期61-75,197-198,共15页
宗教语言问题的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的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的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的"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 宗教语言问题的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的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的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的"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的赋义应当始于人的"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的、有意义的,这是一种"情感赋义"的谈论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的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的起点是人的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的情感。不同的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的不同理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赋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清涛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9-54,共6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价值原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深层次的哲学基础,然而它却是一个有待赋义的哲学命题。从语言赋义的分类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情感对象,情感对象不仅具有实在性,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价值原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深层次的哲学基础,然而它却是一个有待赋义的哲学命题。从语言赋义的分类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情感对象,情感对象不仅具有实在性,而且是人的认识对象。情感的赋义可以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人的基本情感包括敬畏、担忧和期待三种形式,对人类命运的情感关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情感对象 实在性 情感赋义
下载PDF
施莱尔马赫和奥托的“情感赋义”思想解读
3
作者 孙清海 《哲学门》 CSSCI 2012年第1期133-149,共17页
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的本质是“情感和直观”,我们必须通过分析复杂的宗教语言来揭示这种本质,故此,我们对“上帝”的理解,其实质是立足于内心情感(即绝对依赖感)对敬拜对象(上帝)的一种“赋义”过程。我们称这种谈论宗教对象(上帝)的方... 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的本质是“情感和直观”,我们必须通过分析复杂的宗教语言来揭示这种本质,故此,我们对“上帝”的理解,其实质是立足于内心情感(即绝对依赖感)对敬拜对象(上帝)的一种“赋义”过程。我们称这种谈论宗教对象(上帝)的方法为“情感赋义”。奥托承继了施莱尔马赫的思想,也认为对“上帝”要以情感为出发点去进行理解,只是他认为,“上帝”概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被造物意识”,故可被称之为“被造感”。本文旨在对施莱尔马赫和奥托相关著作中的“情感赋义”思想以及它与宗教本质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探讨情感力量在宗教认识论中所应当具有的地位,这将是我们理解宗教语言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赋义 宗教语言 绝对依赖感 被造感
原文传递
论康德的“敬重感” 被引量:7
4
作者 贺方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89,共6页
敬重感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而对它的理解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它的对象、作用和来源。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它把作为物自体的道德法则和作为经验对象的道德行为沟通了起来... 敬重感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而对它的理解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它的对象、作用和来源。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它把作为物自体的道德法则和作为经验对象的道德行为沟通了起来;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否定和肯定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纯粹实践理性的自我批准方面;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直接源自人的人格性,同时这种情感还具有赋义的功能———使情感也和知性范畴一样能给认识主体带来意义,由此就保证了处于物自体领域的道德法则的实在性,从而使道德法则在现象界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敬重感 道德法则 情感赋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