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感转向:农村养老服务实践中的家庭本位与路径优化
1
作者 张金荣 姚君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8-236,共9页
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谱写乡村振兴新画卷,农村养老机构需要建设更高质量的服务体系。通过对不同代际群体在养老机构选择和入住后的互动实践进行研究,发现家庭本位观念始终贯穿养老过程之中,但情感结构与时间结构在养老机构内外存... 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谱写乡村振兴新画卷,农村养老机构需要建设更高质量的服务体系。通过对不同代际群体在养老机构选择和入住后的互动实践进行研究,发现家庭本位观念始终贯穿养老过程之中,但情感结构与时间结构在养老机构内外存在显著的不同步和矛盾。老年人面临的心理孤独感和社会脱轨感日益严重,护理人员的情感劳动质量亟待提升。虽然技术的深度介入提高了护理效率,但情感支持的缺失使老年人的整体幸福感受到影响。研究表明,通过系统培训护理人员的情感交流能力、增加家庭成员的参与、建立情感关怀机制等措施,能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在信息化时代,情感的结构性补充和家庭本位思想脉络的延展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而实现农村养老的公共性形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赓续中华文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机构 情感转向 家庭本位 机构养老
下载PDF
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多维审视、学理分析与实践进路
2
作者 蔡婉怡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2,共7页
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是用“情感逻辑”来探讨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以规避教育研究只关注人的技术化、理性化、工具化的弊端,寻找教育研究的文化精神品格,昭示情感之于教育研究的独特价值。通过历史、现实、本质层面的多维审视以及本体论... 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是用“情感逻辑”来探讨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以规避教育研究只关注人的技术化、理性化、工具化的弊端,寻找教育研究的文化精神品格,昭示情感之于教育研究的独特价值。通过历史、现实、本质层面的多维审视以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视角的学理分析,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需面向教育事实,把握教育问题中的情感因素;重视实践体验,丰富研究者自身教育经验;坚守教育立场,认同情感因素的独特价值;拓宽文化理解,重视研究成果的意义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情感转向 情感体验 非理性因素
下载PDF
主体透视:数字时代基于情感转向范式的网络暴力行为研究
3
作者 马菁菁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36,共4页
数字时代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与传播具备了新的情感机制。网络暴力行为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织、共振的产物,作为网络暴力的施暴主体,它同时具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既作为情感共同体背后的“群氓”,也同样经由从“mass”到“gr... 数字时代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与传播具备了新的情感机制。网络暴力行为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织、共振的产物,作为网络暴力的施暴主体,它同时具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既作为情感共同体背后的“群氓”,也同样经由从“mass”到“group”的情感认同方式的转变。从情感范式出发,在以往的批判视角下构建的“他者”身份,形成了网络暴力行为宿弊难清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情感转向 数字时代 情感主体
下载PDF
重塑与共生:可供性视角下短视频新闻的情感转向
4
作者 叶柳 《全媒体探索》 2024年第8期135-136,共2页
近年来,情感转向成为数字新闻生态的显著特征,情感以合法的身份“接合”专业新闻理念。与传统新闻相比,短视频新闻中的情感转向具有独特的赋能模式,催生个性化情感网络空间。面对这一趋势,应发挥人本主义精神,注重可供性视角下技术与制... 近年来,情感转向成为数字新闻生态的显著特征,情感以合法的身份“接合”专业新闻理念。与传统新闻相比,短视频新闻中的情感转向具有独特的赋能模式,催生个性化情感网络空间。面对这一趋势,应发挥人本主义精神,注重可供性视角下技术与制度、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情感转向 短视频 数字新闻学 情感赋能
下载PDF
剖情析采:论学生书法美育体验中的情感转向
5
作者 魏鹏举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对于教育场域的书法美育而言,审美与技术谁先谁后的讨论是施教者发问的口吻,皆着眼于书法学科化教研。对于学生而言,在书法美育体验行动中,获得什么样的情感唤起、情感推动力、情感转向则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回答... 对于教育场域的书法美育而言,审美与技术谁先谁后的讨论是施教者发问的口吻,皆着眼于书法学科化教研。对于学生而言,在书法美育体验行动中,获得什么样的情感唤起、情感推动力、情感转向则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回答题中之义。以剖情析采为前提,弥补技能导向教学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在书法美育体验中,强化认知、情感、行为内循环,并通过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达到情感认同,从而有意愿从事书法美的传承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转向 书法美育 传播质效
下载PDF
融合传播环境下文化传承类节目的情感转向研究——以河南广电中国节气节目《夏至篇》为例
6
作者 陶珮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18期214-216,共3页
本文聚焦于融合传播环境下文化传承类节目的情感转向这一议题,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河南广电”)中国节气节目《夏至篇》为典型案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四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化传承类节目情感转... 本文聚焦于融合传播环境下文化传承类节目的情感转向这一议题,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河南广电”)中国节气节目《夏至篇》为典型案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四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化传承类节目情感转向的表现、原因及意义。该节目通过独特的策划、情感化的表达以及多元传播手段,将夏至节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当下人们的情感需求结合起来,引发观众在情感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情感转向体现出文化传承类节目的新方向和可能,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但情感转向也面临着情感表达真实性的把控、节气本身的基础的文化知识被忽视等问题。本研究为文化传承类节目更好地运用情感转向策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传播 文化传承类节目 情感转向
下载PDF
“暖”新闻:基于情感转向的建设性新闻观 被引量:2
7
作者 束秀芳 王桂梅 《东南传播》 2023年第8期1-4,共4页
基于人文社科情感转向理论范式以及新媒体网络运行逻辑,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暖”新闻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新闻传播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人学”转向和新闻“温度”与“品质”,是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建设性新闻观。宏观来看,... 基于人文社科情感转向理论范式以及新媒体网络运行逻辑,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暖”新闻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新闻传播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人学”转向和新闻“温度”与“品质”,是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建设性新闻观。宏观来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统领,其本身就为新闻传播工作指向了人。中观层面的新闻观应该怎样体现人?怎样为人的精神服务?这取决于新闻文本的价值观,它不同于新闻价值,它是用于判断和左右新闻价值的更为隐秘和更具决定作用的悬置的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内嵌于新闻文本中,并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和建构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性新闻 情感转向 暖新闻 马新观
下载PDF
把握教育情感转向,有效预防“罪错行为”
8
作者 袁益民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第7期38-47,共10页
未成年人罪错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教育关注的痛点与难点问题。就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治理变革的顶层设计而言,涉及“四大转变”,包括将认识社会转型的相关特征作为确立治理目标与对策的重要依据,将实现治理方式... 未成年人罪错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教育关注的痛点与难点问题。就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治理变革的顶层设计而言,涉及“四大转变”,包括将认识社会转型的相关特征作为确立治理目标与对策的重要依据,将实现治理方式的范式转换作为治理体系变革的基本方向,将推动育人过程的评价转轨作为治理能力提升的重点举措,以及将把握教育领域的情感转向作为达成治理目标的关键措施;而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预防要抓住的“牛鼻子”就是教育情感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罪错行为 教育情感转向
下载PDF
从文化启蒙到情感共享:电视文化节目的情感转向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毕琳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8-100,共3页
本文基于威廉斯的“感觉结构”理论,以《朗读者》节目为例,将电视文化节目置于社会文化的历史维度中进行考察,通过对《朗读者》节目的内容分析并与《读书时间》节目比较,发现《朗读者》建构了一系列情感策略。面临数字媒体转型带来的视... 本文基于威廉斯的“感觉结构”理论,以《朗读者》节目为例,将电视文化节目置于社会文化的历史维度中进行考察,通过对《朗读者》节目的内容分析并与《读书时间》节目比较,发现《朗读者》建构了一系列情感策略。面临数字媒体转型带来的视听新挑战,《朗读者》节目的情感转向反映了电视节目在面临新的技术和内容挑战之下对情感的重新发现和重视,为重新审视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结构 传播仪式观 情感转向 文化节目 情感策略
下载PDF
电影院会消失吗?——气氛美学视域下影院观影的空间价值与情感转向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文刚 郭振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共5页
近年来,实体影院内部受流媒体发展的蚕食、外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从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电影院是否会消失”的思考。电影作为从影院走出来的艺术,“影院性”已经成为现代电影区别于其他影像作品的本体特征之一。文章以气氛... 近年来,实体影院内部受流媒体发展的蚕食、外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从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电影院是否会消失”的思考。电影作为从影院走出来的艺术,“影院性”已经成为现代电影区别于其他影像作品的本体特征之一。文章以气氛美学为理论视点,通过确定影院的空间价值,分析观众影院观影的情感转向,确定电影院是现今电影制造气氛的最佳媒介,影院观影具有身体与情感体验的不可替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影院 气氛美学 空间价值 情感转向
下载PDF
边贸女性国家认同的情感转向(1992-2022)——基于中哈边境边民互市的田野考察
11
作者 于洁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8-76,共9页
边贸女性是我国中哈边境地区从事跨境贸易的主要群体之一。在从跨境倒商到边境坐商、网络微商的发展历程中,贸易空间路径、贸易对象以及经济利益的变化致使边贸女性对国家认同发生“强—渐弱—渐强”的情感转向。基于边贸女性从业特点... 边贸女性是我国中哈边境地区从事跨境贸易的主要群体之一。在从跨境倒商到边境坐商、网络微商的发展历程中,贸易空间路径、贸易对象以及经济利益的变化致使边贸女性对国家认同发生“强—渐弱—渐强”的情感转向。基于边贸女性从业特点及其情感转向产生原因,认为应当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通过加强边民互市双向连通性、突出中哈两国边民贸易主体性、强化“个人—国家”利益一致性等途径来强化边贸女性对国家的情感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哈边境 边贸女性 国家认同 情感转向
下载PDF
数字新闻语境下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情感转向——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秋婧 《东南传播》 2023年第3期46-48,共3页
数字新闻语境下,情感作为人与数字媒介的连接,重塑了新闻传播流程的全过程。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也将情感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新闻生产实践中,以唤起用户情感共鸣,强化数字新闻时代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能力。本文基于数字新闻... 数字新闻语境下,情感作为人与数字媒介的连接,重塑了新闻传播流程的全过程。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也将情感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新闻生产实践中,以唤起用户情感共鸣,强化数字新闻时代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能力。本文基于数字新闻语境,聚焦《人民日报》抖音平台短视频新闻内容,从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渠道、新闻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情感转向的成因;从短视频新闻的选题、叙事、文本三个方面探讨了情感表达的具体实践路径,为数字时代短视频新闻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闻 主流媒体 短视频新闻 情感转向
下载PDF
打破认知壁垒,重视教育的“情感转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忠敬 《教育家》 2023年第11期11-13,共3页
如果说20世纪的教育重在培养读、写、算等认知方面的硬技能,那么21世纪的教育越发强调合作交往、情绪调节、意志品质等非认知方面的软技能。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场持续良久的情商教育运动,与此伴随的是纷繁的教育概念,如情绪智力... 如果说20世纪的教育重在培养读、写、算等认知方面的硬技能,那么21世纪的教育越发强调合作交往、情绪调节、意志品质等非认知方面的软技能。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场持续良久的情商教育运动,与此伴随的是纷繁的教育概念,如情绪智力、品格教育、情商教育、社会情感学习等。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并不十分在意概念间的辨析,而更热衷于讨论智商与情商间的关系。不少研究者达成了一种共识,即情商是决定一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商教育 品格教育 合作交往 软技能 意志品质 情绪智力 认知方面 情感转向
下载PDF
当代教育的情感转向:必要、内涵与路径
14
作者 王平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7,共7页
高质量发展背景为教育中凸显情感的重要性提供了现实依据。情感不仅构成教育高质量的重要内涵,而且是全球化时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石,为人持续终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提供先天可能。教育的情感转向意味着重审教育的知识与伦理背... 高质量发展背景为教育中凸显情感的重要性提供了现实依据。情感不仅构成教育高质量的重要内涵,而且是全球化时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石,为人持续终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提供先天可能。教育的情感转向意味着重审教育的知识与伦理背景,并在人的发展的价值理念下,在整全人的意义上寻求一种旨在能够帮助人获得促进他自身发展的动力、条件和能力的教育,它深刻地表现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人的在场。为此,需要从人的认知深化、道德完善、精神丰富和潜能开发等角度出发,理解它们与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情感在教育中的渗透与结合方式,通过对情感的培育推动凸出以情感转向为标识的完整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情感 情感转向 人的发展
下载PDF
策略选择与情感转向:跨时空叙事电影的形式与主题
15
作者 郭文轩 蒋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8-43,共6页
相较于传统的线性时空叙事,跨时空叙事摆脱了“三一律”的桎梏,能够在叙事节奏和视角等方面更加自由地处理故事的发生顺序和情感逻辑,为人物提供多次试错、跨时空对话以及多模态信息接收的可能。在跨时空叙事电影的叙事策略由工具性向... 相较于传统的线性时空叙事,跨时空叙事摆脱了“三一律”的桎梏,能够在叙事节奏和视角等方面更加自由地处理故事的发生顺序和情感逻辑,为人物提供多次试错、跨时空对话以及多模态信息接收的可能。在跨时空叙事电影的叙事策略由工具性向主体性转向时,角色情感向度也在不同时空的遗憾缺失补救中,由外向性的英雄主义转变为内向性的自我成长与自我认知。这种自我对话式自愈实现了对角色情感的弥合与救赎,达成了影片在跨时空叙事中的理想效果:形式策略与情感主题的完美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时空叙事 多元宇宙 叙事策略 情感转向
下载PDF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情感转向
16
作者 陈晓震 《新疆艺术(汉文)》 2023年第2期94-98,共5页
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颇受市场欢迎。这类电影抛弃了表现外部现实的固有传统,而是把重点放在“情感真实”的叙事上,尊重观众的共鸣和认同,在推动中国“想象力消费”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辟了多元化的电影类型,... 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颇受市场欢迎。这类电影抛弃了表现外部现实的固有传统,而是把重点放在“情感真实”的叙事上,尊重观众的共鸣和认同,在推动中国“想象力消费”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辟了多元化的电影类型,本文针对近些年拥有突出成就的电影,对其情绪叙事方法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 电影类型 叙事方法 情感真实 情感转向 想象力 多元化 共鸣
下载PDF
地方融媒体中心舆论引导的“情感转向”趋势分析
17
作者 刘承 程兆野 《海河传媒》 2023年第3期49-52,共4页
融媒体中心作为社会服务治理机构,传播政策方针、引导社会舆论,其中情感表达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融媒体中心在进行舆论引导时顺应“情感转向”的发展趋势,考虑圈层传播、叙事方式、舆情监测反馈机制等因素,生产出更能影响... 融媒体中心作为社会服务治理机构,传播政策方针、引导社会舆论,其中情感表达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融媒体中心在进行舆论引导时顺应“情感转向”的发展趋势,考虑圈层传播、叙事方式、舆情监测反馈机制等因素,生产出更能影响受众情感的内容,从而推动融媒体中心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中心 舆论引导 情感转向
下载PDF
“当代儒学情感转向问题反思”工作坊述要
18
作者 徐玲 《当代儒学》 2023年第2期193-194,共2页
2023年6月29日,《当代儒学》编辑部成功举办了“当代儒学情感转向问题反思”工作坊,来自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与会发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2023年6月29日,《当代儒学》编辑部成功举办了“当代儒学情感转向问题反思”工作坊,来自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与会发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部分博士生、研究生参与了讨论。工作坊伊始,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做了题为“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十大问题”的主旨发言。他提出,当代儒学理论已经形成了一股明显的情感转向趋势,其中尤以“情理学派”为代表;目前亟须通过反思其中暴露出来的理论问题,推动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儒学 四川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黄玉顺 工作坊 南京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情感转向
下载PDF
“情感转向”的理论资源 被引量:28
19
作者 陆扬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8,共9页
"情感转向"近年异军突起,从通俗的喜怒哀乐情感层面突入哲学层面情感和身体因果生成的考究,乃至有人提出"生物媒体"的身体概念。其理论资源可追溯到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第三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斯宾诺... "情感转向"近年异军突起,从通俗的喜怒哀乐情感层面突入哲学层面情感和身体因果生成的考究,乃至有人提出"生物媒体"的身体概念。其理论资源可追溯到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第三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斯宾诺莎定义情感为身体的感触,即情状,指出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其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其或动或静,而一切终归于自然的法则。马苏米译德勒兹与伽塔里的《千高原》,以情感为施与和感受情感的能力,同样是着目于身体。《千高原》以19世纪初叶德国悲剧《潘特西莉亚》为例,阐述希腊文化中的情感特征。两位作者视情感为生成的一种形式,认为战争机器中情感的高度强化和激化,正是《潘特西莉亚》的成功秘诀所在。劳伦斯·格罗斯伯格认为,"情感转向"可能是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甚至矫枉过正机械主义的,但是它终将彰显出异于欧洲主流传统的另一种现代性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转向 哈特 克劳馥 斯宾诺莎 德勒兹
下载PDF
“情感转向”与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彦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148,200,共9页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所以它在以“意义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艺术理论话语范式转向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身体感知”为核心的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再次,“情感转向”所形成的艺术情感理论从“元政治”角度重新定义“感性”的政治内涵,揭示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或美学与政治的新关系,构建了批判理论时代之后的“艺术-社会”观,为“后批判”时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了有别于批判理论的另类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转向 意义表征 身体感知 元政治 后批判 德勒兹 格罗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