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里翁情爱现象理论中的交叉性与个体性
1
作者 谢文静 《哲学评论》 2022年第1期252-270,共19页
从生理和互惠角度对情爱现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信念,即自己爱自己的存在并固守于其中。这种认为“存在”优先于爱的理解是一种幻觉,不仅不可能施行且最终走向对他人的恨。情爱现象如何可能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课题。马... 从生理和互惠角度对情爱现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信念,即自己爱自己的存在并固守于其中。这种认为“存在”优先于爱的理解是一种幻觉,不仅不可能施行且最终走向对他人的恨。情爱现象如何可能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课题。马里翁通过悬置“存在”视域使得“不具存在的爱”呈现出来。它的呈现的可能性条件是“肉身”的相互感发。“肉身”的感发使得情爱现象呈现为一种特殊的交叉性现象。这种交叉关系在情爱的动态发动中表现为:一、“爱洛斯者”和被爱者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相互交叉;二、“爱洛斯者”和被爱者在彼此眼中呈现为独一无二的可爱者。它在静态结构中表现为直观和意向性的交叉性,在其中“爱洛斯者”和被爱者被彻底地个体化和现象化。马里翁对情爱现象的分析可以为现时代人们对爱的迷茫和痛苦提供一种思考径路,因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爱现象 交叉性 个体性 自感 他感
下载PDF
爱洛斯还原不是一种现象学还原吗?——与Claude Romano商榷 被引量:3
2
作者 余君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5,共7页
在《情爱现象学》中,马里翁视爱洛斯还原为一种超越了认识论还原与存在论还原的"根本的还原"。Claude Romano针对爱洛斯还原的现象学性以及它的根本性提出了三点质疑,但他的质疑是直接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来衡量爱洛斯还原... 在《情爱现象学》中,马里翁视爱洛斯还原为一种超越了认识论还原与存在论还原的"根本的还原"。Claude Romano针对爱洛斯还原的现象学性以及它的根本性提出了三点质疑,但他的质疑是直接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来衡量爱洛斯还原的结果,如果对马里翁现象学计划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Romano提出的每一条批评可能都是成问题的。对马里翁相关文本的考察表明,爱洛斯还原其实是马里翁被给予性现象学框架下的一种特殊而根本的还原,并不能被归为胡塞尔式的本质还原。此外,马里翁还以一种"不具存在的爱"来作为比存在的呼唤更为根本的呼唤,这种呼唤促使爱洛斯者启动爱洛斯还原,以使爱本身现象化。Romano若想更有效地证明爱洛斯还原并非一种现象学还原,就应该首先对马里翁的被给予性现象学范式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爱现象学》 马里翁 现象学还原 爱洛斯还原 爱欲
下载PDF
责任,抑或是爱?——列维纳斯与马里翁论人格个体化
3
作者 余君芷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111,共8页
个体化问题是现象学发展的一个核心动机。列维纳斯认为,传统西方哲学的总体化倾向消解了主体的个体性。在《总体与无限》中,自我的个体化原理是内在生活,它以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关系为前提。面对面的自我与他人都是人格性的独特个体。... 个体化问题是现象学发展的一个核心动机。列维纳斯认为,传统西方哲学的总体化倾向消解了主体的个体性。在《总体与无限》中,自我的个体化原理是内在生活,它以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关系为前提。面对面的自我与他人都是人格性的独特个体。在《别于存在》中,自我在对他人的传唤的回应中个体化,他人的个体化则在于传唤本身。马里翁认为,列维纳斯的个体化理论并不彻底,自我和他人的个体化毋宁是在爱之中,并且自我和他人的最终个体化进程也是启示现象展开的进程,对启示现象的通达是这种个体化的条件。马里翁的观点遭到格施万特纳和君特的批评,但她们错失了马里翁与列维纳斯的根本分歧——人格个体化问题,它是评价马里翁与列维纳斯的个体化理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个体化 列维纳斯 马里翁 情爱现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