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儒家情礼关系探论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丰 杨寄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5-109,共5页
先秦儒家对于情礼的看法是辩正的 ,礼出于情而又制约情。对儒家关于“情”的论说不能片面理解。“情”不具有独立的“本体”地位 ,而是受到礼的制约。这说明儒家关注的并不是人的主体性、自主性地位 ,而是用礼来制约人 。
关键词 儒家 情礼关系 先秦时期
下载PDF
情感与秩序:以儒家情礼关系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向维 《社会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1-190,共20页
今天的情感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学的大量研究已陷入过度微观化的狭隘格局,而要摆脱这种状况,就应该直面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根本处境并重新思考社会理论在古典时代提出的秩序根基这样的问题。儒家思想传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今天的情感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学的大量研究已陷入过度微观化的狭隘格局,而要摆脱这种状况,就应该直面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根本处境并重新思考社会理论在古典时代提出的秩序根基这样的问题。儒家思想传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本文围绕儒家关于情礼关系的叙述展开相关讨论。孔子为应对当时周礼虚浮空疏的危机,以“仁”这一有着重要情感内涵的道德范畴为礼奠基,由此产生了情礼关系问题。而情礼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合于“仁”的、中庸的)情感是礼的基础,另一方面礼又反过来调节(容易有偏的、具体的)情感,此即所谓“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儒家情礼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思考各种有关秩序及其基础的现实困局仍然富有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秩序 情礼关系 儒家 文质之辩
原文传递
玄学名士的情礼观探微 被引量:1
3
作者 阎秋凤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4-17,共4页
情礼关系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课题。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对情礼关系就有不同的看法;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情礼关系受到了挑战。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一批魏晋玄学名士,为了重建自己的理想... 情礼关系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课题。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对情礼关系就有不同的看法;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情礼关系受到了挑战。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一批魏晋玄学名士,为了重建自己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重新关注和思考宇宙自然与人生,探讨道德与人性。随着时事的变迁,玄学名士们纷纷以不同的言、行对情礼关系做出了不同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名士 情礼关系 研究
下载PDF
孔门仁学三义考释——从“仁”的三种字形谈起
4
作者 石超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7-59,共13页
“仁”字的“■”“忎”“仁”三种构形分别对应外在威仪、身心互摄、主体间性三种意象,并显示了仁在观念史中由外显而内敛、由直观而抽象、由“自为”而“为他”的逻辑展开。“■”的构形最直观,形容贵族男子刚猛尚武的外在威仪,进而... “仁”字的“■”“忎”“仁”三种构形分别对应外在威仪、身心互摄、主体间性三种意象,并显示了仁在观念史中由外显而内敛、由直观而抽象、由“自为”而“为他”的逻辑展开。“■”的构形最直观,形容贵族男子刚猛尚武的外在威仪,进而引申为一切积极品质的外在表现。“忎”的构形较为抽象,从“千”(身)从“心”,“千”(身)符代表美好外貌(■),“心”符则代表支撑美好外貌的内在真情、真实、真心,也代表了孔门以心主身、身心互摄的修养取径。随着早期儒家对“忎者”修养的深入思索和践行,人们发现,“忎”的成立绝非仅限于个体主体的身心内部,而是要时刻回应“他者”的召唤,而其回应的合宜表现则需兼顾“礼”和“情”,同时,实现和衡量“忎”德的根本途径和标准也是作为“关系”的“人我之间”,即所谓主体间性。“仁”字的构形中不仅有“亻”(身心之忎),更有“二”(主体间性),故自秦汉以降,“仁”字以其极高的完备性和抽象性,最终优胜于“■”和“忎”,成了这种仁观念的标准字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学 身心关系 主体间性 情礼关系
下载PDF
上党细乐的传承机制与生存策略
5
作者 刘彦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25-30,共6页
以上党细乐为研究对象,从乐人生存的社会语境出发,以情与礼的关系为切入视角,探讨上党细乐群体在社会交际、艺术实践、行业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传承机制、组织形式,认为乡民艺术的传承实践中既有村落社会对其礼俗知识的功能性需求,也离... 以上党细乐为研究对象,从乐人生存的社会语境出发,以情与礼的关系为切入视角,探讨上党细乐群体在社会交际、艺术实践、行业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传承机制、组织形式,认为乡民艺术的传承实践中既有村落社会对其礼俗知识的功能性需求,也离不开传承群体"礼顺人情"传统思想观念的自觉意识,并在民俗实践中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予以保证和实现,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成为乐人实现自我生存及细乐文化有序传承的重要策略和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党民俗礼仪细乐 情礼关系 传承机制 生存策略
下载PDF
荀子对礼之存在合理性的另一种论证 被引量:6
6
作者 马育良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0-67,共8页
荀子对礼之存在合理性的另一种论证马育良依缘人情而制礼文,是荀子对情礼关系的一个基本判定。它同其礼以“矫性”说一样,旨在论证古代礼乐文化的存在合理性。这一认识比较准确地阐释了礼乐产生的内在心理依据,以及情志对于礼文、情... 荀子对礼之存在合理性的另一种论证马育良依缘人情而制礼文,是荀子对情礼关系的一个基本判定。它同其礼以“矫性”说一样,旨在论证古代礼乐文化的存在合理性。这一认识比较准确地阐释了礼乐产生的内在心理依据,以及情志对于礼文、情感对于音乐的决定作用。然而这种精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合理性 三年之丧 审美主体 孟子 三年丧 情礼关系 冯友兰 人文精神 孔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