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视新闻采访中情绪共鸣探析
1
作者 龙洋 《记者摇篮》 2024年第3期111-113,共3页
新闻采访是记者与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记者所使用的采访方法以及传递信息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新闻采访活动是否成功,在这一过程中,情绪共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记者更好地与新闻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让新闻采访活动... 新闻采访是记者与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记者所使用的采访方法以及传递信息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新闻采访活动是否成功,在这一过程中,情绪共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记者更好地与新闻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让新闻采访活动顺利进行。本文从电视新闻采访中情绪共鸣的重要性、电视新闻采访中情绪共鸣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采访中引发情绪共鸣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新闻 情绪共鸣 重要性 现存问题及对策
下载PDF
认知共振与情绪共鸣:国产荒诞喜剧接受性分析
2
作者 王元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44,共3页
电影创作并非一个以编导为起点、以作品为中心、以观众为终端的单向过程,而是不同主体的交流与协商。从接受理论来看,观众同样要调动自身的想象力与情感审美。喜剧亦然。纵观国产荒诞喜剧中的成功之作,无不是尽力契合观众的现实认知,努... 电影创作并非一个以编导为起点、以作品为中心、以观众为终端的单向过程,而是不同主体的交流与协商。从接受理论来看,观众同样要调动自身的想象力与情感审美。喜剧亦然。纵观国产荒诞喜剧中的成功之作,无不是尽力契合观众的现实认知,努力激发绝大多数观众共通情绪,形成具有极大感染力的作品。荒诞喜剧在充分满足了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一面明镜,让观众得以洞察自己幽微深邃的心灵,直视生活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荒诞喜剧 接受性 认知共振 情绪共鸣
下载PDF
被遮蔽的情绪共鸣:“爆款”个人微信公众号“美好生活呈现”透视
3
作者 王爽 《媒介批评》 2019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微信公众号目前已经成为人们熟知并经常使用的信息获取渠道之一.其中个人微信公众号更是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对其投入热情和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成为“爆款”,其背后被遮蔽的情绪共鸣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爆款”个人微信公众号推... 微信公众号目前已经成为人们熟知并经常使用的信息获取渠道之一.其中个人微信公众号更是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对其投入热情和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成为“爆款”,其背后被遮蔽的情绪共鸣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爆款”个人微信公众号推文中的“美好生活”隐含着直击内心需求、人性弱点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共鸣 个人微信公众号 “爆款” 内在驱动
下载PDF
机制与策略:网络情绪动员何以发生? 被引量:2
4
作者 丁汉青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6-172,共7页
近年来,情绪动员频现于网络,非理性表达对社会安定团结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网络情绪动员的两大主体分别为弱者与媒体,两者因所处的社会位置与资源优势而更易触动公众的情绪,获得支持。情绪动员频现于网络的外因在于技术发展带来的社... 近年来,情绪动员频现于网络,非理性表达对社会安定团结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网络情绪动员的两大主体分别为弱者与媒体,两者因所处的社会位置与资源优势而更易触动公众的情绪,获得支持。情绪动员频现于网络的外因在于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内因则为由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所引发的消极社会心态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侠义情结。网络情绪动员的策略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利用情绪造势,锚定公众对事件的情绪基调;另一类则为采用各式传播手段为网络情绪动员供能,深化情绪内涵,使之能够转化为公众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持续动力。为将网络情绪动员收束至可控范围,监管部门应从网络情绪动员规律出发,正面引导网络情绪,使网络情绪动员工具能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动员 网络舆论 情绪共鸣 社会运动
下载PDF
论“情绪众筹”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兰俊 《视听》 2018年第11期143-144,共2页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中,"情绪众筹"概念的引入,对传播效果有着裂变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情绪众筹"的概念,并以四个不同类型的传播案例,分析和总结了情绪众筹规律及其运用方法。
关键词 情绪共鸣 主动传播 病毒式传播 参与者 裂变效应
下载PDF
新周期国内消费品牌与客户关系的重构探讨
6
作者 余莉莉 《现代商业》 2024年第21期15-18,共4页
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叠加上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国内消费品牌已走入一个需要改变和升级的新周期,只有积蓄新资源与能力才能跨越周期走向长远。本文从当下变化出发,以重构品牌与客户关系的三个阶段为核心,为国内消费品牌抓住新变化,升级品... 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叠加上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国内消费品牌已走入一个需要改变和升级的新周期,只有积蓄新资源与能力才能跨越周期走向长远。本文从当下变化出发,以重构品牌与客户关系的三个阶段为核心,为国内消费品牌抓住新变化,升级品牌价值,提供了相关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消费品牌 客户关系重构 信任坚实 情绪共鸣 价值认同
下载PDF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共情”与激发 被引量:3
7
作者 梁月琴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57,共3页
“师生共情”始于教师,却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共情”需要以下三个激发条件:基于课堂互动中的学生情绪反馈的共情识别;以知识分享建立师生的共情理解;学生心理掌握和持续动机巩固的共情应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 “师生共情”始于教师,却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共情”需要以下三个激发条件:基于课堂互动中的学生情绪反馈的共情识别;以知识分享建立师生的共情理解;学生心理掌握和持续动机巩固的共情应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师生共情”,需要将教师的教学意图转化为学生的情绪共鸣,体现知识分享的共在意义和共通的教育情怀,促使学生从“规则性投入”转向“自主性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共情 课堂教学 情绪反馈 共情识别 知识分享 共情理解 动机巩固 共情应对 情绪共鸣 教育情怀
下载PDF
体育事件与短视频播放量关系研究——以山东电视体育频道抖音号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韩夙悦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1期136-139,共4页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以电视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主导新闻传播的局面不复存在,以社交媒体为主流的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正融合交汇发展。而电视媒体在转型道路上也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在短视频传播方面出现了内...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到来,以电视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主导新闻传播的局面不复存在,以社交媒体为主流的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正融合交汇发展。而电视媒体在转型道路上也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在短视频传播方面出现了内容缺乏互联网思维;比如体育事件内容与价值泛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严重;比如体育事件内容与形式搭配结合不当,内容原创性不高。文章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动态地观察事件与播放量的关系,得出体育事件规模、更新频率影响短视频播放量,以及符合时间短、浅阅读、观感佳特征的体育事件播放量更高的结论。文章根据此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提高短视频账号更新频率,维持账号活跃度;扩大体育事件报道视角,实现省内粉丝和省外用户双开发;提升制作质量,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最优结合。通过研究给予电视媒体新媒体部门一定的改进启示,便于选取适当的体育事件作为传播内容,从而扩大自身媒介品牌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媒体 体育类短视频 情绪共鸣 抖音APP 视频播放量
下载PDF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关爱心理
9
作者 薛晓光 《内蒙古艺术》 2011年第1期115-116,共2页
可口可乐这种传奇饮料1886年5月首次面世于美国佐治亚州。众所周知可口可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也是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和先锋,透过全球最大的分销系统,畅销世界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日饮用量达10亿杯。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
关键词 障碍设计 可口可乐 旅游产品设计 饮料 名字 变形金刚 情感共鸣 情绪共鸣 穷人
下载PDF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职业院校隐性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
10
作者 吴迪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4-27,共4页
立足于中观层面的学习共同体,即将其理解为由教学参与者组成、以校园为载体的生命共同体,课程思政在注重显性要素发掘、整理的同时,更应注重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在课堂讲授时注重情绪共鸣,要求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积情绪点滴... 立足于中观层面的学习共同体,即将其理解为由教学参与者组成、以校园为载体的生命共同体,课程思政在注重显性要素发掘、整理的同时,更应注重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在课堂讲授时注重情绪共鸣,要求教师以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积情绪点滴为情感质变,养成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情操。同时,要以活动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使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从而赋予课程思政以人性温度,塑造课程思政生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课程思政 隐性课程 情绪共鸣 校园文化
下载PDF
广播播音主持中的共享共鸣共情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4-106,共3页
广播是听觉媒体。作为广播最为重要的'发声体'和传播者,广播播音主持工作是广播媒体和广播节目的灵魂,是内容的二次创作和信息的第一传播者,其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广播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应发挥声音优势,... 广播是听觉媒体。作为广播最为重要的'发声体'和传播者,广播播音主持工作是广播媒体和广播节目的灵魂,是内容的二次创作和信息的第一传播者,其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广播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应发挥声音优势,注重声音技巧,营造声音意境,呈现声音魅力,增强广播的伴随性特征,放大及时性传播效果,在实现与听众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产生心灵共鸣,达到思想共情,有效强化广播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话语权和领导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媒体 播音主持 情绪共鸣 策略研究
原文传递
再谈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从众随俗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多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拙文《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从众随俗——由周信芳先生想到的》发表后(先后载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4期及同年出版的《麒艺丛编》第二辑,在经过编辑审正后,两文既有不同,与原稿亦均略有出入;如欲睹原貌,则需对读两文、相互补充始可),... 拙文《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从众随俗——由周信芳先生想到的》发表后(先后载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4期及同年出版的《麒艺丛编》第二辑,在经过编辑审正后,两文既有不同,与原稿亦均略有出入;如欲睹原貌,则需对读两文、相互补充始可),读到和听到了一些意见。主要是以为该文存在着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它未能划清审美和娱乐二者的界限,只是突出强调戏剧的商品性、娱乐性、可看性这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工作者 交会点 情感共鸣 情绪共鸣 观众 海尔茂 剧目 关关 娜拉 五伦全备忠孝记 韩信 秦香莲 林黛玉 看戏 吴汉 理性反思 讲道理
原文传递
Waning and Waxing of Love: Unpacking Layers of Teacher Emotion
13
作者 Wendy LI Hima RAW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8年第4期532-550,553,共20页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how an English-as-medium-of-instruction mathematics teacher in China and an English teacher in Nepal fell into and out of love with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o...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how an English-as-medium-of-instruction mathematics teacher in China and an English teacher in Nepal fell into and out of love with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ove, which drew from the theorization of love in Barcelos and Coelho(2016) and Lanas and Zembylas(2015), was adopt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 and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In this framework, love is conceptualized as being communicated through teachers’ attending to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building a mutually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love is also seen as socially and historically constructed. Our data include interview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curricular artifacts. Our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eachers’ love toward the profession sustains their investment in teaching, and their love of their students helps them accept the students on the latter’s own terms. In addition, a lo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as also instantiated in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between both parties d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s. Finally, we also demonstrate how our two focal teachers’ love of the profession was either enhanced or worn out due to work-related sociopolitica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VE language teacher emotions PASSION positivity reson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