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诗自注与情蕴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魏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0-158,共9页
自注是唐诗史上一个重要而普遍的现象。作为诗歌表达的辅助手段,自注与诗歌的内在情蕴有着复杂的关系。唐诗自注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也引起自注与诗情关系的动态变化:由初唐至大历时期的疏远,到中唐时期的交融,直至晚唐时期在维续中走向... 自注是唐诗史上一个重要而普遍的现象。作为诗歌表达的辅助手段,自注与诗歌的内在情蕴有着复杂的关系。唐诗自注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也引起自注与诗情关系的动态变化:由初唐至大历时期的疏远,到中唐时期的交融,直至晚唐时期在维续中走向萎缩。这种动态轨迹的实质,在于自注围绕着诗歌情蕴而进行离心或向心的游移。自注与诗情关系的揭示,对我们重新审视诗歌自注乃至从更为广远的意义上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自注 诗歌情蕴 背景注 意义注
下载PDF
情蕴深厚 格调清扬─—韦庄词析论 被引量:3
2
作者 韦玲娜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S1期199-201,共3页
韦庄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但其词却能于花间派的浓艳雕琢之外,别开疏淡清扬之风。韦词情蕴深厚、寄托深远、写人常用双性结合法,故其词的题材虽是传统的,但它们所蕴含的内在情思较之前人却是大大地丰富了。
关键词 韦庄 内容 风格 双性结合法 象喻性 情蕴
下载PDF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情感教学中融情于学情蕴于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芸 《丝路视野》 2018年第35期191-191,共1页
在素质教育呼声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情感教育,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重点。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将情感教育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将对此展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课堂 感教学 于学 情蕴于读
下载PDF
《巴山秀才》魅力隽永:历史情蕴与现代精神的交响——评陈智林在川剧《巴山秀才》中的表演 被引量:1
4
作者 齐致翔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19,21-24,共5页
魏明伦编剧、自贡市川剧团演出的川剧《巴山秀才)20年前名噪京华,20年后剧本一字未改,导、表演、音乐、舞美悉数更新,由四川省川剧院以强力阵容推出,人物鲜活如故,立意深刻不减,却平添了川剧艺术的更大魅力。《巴》剧的“变与不... 魏明伦编剧、自贡市川剧团演出的川剧《巴山秀才)20年前名噪京华,20年后剧本一字未改,导、表演、音乐、舞美悉数更新,由四川省川剧院以强力阵容推出,人物鲜活如故,立意深刻不减,却平添了川剧艺术的更大魅力。《巴》剧的“变与不变”与“隔代重光”给人的启示不言而喻。陈智林塑造的孟登科更以其深邃厚重的历史情结和浑洒不羁的现代品格重新诠释和开掘了《巴》剧的悲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山秀才》 川剧 历史情蕴 现代精神 陈智林 演员 表演艺术 丑角 人物塑造 演技 演唱艺术
原文传递
黄华绘画情蕴略析
5
作者 李蒲星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2-103,共2页
关键词 黄华 绘画情蕴 油画 现实主义 女性主义 女性艺术家
原文传递
蕴美乡土 蕴情课堂——谈软木画欣赏课教学设计与创新
6
作者 严珊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125-127,共3页
通过对软木画引进课堂所具有的传承意义,进而探索对软木画欣赏课程的创新设计,并借用课堂教学分析获得软木画独特的艺术美和魅力的途径。
关键词 软木画 设计创新 观画赏画
下载PDF
激励表情达意 提高情感素质
7
作者 苏宜溥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第16期144-144,共1页
教师如何凭借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本文就如何激励学生表情达意,丰富学生的情感展开论述。
关键词 激励
下载PDF
此时无声胜有声——间接抒情的妙用
8
作者 韩修成 《青苹果》 2003年第10期4-5,共2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了感染读者,作家在作品中往往寄寓强烈的思想感情,或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地将真情蕴藏在字里行间。间接抒情的妙处,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能够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qu...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了感染读者,作家在作品中往往寄寓强烈的思想感情,或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地将真情蕴藏在字里行间。间接抒情的妙处,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能够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此,笔者列举几种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间接抒 以景衬 以物移 虚境寄 以叙 以议蓄 掩饰隐 标点藏 语文 阅读
下载PDF
例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古诗审美教学 被引量:5
9
作者 顾春雨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7年第4期57-58,共2页
古诗教学应关注审美特征,而语文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古诗审美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借助语言媒介,再现古诗的形象关;关注经典形象,领悟古诗的意象美;赏读经典名句,体会古诗的情蕴美;揣摩... 古诗教学应关注审美特征,而语文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古诗审美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借助语言媒介,再现古诗的形象关;关注经典形象,领悟古诗的意象美;赏读经典名句,体会古诗的情蕴美;揣摩精妙用词,感受古诗的形式关,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形象 意象 情蕴 形式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笛声意象
10
作者 赵娟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8期63-64,共2页
笛声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本文从文化、音乐、审美心理等视角,对此意象进行深入的分类剖析,揭示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内容指向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 笛声 意象 情蕴
下载PDF
影视艺术审美——“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专题十二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芳芳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8年第11期16-20,共5页
人类生而为"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影视艺术审美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教材以外单独开设影视欣赏系列课程;二是利用影视资料辅助教材的文本教学,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拓展。从语文教学的立场出发,影视艺术审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 人类生而为"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影视艺术审美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教材以外单独开设影视欣赏系列课程;二是利用影视资料辅助教材的文本教学,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拓展。从语文教学的立场出发,影视艺术审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画面审美、叙事审美、人物审美、情蕴审美、台词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画面 叙事人物 情蕴 台词
下载PDF
桃红柳绿春意浓——潘玉良《春之歌》系列画作解读
12
作者 王璐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9期12-14,共3页
最美人间四月天的浪漫春景带给历代文人墨客以无穷的诗意。在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笔下,也不乏对春的摹写。在她的绘画题材中,人体、花卉、自画像作品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其实她也极爱描绘春景,并赋予了特别的内涵。在安徽博物院收藏... 最美人间四月天的浪漫春景带给历代文人墨客以无穷的诗意。在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笔下,也不乏对春的摹写。在她的绘画题材中,人体、花卉、自画像作品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其实她也极爱描绘春景,并赋予了特别的内涵。在安徽博物院收藏的4000余件作品中,有潘玉良的《春之歌》系列画作,并在油画和彩墨中皆有涉猎。她为何如此爱作春之主题?画作背后的意蕴和内涵是什么?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之歌 裸女 诗意的构建 东方情蕴
下载PDF
《舌尖上的中国》法译中的美学再现
13
作者 杜燕 王晓萌 《双语教育研究》 2017年第3期53-61,共9页
纪录片翻译对展现国家形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译者应当重视翻译美学在纪录片文案翻译中的作用,努力让目的语审美主体理解汉语语言之美与中国文化之美。文章选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文案及其... 纪录片翻译对展现国家形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译者应当重视翻译美学在纪录片文案翻译中的作用,努力让目的语审美主体理解汉语语言之美与中国文化之美。文章选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文案及其法译版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美学理论,通过对审美客体(TAO)具体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如何在翻译中再现汉语特有的声韵美和情蕴美,以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舌尖上的中国》 声韵美 情蕴
下载PDF
“情的蕴发”与“时间动力学”--方东美时间智慧简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用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83,共8页
方东美以"情理集团"对抗理性主义,重点阐发了"情"在形成中国人时间观中的作用。以情感来理解、规定时间,对于近现代哲学仅以理性理解、规定时间具有重要纠偏作用。以《易》为本,方东美阐发了时间的"回旋性&qu... 方东美以"情理集团"对抗理性主义,重点阐发了"情"在形成中国人时间观中的作用。以情感来理解、规定时间,对于近现代哲学仅以理性理解、规定时间具有重要纠偏作用。以《易》为本,方东美阐发了时间的"回旋性"结构及其意义,并通过以"情的蕴发"为动力的生命"双回向",来实现在流逝中走向永恒的"时间动力学",这对于克服将时间理解为往而不返之射线式单向流动亦多有助益。以"情的蕴发"来考量时间,揭示时间的"回旋性"结构,既为中国古典时间智慧续命,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现代哲学思考时间问题的重要一环,值得我们关注与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回旋的时间 时间动力学
原文传递
谈构建“情趣”德育课堂的几点思考
15
作者 董雪岩 《才智》 2015年第8期39-,共1页
德育课一直是中职生的必修课,是对其进行育人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提升德育课的育人实效,2008年教育部批准颁布了课改新教材。新教材的颁布、实施,虽然彻底扭转了德育课脱离职高生实际的历史,但是却没有改变其普遍沉闷的教学现状。本文借... 德育课一直是中职生的必修课,是对其进行育人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提升德育课的育人实效,2008年教育部批准颁布了课改新教材。新教材的颁布、实施,虽然彻底扭转了德育课脱离职高生实际的历史,但是却没有改变其普遍沉闷的教学现状。本文借助一堂"优质课"教学实例做范本,就德育课如何构建有"情"有"趣"的课堂,通过"情"打动学生,通过"趣"吸引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何打破沉闷课堂,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育人实效,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趣 德育 实效
原文传递
《诗经·王风·扬之水》本义新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亚林 《黄海学术论坛》 2010年第2期23-33,共11页
《诗经》战争诗中有一部分诗主要描述戍卒在边疆地区进行的戍守任务。虽然类似的军事行动是以戍守为主,并不说明没有与敌方进行交战。周人'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浓厚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决定了他们的诗歌... 《诗经》战争诗中有一部分诗主要描述戍卒在边疆地区进行的戍守任务。虽然类似的军事行动是以戍守为主,并不说明没有与敌方进行交战。周人'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浓厚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决定了他们的诗歌内容。长年戍守他乡,对周人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蕴 周人 本义 生产 诗经 边疆地区 戍卒
原文传递
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 被引量:24
17
作者 关四平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8-99,共12页
本文在三个层面上对唐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作了新的阐释:从男主人公的角度,认为李益是迫于客观压力的“负约”,而非主观感情上的“负心”。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指出霍小玉的八年“短愿”,是她“至情”追求的集中表现,是对真爱的弘扬与对... 本文在三个层面上对唐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作了新的阐释:从男主人公的角度,认为李益是迫于客观压力的“负约”,而非主观感情上的“负心”。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指出霍小玉的八年“短愿”,是她“至情”追求的集中表现,是对真爱的弘扬与对婚姻的超越,是对不平社会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从作品文化意蕴的角度,提出小说的深层蕴涵在于揭示唐代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扭曲青年男女美好感情的功利性与落后性,认为应该重点挖掘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后面的社会文化原因,而非着重批判个人道德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小玉传》 唐传奇 新解 社会文化原因 女主人公 男主人公 三个层面 主观感 文化意 婚姻制度 门第观念 悲剧 个人道德 落后性 功利性 李益 抗争 小说
原文传递
摭谈朱自清散文的特色
18
作者 李雪睿 《才智》 2016年第22期212-212,共1页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亦文亦画,多姿多彩;动中有静,画中蕴美;一笔成画,一字亦图。画面美是朱自清散文显著的特征,这正是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感人的魅力。他的这种美文的价值在于一代散文之雄风,冲破了白话文的禁区。朱自清的散文不但做到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亦文亦画,多姿多彩;动中有静,画中蕴美;一笔成画,一字亦图。画面美是朱自清散文显著的特征,这正是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感人的魅力。他的这种美文的价值在于一代散文之雄风,冲破了白话文的禁区。朱自清的散文不但做到了,而且在这方面还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亦文亦画 画中 画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