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论“触景生情,移情入境”
- 1
-
-
作者
袁源
-
机构
凉山州农业学校
-
出处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25-26,65,共3页
-
文摘
本文围绕“触景生情,移情入境”进行论证,在论证中大量采用了中国古典诗歌及现当代散文为例,论述了作者们创作出与他们情感一致又超越情感的作品。
-
关键词
情随境生
因物缘情
物我合一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意境:诗词鉴赏的关键视角
- 2
-
-
作者
许善祥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安徽省凤阳县临淮职业高级中学安徽凤阳
-
出处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第14期104-104,共1页
-
文摘
一般而言,人们对这些优秀诗词的鉴赏,多从语言、内容、形象和表现手法入手,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往往忽视了诗词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和整体美感,淡化了诗词的精神哺育功能。本文从意境的三种形式入手,探讨了意境对于诗词鉴赏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意境
视角
情随境生
移情入境
物我情融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黄小莲
-
机构
杭州师范学院 教师
-
出处
《写作》
2002年第7期7-9,共3页
-
文摘
诗歌“意境”的构成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构成意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随境生情诗人开始并没有自觉的情思理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很多,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那闺中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而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则有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在这类诗里,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境的转换而变化的。
-
关键词
中国
古代诗歌
“意境”
随境生情
移情入境
物我情融
艺术规律
诗歌创作
-
分类号
I207.209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