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惩恶劝善以传无穷——论唐代古文家写作传记的宗旨 被引量:1
1
作者 叶娇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62-64,共3页
唐代散传文学的兴盛和古文家的创作宗旨密切相关,兼具文才和史才的古文家们一方面秉承史传的传统,力求“惩恶劝善”;另一方面,他们又重在抒发个人的情志,敢于“不平则鸣”,以使文章能永传无穷。由此在唐代出现了大量的传记文学佳作。
关键词 惩恶劝善 不平则鸣 传记文学 古文家
下载PDF
《东海道四谷怪谈》——惩恶劝善的复仇剧
2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9-159,共1页
5月26日~5月31日,日本东京都丰岛区猫头鹰剧场将推出《东海道四谷怪谈》。该剧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江户时代,盐治家向当时的霸主高野家发起了挑战,并取得了胜利。
关键词 东海道 惩恶劝善 复仇剧 江户时代 猫头鹰 故事
原文传递
论唐玄宗与道教 被引量:14
3
作者 薛平拴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83-89,共7页
唐玄宗在位时,推行了大力扶植道教的政策。这一政策表现在:极力提高道教有关人物的政治地位;尊崇道教经典;优待道士、女冠;广交道士,对其深加礼遇;广兴道观庙宇,屡度道士,遍封灵山仙迹;迷恋于“长生术”等各种道术。玄宗神化老子,扶植道... 唐玄宗在位时,推行了大力扶植道教的政策。这一政策表现在:极力提高道教有关人物的政治地位;尊崇道教经典;优待道士、女冠;广交道士,对其深加礼遇;广兴道观庙宇,屡度道士,遍封灵山仙迹;迷恋于“长生术”等各种道术。玄宗神化老子,扶植道教,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并认为道教具有“惩恶劝善”、“训导氓黎”等妙用。这些都是他扶植道教的主要原因。在他和他的道教政策影响下,道教势力空前发展,官僚士大夫乃至妃嫔公主等崇尚道教之风盛极一时,神仙怪异之风十分猖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宗 道教政策 以道化人 惩恶劝善 迷恋道术 崇道教之风 怪异之风
下载PDF
传统史学经世功能双重性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战继发 彭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关键词 经世功能 《春秋》 传统史学 《史记》 双重性 统治者 司马迁 《通鉴》 惩恶劝善 统治阶级
下载PDF
射箭反向母题的佛经文化溯源
5
作者 王立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2-64,共3页
中国文学中的射箭反向母题,来自外域的佛经故事。该母题本质上看是以暴抗暴,以恶制恶观念的一个直观形象的处理方法,其实,也体现了佛教对于以惩戒训喻的重要方式。母题体现了一种反讽意趣,适合于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土壤。在佛经传入的早期... 中国文学中的射箭反向母题,来自外域的佛经故事。该母题本质上看是以暴抗暴,以恶制恶观念的一个直观形象的处理方法,其实,也体现了佛教对于以惩戒训喻的重要方式。母题体现了一种反讽意趣,适合于中国古代伦理文化土壤。在佛经传入的早期,就被中国文学所接受。到了后世又被加工改造,呈现为举刃自伤的滑稽场面描写,是惩恶劝善伦理主题表现时一个有意味的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故事 比较文学 小说母题 跨文化 惩恶劝善
下载PDF
论《春秋》笔法对古典戏曲小说“惩劝”论的影响
6
作者 张金梅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年第11期131-134,共4页
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产生和发展虽有其自身的规律,却深受《春秋》笔法"惩恶劝善"功能的影响。首先,中国古典戏曲小说高扬其社会功能以褒贬劝惩为参照;其次,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常常以简单的道德规范,即忠、义、仁、孝来区分人物,... 中国古典戏曲小说的产生和发展虽有其自身的规律,却深受《春秋》笔法"惩恶劝善"功能的影响。首先,中国古典戏曲小说高扬其社会功能以褒贬劝惩为参照;其次,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常常以简单的道德规范,即忠、义、仁、孝来区分人物,善恶邪正,泾渭分明;再次,古典戏曲的"上场诗"、"下场诗",古典小说结尾的理性评述和开头的序论警示,突出加强了古典戏曲小说的社会教化效果;最后,"忠义"、"孝友"伦理规范的宣扬,大大削弱了戏曲小说作品的批判力量,也表现出《春秋》笔法对戏曲小说创作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惩恶劝善 古典戏曲 古典小说
下载PDF
论《歧路灯》的“大团圆”结局
7
作者 王海燕 刘俊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94-97,共4页
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普遍存在着“大团圆”结局模式。对此现象,人们一般都持贬斥态度。同样,小说《歧路灯》的“大团圆”结局也遭到大多数论者的否定。然而从李绿园的文学观、创作目的、生平际遇以及小说的行文逻辑等方面来看,这样的结... 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普遍存在着“大团圆”结局模式。对此现象,人们一般都持贬斥态度。同样,小说《歧路灯》的“大团圆”结局也遭到大多数论者的否定。然而从李绿园的文学观、创作目的、生平际遇以及小说的行文逻辑等方面来看,这样的结局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并苦心经营的,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团圆 惩恶劝善 审美心理 《歧路灯》
下载PDF
论《春秋》笔法对中国古典诗赋“惩劝”论的影响
8
作者 张金梅 《韶关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23-27,共5页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 《春秋》笔法之"惩恶而劝善"对中国古代诗论和赋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迄清,虽然不乏审美体验、个性情感的追求,但"美刺"、"讽谏"一直都是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充分体现了"《诗》与《春秋》相表里"的观念。受"依经立义"意义生产方式的影响,汉赋的创作和评论也多围绕"颂扬"、"讽谏"入手,虽然他们褒贬殊异,入思理路却惊人一致:肯定者借助"讽谏"的理想功能来提高汉赋的地位,贬抑者则借助"讽谏"的既成实效来否定汉赋的价值,共同指向其"劝百讽一"的美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惩恶劝善 主文谲谏 劝百讽一
下载PDF
春秋笔法与《左传》预言 被引量:1
9
作者 朱育戈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年第4期86-87,共2页
《左传》中的预言多是根据人的言行道德作出的,显示道德的决定作用。这些预言又与春秋笔法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讲与春秋笔法"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是一致的。
关键词 《左传》 预言 惩恶劝善 伏笔 文学性
下载PDF
论谥号文化内涵的演变 被引量:6
10
作者 杜建民 崔吉学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2-18,共7页
论谥号文化内涵的演变杜建民,崔吉学谥号和立谥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异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我国古代,帝王后妃和公卿显宦死后,后人须避讳其生前之名而另立新号以相称。谥号就是这种死后的称号。议立谥号须依循某种规范和细... 论谥号文化内涵的演变杜建民,崔吉学谥号和立谥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异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我国古代,帝王后妃和公卿显宦死后,后人须避讳其生前之名而另立新号以相称。谥号就是这种死后的称号。议立谥号须依循某种规范和细则,这种规范和细则,称为谥法。立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 《左传》 郭沫若 春秋时期 惩恶劝善 祖先崇拜 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
下载PDF
古代史家责任意识探析
11
作者 陈娇娇 张秋升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28-41,共14页
中国古代史家的治史责任主要有二:一是记载历史,二是惩劝世人。史家要对海内天下、千载万世负责。古代史家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留存历史的主动担当、撰写信史的自觉追求两个方面。其产生原因有三:一是帝王的需求与支持,二是史家对历史... 中国古代史家的治史责任主要有二:一是记载历史,二是惩劝世人。史家要对海内天下、千载万世负责。古代史家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留存历史的主动担当、撰写信史的自觉追求两个方面。其产生原因有三:一是帝王的需求与支持,二是史家对历史重要性的认知,三是传统士人忧患意识的转化。古代史家的责任意识保障了历史记载的连续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和历史评判的公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学 史家责任意识 传统史学精神 直书 存史 信史 惩恶劝善
下载PDF
《史记》不是“谤书”
12
作者 张玲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9年第5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惩恶劝善 汉王朝 著述目的 批判精神 《史记·平准书》 正统文人 中央集权 武帝
下载PDF
“太史公”新论
13
作者 赵国熙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32-35,共4页
本文用文艺理论中关于典型论的基本原理,剖析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太史公。一反“太史公”或是司马迁,或是司马谈,或是书名,或是官名的说法。认为《史记》里的“太史公”是司马迁精心剪裁、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一个“扶俶倜傥,不令... 本文用文艺理论中关于典型论的基本原理,剖析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太史公。一反“太史公”或是司马迁,或是司马谈,或是书名,或是官名的说法。认为《史记》里的“太史公”是司马迁精心剪裁、集中提炼加工而成的一个“扶俶倜傥,不令己失时”的伟大史官的典型形象。他忠于职守,修史著述,继承了历代中国史官的优秀品质,秉笔直书,惩恶劝善又不失儿女情肠,他是《史记》中众多光辉的人物形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太史公曰 司马迁 司马谈 人物形象 《太史公书》 批判精神 秉笔直书 《太史公自序》 惩恶劝善
下载PDF
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 被引量:52
14
作者 李洲良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98,共8页
《春秋》“五例”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其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与法度;其审美价值表现为微婉显隐的修辞原则与方法。经法、史法与文法是“春秋笔法”的外延经法意在惩恶劝善,故求其善;史法意在通古今之变,故求其真... 《春秋》“五例”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其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与法度;其审美价值表现为微婉显隐的修辞原则与方法。经法、史法与文法是“春秋笔法”的外延经法意在惩恶劝善,故求其善;史法意在通古今之变,故求其真;文法意在属辞比事,故求其美。尚简用晦是“春秋笔法”的本质特征,是《春秋》对“诗三百”比兴寄托手法的借用和发挥,意在追求“一字定褒贬”的美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外延 内涵 比兴寄托手法 《春秋》 惩恶劝善 价值表现 原则与方法 “诗三百” 思想原则
原文传递
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洲良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8-42,共5页
"春秋笔法"是中国小说叙事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特征。小说家以惩恶劝善作为创作理念,运用"春秋笔法"的叙事谋略创造出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的艺术世界,丰富和完善了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如果说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春秋笔法"是中国小说叙事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特征。小说家以惩恶劝善作为创作理念,运用"春秋笔法"的叙事谋略创造出文约而意丰、委婉而多讽的艺术世界,丰富和完善了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如果说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以比兴手法为代表,那么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就是以"春秋笔法"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中国小说 叙事学 中国文学 创作理念 惩恶劝善 叙事谋略 艺术世界
原文传递
说“义”──史学批评范畴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1996年第5期54-62,共9页
在中国史学批评之范畴体系中,“义”,居于中心地位。本文从“义”的解析入手,结合中国史学批评史实践,探讨了“义”范畴的内涵及层次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评析了历代史家关于史作如何体现史“义”的纷纭看法。
关键词 《春秋》之义 “义” 史学批评 《史记》 司马迁 《左传》 《汉书》 中国史学 惩恶劝善 孔子
原文传递
无德无行 历史留骂名——论《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人物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淑舫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26-31,共6页
文章论述了《左传》所写的春秋时代一批反面女性人物,她们无德无行,灭宗祀,乱邦国,给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关键词 反面女性人物 无德无行 自私贪鄙 恃嬖夺嫡 放荡形骸 惩恶劝善 《左传》 春秋时代
原文传递
古代小说的“春秋笔法”
18
作者 江守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107,254,255,共11页
由于史传叙事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春秋笔法成为古代小说叙事的显著特征。春秋笔法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隐而不书、曲笔和惩恶劝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古代小说中都有所表现。隐而不书表现为内容和人物的选择性缺失或遗漏;曲笔表现为尚简用... 由于史传叙事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春秋笔法成为古代小说叙事的显著特征。春秋笔法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隐而不书、曲笔和惩恶劝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古代小说中都有所表现。隐而不书表现为内容和人物的选择性缺失或遗漏;曲笔表现为尚简用晦和表里不一,尚简用晦在用词简约、材料选择、视角运用、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表里不一包括人物的表里不一和叙述的表里不一,人物的表里不一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不一以及人物给人的印象和实际情况不一,叙述的表里不一可以是评论式的"明贬实褒"或"名褒实贬",也可以是描写式的"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惩恶劝善可以通过隐恶显善或隐善显恶来达到,也可以通过春秋字法、前后矛盾、参差对照、曲路通幽、欲盖弥彰等曲笔来达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古代小说 尚简用晦 惩恶劝善
原文传递
论史学之价值(节选)
19
作者 齐思和 《中学历史教学》 2010年第11期1-1,共1页
前人所认为历史的用处——(一)惩恶劝善,(二)激发爱国心,(三)学习文章,(四)求历史的教训——我们已知道都是靠不住的了.那么历史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关键词 节选 价值 史学 惩恶劝善 历史 爱国心 文章 学习
原文传递
关于风俗门类记述的思考(上)——广东省首轮93部县区志评析之三十一
20
作者 陈泽泓 《广东史志》 2014年第1期3-10,共8页
一、风俗设置 地方志记载风俗,源远流长。“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①“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三十一卷、《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 一、风俗设置 地方志记载风俗,源远流长。“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①“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三十一卷、《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②明永乐十年颁降的《纂修志书凡例》规定:“凡天下州县所定疆域、山川,既有间隔,习尚嗜好,民情风俗,不能无异,宜参以古人之所论.与近日好尚习俗之可见者书之。”③地方志如此重视风俗.是因为记载风俗不仅能够为统治者提供施政之依据。也可作惩恶劝善、垂昭之训,与资治、教化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情风俗 广东省 县区 惩恶劝善 地方志 物产 统治者 记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