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惯性能量控制的级联H桥光伏发电系统
1
作者 李翔 张延迟 +1 位作者 解大 赵博文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91-96,共6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级联H桥光伏组件结构,集成了光伏组件、Boost/Buck电路、超级电容和链式H桥电路。分析了超级电容充放电范围,并计算其惯性能量大小,提出了级联H桥光伏组件控制策略。在EMTP中搭建12H桥级联仿真模型,验证级联H桥全链、缺... 提出了一种新型级联H桥光伏组件结构,集成了光伏组件、Boost/Buck电路、超级电容和链式H桥电路。分析了超级电容充放电范围,并计算其惯性能量大小,提出了级联H桥光伏组件控制策略。在EMTP中搭建12H桥级联仿真模型,验证级联H桥全链、缺链运行情况和直流侧电压惯量支撑。实验验证了新型级联H桥光伏组件具有惯性能量支撑作用,对提高光伏发电电网友好性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级联H桥 惯性能量 电网友好性
下载PDF
基于超级电容的惯性能量回收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海艳 唐军 《现代机械》 2013年第5期61-63,共3页
本文分析了电机连续再生能量传统处理方案存在的缺陷,选择了具有功率密度大、比能量高、循环使用寿命长、环保等特点的超级电容作为储能装置。结合电网突然断电对负载安全可靠运行的不良影响,设计了兼作后备电源的一种基于超级电容的惯... 本文分析了电机连续再生能量传统处理方案存在的缺陷,选择了具有功率密度大、比能量高、循环使用寿命长、环保等特点的超级电容作为储能装置。结合电网突然断电对负载安全可靠运行的不良影响,设计了兼作后备电源的一种基于超级电容的惯性能量回收系统,详细介绍了能量回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阐述了DC/DC变换器的设计方法,采用了电流电压双闭环控制策略,实现了超级电容的充放电控制,提高了该惯性能量回收系统的工作效率,达到了稳定高效地储能和释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DC DC变换器 惯性能量回收 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
下载PDF
利用纬纱惯性能量引纬
3
作者 A.E.Moessinger 单超 《国外纺织技术(纺织分册)》 1992年第1期31-34,42,共5页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引纬原理,利用一对罗拉推进纬纱,对于细支纱,再辅助以低压喷气流。一、原理早在1959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J.J.Vincent教授就提出了利用纬纱惯性能量进行引纬的工作原理。1967年该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能投入实际...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引纬原理,利用一对罗拉推进纬纱,对于细支纱,再辅助以低压喷气流。一、原理早在1959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J.J.Vincent教授就提出了利用纬纱惯性能量进行引纬的工作原理。1967年该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能投入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纱 惯性能量 引纬 织造
下载PDF
超级电容在惯性能量回收中的应用
4
作者 姚吟秋 何志琴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5年第8期26-29,共4页
本课题对超级电容高效的充放电技术及其配合风光发电系统中的蓄电池储能,对位能性负载惯性能量回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成效。
关键词 超级电容 风光发电 惯性能量回收 双向DC/DC变换
原文传递
计及差异化能量惯性的电–热–气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调度 被引量:25
5
作者 葛晓琳 王云鹏 +1 位作者 朱肖和 夏澍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630-4640,共11页
针对不同能源系统的多元异质性,建立了兼顾热力系统源–网–荷以及气网管道差异化能量惯性的电–热–气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首先,针对热惯性展开研究,为克服热传输延时连续性和调度时段离散化的矛盾,提出一种基于流量分段法的热... 针对不同能源系统的多元异质性,建立了兼顾热力系统源–网–荷以及气网管道差异化能量惯性的电–热–气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首先,针对热惯性展开研究,为克服热传输延时连续性和调度时段离散化的矛盾,提出一种基于流量分段法的热网传输惯性模型,并将该方法引入热源侧的模型构建,进而结合负荷侧的建筑热惯性,共同构建了考虑源–网–荷多种热惯性的热力系统模型。其次,为刻画天然气网络气惯性的动态特征,利用虚拟节点构建稳态模型代替原有的暂态模型,避免了偏微分方程的直接求解,大福降低了计算的难度。最后,基于不同能量惯性全面精确的建模,并综合考虑了各子系统的网络约束和耦合约束,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电–热–气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调度模型,并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MILP)软件进行求解。结合具体算例,研究结果表明精细刻画热、气系统的差异化能量惯性,能够提高电–热–气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能量惯性 流量分段法 虚拟节点 日前优化调度
下载PDF
黄海在有无潮作用下对“布拉万”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孟庆军 李培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41-1254,共14页
黄海是典型的强潮驱动的陆架浅海。为了研究黄海对台风的响应特点,本文利用区域海洋模式(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s,ROMS)分别模拟了在有潮和无潮作用下黄海对台风"布拉万"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不管潮存在与否,"... 黄海是典型的强潮驱动的陆架浅海。为了研究黄海对台风的响应特点,本文利用区域海洋模式(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s,ROMS)分别模拟了在有潮和无潮作用下黄海对台风"布拉万"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不管潮存在与否,"布拉万"经过黄海后都引起了海表面降温和流速的近惯性振荡响应,这种响应主要分布于黄海中部较深区域,带通滤波提取的近惯性流速具有垂向第一模态特征。同时,研究发现强背景潮流能显著地影响黄海对"布拉万"的响应过程。主要结论如下:一方面,由于潮的存在,近岸垂向混合均匀的较暖水体与远岸较冷水体之间会形成潮混合温度锋面,"布拉万"过后,暖水发生了明显的离岸扩张,尽管路径右侧的混合层降温更显著,但是左侧即黄海西岸的暖水扩张更明显;另一方面,潮的存在减弱了布拉万产生的近惯性振荡响应,半日潮流在黄海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混合层中潮流的作用减弱了"布拉万"产生的近惯性能量,但也使其更易穿过跃层传入黄海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ROMS 惯性能量 台风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闫晓梅 李颖 徐永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8-1157,共10页
基于细尺度参数化方法,利用2000—2007年的历史水文剖面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区(135°—180°E,25°—45°N)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垂直平均的耗散率与地形粗糙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且随经... 基于细尺度参数化方法,利用2000—2007年的历史水文剖面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区(135°—180°E,25°—45°N)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垂直平均的耗散率与地形粗糙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且随经度自西向东减弱。在地形粗糙的地方,耗散率达O(10–8m2/s3),而在地形平坦的地方,耗散率仅O(10–11m2/s3)。另外,上层海洋混合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日本近岸的海区,耗散率冬季最强而夏季最弱,与风生近惯性能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大洋内区,耗散率冬季最强而秋季最弱,与风生近惯性能量的相关关系较弱。进一步地,本文分析了风应力在不同海区对混合的影响深度,结果显示在伊豆-小笠原海脊以西,风应力的影响深度最浅为620m,而在该海脊以东最深可达174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等密度面湍流混合 风生近惯性能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黄海海洋对台风“灿鸿”外围过程响应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冀承振 葛勇 +2 位作者 李健 于博 刘清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3,共8页
2015年9月台风“灿鸿”经过黄海海域的QF111浮标,该浮标观测到黄海海洋的温度和流速响应。受台风影响,黄海海表温度有明显的下降,降温幅度在2~4°C,且在台风路径右侧形成了海表面温度低于20°C的低温斑块。流速的响应主要表现... 2015年9月台风“灿鸿”经过黄海海域的QF111浮标,该浮标观测到黄海海洋的温度和流速响应。受台风影响,黄海海表温度有明显的下降,降温幅度在2~4°C,且在台风路径右侧形成了海表面温度低于20°C的低温斑块。流速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台风过境期间流速增强,达1.2~1.5 m/s,呈现出全水深强化的特征。风一直对海洋有能量输入,且在台风过境期间风输入海洋的能量最大,旋转功率谱的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输入海洋的能量向海洋内部传播。黄海海域由台风激发出的近惯性振荡衰减较快,近惯性振荡e折时间尺度约为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温度 惯性振荡 惯性能量 台风“灿鸿”
下载PDF
提升机的弹性托货机构设计
9
作者 高琳 赖雅琳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95-97,共3页
托货机构是提升机的关键机构,如果要求货物高速提升和高度位置精度,托货机构必须弹性化以实现和货物的软结合,缓冲货物提升到位时的冲击力.采用弹性垂直托货机构(碟簧式),对该机构进行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并对提升机的特殊故障进行了冲... 托货机构是提升机的关键机构,如果要求货物高速提升和高度位置精度,托货机构必须弹性化以实现和货物的软结合,缓冲货物提升到位时的冲击力.采用弹性垂直托货机构(碟簧式),对该机构进行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并对提升机的特殊故障进行了冲击校核.结果表明该机构已通过了全方位的实验,并被应用于军用产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托货机构 碟簧 惯性冲击能量
下载PDF
A Precision-Positioning Method for a High-Acceleration Low-Load Mechanism Based on Optimal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Inertial Energy 被引量:5
10
作者 Xin Chen Youdun Bai +2 位作者 Zhijun Yang Jian Gao Gongfa Chen 《Engineering》 SCIE EI 2015年第3期391-398,共8页
High-speed and precision positioning ar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for high-acceleration low-load mechanisms in integrated circuit (IC) packaging equipment. In this paper, we derive the transient nonlinear dynamicres... High-speed and precision positioning ar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for high-acceleration low-load mechanisms in integrated circuit (IC) packaging equipment. In this paper, we derive the transient nonlinear dynamicresponse equations of high-acceleration mechanisms, which reveal that stiffness, frequency, damping, and driving frequency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Therefore, we propose a new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velocity-planning method for the precision positioning of a high-accel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optimal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inertial energy.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we first reviewed the commonly flexible multibody dynamic optimization using equivalent static loads method (ESLM), and then we selected the modified ESLM for optim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ertial energy; hence, not only the stiffness but also the inertia and frequency of the real modal shapes are considered. For velocity planning, we developed a new velocity-planning method based on nonlinear dynamic-response optimization with varying motion conditions. Our method was verified on a high-acceleration die bonder. The amplitude of residual vibration could be decreased by more than 20% via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time could be reduced by more than 40% via asymmetric variable velocity planning. This method provides an effectiv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ecision positioning of high-acceleration low-load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acceleration low-load mechanism precision position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inertial energy equivalent static loads method (ESLM) velocity planning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上层海洋对连续台风的近惯性响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永贵 张书文 +1 位作者 齐义泉 经志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1-740,共10页
文章基于2011年9~11月南海西沙潜标观测资料,研究了西沙海域上层海洋对连续台风Nesat(1117)和Nalgae(1119)过境的近惯性响应.结果表明:两个台风过境都产生了强烈的近惯性振荡,且台风路径右侧的近惯性流速明显大于左侧. Nesat引起的近... 文章基于2011年9~11月南海西沙潜标观测资料,研究了西沙海域上层海洋对连续台风Nesat(1117)和Nalgae(1119)过境的近惯性响应.结果表明:两个台风过境都产生了强烈的近惯性振荡,且台风路径右侧的近惯性流速明显大于左侧. Nesat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平均垂向相速度为0.25cm s^(-1),垂向群速度为0.85m h-1,垂向波长为350m.Nalgae所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垂向相速度和群速度均小于Nesat,垂向波长仅为Nesat的1/2.两个台风引起的近惯性能量下传深度存在明显差异, Nalgae约为200m,而Nesat可下传至300m.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Nesat引起的近惯性能量不易耗散,同时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向深海传播.此外,两个台风引起的近惯性内波频率都存在明显的蓝移现象. Nesat引起的近惯性内波频率在100~150m深度受多普勒频移的影响明显增大;然而Nalgae引起的近惯性内波频率却在100~150m深度显著减小,这是由于两个台风过境期间,西沙海域背景场涡度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台风 惯性振荡 惯性能量传播
原文传递
Tropical storm-forced near-inertial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 southeast continental shelf region of Hainan Island 被引量:5
12
作者 ZHANG ShuWen XIE LingLing +1 位作者 ZHAO Hui HOU YiJ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1879-1884,共6页
Near-inertial motion is an important dynamic process in the upper ocean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ss, heat, and energy transport across the thermocline. In this study, the dissipation of wind-induced near-iner... Near-inertial motion is an important dynamic process in the upper ocean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ss, heat, and energy transport across the thermocline. In this study, the dissipation of wind-induced near-inertial energy in the thermocline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observation data collected in July and August 2005 during the tropical storm Washi by a moored system at(19°35′N, 112°E)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region off Hainan Island. In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near-inertial part dominated the observed ocean kinetic energy and about 80% of the near-inertial energy dissipated in the upper layer. Extremely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induced by near-inertial wave was observed in the thermocline, where the turbulent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increased by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above the background level. It is found that the energy loss of near-inertial waves in the thermocline is mainly in the large-scales.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hypothesis based on "Kolmogorov cascade" turbulence theory that the kinetic energy is dissipated mainly by small-scale mo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storm Washi continental shelf region of Hainan Island near-inertial energy dissipation in thermocl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