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鹤山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汤松波 习丹 +1 位作者 任文丹 旷远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30,共9页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动态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南亚热带鹤山6种不同植被类型(灌草、马尾松林、桉树林、乡土树林、马占相思林、季风常绿阔叶林)SOC干湿季、空间(0~10,10~20,20~40 cm)变化特征、土壤惰性指...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动态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南亚热带鹤山6种不同植被类型(灌草、马尾松林、桉树林、乡土树林、马占相思林、季风常绿阔叶林)SOC干湿季、空间(0~10,10~20,20~40 cm)变化特征、土壤惰性指数及其与土壤有效氮(TAN)的关系研究表明:(1)6种植被中,干季SOC含量显著高于湿季,SOC含量随土层深度降低,马占相思林SOC含量最高,马尾松林和灌草最低;(2)6种植被SOC储量在0~10 cm土层所占比例最高,占0~40 cm土层SOC含量40%以上;(3)土壤惰性指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常绿阔叶林、乡土树林和马占相思林烷基碳和ROC惰性指数高于桉树林和马尾松林,揭示这3种植被SOC具有更高稳定性;(4)SOC与土壤TA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揭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选择豆科植物,辅以乡土树种营造常绿阔叶林,有利于提高森林潜在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总有效氮 植被类型 季节变化 惰性指数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和数量对棕壤有机碳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叶超 张昀 +6 位作者 燕香梅 佟忠勇 张广才 高晓丹 李少博 张雅楠 李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3-351,共9页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数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设计大田小区试验,采用玉米秸秆半量和全量还田、直接和腐熟还田处理,研究了春玉米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数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设计大田小区试验,采用玉米秸秆半量和全量还田、直接和腐熟还田处理,研究了春玉米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和惰性指数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①在春玉米生长期内,秸秆还田处理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且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的增加量更多,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和培肥地力;在不施化肥条件下,无论秸秆直接还田还是腐熟还田,半量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比全量还田处理增加的要多,而在配施化肥后,全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加量大于半量秸秆还田处理。②秸秆还田处理均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秸秆单独还田处理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但只有在成熟期效果明显;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后,直接还田处理以及半量还田处理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的提高最明显。③单施化肥处理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惰性指数降低,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保持和提高。【结论】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腐熟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更有利于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而单施化肥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保持和提高;秸秆直接还田和单独还田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直还 秸秆腐熟还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 土壤有机碳惰性指数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元 张伟 +2 位作者 胡培雷 肖峻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535-8544,共10页
植被恢复被认为是提升退化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有效措施。然而,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下SOC不同组分变化特征、稳定性和固持能力的研究还较缺乏。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以耕地为对照,以恢复15年... 植被恢复被认为是提升退化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有效措施。然而,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下SOC不同组分变化特征、稳定性和固持能力的研究还较缺乏。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以耕地为对照,以恢复15年的人工恢复(人工林)和自然恢复(耕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演替为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SOC、颗粒态有机碳(P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易氧化态有机碳(ROC)、惰性碳指数(RI)和SOC相对固持能力(SCS_(capacity))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人工林和灌丛SOC、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耕地,且灌丛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MOC则在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与耕地相比,人工林和灌丛RI显著下降,但SCS_(capacity)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15年后主要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且自然恢复比人工恢复更有利于于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然而,耕地退耕后短期内土壤碳稳定性并未增加,强调植被恢复后避免再次毁林开荒对于维持土壤碳固持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惰性指数 植被恢复 喀斯特
下载PDF
不同放牧退化阶段大针茅草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其来源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任瑾涛 张璞进 +5 位作者 吴英 朱蔚娜 金正亮 张艳丽 宝文智 清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7-44,共8页
通过测定不同放牧退化阶段(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大针茅典型草原的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和惰性有机碳(ROC)的含量,探究放牧退化过程中大针茅草原土壤总有机碳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同时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δ^(13)C稳... 通过测定不同放牧退化阶段(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大针茅典型草原的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和惰性有机碳(ROC)的含量,探究放牧退化过程中大针茅草原土壤总有机碳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同时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δ^(13)C稳定同位素技术阐明大针茅草原在放牧退化过程中群落组成变化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退化阶段,TOC、LOC、R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中度退化阶段TOC、LOC、ROC含量最高;(2)不同放牧退化阶段惰性碳指数值差异不显著,表明放牧未对大针茅群落土壤总有机碳的稳定性产生影响;(3)不同放牧退化阶段,大针茅草原土壤总有机碳主要来源于C_(3)植物。但是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大针茅草原C_(3)植物的生物量降低,C_(4)植物的生物量增加,C_(4)植物对0~1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增强。综上所述,以上结果可为综合评估长期放牧对大针茅草原土壤碳汇服务功能的影响,以及制定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针茅草原 退化阶段 土壤总有机碳 惰性指数 δ^(13)C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和数量对棕壤有机氮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叶超 张昀 +6 位作者 燕香梅 佟忠勇 张广才 高晓丹 李少博 张雅楠 李丽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83-1389,共7页
为了阐明棕壤有机氮组分(活性和惰性)对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和数量响应的差异及机理,为棕壤肥力提升及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内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进行,包括玉米秸秆半量和全量还田、直接和腐熟还田处... 为了阐明棕壤有机氮组分(活性和惰性)对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和数量响应的差异及机理,为棕壤肥力提升及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内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进行,包括玉米秸秆半量和全量还田、直接和腐熟还田处理,研究了春玉米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棕壤全氮的含量及有机氮活性和惰性指数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在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棕壤全氮的含量,增加的幅度范围为6.74%~32.89%,且秸秆腐熟全量还田与化肥配施处理对棕壤全氮含量的增加效果较其他处理更加显著,增加的幅度为32.89%,更有利培肥地力和促进棕壤氮素的积累;(2)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棕壤有机氮活性指数,提高的幅度范围为4.70%~25.15%,且腐熟秸秆半量还田处理提高的效果优于其他处理,提高的幅度为25.15%,更有利于增加棕壤活性有机氮组分在土壤全氮中的占比,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3)单施化肥处理棕壤有机氮含量虽然可以保持稳定或者略有增加,但是会导致棕壤有机氮惰性指数降低,降低的幅度为4.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直还 秸秆腐熟还田 棕壤 全氮 有机氮活性指数 有机氮惰性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