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时代的电影受众考察——以沉浸式体验的身体想象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梁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2,共5页
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影像形态和技术手段,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影像的认知。数字技术媒介下的受众作为电影艺术传播和接受的关键环节,其观念、态度和行为受到技术深刻影响,“虚拟身体”的感受凸显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引... 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影像形态和技术手段,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影像的认知。数字技术媒介下的受众作为电影艺术传播和接受的关键环节,其观念、态度和行为受到技术深刻影响,“虚拟身体”的感受凸显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引起数字电影传播方式和观影体验的变革;沉浸式体验超越拟真表象逐渐成为纯粹的精神现象,与“数字世界”的构造关系发生关联,并以“本真性”的本质深入受众的心灵世界,在人类本体意义上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电影 受众研究 身体想象 沉浸体验 观演关系
下载PDF
微媒介与新消费主义:一种身体的想象 被引量:20
2
作者 潘天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5-150,共6页
在虚拟时代,微技术及其媒介消费或成为一种身体的美学想象。微技术不仅在形式、功能与艺术上主动适应媒介消费的身体需要,更在互动、情感与激情层面迎合身体享受的美学想象。身体想象已成为微技术革命的核心环节与关键要素。传统消费主... 在虚拟时代,微技术及其媒介消费或成为一种身体的美学想象。微技术不仅在形式、功能与艺术上主动适应媒介消费的身体需要,更在互动、情感与激情层面迎合身体享受的美学想象。身体想象已成为微技术革命的核心环节与关键要素。传统消费主义时代的市场逻辑以及处理人与媒介的关系准则正在发生转向,身体想象的媒介消费逻辑已然操纵着市场商品生产。微媒介成为联系身体想象与新消费主义的纽带。微媒介在加速与传播新消费主义观念的同时,也把自己置入于新消费主义潮流中。微媒介社会引发新物种的不断升级换代,促使新消费主义在追求新物美、新物语和新物性上产生了诸多美感层面的附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媒介 新物种 新消费主义 身体想象
下载PDF
作为公众话语的身体——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身体想象 被引量:2
3
作者 耿传明 李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1,共7页
身体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话语体系,它处在一个永恒的流变当中。同时,两性身体作为一种想象体存在,通过"阅读"能指的身体符号所呈现的活动方式、症状等,便能发现它背后隐含的所指意义以及意义的变迁过程。所以,身体的意义总... 身体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话语体系,它处在一个永恒的流变当中。同时,两性身体作为一种想象体存在,通过"阅读"能指的身体符号所呈现的活动方式、症状等,便能发现它背后隐含的所指意义以及意义的变迁过程。所以,身体的意义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中建构出来的。新感觉派小说对身体的想象与描写其实是对身体意义的再建构:一方面,这种对身体想象的再建构与五四文本相比体现了由理性追思的个体性向感性享受的公共性的转变轨迹,体现了相对应的身体作为公众话语的特性;另一方面,与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作为革命式公众话语的身体想象相比,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了作为消费式的公众性话语身体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话语 身体 新感觉派小说 身体想象 现代性
下载PDF
《私人生活》的身体书写与身体想象
4
作者 李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0-42,共3页
电影《私人生活》通过一对中年夫妻的求子之路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个人的生活与社会整体价值判断之间冲突、融合的复杂联系,一方面,个体通过个人生活构造自我的生活方式,并以身体为基点建构其物理身体意象;另一方面,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 电影《私人生活》通过一对中年夫妻的求子之路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个人的生活与社会整体价值判断之间冲突、融合的复杂联系,一方面,个体通过个人生活构造自我的生活方式,并以身体为基点建构其物理身体意象;另一方面,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价值判断又在不断影响着个人生活的选择和价值观。这种纠错的观点通过电影真实而平静的叙述逐渐展现出来,反映出了当下个人生活的现实困境,即物理身体和文化身体的碰撞与融合、个体身体认同与身份认同间矛盾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生活》 身体书写 身体想象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视野中的身体想象与女性解放——论鲁迅与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5
作者 薛熹祯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0-15,共6页
20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了实现富国自强,女性作为一股长期被忽视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少"五四"女青年完成了由贤妻良母到新女性的转换,从幕后走上社会大舞台,以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鲁迅以个性解放、人道主... 20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了实现富国自强,女性作为一股长期被忽视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少"五四"女青年完成了由贤妻良母到新女性的转换,从幕后走上社会大舞台,以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鲁迅以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开启了中国人对新的身体存在形式的构想。张恨水则写了一系列女性积极谋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女性"出走"以后怎么办的解答。可以说,鲁迅是客观、清醒地思考女性命运的,但由于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男性视角,而无法真正进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恨水则填补了鲁迅留下来的空白,他从女性立场去书写女性内在的精神创伤,并回答了"出走"以后怎么办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张恨水 女性解放 身体想象 思想教育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中的身体想象
6
作者 赵海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05-107,共3页
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中主人公都是本民族的英雄,其中英雄的身体都是具有文学性的身体,身体观念中体现了人们对自身的认同与想象,透视出整个民族生存理想和生存意义,身体被组织进本民族的话语中,成为建构民族审美体系的重要工具。... 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中主人公都是本民族的英雄,其中英雄的身体都是具有文学性的身体,身体观念中体现了人们对自身的认同与想象,透视出整个民族生存理想和生存意义,身体被组织进本民族的话语中,成为建构民族审美体系的重要工具。通过身体想象的分析,揭示沉潜在三大英雄史诗底层的审美价值以及深层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三大英雄史诗 身体想象
下载PDF
身体的主体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之一 被引量:1
7
作者 曾仲权 《阴山学刊》 2015年第3期45-49,共5页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建立在身体的结对、联想、同感、共现、体现、统觉的基础上。然后从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对身体进行考察,发现胡塞尔主体间性论述以身体为基础,主体间性下的身体是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具有平等性、伦理性、情感...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建立在身体的结对、联想、同感、共现、体现、统觉的基础上。然后从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对身体进行考察,发现胡塞尔主体间性论述以身体为基础,主体间性下的身体是生活世界中的身体,具有平等性、伦理性、情感性、群体性。反观当下语境,世界已由前科学的生活世界、科学的观念世界变为间象世界,主体间性维度下间象世界中的身体呈现出新的特点,即是:一、间象身体与以直象身体在场的本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二、间象世界中的间象身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间象世界中的身体因此丧失了平等性、伦理性、情感性,也就丧失了伦理美、情感美,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世界中的身体被遗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现象学 主体间性 本象身体 直象身体 间象身体 想象身体 间象世界
下载PDF
身体的空间性及其批判——“四象论”与身体美学的现象学系列研究(三) 被引量:2
8
作者 曾仲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39-45,共7页
现象学的空间性即空间构造是建立在身体的视域运动之上的,通过权能性、滞留、去除透视和统觉达成。从现象学的空间对身体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身体具有整体与部分、在场与缺席两个特性。当下文化正是滥用了现象学空间性考察和还原下身体的... 现象学的空间性即空间构造是建立在身体的视域运动之上的,通过权能性、滞留、去除透视和统觉达成。从现象学的空间对身体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身体具有整体与部分、在场与缺席两个特性。当下文化正是滥用了现象学空间性考察和还原下身体的整体与部分、在场与缺席的特性——这主要表现在整体与部分、在场和缺席双重特性在衣着服饰上的滥用以及在场和缺席维度下主体身体空间建构方式发生变化、主体交流方式发生变化、现代性时间走向终结两个方面。当下文化利用整体与部分、在场和缺席双重特性在衣着服饰上不断从在场先示缺席刺激大众的欲望。同时身体主体的身体空间构造方式发生变化,即由传统身体主体,即建立在以直象身体在场为基础的身体主体向着以间象身体在场为主的身体主体转变。主体的交流方式由建立在传统身体主体之上,即建立在两个或多个本象身体的直象身体在场的身体主体之上的交流变成了以本象身体的间象身体在场的身体主体之间的交流。身体主体变成了储存与传输中的信息,丧失了体验、感受能力从而导致现代性时间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现象学 空间性 本象身体 直象身体 间象身体 想象身体 整体与部分 在场与缺席
下载PDF
论《怀念狼》与《高兴》中的身体哲学 被引量:1
9
作者 毛郭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1-224,共4页
《怀念狼》与《高兴》是贾平凹两篇比较重要的小说,其中体现着作家对身体的三重理解:一是身体与承载身体的肉身同义;二是两者分开,承载身体的肉身处于缺乏状况,而身体则上升为身份;三是两者的分裂加剧,当缺乏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肉身被... 《怀念狼》与《高兴》是贾平凹两篇比较重要的小说,其中体现着作家对身体的三重理解:一是身体与承载身体的肉身同义;二是两者分开,承载身体的肉身处于缺乏状况,而身体则上升为身份;三是两者的分裂加剧,当缺乏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肉身被悄悄隐去,身体则完全成为一种"装饰"。身体的形成是人们通过想象而参与建构的结果,承载了众多的社会"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念狼》 《高兴》 肉身 装饰 想象身体
下载PDF
家国和身体:中国电影里的女性书写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梅 李晓灵 《关东学刊》 2018年第5期147-155,共9页
女性形象是中国电影一种特殊的形象符号系列和影像叙事主题。它具体体现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折翼的蝴蝶","十七年"无性别的政治符码,八九十年代的身体抗争,以及21世纪身体的消费。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身体符号... 女性形象是中国电影一种特殊的形象符号系列和影像叙事主题。它具体体现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折翼的蝴蝶","十七年"无性别的政治符码,八九十年代的身体抗争,以及21世纪身体的消费。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以身体符号为叙事符号指代和影像意义载体,凸显了个体和国家、性别和社会、民族和世界的特殊关联,书写了第三世界充满神话色彩和现实抗争的民族寓言,终而表现为关乎中国的、性别化的"自我民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女性形象 身体想象 家国历史
下载PDF
“身体”视角与抗战文学
11
作者 向天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8-143,191-192,共6页
从"身体"视角研究抗战文学,可以获得如下新认识:第一,个人身体的细微书写与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紧密相关;第二,鼓励裸露男性身体,但对女性身体的描写,却直到1980年代以后才有大胆的敞开与展示;第三,赋予人物明显的美丑对比,身... 从"身体"视角研究抗战文学,可以获得如下新认识:第一,个人身体的细微书写与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紧密相关;第二,鼓励裸露男性身体,但对女性身体的描写,却直到1980年代以后才有大胆的敞开与展示;第三,赋予人物明显的美丑对比,身体成为伦理与道德的标记物;第四,高大、威武、健壮的抗日英雄,反映出对国民身体与精神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视角 抗战文学 细微书写 宏大叙事 情欲表现 伦理标记 身体想象
下载PDF
重塑“身体”:论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的“赛博格”书写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一江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1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塑造了众多"赛博格"的文本形象,讲述了一种关于人类与智能机器结合的故事,其中隐喻了人的本体不断向技术世界"敞开"的状况。作家在其中超克了传统人文主义视域下对人之&q... 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塑造了众多"赛博格"的文本形象,讲述了一种关于人类与智能机器结合的故事,其中隐喻了人的本体不断向技术世界"敞开"的状况。作家在其中超克了传统人文主义视域下对人之"异化"的批判声潮,重新思考了在"赛博格"形象中所蕴含的有关人之解放的可能性。这主要反映在"赛博格"身体的"自由"状态;"赛博格"主体与技术的缠绕以及"赛博格"理想的启蒙内涵三个方面。其身体的"自由"状态展现了一种"延伸"可能,它是对自然和技术的双重超越。其主体与技术的缠绕表明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并由之形成了新的"赛博格"主体。"赛博格"理想的启蒙内涵反映出某种"后人类主义"试图将启蒙的目标从掌控自然转向掌控自身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科幻 “赛博格” 身体想象
下载PDF
符号·消费·想象:论CP文化
13
作者 林芳毅 《媒介批评》 2021年第2期69-82,共14页
符号、消费与想象间的嬉戏使CP文化得以建构,它反映了青年群体对浪漫的追忆,对爱情的渴望心理,CP文化是符号“软暴力”形塑下的青年亚文化。消费思维笼罩下的CP文化发展经历萌芽、成熟和繁荣的阶段,也因此日渐形成一套严密的CP消费的话... 符号、消费与想象间的嬉戏使CP文化得以建构,它反映了青年群体对浪漫的追忆,对爱情的渴望心理,CP文化是符号“软暴力”形塑下的青年亚文化。消费思维笼罩下的CP文化发展经历萌芽、成熟和繁荣的阶段,也因此日渐形成一套严密的CP消费的话语体系。符号暴力颠覆了传统身体暴力,控制话语、操纵身体从而形成“软暴力”,它指引着消费,它形塑着当下青年群体的精神和心灵。随着大写的“人”终结,符号进入前台,话语与权力互相渗透相互隐含。符号扩张之下潜藏着权力的渗透与蔓延,其终极目标是实现资本权力的扩大化。嗑“CP”这一行为透露了青年群体对爱情的强行虚构与消费,在避“重”就“轻”的CP文化想象中,潜藏了人们试图重返古典精神世界建构起的爱情家园的愿望。CP文化是都市生活中的青年群体零散化与碎片化的心灵镜像,人们企图从爱情的想象中寻求短暂的心灵栖息地和避难所,然而,CP文化最终无法挽留已然消逝的浪漫主义,反而导致了精神史中英雄主义溃败的新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 符号体系 消费文化 身体想象 CP文化
下载PDF
饮馔智慧:中国饮食中的哲学人类学视野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兆荣 《百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3-68,共6页
中国的饮食传统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在我国,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研究者少,文章试图从中国饮食中的"治疗""养生"与"身体想象"等方面探讨生命的哲理,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的... 中国的饮食传统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在我国,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研究者少,文章试图从中国饮食中的"治疗""养生"与"身体想象"等方面探讨生命的哲理,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馔智慧 诗性哲学 酒神精神 身体想象
下载PDF
“爱伊莎的面纱”:《海隅逐客》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
15
作者 王晓燕 公荣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4-100,共7页
康拉德的《海隅逐客》以"爱伊莎的面纱"为象征和隐喻,提出了一种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对殖民地女性进行了一种身体想象和话语建构,探讨了作为"面纱"象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与西方宗... 康拉德的《海隅逐客》以"爱伊莎的面纱"为象征和隐喻,提出了一种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对殖民地女性进行了一种身体想象和话语建构,探讨了作为"面纱"象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伊斯兰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冲突和对立,以及这种二元对立在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女性形象 身体想象 话语建构 二元对立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中的身体想象与女性建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晨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8-242,共15页
身体不仅是物理形式的自然存在物,它包含了叙述者对自身与女性的想象,是受权力结构,社会样态,文化表征等共同影响的复合体,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建构。男性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凝视,对之进行想象与组织编码。在这个视觉... 身体不仅是物理形式的自然存在物,它包含了叙述者对自身与女性的想象,是受权力结构,社会样态,文化表征等共同影响的复合体,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建构。男性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凝视,对之进行想象与组织编码。在这个视觉空间的形成过程中,凝聚着男性的内在心理机制、社会规约和文化价值体系等。女性的身体想象中折射出男性作者的思想矛盾与裂缝,一方面,男性对女性身体表现出向往迷恋又排斥恐惧的矛盾态度;另一方面,女性身体有被权力规训的明显烙印,同时也是女性价值与权威彰显的空间。此外,《聊斋志异》中女性审美风格的确立也与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密不可分,由此实现隐藏在女性审美背后的复杂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身体想象 女性建构
原文传递
冬日的安魂曲——读孙磊的《演奏》及其它
17
作者 方方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5-87,共3页
孙磊的诗作《演奏》是一场死亡意识的轻歌曼舞。诗人对死亡的态度与哲思都仿佛潜隐在冷静冰面下的暗流,在恬淡的表情后掩着于死亡面前愈发彰显的高贵。诗作中有一种对死后世界里人的身体感知和死者意识能否延续的探索,这是一种以"... 孙磊的诗作《演奏》是一场死亡意识的轻歌曼舞。诗人对死亡的态度与哲思都仿佛潜隐在冷静冰面下的暗流,在恬淡的表情后掩着于死亡面前愈发彰显的高贵。诗作中有一种对死后世界里人的身体感知和死者意识能否延续的探索,这是一种以"存在"去揣摩"不存在"的主观想象和意向转嫁。天才常常不被世俗理解和接纳,孤独的灵魂、惨淡的遭际以及短暂的人生都成就了他们的传奇。正因为人们对死后自己的感知、思想、灵魂是否存在、存在的形式又是如何无法确知,这焦虑又似乎永远无法消解,这种不确定便成为激发人们哲思、幻想的原点,丰富了文艺创作的题材和动机,点燃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意识 身体想象 死亡焦虑 文艺创作的驱动力
下载PDF
通过“身体性想象”重思生物圈——米歇尔·塞尔的感官哲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砚平(译) 《外国美学》 2020年第1期-,共12页
想象哲学的一个新分支是"身体性想象"。米歇尔·塞尔参与哲学的独一无二的、感觉的路径,可以在此大语境下得到分析。犹太—基督教的禁欲传统警示我们"小心肉体",因为"肉体是软弱的",相反,塞尔提请我... 想象哲学的一个新分支是"身体性想象"。米歇尔·塞尔参与哲学的独一无二的、感觉的路径,可以在此大语境下得到分析。犹太—基督教的禁欲传统警示我们"小心肉体",因为"肉体是软弱的",相反,塞尔提请我们运用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和听觉去接近这个我们沉溺其中的世界。塞尔深信知识并不具有某个特定的源发中心,他鼓励我们通过身体性想象开展一种向哲学和精神维度开放的认识论探索。这位另类哲学家取裸体、交配和联姻之喻来阐明"融合"概念或重建与生物圈的联结。在一个全球化、过度都市化的时代,(后)现代生活风格令感官麻木,塞尔的跨文化思想为创造一种更为有意义和可持续的在世生活之道提供了初步的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塞尔 身体想象 感觉论 宇宙性精神 生物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论《对倒》与《花样年华》中的女性书写差异
19
作者 周楷棋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38-43,49,共7页
刘以鬯的《对倒》于1972年开始在《星岛晚报》上连载,讲述了60年代香港一对陌生男女之间迥异的生命历程。导演王家卫受此小说启发,拍摄了他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花样年华》,讲述了60年代一对各自已婚的男女之间发生的婚外情故事。两部... 刘以鬯的《对倒》于1972年开始在《星岛晚报》上连载,讲述了60年代香港一对陌生男女之间迥异的生命历程。导演王家卫受此小说启发,拍摄了他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花样年华》,讲述了60年代一对各自已婚的男女之间发生的婚外情故事。两部作品虽然在情节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人物塑造上,尤其是对两位女主角的塑造上却不约而同地体现出某种相反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身体和精神两个角度出发,就两部文本中对女性书写的差异进行对照分析,寻找这种差异背后所能窥见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象审美及其背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倒》 《花样年华》 身体想象 心理
下载PDF
武术的想象力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红军 《中华武术(研究)》 2018年第9期35-38,共4页
想象力作为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建构着武术的现实,寄托着国人的武术情感。从武术的招式想象、身体想象以及国家想象三个方面展开对于武术想象力的解读.研究认为:武术技击的本质性已经成为一种"含义"而苟活在招式之... 想象力作为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建构着武术的现实,寄托着国人的武术情感。从武术的招式想象、身体想象以及国家想象三个方面展开对于武术想象力的解读.研究认为:武术技击的本质性已经成为一种"含义"而苟活在招式之中,其延伸出的对手也被文化处理而悬置;武术养生从以武"养"武到以武"养"身,逐渐成为一种"健康的想象";武术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一种工具式的想象力,是一种在个体或群体心中的"强国强种"的国家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武术 技击 身体想象 国家想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