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者死亡,译者诞生?——对解构主义意义不确定论的质疑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建红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75,共4页
解构主义意义不确定论以宣称作者死亡来否定作者意图,与这一思潮一脉相承的解构主义翻译论则以作者死亡,译者诞生来强化译者的能动作用。本文从文本联系作者、译者出发,分析了文本意义客观存在的确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解构主义意... 解构主义意义不确定论以宣称作者死亡来否定作者意图,与这一思潮一脉相承的解构主义翻译论则以作者死亡,译者诞生来强化译者的能动作用。本文从文本联系作者、译者出发,分析了文本意义客观存在的确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解构主义意义不确定论的驳斥。文章认为文本是联系作者、译者的中介,作者和译者的关系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意义不确定论 文本 作者 译者
下载PDF
重思解构主义的“意义不确定论” 被引量:1
2
作者 闻亚云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107,共3页
解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中国已有30余年。然而,中国学者对此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尤其是对解构主义提出的"意义不确定论"的讨论。本文通过阐述德里达对索绪尔差异观的阅读和德曼的解构主义作者观,对解构主义的"意义不... 解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中国已有30余年。然而,中国学者对此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尤其是对解构主义提出的"意义不确定论"的讨论。本文通过阐述德里达对索绪尔差异观的阅读和德曼的解构主义作者观,对解构主义的"意义不确定论"重新诠释,认为应从解构主义特有的理论背景出发,理解"意义不确定论";这一理解方式不是对意义的虚无式放弃,而是一种对新的意义世界的开放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意义不确定论 差异观 作者观
下载PDF
驳意义不确定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殷企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3-67,88,共6页
驳意义不确定论殷企平引子意义不确定论在西方走红了几十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悄悄地扩大它的市场。近年来,一些国内知名学者也纷纷撰稿,为其呐喊助威。例如,有些人提出,批评的意义不确定论不仅有一定的实际依据,而且暗含着一种开放... 驳意义不确定论殷企平引子意义不确定论在西方走红了几十年以后,开始在我国悄悄地扩大它的市场。近年来,一些国内知名学者也纷纷撰稿,为其呐喊助威。例如,有些人提出,批评的意义不确定论不仅有一定的实际依据,而且暗含着一种开放意识,因此有助于拓宽文学研究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不确定 互文性 文本意义 制约因素 前文本 叙事文本 文本世界 现象世界 解构主义 读者反应
原文传递
“作者死了”吗?——论文学翻译中原作者之地位 被引量:15
4
作者 葛校琴 《外语研究》 2001年第2期71-73,共3页
巴尔特和福科的现代作者死亡之论 ,否定了作者作为创造性个体的主体作用 ,其基础是现代认识论的意义不确定性和非一致性。现代西方译论的翻译“重写”、“操纵”之说 ,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文章认为 ,就翻译本体论而言 ,翻译仍然是寻求... 巴尔特和福科的现代作者死亡之论 ,否定了作者作为创造性个体的主体作用 ,其基础是现代认识论的意义不确定性和非一致性。现代西方译论的翻译“重写”、“操纵”之说 ,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文章认为 ,就翻译本体论而言 ,翻译仍然是寻求确定意义和寻求一致性的研究 ,即使没有绝对的确定意义 ,也有相对的统一意义。无论怎样阐释文本 ,作者原意具有“统领一切意味的确切资格。”翻译研究仍需研究原作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文学翻译 不确定意义 作者原意 创造性
下载PDF
谈文学批评中的意义不确定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童燕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4-68,共5页
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 ,意义不确定论曾经一度引人注意而又令人迷惑。本文对解构主义的意义不确定论从语言文字难以名状和自相矛盾的特点、从文学作品上下文可能不确定的特点 ,分析了文学批评意义不确定的可能性。
关键词 意义不确定 解构主义 上下文 作者 读者
原文传递
也淡意义不确定问题──与殷企平先生商榷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新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9-93,共5页
也淡意义不确定问题──与殷企平先生商榷蔡新乐1.问题的提出殷企平先生在《外国文学》1997年第1期发表题为《驳意义不确定论》的论文,批评国内学者对“意义不确定论”的过分推崇。殷先生认为,意义不确定论是解构主义和读者反... 也淡意义不确定问题──与殷企平先生商榷蔡新乐1.问题的提出殷企平先生在《外国文学》1997年第1期发表题为《驳意义不确定论》的论文,批评国内学者对“意义不确定论”的过分推崇。殷先生认为,意义不确定论是解构主义和读者反应理论得出的结论。他本人的结论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不确定 结构主义 批评理论 解构主义 创造性 不确定性和确定 文本的意义 观念体系 读者反应理论 “人”的失落
原文传递
论语用模糊的界定与实现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韵菲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85-88,共4页
模糊现象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对模糊语言的研究早已有之,而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模糊语言的研究从语义、语法范畴拓展到语用范畴。当前学界应对语用模糊的概念加以厘清,作出更动态、更包容的界定,而语用模糊的实现机制也需更加深入... 模糊现象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对模糊语言的研究早已有之,而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模糊语言的研究从语义、语法范畴拓展到语用范畴。当前学界应对语用模糊的概念加以厘清,作出更动态、更包容的界定,而语用模糊的实现机制也需更加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意义不确定 语用模糊
下载PDF
浅谈模糊语言的特殊修辞效果
8
作者 聂鸿英 马莲湘 《东疆学刊》 1996年第4期70-71,共2页
模糊语言指语义外延不清晰不确定的词语。如名词:早晨、中午;形容词:好、坏;代词:这里、那里;副词:很、十分等,都属于模糊语言范畴。在言语交际中,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修辞可以扩大语言承载的信息量,在特殊场合里它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 模糊语言指语义外延不清晰不确定的词语。如名词:早晨、中午;形容词:好、坏;代词:这里、那里;副词:很、十分等,都属于模糊语言范畴。在言语交际中,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修辞可以扩大语言承载的信息量,在特殊场合里它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含蓄性,阐明复杂思想,产生微妙奇特的效果。如'除了谢谢你们的文章之外,我还想多知道一点,如果可能的话,今天下午或傍晚拟请你们来我处一叙,不知是否可以?'(毛泽东书信选集·致丁玲·欧阳山)。信中'如果可能的话''不知是否可以'都是表达不确定意义的词语,'下午或傍晚'又是表达时间的模糊性,使行文委婉,带有商量口吻,表达了亲切之情,足见模糊朦胧是我们语言使用上的一种颇富活力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下面结合具体辞格谈一下模糊语言在修辞当中的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模糊性 特殊作用 言语交际 不确定意义 形容词 修辞手法 语言范畴 语言表达 修辞效果
下载PDF
不确定的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茗 《装饰》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9,共2页
“自有不确定性可以适合不确定性,自有不确定性可以摧毁不确定性。”
关键词 不确定 混沌 复杂 不确定意义
原文传递
试论There-存在句中的主语 被引量:2
10
作者 颜钰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1-56,共6页
(一) 当代大多数语法学家都认为,There-存在句中的主语通常应该是表示不确定意义的人或物,即作主语的名词词组通常被不定冠词,零冠词及another,no,some,any,many,much,few,little,several等表示不确定意义的限定词所修饰。如:
关键词 主语 名词词组 There-存在句 不确定意义 零冠词 限定词 不定冠词 新信息 英语语法 表示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两种结构特征
11
作者 张文初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6-11,共6页
一、外指分裂 文学语言所指称的语义实体,实际上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作品中所描写的具体的感性现象,二是通讨这些感性现象所提示的某种难于言说的人生意味。为便于论说,我们把前一方面称为“特指,后一方面称为“普指”。传统文艺学... 一、外指分裂 文学语言所指称的语义实体,实际上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作品中所描写的具体的感性现象,二是通讨这些感性现象所提示的某种难于言说的人生意味。为便于论说,我们把前一方面称为“特指,后一方面称为“普指”。传统文艺学对特指和普指相互关系的论述本文不再重复。从主体对于文本的认识和期待来看,普指高于特指;从文学特殊性的构成来看,特指起着关键的作用。就二者的相互关系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诡论 文学语言 感性 结构特征 皮特 安吉 生成作用 意义不确定 日常语言 科学语言
下载PDF
什维亚作品中的戏仿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佳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4-142,共9页
当代小说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文本自身的运行。戏仿是文本言说自我的方式之一,将重心从被表现之物转向表现过程。什维亚通过戏仿各种文学类型检验作家继承和创新文学遗产的能力。本文力图通过分析什维亚作品中的戏仿现象来思考书写与意义... 当代小说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文本自身的运行。戏仿是文本言说自我的方式之一,将重心从被表现之物转向表现过程。什维亚通过戏仿各种文学类型检验作家继承和创新文学遗产的能力。本文力图通过分析什维亚作品中的戏仿现象来思考书写与意义、书写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维亚 戏仿 反讽 离题 不确定意义
原文传递
大学生诗派 被引量:1
13
《诗歌月刊》 2006年第11期64-67,共4页
1984年底—1985年初,不偏不倚就在这个时候!就在那:重庆!我们宣布:A.大学生诗派本身仅仅作为一股势力的代号被提出。它具有不确定意义。B.当朦胧诗以咄咄逼人之势覆盖中国诗坛的时候,捣碎这一切!——这便是它动用的全部手段。它的目的... 1984年底—1985年初,不偏不倚就在这个时候!就在那:重庆!我们宣布:A.大学生诗派本身仅仅作为一股势力的代号被提出。它具有不确定意义。B.当朦胧诗以咄咄逼人之势覆盖中国诗坛的时候,捣碎这一切!——这便是它动用的全部手段。它的目的也不过如此:捣碎!打破!砸烂!它绝不负责收拾破裂后的局面。C.它所有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粗暴、肤浅和胡说八道。它要反击的是:博学和高深。但它实际上只存在了八个月:比我们设想的时间长多了!作为一枚炸弹,它只追求那美丽的一瞬——轰响一声!时至今日,仍有人在捡拾它的碎片,仍有人在诅咒它、挖苦它,那不关我们的事儿!我们尽管朝前走了。D.它的艺术主张:a.反崇高。它着眼于人的奴性意识,它把凡人——那些流落街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诗派 诗歌理论 不确定意义 朦胧诗 反崇高 奴性意识 艺术主张 犹太人 马克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