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象学的意向性对象与文学思想 |
张玉能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2
|
茵格尔顿的“音乐作为纯意向性对象”观点的分析 |
于宪淼
|
《科技创新导报》
|
2008 |
0 |
|
3
|
“纯粹意向性对象”还是“纯粹知觉对象”?——论茵加登与杜夫海纳之争 |
张云鹏
胡艺珊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7 |
1
|
|
4
|
王阳明“心外无X”与胡塞尔“意向性对象”之比较 |
马玉陇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5
|
从“意向性”看音乐表演的美学问题 |
蒋存梅
|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1999 |
5
|
|
6
|
胡塞尔《逻辑学》的意向性 |
贺炳团
刘志彬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7
|
意向性与澄清原则 |
王立柱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8
|
现象·对象·体验——音乐哲学中的现象学思考 |
王金强
|
《中国民族博览》
|
2024 |
0 |
|
9
|
审美现象学视域中的美 |
杨春时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10
|
音乐作品本体结构的“层次性”研究——对罗曼·茵加尔登《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的重新读解 |
李晓囡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11
|
现象学美学对音乐情感意义的解释──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领域有关音乐情感意义的探讨(之一) |
邢维凯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1998 |
4
|
|
12
|
现象学视域中的声乐表演本体的解读 |
羊为军
|
《音乐探索》
CSSCI
|
2009 |
1
|
|
13
|
论音乐的二度创作 |
梁军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4
|
茵加尔登现象学原理视界下的钢琴伴奏艺术阐释 |
张宏宇
|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15
|
英伽登的文学作品存在论与现象学之关系新探 |
张旭曙
|
《云梦学刊》
|
2004 |
0 |
|
16
|
英伽登的艺术存在论 |
黄华侨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7
|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
茅原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1991 |
7
|
|
18
|
从社会学视角再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从读茵加尔顿《音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的疑惑说起 |
方伟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9
|
罗曼·茵格尔顿的现象学音乐哲学述评 |
于润洋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1988 |
18
|
|
20
|
茵加尔顿现象学理论对钢琴表演艺术实践的启示 |
黄莹
|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