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现象学伦理学的基础:意向性感受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张任之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6期14-20,共7页
-
文摘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意向感受"和"非意向感受"的思考,无论是在他后来的伦理学探讨中还是在舍勒的伦理学思想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将胡塞尔与舍勒的视域融合,可以发现,意向感受行为现象学不仅是舍勒现象学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基础,而且至少可以是胡塞尔第一个方向上的伦理学的建构基础。
-
关键词
现象学
伦理学
意向感受
价值
胡塞尔
舍勒
-
Keywords
phenomenology
ethics
Intentional feeling
value
husserl
scheler
-
分类号
B516.5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暴风雨》中米兰达的意向性感受
- 2
-
-
作者
冯伟
-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早期现代英国戏剧的情感共同体建构研究”(20AWW008)。
-
文摘
在《暴风雨》中,米兰达对陌生人的理解总是错误百出,但其朝向他者的“打开”,却代表着人类面对价值世界的意向性感受。米兰达与腓迪南的结合,象征性地结束了上一代人的仇恨对抗,重新奠定了米兰与那不勒斯两国邦交的政治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爱人之间“我爱你”的宣言,也是从“事件”过渡到一个通向“二”的“真理”构建。抛开人类个体能够独善其身的幻觉,回归自我与他者不断相遇的主体间性或跨主体性,也许能够提供一条走出身份政治之伦理困境的出路。
-
关键词
《暴风雨》
意向性感受
价值
-
Keywords
The Tempest
intentional feeling
value
-
分类号
I51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
- 3
-
-
作者
李超
-
机构
清华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5-100,共6页
-
文摘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和《爱的秩序》的相关文本,梳理其情感伦理学中提出的深刻洞见。这些洞见不但(在批判康德的意义上)捍卫了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而且对伦理学和哲学本身来说也非常富于启发性。具体说来,舍勒划分了三种本原情感的类型-阶段:意向性感受、偏好-偏恶、爱-恨。它们分别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革命性:第一,指出有一个以情感把握的"价值事实"领域,批判了所谓"客观中立事实"的先在性的哲学教条;第二,提出并论证情感能够成为一门先天的、绝对的伦理学的基础,打破了康德以来以理性为尊的伦理学传统;第三,通过论证"爱"这一情感的创造性和可能性,开辟出了一条开放的伦理学路径,既不同于黑格尔式的封闭体系,又避免了康德伦理学中包含着的空洞的、形式主义的风险。最后,本文还试图指出在貌似尖锐的对立表面下舍勒与康德的一些相通之处。
-
关键词
舍勒
情感
价值
意向性感受
偏好-偏恶
爱
-
分类号
B82-054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