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毒品犯罪案件中的诱惑侦查研究
1
作者 王嘉晖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年第14期29-32,共4页
毒品犯罪有高度隐蔽性等特征,仅依赖传统侦查措施,侦查机关收集证据效果不理想。由于立法无明确规定,侦查机关在“台面下”广泛应用诱惑侦查手段,其适用受学界诟病,实务界对此合法性也争议不断。基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目的,平衡两种有... 毒品犯罪有高度隐蔽性等特征,仅依赖传统侦查措施,侦查机关收集证据效果不理想。由于立法无明确规定,侦查机关在“台面下”广泛应用诱惑侦查手段,其适用受学界诟病,实务界对此合法性也争议不断。基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目的,平衡两种有张力的法律价值,区分犯意诱发型与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手段,试图解决区分诱惑侦查手段之犯罪意图核心要素问题,仅肯定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合法地位,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立法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惑侦查 毒品犯罪 犯罪意图 保障人权
下载PDF
印度刑法中的犯罪意图
2
作者 于世忠 何剑 张影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1996年第2期44-48,共5页
关键词 心理状态 最高法院 上诉人 行为人 实施行为 犯罪意图 印度 陪审团 合法占有的财产 刑法典
下载PDF
论犯罪被害人的本质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建荣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1997年第1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犯罪被害人 被害性 人的本质 犯罪 犯罪行为 被害要因 犯罪意图 主观条件 本质特性 互动性
下载PDF
我国法律与英美法系犯罪主观要件之比较
4
作者 王箫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152-153,156,共3页
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学理论的核心,主观客观要件更是犯罪构成的基础要件。本文旨在比较我国与英美法系犯罪主观要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优缺点,以期为当前形势下修改或完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意图
下载PDF
香港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上)
5
作者 李卫红 《山东法学》 1997年第5期50-53,共4页
香港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上)●李卫红香港刑法是指在香港地区作为处理犯罪和适用刑罚根据的成文法和普通法的总和。它包括香港刑法法例,以及普通法中的刑事法律(刑事判例)。其宗旨是维护香港的社会秩序,保护香港社会和居民... 香港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上)●李卫红香港刑法是指在香港地区作为处理犯罪和适用刑罚根据的成文法和普通法的总和。它包括香港刑法法例,以及普通法中的刑事法律(刑事判例)。其宗旨是维护香港的社会秩序,保护香港社会和居民的利益免遭犯罪行为侵害。香港刑法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刑法 犯罪意图 刑事犯罪 犯意转移 简易程序 刑罚 犯罪行为 行为人 普通法罪 构成犯罪
下载PDF
论犯罪预备同犯意表示的区别 被引量:2
6
作者 徐逸仁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4-37,共4页
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说明,犯罪分子从犯罪的预备阶段开始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很容易... 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说明,犯罪分子从犯罪的预备阶段开始就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很容易混淆,在以往发生的冤、假、错案中,就有将“企图”、“图谋”、“意图”当作犯罪而加以判处的,其实这些仅仅是主观上的东西,是主观归罪。我国古代曾有处罚犯意表示的规定。《唐律贼盗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犯意表示 言论 犯罪预备 行动 思想 故意犯罪 我国刑法 革命宣传 犯罪意图
下载PDF
略论雇佣犯罪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沛恒 《河北法学》 1999年第1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雇佣犯罪 共同犯罪 受雇人 犯罪形态 接受雇佣 犯罪意图 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行为 实行行为 教唆行为
下载PDF
论犯罪实现的条件 被引量:2
8
作者 姚华 衣家奇 《青少年犯罪问题》 1997年第3期1-5,共5页
一、问题的提出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把握犯罪现象的基本规律,并相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抑制犯罪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当其发生时有效地阻却犯罪行为和犯罪意图的实现。为此,在犯罪学研究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犯罪... 一、问题的提出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把握犯罪现象的基本规律,并相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抑制犯罪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当其发生时有效地阻却犯罪行为和犯罪意图的实现。为此,在犯罪学研究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关于犯罪现象基本规律的研究,其目的是全面客观地揭示犯罪产生、形成、运作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律。二是关于预防犯罪的实施研究,是对社会的反应功能,预防措施与手段的研究。前者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后者是研究的价值归宿。而能否使犯罪学研究具有现实功效和意义?则要看对犯罪基本规律的研究是否能为预防犯罪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根据和可行的预防方向。综观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意图 犯罪 实现条件 犯罪行为 基本规律 犯罪现象 预防犯罪 共性规律 行为方式 犯罪学研究
下载PDF
犯罪中止特征新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姜伟 《现代法学》 1987年第3期14-17,共4页
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犯罪形态。在理论上,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时间性、有效性的特征似乎不难理解,而在实践中,人们对某些案件的中止性质却常常产生歧义,复杂的现实对犯罪巾止的有关理论提出质疑,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犯... 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犯罪形态。在理论上,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时间性、有效性的特征似乎不难理解,而在实践中,人们对某些案件的中止性质却常常产生歧义,复杂的现实对犯罪巾止的有关理论提出质疑,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犯罪中止的特征问题。 (一) 自动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关于自动性的涵义,一般并无异议,系指犯罪分子主动放弃犯罪意图,停止继续进行犯罪或者积极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主观意志。但是,在确定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界限时,有些人却忽视犯罪中止的自动性这一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犯罪未遂 犯罪结果 犯罪分子 犯罪意图 犯罪目的 自动性 有效性 犯罪既遂 犯罪过程
下载PDF
论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新培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0-63,共4页
在独立单一的犯罪过程中,如何认定犯罪中止,总的来说是比较明确和容易确定的。然而,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个共同犯罪人在主观上都具有共同直接实施犯罪的故意,犯罪分子都意识到并不是他单个人在实施犯罪,都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其... 在独立单一的犯罪过程中,如何认定犯罪中止,总的来说是比较明确和容易确定的。然而,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个共同犯罪人在主观上都具有共同直接实施犯罪的故意,犯罪分子都意识到并不是他单个人在实施犯罪,都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其引起的社会危害结果,并且都希望或者有意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这种共同犯罪的故意把各个共同犯罪人的单独犯罪意图联结成为一个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支配下统一起来。在客观上,各个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互相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不管其在共同犯罪中的表现形式如何,都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发生犯罪结果的情况下,他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与犯罪结果存在着因果关系,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犯罪结果发生的原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犯罪形式 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 犯罪结果 犯罪行为 危害结果 实行犯 犯罪故意 表现形式 犯罪意图
下载PDF
犯罪改造在中国
11
作者 武汉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1989年第1期1-8,共8页
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犯(?)改造在中国”,也许有人会问,本次讲习班的主题是“罪犯矫正和更新政策的基础、现在成就和未来前景,”所用的术语是“矫正(Correction)和更新(Rehabilitation)”,而你为什么却用了“改造(Reform)”这个术语... 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犯(?)改造在中国”,也许有人会问,本次讲习班的主题是“罪犯矫正和更新政策的基础、现在成就和未来前景,”所用的术语是“矫正(Correction)和更新(Rehabilitation)”,而你为什么却用了“改造(Reform)”这个术语。我的讲学就是从解答这个问题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 犯罪行为 犯罪分子 犯罪意图 未来前景 重新犯罪 服刑期 中国刑事 群体教育 结构要素
下载PDF
论传授犯罪方法罪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高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34-40,共7页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简称《决定》)专门把传授犯罪方法的犯罪作为一个独立的罪名加以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作出这一规定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
关键词 传授犯罪方法罪 犯罪意图 行为人 社会治安 严重危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 司法实践 社会危害性
下载PDF
试论传授犯罪方法罪
13
作者 冯殿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196-200,共5页
传授犯罪方法罪是我国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一九八三年九月二日颁布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规定的·一种新罪名,它是当前我国犯罪现象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形态。研究该罪的概念和特征,掌... 传授犯罪方法罪是我国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一九八三年九月二日颁布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规定的·一种新罪名,它是当前我国犯罪现象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形态。研究该罪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它的构成要件,以及它与其他罪的区别,对于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法,·正确贯彻中央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的精神,对于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根本好转,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晚历史意义。对于本罪的研究,已引起法学界的注意,本人也想参与探讨,以求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授犯罪方法罪 犯罪意图 犯罪现象 犯罪方法 教唆罪 被教唆犯 复杂客体
下载PDF
中英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之比较
14
作者 姜富权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共同犯罪 英国刑法 共同犯罪 主犯 严格责任 犯罪意图 我国刑法 犯罪特征 犯罪结果 刑法理论
下载PDF
间接故意犯罪简析
15
作者 施金庄 《政治与法律》 1987年第4期45-45,共1页
(一)从行为人主观意图来看,可分为有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和非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有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犯罪意图的时候,放任了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某甲一夜间潜入某商店的营业室盗窃了大量贵重财... (一)从行为人主观意图来看,可分为有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和非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有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种犯罪意图的时候,放任了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例如某甲一夜间潜入某商店的营业室盗窃了大量贵重财物,然后纵火灭迹,他明知售货员某乙在值班室睡觉,火起后可能被烧死,但甲采取放任的态度,结果某乙被烧死。这个案件就是行为人为实现盗窃贵重物品这个犯罪意图,而放任了烧死售货员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非犯罪意图的间接故意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故意犯罪 犯罪意图 危害结果 行为人 间接故意 放任 售货员 不作为 主观意图 盗窃
下载PDF
传授犯罪方法罪和教唆犯罪
16
作者 于志 陆全惠 《政治与法律》 1984年第2期80-80,共1页
传授犯罪方法罪的构成,主要表现为客观上有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主观上有传授他人犯罪方法的故意。所谓客观上有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一般是指把实施犯罪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直接传授给他人。这种传授犯罪方法的手段,一般以口头传授居多,... 传授犯罪方法罪的构成,主要表现为客观上有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主观上有传授他人犯罪方法的故意。所谓客观上有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一般是指把实施犯罪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直接传授给他人。这种传授犯罪方法的手段,一般以口头传授居多,也有用自己的示范动作加以传授的,或者是两者兼有。个别的也有用文字的方法进行传授。但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进行传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授犯罪方法罪 教唆犯罪 主要表现 犯罪意图 教唆行为 共同犯罪 示范动作 教唆者 法定刑 技能
下载PDF
论犯罪中止
17
作者 龚明礼 《宁夏社会科学》 1983年第3期75-78,共4页
犯罪人在犯罪的预备和着手实施阶段,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形成了犯罪中止。作为保护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不受侵害,预防犯罪的社会主义刑法,研究和正确认定、处罚中止犯,就不能不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人在犯罪的预备和着手实施阶段,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形成了犯罪中止。作为保护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不受侵害,预防犯罪的社会主义刑法,研究和正确认定、处罚中止犯,就不能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中止 危害结果 犯罪行为 中止犯 我国刑法 行为人 共同犯罪 犯罪意图 犯罪未遂 犯罪过程
下载PDF
怎样理解犯罪中止的条件
18
作者 李希慧 《河北法学》 1986年第1期15-16,6,共3页
关于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刑法理论界一般都主张三条件说,即,必须是在犯罪的实施过程中中止;必须是自动地中止,必须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关键词 犯罪中止 犯罪结果 防止犯罪 犯罪分子 犯罪意图 犯罪行为 犯罪预备 解毒药 中止犯 着手实行犯罪
下载PDF
带有政治意向的有织犯罪的类型、特点及对策
19
作者 梁永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32-36,共5页
在日益增多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中,有组织犯罪和犯罪团伙黑社会化表现极为突出,其中不乏带有某种政治意图和以反社会为特征的犯罪活动,威胁和危害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过程中,对带有不同犯罪目的的有组织犯... 在日益增多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中,有组织犯罪和犯罪团伙黑社会化表现极为突出,其中不乏带有某种政治意图和以反社会为特征的犯罪活动,威胁和危害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过程中,对带有不同犯罪目的的有组织犯罪加以分析研究,极为重要。这不仅便于采取不同的侦察措施和对策,更重要的是及时、有效地打击那些表现突出、威胁严重、危害最大的犯罪活动。本文就带有政治意图的有组织犯罪谈一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犯罪 犯罪组织 犯罪活动 犯罪意图 犯罪目的 政治目的 刑事犯罪 犯罪团伙 人民民主专政 对策
下载PDF
论犯罪未遂的分类
20
作者 曲景太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97-99,106,共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这一定义,为我们对犯罪未遂进行正确的分类提供了科学的、法律的依据.关于犯罪未遂种类的划分,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这一定义,为我们对犯罪未遂进行正确的分类提供了科学的、法律的依据.关于犯罪未遂种类的划分,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刑法学》将犯罪未遂分为两大类:一是“实行终了的未遂”;二是“未实行终了的未遂”.也有人称之为“既了未遂”与“未了未遂”.许多法学教科书也都采用此种分类方法.我认为,这种对犯罪未遂的划分存在一定的问题,很不科学,因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恳请同行指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未遂 未了未遂 既了未遂 犯罪分子 犯罪行为 损害结果 犯罪既遂 未遂犯罪 犯罪结果 犯罪意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