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志与物自身——叔本华意志形而上学的“理性”动机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永康 胡小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19,共5页
与后康德的理性主义类似,叔本华的意志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动机乃是要克服康德的物自身问题,使其获得可知性。物自身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必然设定,一方面为认识提供了材料,另一方面却标定了认识能力界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 与后康德的理性主义类似,叔本华的意志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动机乃是要克服康德的物自身问题,使其获得可知性。物自身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必然设定,一方面为认识提供了材料,另一方面却标定了认识能力界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试图通过扩张人类的理性能力,将物自身改造为主体范围内的一个抽象规定,从而"消灭"物自身。而叔本华则坚持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将康德的自由意志与物自身概念综合起来,成为一个非理性的形而上学意志。叔本华又参照柏拉图的理念论,试图建立一个沟通现象和物自身的机制,从而保证后者的可知性。然而叔本华的这种理论建构,尤其是其认识论上的努力与其哲学的最初前提和立场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他在意志可知性问题上又陷入新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身 理性 意志形而上学 叔本华
下载PDF
个人意志的发展与虚无主义的起源──鲁迅对个人意志的诠释与叔本华的差异及其后果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展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20,共10页
关键词 个人意志 虚无主义 鲁迅 叔本华 生命意志 个性原则 意志形而上学
下载PDF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 被引量:56
3
作者 俞吾金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9,共16页
迄今为止的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是由以下三次翻转构成的:首先是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对柏拉图主义的"在场形而上学"的翻转;其次是在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内部,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 迄今为止的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是由以下三次翻转构成的:首先是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对柏拉图主义的"在场形而上学"的翻转;其次是在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内部,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意志形而上学"对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形而上学"的翻转;再次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对其前期的"此在形而上学"的翻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场形而上学 主体性形而上学 理性形而上学 意志形而上学 此在形而上学 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论尼采《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小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6,共8页
如何源初地领会希腊精神乃是《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在尼采看来,"希腊的明朗"的两种形式——阿波罗式的明朗与苏格拉底式的明朗均不足以代表源初的希腊精神。源初的希腊精神乃是借助形而上学的意志而得以诞生的希腊悲剧... 如何源初地领会希腊精神乃是《悲剧的诞生》的核心问题。在尼采看来,"希腊的明朗"的两种形式——阿波罗式的明朗与苏格拉底式的明朗均不足以代表源初的希腊精神。源初的希腊精神乃是借助形而上学的意志而得以诞生的希腊悲剧精神或狄奥尼索斯精神。在面对痛苦方面,希腊悲剧之形而上学策略远远胜过阿波罗之艺术策略与苏格拉底之理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形而上学 痛苦 悲剧 希腊的明朗
下载PDF
Three Reversa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ysics: Reflections on Heidegger's Theory of Metaphysics
5
作者 Yu Wuj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年第2期5-18,共14页
So far, three reversals have occurred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etaphysics. The first was the reversal from the "metaphysics of presence" represented by Platonism to the "metaphysics of subjectivity" represented ... So far, three reversals have occurred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etaphysics. The first was the reversal from the "metaphysics of presence" represented by Platonism to the "metaphysics of subjectivity" represented by Descartes, Kant and Hegel. The second occurr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subjectivity and mark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etaphysics of reason" represented by Descartes, Kant and Hegel to the "metaphysics of will" represented by Schopenhauer and Nietzsche. The third reversal was from the "metaphysics of being-there" of the earlier phase of Hcidegger's philosophy to his later "metaphysics of the world-fourfo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ysics of presence metaphysics of subjectivity metaphysics of reason metaphysics of will metaphysics of being-there metaphysics of the world-fourfol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