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知觉”、“意识事实”与“现象性原理”——论理解狄尔泰“体验”概念的基本前提 被引量:6
1
作者 高桦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91,共11页
准确理解狄尔泰"体验"概念意味着站在其生命哲学的立场思考哲学问题。"体验"概念表现了狄尔泰生命哲学的丰富性。在近现代德国哲学的框架内,通过考察体验分别与"内知觉"及"意识事实"二者之间... 准确理解狄尔泰"体验"概念意味着站在其生命哲学的立场思考哲学问题。"体验"概念表现了狄尔泰生命哲学的丰富性。在近现代德国哲学的框架内,通过考察体验分别与"内知觉"及"意识事实"二者之间的关联,辨析此二者本身的特定含义,澄清狄尔泰提出的"现象性原理",体验概念与现象学的关系将得到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内知觉 意识事实 现象性原理
下载PDF
对主体意识要素的认识论思考
2
作者 毛平 《中州学刊》 1986年第1期40-42,共3页
近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意识的来源、特性、作用、性质等问题作出了深入探讨和较令人信服的说明。稍感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对意识的研究还未完全走出本体论的范围。我们认为,意识是认识主体... 近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意识的来源、特性、作用、性质等问题作出了深入探讨和较令人信服的说明。稍感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对意识的研究还未完全走出本体论的范围。我们认为,意识是认识主体的意识,研究意识必须与认识论密切联系起来。认识论不能仅停留在意识同物质的对立上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上去理解意识,还应该把意识放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中来考察和把握。为此,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对主体意识的要素作如下思考,以期得到哲学界同行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意识 知识要素 认识论 客体 认识过程 主体认识 意识事实 认识活动 识分别 认识主体
下载PDF
信息——物质与意识的中介
3
作者 《社会科学研究》 1988年第2期101-101,共1页
信息究竟是什么?柳文超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撰文认为,从哲学上探讨信息的本质,“信息”是一个标志物质特性的关系范畴。从本体论角度看,不能把信息说成是事物本身,也不是事物发出的声、光、电、热等。从认识论的观点看,... 信息究竟是什么?柳文超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撰文认为,从哲学上探讨信息的本质,“信息”是一个标志物质特性的关系范畴。从本体论角度看,不能把信息说成是事物本身,也不是事物发出的声、光、电、热等。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它不是意识本身,而是把外界事物的特性转化为意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事实 中介作用 外界 相互作用 社会信息 主客体 本体论 关系范畴 认识论 特性转化
下载PDF
监督报道采写应具有的三个意识
4
作者 章彤华 张树永 《采写编》 2021年第8期143-144,共2页
监督报道是新闻采写、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督报道要站在党性、法治的高度,实事求是地揭 摆问题,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避免或减少损失,纠正错误,匡谬扶正,弘扬法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从监督的角度履行新闻报道及新闻记者的使命担... 监督报道是新闻采写、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督报道要站在党性、法治的高度,实事求是地揭 摆问题,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避免或减少损失,纠正错误,匡谬扶正,弘扬法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从监督的角度履行新闻报道及新闻记者的使命担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此,做好监督报道,必须具 有以下三个意识:即法律意识、事实意识、兼听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督报道 法律意识 事实意识 兼听意识
下载PDF
“理解”:认识的深层本质
5
作者 李培湘 辜堪生 游永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8-42,5,共6页
哲学界近年来对认识的本质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对认识的本质,有的认为是“反映”,有的认为是“选择”,有的认为是“建构”或“重构”,有的认为是“创造”,等等。我们认为仅用“反映”来概括认识的本质或完全否认“反映论”,以选择... 哲学界近年来对认识的本质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对认识的本质,有的认为是“反映”,有的认为是“选择”,有的认为是“建构”或“重构”,有的认为是“创造”,等等。我们认为仅用“反映”来概括认识的本质或完全否认“反映论”,以选择论重构论建构论等取之代之都是片面的。我们认为,“反映”仅仅是界定了认识的“初级本质”,而认识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则是“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论 认识活动 组块 认识的本质 反映论 短时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 意识事实 人脑 反映特性
下载PDF
认识的本质特征是“理解”
6
作者 李培湘 辜堪生 游永恒 《探索》 1988年第3期47-50,共4页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从而把认识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最近有同志提出,认识的本质是选择,把认识定义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
关键词 短时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 认知结构 意识事实 客体 人脑 选择性注意 当代心理学 图式 外部刺激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个人化”:在后形而上学范式下
7
作者 刘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9,共7页
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个人化姿态虽十分引人注目,但其中包藏着深深的相对主义瘀结。后形而上学思想尽管来自西方,却基于当下中国的后现代性实践尝试同样提供了借鉴意义。后形而上学范式革命,使个人化文学批评在差异性中仍敬畏着客观性... 当下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个人化姿态虽十分引人注目,但其中包藏着深深的相对主义瘀结。后形而上学思想尽管来自西方,却基于当下中国的后现代性实践尝试同样提供了借鉴意义。后形而上学范式革命,使个人化文学批评在差异性中仍敬畏着客观性而非流于消极视角化。经此转型的个人化文学批评才是真正的多元化文学批评,它应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不懈品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 文学批评 相对主义 意识事实 后形而上学
下载PDF
试析狄尔泰精神科学认识论之构想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锋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48-52,共5页
狄尔泰一生致力于阐明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试图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这是他的理沦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以“现象性原理”与“整体性原理”为基础,阐明了人类心理生命的丰富内涵,并批判了以康德为开... 狄尔泰一生致力于阐明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试图为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这是他的理沦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以“现象性原理”与“整体性原理”为基础,阐明了人类心理生命的丰富内涵,并批判了以康德为开创者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种种认识论观点。对意识事实内部的各个层面,对知觉及以之为框架构成的时空观,都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 反思-反省-自我反省 意识事实
下载PDF
节奏论——生理能转化为心理能的探索
9
作者 劳承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31-42,共12页
“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的。”——郭沫若《论节奏》现代心理学遇上了一个重要的难题,那就是“生理能”如何转化为“心理能”?列宁的伟大命题:“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能... “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的。”——郭沫若《论节奏》现代心理学遇上了一个重要的难题,那就是“生理能”如何转化为“心理能”?列宁的伟大命题:“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能够“实证”么?从“生理能”到“心理能”之间的秘密是什么?这仿佛是一个摸得着、猜不透的謎。面对这样的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奏模式 生理 心理 朱光潜美学 郭沫若 审美主体 转化 生命力 意识事实 音乐
下载PDF
论认识来源的层次
10
作者 姚安泽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44-51,共8页
关于认识来源的问题,涉及反映论与实践论的关系,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甚至牵连到整个认识论的结构和体系,因而引起理论界的热烈讨论,这是一件好事,它将推动认识论不断地向前发展。什么是认识的来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 关于认识来源的问题,涉及反映论与实践论的关系,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甚至牵连到整个认识论的结构和体系,因而引起理论界的热烈讨论,这是一件好事,它将推动认识论不断地向前发展。什么是认识的来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有的说:“认识的唯一泉源就是物质世界”;有的说:“感觉是认识的泉源”;还有的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 外部世界 客观事物 实践活动 感觉认识 来源 感觉器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层次 意识事实
下载PDF
把握学龄初期儿童在学习乐器中心理的发展
11
作者 刘尊海 《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8年第1期62-64,共3页
在乐器教学中,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龄前期有着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在感觉方面尤为突出。很多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都是从学龄前开始学习的。如今民族器乐(如二胡、琵琶)等乐器也都是从学龄前开始,最小从4岁至6岁,多数还是8岁... 在乐器教学中,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龄前期有着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在感觉方面尤为突出。很多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都是从学龄前开始学习的。如今民族器乐(如二胡、琵琶)等乐器也都是从学龄前开始,最小从4岁至6岁,多数还是8岁左右。这时期的儿童在心理学中称之为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通过学习艺术,使他们在感觉和思维的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感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同时又是思维发展的直接基础。正象列宁所指出的,“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不通过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知觉 学龄初期 学习乐器 学龄前期 个别部分 过学习 二胡 重要转折期 意识事实 儿童教学
下载PDF
谈谈人的意志和毅力的培养造就
12
作者 刘明廉 《金融与经济》 1988年第5期47-48,共2页
什么是意志、毅力?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坚定意志,对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的成败以及克服个人自身的缺点,提高修养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受意志支... 什么是意志、毅力?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坚定意志,对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的成败以及克服个人自身的缺点,提高修养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受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自觉地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行动。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行动的目的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按照既定的目的去行动。因此,意志行动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这就体现了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第二个特点是与克服困难密切联系的行动。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在为实现目的行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有内部困难,也有外部困难。内部的困难,表现为与行动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行动 克服困难 心理过程 主观能动性 密切联系 意识事实 共产主义世界观 改造世界 培养造就 认识世界
下载PDF
获得感:教师职业认同的时代建构 被引量:33
13
作者 栗波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9期36-38,共3页
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在于教师认为所从事的教育职业有收获、有价值,因此,获得感实际上是教师职业认同时代建构的关键。获得感是获得事实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评价,教师的获得感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获得感可以转化为幸福感... 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在于教师认为所从事的教育职业有收获、有价值,因此,获得感实际上是教师职业认同时代建构的关键。获得感是获得事实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评价,教师的获得感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获得感可以转化为幸福感,获得感也是一种尊严感,等等。而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教师的精神发展不足,很多教师的精神建设匮乏,各种因素都在消解教师的获得感。教师职业认同建构下教师的获得感强化主要包括获得事实的生成和获得事实的意识转化,做到这两方面,教师职业认同也就水到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感 教师职业认同 事实生成 事实意识转化 教师精神
下载PDF
存在的意识——费希特后期思想研究
14
作者 隈元忠敬 毛丹青 《世界哲学》 1988年第1期65-70,共6页
一、存在与意识的对立 1.存在与意识的问题观念论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存在”与“意识”不能分离,存在与意识的每个方面都是彼此对应的。这可以从康德那里找出典型的例子,另外在广义上也可以说,与康德互为对照的黑格尔不是舍弃意识立场的... 一、存在与意识的对立 1.存在与意识的问题观念论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存在”与“意识”不能分离,存在与意识的每个方面都是彼此对应的。这可以从康德那里找出典型的例子,另外在广义上也可以说,与康德互为对照的黑格尔不是舍弃意识立场的人。费希特的知识学是“知识的原理说”,他在晚年把“意识事实”作为对知识学的准备,区别了知识学本身与意识。但是,知识学就其本质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希特 知识学 意识事实 否定概念 存在形式 否定论 映象 投射 黑格尔 理性
原文传递
德莱斯基论意识经验
15
作者 刘剑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44,共6页
德莱斯基在《意识经验》一文中认为,要探究意识经验的本质和意识自身,就要区分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正如我们关于外在的知觉可以分为知觉经验和知觉信念。只有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意识,我们才能进一步探究是什么使得经验能够被认知主... 德莱斯基在《意识经验》一文中认为,要探究意识经验的本质和意识自身,就要区分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正如我们关于外在的知觉可以分为知觉经验和知觉信念。只有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意识,我们才能进一步探究是什么使得经验能够被认知主体意识到。德莱斯基通过考察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之间的关系,最终论证说我们关于外在事物(或事实)的经验和意识自身能够被我们意识到,不是由于我们对于事物本身的意识,而是这种经验或意识自身作为某种表征在我们的意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文章试图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经验 事物性意识 事实意识 从生物意识 从状态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