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疆高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研究 |
徐惠
|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5
|
|
2
|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 |
李尽晖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0 |
|
3
|
走出塔的女人——20世纪晚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分裂意识 |
田美莲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6 |
0 |
|
4
|
民族典籍翻译意识研究 |
赵长江
王密卿
|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9 |
1
|
|
5
|
自我的裂变与记忆——论格非小说中的时间意识 |
刘冰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10 |
1
|
|
6
|
学校反分裂教育中班主任是“前哨” |
肖贤龙
|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2015 |
0 |
|
7
|
一次女性视角的再阐释──论《子夜》的女性形象 |
姜子华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4
|
|
8
|
论安妮·泰勒与池莉的女性自审与母亲批判 |
杨建玫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9
|
东方之美的殉道者——由《雪国》论川端康成的“无用”哲学 |
李伟萍
|
《理论月刊》
|
2006 |
3
|
|
10
|
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独特个性 |
翁瑜
|
《安顺学院学报》
|
2002 |
0 |
|
11
|
人是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观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体现 |
薛兴国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
1996 |
0 |
|
12
|
时代生活自我-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特征成因析 |
王中德
|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13
|
霍桑John Endicott系列短篇小说的新历史主义研究 |
胡杰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4
|
切实增强同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做斗争的行为自觉和历史担当 |
刘全山
|
《实事求是》
|
2017 |
2
|
|
15
|
《走出塔的女人:20世纪晚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分裂意识》出版 |
|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
2006 |
0 |
|
16
|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心理描写 |
王中德
|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17
|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变态心理 |
曾艳兵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2
|
|
18
|
作为去身体化的去自然:《野鸭》中理想的诉求(英文) |
Jonggab Kim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