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经济法的意识形态背景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玉虎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6年第1期51-57,共7页
形成于20世纪的经济法,既是法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20世纪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一些国家的政治思潮对经济法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现代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可以说,经济法受到对经济进... 形成于20世纪的经济法,既是法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产物。20世纪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一些国家的政治思潮对经济法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现代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可以说,经济法受到对经济进行政府管制思潮的影响较大,随着20世纪中后期以来各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变化,经济法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密切关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法律理论无疑是我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法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背景 现代自由主义 国家干预经济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经济法理论 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意识形态
下载PDF
英国公民课改革的政治学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背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琳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8-118,共11页
英国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法案,把公民课纳入中学必修课,并于2014年修订课程指导意见。英国国内围绕课改的学术讨论,以政治冲突调解、政治参与平等这两项内容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对推动公民课法定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课改也受到了社会... 英国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法案,把公民课纳入中学必修课,并于2014年修订课程指导意见。英国国内围绕课改的学术讨论,以政治冲突调解、政治参与平等这两项内容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对推动公民课法定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课改也受到了社会资本理论的支持。同时,英国公民课是社会主义、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等多个意识形态的混合体,这一多元特征既为课程法定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也为其实施带来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公民课 政治学理论基础 意识形态背景
下载PDF
不同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的科学精神和变化中的科学观 被引量:4
3
作者 本-戴维 郝刘祥 陈朝勇 《科学文化评论》 2004年第4期70-93,共24页
  一 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方文化中的科学观   17世纪以来,科学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部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尽管此前已广泛开展,但在17世纪下半叶,这项探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社会意义[Webster,1974;Ben-David,1984(1971)].对...   一 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方文化中的科学观   17世纪以来,科学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部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尽管此前已广泛开展,但在17世纪下半叶,这项探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社会意义[Webster,1974;Ben-David,1984(1971)].对许多人来讲,实验和经验探究已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之源,由此获得的真理其可靠性堪比甚至超过圣经.事实上,探究所得的各种发现不再被视为互不相关的知识碎片,而是被视为旨在完整解释宇宙的结构和机制的自然哲学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兰 科学观 意识形态背景 政治 世界观
下载PDF
空穴来风:民间邪教意识形态背景透视
4
作者 李星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意识形态背景 主流文化 马克思主义 “法轮功” 邪教组织 社会主义 权力阶层 文化专制主义 文明体制 弱势阶层
下载PDF
美国科学政策的意识形态背景
5
作者 许锡挥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81年第6期51-54,共4页
有些科学史家和科学学家认为,美国从来没有一项明确的科学政策,但是它却成了世界上科学水平最高的国家。这种看法与美国科学发展的史实似相符合。追根溯源,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考察美国二百多年来科学发展的历程,就会发现这“不明确”的政... 有些科学史家和科学学家认为,美国从来没有一项明确的科学政策,但是它却成了世界上科学水平最高的国家。这种看法与美国科学发展的史实似相符合。追根溯源,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考察美国二百多年来科学发展的历程,就会发现这“不明确”的政策,正是一种有特色的政策,在这种政策的背后,可以找到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一种美国的国家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政策 意识形态背景 美国人 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 实用主义 经验主义 科学家 指导思想 科学水平
下载PDF
作品生产、接受和社会背景
6
作者 帕特里斯.帕维斯 张冲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88-95,79,共9页
符号生产:几个理论问题戏剧以文本开始,以舞台表现告终,这一点不证自明。可是,有些从符号学角度研究戏剧的学者把符号作为出发点(前提),将其最终产品(演出)看作符号的集合,这么做并没有反映符号和符号系列的发展过程,该过程以文本写作... 符号生产:几个理论问题戏剧以文本开始,以舞台表现告终,这一点不证自明。可是,有些从符号学角度研究戏剧的学者把符号作为出发点(前提),将其最终产品(演出)看作符号的集合,这么做并没有反映符号和符号系列的发展过程,该过程以文本写作为起始,以演员借声音及动作投射文本告终结。如果忘记产品有各种来源和各类节奏这一事实(包括诸如灯光或服饰一类的单个符号,或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背景 符号学 戏剧性 艺术作品 外部世界 舞台 真实世界 意识形态背景 接受模式 文本化
下载PDF
社会安全:意义与结构 被引量:7
7
作者 贾江华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4期181-183,共3页
关键词 社会安全网 安全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政策 经济安全 社会转型 社会风险 国际社会 社会矛盾 意识形态背景
下载PDF
“民族形式”论争的历史性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袁盛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49-54,共6页
“民族形式”问题是抗战期间在不同政治区域被广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民族形式”论争并不是一场自发的理论行为,而是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背景。这场论争所接示的内容极为丰富,人们过去对它的研究采取了简单化的态度,因而造成了一定的误... “民族形式”问题是抗战期间在不同政治区域被广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民族形式”论争并不是一场自发的理论行为,而是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背景。这场论争所接示的内容极为丰富,人们过去对它的研究采取了简单化的态度,因而造成了一定的误解。还需指出的是:“唯有新文学才是民族形式中心源泉”的观点其实并非葛一虹明确提出,第一个明确提出的应该是以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复杂化 回顾与反思 意识形态背景
下载PDF
《德兴坊》的女性视角
9
作者 刘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3年第4期87-95,共9页
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去对一部作品进行美学读解。比如说,从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出发,我们会把作品同产生作品的时代的“总体性症候”结合起来,进而读解出其中的意识形态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在这种理论看来,《德兴坊》实际上是... 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去对一部作品进行美学读解。比如说,从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出发,我们会把作品同产生作品的时代的“总体性症候”结合起来,进而读解出其中的意识形态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在这种理论看来,《德兴坊》实际上是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的产物,是传统的“奇理斯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德兴 作品 传统与现实 东方与西方 中年女性 读解 意识形态背景 马克思主义 社会历史条件
下载PDF
悲剧及其消解——析《离婚指南》的精神文化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晓文 陈庆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9-21,共3页
读苏童的作品,似乎有一个感觉,苏童越来越容易读懂了。从早期的新潮小说到获得普遍赞誉的《妻妾成群》,明显的技巧的操练被纯静如水的风格所替代。这种变化既是技术的日趋成熟,顺理成章,又是作家的刻意追求,但实验因素的减少并不影响作... 读苏童的作品,似乎有一个感觉,苏童越来越容易读懂了。从早期的新潮小说到获得普遍赞誉的《妻妾成群》,明显的技巧的操练被纯静如水的风格所替代。这种变化既是技术的日趋成熟,顺理成章,又是作家的刻意追求,但实验因素的减少并不影响作品的先锋性内涵,这也反映在他的《离婚指南》中。就此,本文试图从精神文化角度分析《离婚指南》主人公杨泊在当代意识形态背景中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并由此谈谈笔者对先锋文学的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文学 精神文化 “新写实”小说 大众话语 悲剧的消解 意识形态背景 《妻妾成群》 新潮小说 “引路人” 小说文本
下载PDF
再论文学理论学科的合法依据——兼答王志耕的《文学理论:走在路上》
11
作者 曾庆元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理论学科 合法依据 西方现当代哲学 意识形态背景 文艺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 《文学理论教程》 理论工作者
原文传递
文学的当代性及其审美思辨特点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庆西 《文学评论》 1984年第4期28-36,共9页
一本文将讨论的当代性,可以归结于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但不妨挑明了说,这里的关系(也即哲学过程)不应当看作一种机械反映论。丹纳曾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这一见解值得很好分析。由于丹纳的研究方法是... 一本文将讨论的当代性,可以归结于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但不妨挑明了说,这里的关系(也即哲学过程)不应当看作一种机械反映论。丹纳曾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这一见解值得很好分析。由于丹纳的研究方法是把对象置于一般意识形态背景之下,并不专门涉及作为社会基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等,在今天容易被认为是某种局限。然而,意识形态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观念 新时期文学 审美关系 时代精神 浪漫主义 意识形态背景 文学发展 现实生活
原文传递
参与:社会关系的形而上学基础 被引量:1
13
作者 爱利奥特.道伊奇 《哲学研究》 1986年第5期59-62,共4页
本文作者按照自己的观点与方法考察了人类社会关系,对西方社会学上通用的“社团”(community)与“社会”(society)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作了哲学上的分析,并相应地区别了“人”(person)和“个体”(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这对于我们了解西... 本文作者按照自己的观点与方法考察了人类社会关系,对西方社会学上通用的“社团”(community)与“社会”(society)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作了哲学上的分析,并相应地区别了“人”(person)和“个体”(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这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某些社会理论或许有参考意义;当然,为了正确地理解,还需要联系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 道伊奇(A.Deutsch)是美国知名的比较文化研究专家,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东西方哲学》杂志主编。他的专著之一《比较美学研究》一书已译成中文将在我国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基础 意识形态背景 东西方哲学 西方社会学 比较美学 社会理论 观点与方法 历史背景 美国夏威夷 比较文化
原文传递
神话制作及其社会—心理功用
14
作者 丁尔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9-52,共4页
神话制作及其社会—心理功用丁尔苏七十年代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赛义德发表了一部题为《东方主义》的重要著作。此后,“东方主义”迅速成为东、西方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简而言之,由赛义德掀起的这股学术思潮是当代... 神话制作及其社会—心理功用丁尔苏七十年代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赛义德发表了一部题为《东方主义》的重要著作。此后,“东方主义”迅速成为东、西方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简而言之,由赛义德掀起的这股学术思潮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展开的一场自我批判,即针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符号学 意识形态背景 赛义德 高速公路 东方化 神话学 商务情报 纽约 中国女性
原文传递
伟大的共识
15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意识形态背景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 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特色 发展模式 人道主义 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 科技强国 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