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麻患者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研究
1
作者 陈培 肖纯 +1 位作者 施海滨 朱彬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10期1696-1698,共3页
目的 观察全麻患者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寻找指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方案的个体化指标.方法 拟与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30例,丙泊酚TCI诱导与维持麻醉,分别记录患者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 目的 观察全麻患者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寻找指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方案的个体化指标.方法 拟与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30例,丙泊酚TCI诱导与维持麻醉,分别记录患者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结果 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平均为(1.7±0.8) μg/ml,意识恢复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平均为(1.9±0.7)μg/ml,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比较意识恢复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较大(p<0.05),二者密切相关(R=0.91,P<0.01).二者之差的均值为(0.29±0.25) μg/ml,95%可信区间为(0.16,0.34)μg/ml.结论 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可以作为手术结束时调节丙泊酚TCI的个体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意识消失 意识恢复 效应浓度
下载PDF
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致意识消失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郑召鑫 徐波 +1 位作者 张兴安 屠伟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致患者意识消失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Ce_(50))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喉罩全麻下手术患者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龄20~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P组... 目的观察静脉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致患者意识消失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Ce_(50))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喉罩全麻下手术患者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龄20~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P组)、低浓度右美托咪定组(D1组)、中浓度右美托咪定组(D2组)和高浓度右美托咪定组(D3组),每组16例。麻醉诱导时分别以0、0.4、0.6和0.8ng/ml的血浆靶浓度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15min,然后以初始效应室靶浓度(Ce)1.0μg/ml靶控输注丙泊酚。每次待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与靶浓度平衡时以0.2μg/ml逐步升高丙泊酚的靶浓度,直至患者意识消失。观察和计算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Ce50及其95%CI,观察麻醉诱导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P、D1、D2和D3组丙泊酚致意识消失Ce50及其95%CI分别为2.30(2.24~2.36)、1.92(1.87~1.96)、1.60(1.55~1.65)和1.41(1.35~1.45)μg/ml。丙泊酚致意识消失的效应室浓度与右美托咪定的血浆靶浓度呈负相关关系(r=-0.84,P<0.01)。与P、D1和D2组比较,D3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随着右美托咪定血浆靶浓度的升高,丙泊酚致意识消失Ce_(50)逐渐降低。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0.4或0.6ng/ml能明显降低丙泊酚致意识消失Ce50,心动过缓发生率较低,适合辅助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意识消失 靶控输注 效应半数有效浓度
下载PDF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路志红 董辉 +2 位作者 刘明富 冯大鹏 董海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8期904-907,共4页
目的:观察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下,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方法:全身麻醉患者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和单纯丙泊酚组(P)。RP组给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待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到4ng/mL时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靶控输注浓度为... 目的:观察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下,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方法:全身麻醉患者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和单纯丙泊酚组(P)。RP组给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待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到4ng/mL时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靶控输注浓度为血浆浓度4μg/mL。P组单纯按4μg/mL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结果: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下,令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e50值为0.84(0.75,0.93)μg/mL,ECe95值为1.40(1.27,1.59)μg/mL。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则分别为1.9(1.83,1.98)μg/mL和2.8(2.72,2.94)μg/mL。两组ECe50值和ECe95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RP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均明显低于P组,Narcotrend指数则高于P组,平均动脉压降低也较P组严重(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可增强丙泊酚的镇静效果,降低令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靶控输注 意识消失 效应浓度
下载PDF
老年患者实施术中保温对其全麻BIS恢复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优化影响分析
4
作者 刘孝国 徐国勇 +2 位作者 胡如春 周夏匀 陈燕勤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62-364,共3页
目的分析讨论术中保温对老年患者全麻BIS恢复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选取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收治的全麻下行开腹胃肠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78例为调查对象,患者年龄均为60岁以上,参照双盲... 目的分析讨论术中保温对老年患者全麻BIS恢复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选取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收治的全麻下行开腹胃肠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78例为调查对象,患者年龄均为60岁以上,参照双盲随机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9。对照组仅予以液体输入与铺巾覆盖,研究组则采取液体输入、腹腔冲洗液体加温以及暖风毯覆盖等术中保温措施,记录比较2组患者从麻醉开始到手术完成不同时间点的食管温度与MAP,同时观察患者苏醒时间与效应室浓度等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在T_0、T_1的食管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_2~T_6的食管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2组不同时间点的MAP均无明显差异;2组患者丙泊酚停药时BIS值无明显差异,而在停药时BIS≥80恢复时间及其效应室浓度则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行全麻开腹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术中保温有助于维持患者全麻下正常体温,缩短术后BIS恢复时间,降低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加快患者术后苏醒,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术中保温 BIS恢复时间 丙泊酚 效应浓度
下载PDF
老年患者实施术中保温对其全麻BIS恢复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优化影响分析
5
作者 李建敏 吴祥 周跃峰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352-354,共3页
目的分析术中保温对老年患者全麻BIS恢复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选取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医院收治的全麻下行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78例为调查对象,患者年龄均为60岁以上,参照双盲随机法将患者划... 目的分析术中保温对老年患者全麻BIS恢复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选取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医院收治的全麻下行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78例为调查对象,患者年龄均为60岁以上,参照双盲随机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9例。对照组仅予以液体输入与铺巾覆盖,研究组则采取液体输入、腹腔冲洗液体加温以及暖风毯覆盖等术中保温措施,记录比较2组患者从麻醉开始到手术完成不同时间点的食管温度与MAP,同时观察患者苏醒时间与效应室浓度等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在T0、T1的食管温度无明显差异,研究组T2-T6的食管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2组不同时间点的MAP均无明显差异;2组患者丙泊酚停药时BIS值无明显差异,而在停药时BIS≥80恢复时间及其效应室浓度则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行全麻开腹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实施术中保温有助于维持患者全麻下正常体温,缩短术后BIS恢复时间,降低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加快患者术后苏醒,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术中保温 BIS恢复时间 丙泊酚 效应浓度
下载PDF
睡眠障碍患者血浆食欲素A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曹袁媛 程岑 +2 位作者 汪欢 刘学胜 顾尔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观察睡眠障碍患者接受丙泊酚全身麻醉靶控输注效应室靶浓度(target concentration of effect-site,Ce)的变化,探讨血浆食欲素A与丙泊酚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择期手术患者66例,男31例,女35例,年龄40~60岁,ASAⅠ或Ⅱ级,... 目的观察睡眠障碍患者接受丙泊酚全身麻醉靶控输注效应室靶浓度(target concentration of effect-site,Ce)的变化,探讨血浆食欲素A与丙泊酚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择期手术患者66例,男31例,女35例,年龄40~60岁,ASAⅠ或Ⅱ级,于术前1 d根据PSQI量表得分分为两组:睡眠障碍组(SD组,n=32)和正常睡眠组(NS组,n=34)。入室后常规心电监护、面罩吸氧,留取静脉血检测血浆食欲素A浓度。在BIS监测下进行丙泊酚阶梯式血浆靶控输注,初始血浆靶浓度(target concentration of plasma,Cp)设定为1.0μg/ml,当Ce达到1.0μg/ml后,每30秒以0.2μg/ml递增Cp,并呼唤患者姓名直至意识消失。继续每30秒以0.2μg/ml递增Cp直至BIS<60稳定30 s以上,停止增加Ce稳定5 min后停止输注。停药后每30秒轻拍并呼唤患者姓名直至有反应。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Ce(Ce1)、BIS<60稳定30 s以上对应的丙泊酚Ce(Ce2)和苏醒时丙泊酚Ce(Ce3)。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Ce与食欲素A浓度的相关性。结果与NS组比较,SD组丙泊酚Ce1[(2.53±0.26)μg/ml vs(2.38±0.30)μg/ml]、Ce2[(3.30±0.35)μg/ml vs(3.15±0.28)μg/ml]和Ce3[(1.76±0.38)vs(1.59±0.26)μg/ml]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血浆食欲素A浓度明显升高[(75.09±16.50)pg/ml vs(39.96±13.78)pg/ml,P<0.05]。NS组血浆食欲素A浓度与Ce1、Ce2、Ce3均存在中度正相关(r=0.636,0.578,0.344),SD组血浆食欲素A浓度与Ce1、Ce2、Ce3也存在中度正相关(r=0.635,0.415,0.467)(P<0.05)。结论术前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接受丙泊酚全身麻醉需要更高的效应室靶浓度,潜在的机制可能与血浆食欲素A浓度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丙泊酚 效应浓度 靶控输注 意识消失 食欲素
下载PDF
术中保温对老年病人全麻苏醒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沈雷兵 周新华 沈伯雄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分析讨论术中保温对老年病人全麻苏醒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选取全麻下行开腹胃肠外科手术的老年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均为60岁以上,参照双盲随机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 目的分析讨论术中保温对老年病人全麻苏醒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选取全麻下行开腹胃肠外科手术的老年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均为60岁以上,参照双盲随机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仅予以液体输入与铺巾覆盖,研究组则采取液体输入、腹腔冲洗液体加温以及暖风毯覆盖等术中保温措施,记录比较两组病人从麻醉开始到手术完成不同时间点的食管温度、平均动脉压(MAP)及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动态变化,偏相关分析MAP、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食管温度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两组病人苏醒时间与效应室浓度。结果两组病人在T_0、T_1的食管温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_2~T_6的食管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组不同时间点的MA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T_0~T_5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_6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与食管温度偏回归系数0.074,两者无明显相关性。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食管温度偏回归系数0.109,两者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即食管温度越高,则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越高;两组病人丙泊酚停药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停药时BIS值≥80的恢复时间及其效应室浓度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睁眼、应答及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全麻开腹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实施术中保温有助于维持病人全麻下正常体温,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加快病人术后苏醒,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术中保温 脑电双频指数恢复时间 丙泊酚 效应浓度
下载PDF
异丙酚预期浓度和双频指数对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吴群林 施冲 张兴安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0-31,共2页
目的 比较预期血药浓度、效应室浓度和BIS等指标对意识消失预测概率 (Pk)。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 12例 ,以血药浓度为靶控目标浓度 ,预期血药浓度梯度为 0 5~ 1mg/L ,上下调整靶控目标浓度给予术中镇静 ,每一预期浓... 目的 比较预期血药浓度、效应室浓度和BIS等指标对意识消失预测概率 (Pk)。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 12例 ,以血药浓度为靶控目标浓度 ,预期血药浓度梯度为 0 5~ 1mg/L ,上下调整靶控目标浓度给予术中镇静 ,每一预期浓度维持 12min。双盲记录预期浓度、EEG参数、意识状态并计算各指标的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 ,比较预测概率的差异。结果 预期血药浓度、效应室浓度和BIS等指标预测意识消失的Pk 平均值分别为 :0 841,0 90 8和 0 817。效应室浓度与各指标的Pk 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预期血药浓度、效应室浓度和BIS等指标均能用于预测意识消失和判断镇静深度 ,其中效应室浓度的预测价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概率 意识消失 异丙酚 预期血药浓度 效应浓度 双频指数
下载PDF
电针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丙泊酚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金运敏 余剑波 刘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21-1222,共2页
电针是针灸技术的改良,是以一定的频率和强度对穴位施以电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多种介质和内源性阿片类物质,起到镇静镇痛、增强麻醉效应和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常作为1种辅助麻醉方式应用于临床^([1^5])在针刺辅助丙泊酚麻醉时,... 电针是针灸技术的改良,是以一定的频率和强度对穴位施以电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多种介质和内源性阿片类物质,起到镇静镇痛、增强麻醉效应和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常作为1种辅助麻醉方式应用于临床^([1^5])在针刺辅助丙泊酚麻醉时,有关其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半数有效浓度(ED50)的影响报道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数有效浓度 碎石取石术 辅助麻醉 针灸技术 infusion 体动反应 浓度 意识消失时间 效应 麻醉效应
下载PDF
CSI与BIS指数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31
10
作者 涂学云 佘守章 +3 位作者 许立新 闫焱 邬子林 肖颖琨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2-744,共3页
目的探讨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cerebralstateindex)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的可行性和临床效应,并与BIS进行比较。方法35例择期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44±12(18~65)岁;体重指数21.8±2.2(19.2~... 目的探讨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cerebralstateindex)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的可行性和临床效应,并与BIS进行比较。方法35例择期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44±12(18~65)岁;体重指数21.8±2.2(19.2~25.6)。硬膜外靶控(TCI)镇静期间,同时监测CSI和BIS。记录镇静评分OAA/S(observersassessmentofalertness/sedationscale)值分别为5、4、3、2、1、0时CSI和BIS的值以及对应点的丙泊酚靶浓度。结果CSI和BIS均能很好地反应硬膜外阻滞期间患者的镇静程度。OAA/S评分从5逐渐降低至0时,CSI和BIS值(中位数)也相应下降,OAA/S同一级时,BIS和CSI无统计学差异(P>0.05);OAA/S不同级之间,BIS或CSI之间差异明显(P<0.01)。CSI和BIS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1和0.793;CSI、BIS及OAAS与丙泊酚靶浓度均有显著相关性,镇静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1、-0.854和-0.832;苏醒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0、-0.783和-0.745(P均<0.01)。结论CSI和BIS一样,能准确反映镇静状态下的患者意识深度的变化,以及意识恢复的渐进过程,应用于镇静程度监测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 BIS CSI 丙泊酚 镇静效应 OAA/S评分 相关系数 镇静程度 state 统计学差异 临床效应 靶控镇静 手术患者 体重指数 同时监测 镇静评分 苏醒期间 意识恢复 浓度 下腹部 ASA 对应点 中位数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效应室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意识消失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向阳 王立中 姚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6-526,共1页
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时,两者的药效呈现协同作用。我们通过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效应室TCI静脉麻醉,观察不同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Ce)对诱导期患者意识消失(LOC)及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 复合丙泊酚 效应浓度 血流动力学 舒芬太尼 意识消失 全麻诱导 静脉麻醉 靶控输注
原文传递
高海拔地区不同民族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效应室和血浆浓度的EC_(50)等临床参数的研究
12
作者 姚泽宇 王学军 +2 位作者 白志强 宋建平 程海萍 《青海医药杂志》 2013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确定高海拔地区不同民族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下意识消失界点相对应的效应室浓度、血浆浓度、剂量的EC05、EC50和EC95(EC指最低有效浓度)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值)参数。方法:择期102例ASA(I^II)级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根据... 目的:确定高海拔地区不同民族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下意识消失界点相对应的效应室浓度、血浆浓度、剂量的EC05、EC50和EC95(EC指最低有效浓度)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值)参数。方法:择期102例ASA(I^II)级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根据民族不同将研究资料分为三组:A组(汉族)、B组(藏族)、C组(回族),监测听觉诱发电位AAI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饱和度(SpO2)值。用靶浓度控制输注法输注丙泊酚,采用阶梯上升浓度递增法给药,以预期效应室浓度1.2μg·mL-1为起点,每次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和血浆浓度达到一致后,加注丙泊酚浓度0.3μg·mL-1,直患者意识消失。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计算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血浆浓度和相对应剂量的EC05、EC50、EC95值和AAI。结果:不同民族患者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意识消失时效应室浓度的EC05、EC50、EC95值分别为A组:2.01μg·mL-1、3.01μg·mL-1、4.00μg·mL-1;B组:1.77μg·mL-1、3.01μg·mL-1、4.25μg·mL-1;C组:1.02μg·mL-1、2.44μg·mL-1、3.85μg·mL-1,血浆浓度的EC05、EC50、EC95分别为A组:2.42μg·mL-1、3.47μg·mL-1、4.52μg·mL-1;B组:2.14μg·mL-1、3.50μg·mL-1、4.87μg·mL-1;C组:1.38μg·mL-1、2.87μg·mL-1、4.36μg·mL-1,相应剂量的EC05、EC50和EC95分别为A组:0.87mg/kg、1.60 mg/kg、2.33mg/kg;B组:0.62mg/kg、1.58mg/kg、2.54mg/kg;C组:0.11mg/kg、1.16mg/kg、2.21mg/kg。患者意识消失时AAI值均在30以下。结论:高海拔地区患者TCI丙泊酚意识消失时效应室浓度、血浆浓度、相应剂量的EC05、EC50和EC95等临床参数回族与汉族、藏族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回族丙泊酚用药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民族 丙泊酚 意识消失 效应浓度EC50
原文传递
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效应室靶浓度的EC50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自静 胡永华 范志毅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8-50,124,共4页
目的测定新辅助化疗后患者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半数效应室靶浓度(ECm)。方法90例ASAI或Ⅱ级,同时期行乳腺癌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化疗方案分为未化疗... 目的测定新辅助化疗后患者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半数效应室靶浓度(ECm)。方法90例ASAI或Ⅱ级,同时期行乳腺癌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化疗方案分为未化疗组(I组),紫杉醇化疗4周期组(Ⅱ组),药物联合化疗4周期组(Ⅲ组)。按序贯法给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10min,相邻效应室靶浓度之间比率为1.25。结果未化疗组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效应室靶浓度(EC。)为0.58mg/L,95%可信区间为0.53mg,L~0.63mg/L。紫杉醇化疗组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为0.34mg/L,95%可信区间为0.32mg/L~0.37mg/L。药物联合化疗组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为0.35mg/L,95%可信区间为0.32mgCL~0.39mg/L。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患者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时意识消失的EC50低于未化疗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靶控输注 意识消失 半数有效效应浓度
原文传递
丙泊酚靶控输注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魏宏 冯洁华 +3 位作者 涂汉坤 李朝阳 吴冬 罗晓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0期91-94,共4页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6月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择期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00例,年龄18~55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50):Mars...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6月于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择期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00例,年龄18~55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50):Marsh模式组(M组)和Schnider模式组(S组)。M组和S组分别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的Marsh模式和Schnider模式并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诱导和维持。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消失的效应室浓度(LOC),停药至苏醒时间、意识恢复的效应室浓度(ROC),停药至拔管时间;麻醉诱导前(T_0)、意识消失时(T_1)、插管前(T_2)、插管后(T_3)、切皮(T_4)、清醒(T_5)和拔管时(T_6)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BIS值;丙泊酚的麻醉总用药量和单位时间用药量;术毕及术后24 h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术中知晓。结果两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和意识消失用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中丙泊酚总用药量和单位时间用药量S组高于M组(P<0.05),停药至苏醒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S组长于M组(P<0.05)。与T_0比较,两组患者T_1、T_2、T_3、T_4、T_5、T_6HR与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S组HR、MAP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BIS值在T_1、T_4、T_5、T_6时点低于M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M组Ce LOC与ROC呈正相关(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Marsh模式优于Schnider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靶控输注 意识消失效应浓度 意识恢复的效应室浓度 妇科腹腔镜手术 脑电双频指数
下载PDF
妊娠早期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时的预测效应室靶浓度
15
作者 Nicolas Mongardon, MD Frederique Servin, MD, PhD +8 位作者 Mathilde Perrin, MD Ennoufous Bedairia, MD Sylvie Retout, PhD Chadi Yazbeck, MD, PhD Philippe Faucher, MD Philippe Montravers, MD, PhD Jean-Marie Desmonts, MD Jean Guglielminotti, MD 谢珺田(译) 《麻醉与镇痛》 2012年第1期34-39,共6页
背景妊娠时孕妇对镇静药的需要量减少,据称与孕酮有关。然而,妊娠和孕酮对丙泊酚的需要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至今没有人彻底的研究过。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妊娠早期,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期间和麻醉苏醒睁眼时所用丙泊酚的剂量和预测效应... 背景妊娠时孕妇对镇静药的需要量减少,据称与孕酮有关。然而,妊娠和孕酮对丙泊酚的需要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至今没有人彻底的研究过。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妊娠早期,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期间和麻醉苏醒睁眼时所用丙泊酚的剂量和预测效应室靶浓度是否减低。同时观察血孕酮的含量与使意识消失时丙泊酚剂量和效应室靶浓度有无相关性。方法我们研究了57例ASA1-2级拟行终止妊娠的患者和55例行经阴道卵泡穿刺体外受精的对照患者。浓度为1%的丙泊酚以200ml/min的输注速度实施麻醉。记录在诱导时意识丧失过程中所用丙泊酚的剂量和预测效应室靶浓度(Schnider模型)。同时预测在麻醉苏醒睁眼时的效应室靶浓度。血孕酮的量在手术结束时测定。结果在意识消失时,妊娠患者较非妊娠患者所用丙泊酚剂量的平均值(±1个标准差)显著减少(分别为108.57±20.04mg和117.59±17.98mg,P=0.014)。与之相似,意识消失时预计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在妊娠患者有显著的降低。在麻醉苏醒睁眼时丙泊酚的预计靶浓度没有差别。没有观察到血孕酮水平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剂量和效应室靶浓度的相关性。结论早期妊娠时使意识消失的丙泊酚的剂量和预计的效应室靶浓度减低。孕酮并不能解释这一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浓度 妊娠早期 麻醉诱导 丙泊酚 预测 经阴道卵泡穿刺 意识消失 麻醉苏醒
原文传递
靶控输注咪唑安定或丙泊酚镇静深度预测概率的比较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兴安 吴群林 +1 位作者 聂煌 施冲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8-739,共2页
目的比较咪唑安定、丙泊酚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时预期血药浓度(Cp)、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Pk)。方法选择2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以预计血药浓度为靶浓度靶控输注咪唑安定(M组... 目的比较咪唑安定、丙泊酚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时预期血药浓度(Cp)、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Pk)。方法选择2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以预计血药浓度为靶浓度靶控输注咪唑安定(M组,12例)或丙泊酚(P组,14例)。咪唑安定初始靶浓度设定为50ng/ml,以50ng/ml的浓度梯度递增直至镇静评分为1分(OAA/S评分法),然后以50ng/ml的梯度逐步降低至意识恢复。丙泊酚初始靶浓度设定为0.5mg/L,以0.5~1mg/L的梯度逐步升高直至意识消失,然后以0.5~1mg/L的梯度逐步降低直至意识恢复。双盲记录Cp、Ce、BIS值、血流动力学和镇静深度改变,计算各指标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咪唑安定和异丙酚Cp、Ce、BIS的总体Pk值分别为0.697、0.767、0.739和0.841、0.908、0.817。咪唑安定Cp、Ce与BIS值的Pk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丙泊酚Cp与Ce、BIS值的Pk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MAP、HR改变与镇静评分无关。结论咪唑安定、丙泊酚的Cp、Ce和BIS值均能用于判断镇静深度,但咪唑安定以Ce、BIS的预测价值较高,丙泊酚以Ce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安定 镇静深度 预测概率 靶控输注 丙泊酚 血流动力学指标 脑电双频谱指数 预期血药浓度 择期手术患者 镇静评分 意识恢复 预测价值 效应浓度 浓度 Pk值 静脉麻醉 方法选择 浓度梯度 意识消失 BIS Ce Cp S值 ASA
下载PDF
靶控输注不同浓度芬太尼对全麻下腹部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尤培军 杨拔贤 +2 位作者 马瑞云 顾健 冯艺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TCI)不同浓度芬太尼和应激的关系,研究TCI的准确性。方法30例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Ⅰ组和Ⅱ组芬太尼TCI效应室目标浓度分别设定为2、4ng/ml,Ⅲ组人工推注芬太尼3μg/kg。分别于入室时(...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TCI)不同浓度芬太尼和应激的关系,研究TCI的准确性。方法30例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Ⅰ组和Ⅱ组芬太尼TCI效应室目标浓度分别设定为2、4ng/ml,Ⅲ组人工推注芬太尼3μg/kg。分别于入室时(T0)、诱导后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插管后10min(T4)、切皮时(T5)、探查腹腔时(T6)时记录呼吸、循环力学变化,并于T0、T1、T4、T5时点取血浆检测芬太尼浓度及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糖(BG)浓度。结果Ⅲ组在T1时的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较其它两组低(P<0.05);T2时Ⅲ组心率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1);三组病人的血浆E、NE、BG均在正常值范围内;靶控芬太尼的预测误差绝对值中位数MDAPE=23.78%,预测误差中位数MDPE=-10.26%。结论芬太尼效应室TCI目标浓度2ng/ml以上即可有效地预防气管插管及切皮时的应激反应。同人工推注相比,TCI在循环动力学方面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反应 不同浓度 靶控输注 芬太尼 腹部手术病人 全麻 血浆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气管插管 预测误差 平均动脉压 正常值范围 循环动力学 TCI 意识消失 循环力学 血浆检测 效应 中位数 准确性 收缩压 绝对值 ml 推注
原文传递
开颅手术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关系
18
作者 李玉红 田婕 +2 位作者 杨建军 孙杰 徐建国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9-570,共2页
异丙酚麻醉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镇静深度与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相关性良好。但药物效应取决于效应室浓度。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脑脊液异丙酚浓度与BIS相关性良好。人脑脊液异丙酚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BIS的... 异丙酚麻醉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镇静深度与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相关性良好。但药物效应取决于效应室浓度。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脑脊液异丙酚浓度与BIS相关性良好。人脑脊液异丙酚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BIS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观察开颅手术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BIS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谱指数 异丙酚麻醉 血药浓度 手术患者 脑脊液 血浆 开颅 效应浓度 BIS 意识状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