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谐音表达的认知研究:“伸手要钱”所引发的语言学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华鸿燕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6-60,共5页
坊间谐趣的日常用语"伸手要钱"可引发出严肃的语言学论题思考。这里所说的"伸手要钱"是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各词语首字谐音的集合,即谐音修辞表达,并涉及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机制:意识的双重结构——本体结构... 坊间谐趣的日常用语"伸手要钱"可引发出严肃的语言学论题思考。这里所说的"伸手要钱"是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各词语首字谐音的集合,即谐音修辞表达,并涉及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机制:意识的双重结构——本体结构和摹状结构。汉语谐音表达有三种情况:同音词组替代;近音字词替代;有关的词组分列而词组首字谐音替代后按意义重新集结。从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来看,汉语谐音表达中的原用词语是本体结构里的事件,摹状结构里的谐音词语是用例事件。汉语谐音表达的运用是有规律的,其谐音解读的过程是因果蕴含的思维过程。汉语谐音表达体现了隐喻认知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谐音表达 意识的双重结构 因果蕴含 隐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