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1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室内设计的意象化构建
1
作者 陶海鹰 《中国艺术》 2024年第4期76-81,共6页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迭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从专注“有形物质载体”转向追求“无形文化认同”的意识愈加强烈。同时,基于传统文化基因与意象化造物理念的现代设计表现形式又为建筑与室内空间“同体共生”的设计趋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迭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从专注“有形物质载体”转向追求“无形文化认同”的意识愈加强烈。同时,基于传统文化基因与意象化造物理念的现代设计表现形式又为建筑与室内空间“同体共生”的设计趋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室内空间“情理结构设计”与室外环境“气质神韵表达”的交融与呼应愈加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设计 室内空间 意象化表达
下载PDF
意象化叙事与“意象”小说范式的探索
2
作者 许爱珠 周剑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0-84,共5页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坛贯穿性的作家,始终引领着中国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不断走向创新性的艺术探索。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及其中国小说的文体实验意识。回顾贾平凹在21世纪初期的长篇小说实践,《怀念狼》和... 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坛贯穿性的作家,始终引领着中国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不断走向创新性的艺术探索。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及其中国小说的文体实验意识。回顾贾平凹在21世纪初期的长篇小说实践,《怀念狼》和《病相报告》这两部作品注重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现小说的深层意蕴,或者说是通过形而下的故事来解释形而上的哲学境界。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类生存危机的意象化叙事和“病象社会”的意象化叙事,赋予了小说主题形而上的文化思考和宏大叙事,并通过全新的“意象”小说文体范式的探索,实现作者在21世纪初的全球化语境下对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意象化叙事 意象小说 新汉语写作
下载PDF
当代琵琶曲《秋月吟》创作中的意象化探究
3
作者 廖丹滢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1期62-65,共4页
自琵琶音乐迈入20世纪的创作新篇时,大量的西方思维涌入同时也使得它开始告别传统音乐风格,并迈入现代音乐风格之中。在演奏中,由于传统曲目与现代曲目的演奏技巧、风格大相径庭,常常会令人产生如现代琵琶作品是否能拥有中国传统音乐韵... 自琵琶音乐迈入20世纪的创作新篇时,大量的西方思维涌入同时也使得它开始告别传统音乐风格,并迈入现代音乐风格之中。在演奏中,由于传统曲目与现代曲目的演奏技巧、风格大相径庭,常常会令人产生如现代琵琶作品是否能拥有中国传统音乐韵味、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又将如何在现代作品创作中进行实践的疑惑。《秋月吟》是陈音创作于2008年的琵琶作品,是现代琵琶作品中以“写意”为主题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秋月吟》为例,以演奏经验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理论结合乐曲进行分析。通过音乐结构塑造形象之美、音乐旋律塑造线条之美、音乐韵律塑造意境之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琵琶乐曲创作中实践的可行性,得出在“全球化”思维下现代琵琶创作的多种方式,探讨现代琵琶音乐发展的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琵琶演奏 意象化探究
下载PDF
重大主题报道的意象化表达策略——以《非凡十年只此青绿在人间》为例
4
作者 唐韵 《全媒体探索》 2024年第9期42-43,共2页
重大主题报道是检验党媒舆论引导能力、融合发展成效的试金石。创新话语形式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难点,亦是突破点。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江苏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魂、以大热IP“千里江山图”为卷、以中华大地青... 重大主题报道是检验党媒舆论引导能力、融合发展成效的试金石。创新话语形式是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难点,亦是突破点。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江苏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魂、以大热IP“千里江山图”为卷、以中华大地青绿之变为笔创新打造的《非凡十年只此青绿在人间》融媒产品,探讨重大主题报道共绘、共鸣、共情的意象化表达策略,为“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主题报道 生态文明 创新传播 意象化 中式审美
下载PDF
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化舞台制作——国家大剧院开年大戏《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
5
作者 匡国清 《歌剧》 2024年第3期32-39,共8页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1月25日至28日,作为开年大戏,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夏尔·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连演五场。演出由享誉“法国音乐遗产的最佳诠释者”的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1月25日至28日,作为开年大戏,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夏尔·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连演五场。演出由享誉“法国音乐遗产的最佳诠释者”的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钢琴家许忠执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歌剧院 国家大剧院 《罗密欧与朱丽叶》 音乐遗产 许忠 中法建交 意象化 古诺
下载PDF
从象形到形象:汉字审美的意象化过程——兼谈民俗观念下的汉字及其装饰 被引量:6
6
作者 罗礼平 邱志芳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0,共5页
关键词 意象化 审美范畴 自身 审美对象 独立 形象 艺术价值 篆刻艺术 审美理念 书法
下载PDF
虚拟网络视频:信息的意象化传播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海澎 陈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0-161,共2页
关键词 网络视频 虚拟 意象化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传播 信息 视频聊天 聊天软件
下载PDF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 被引量:6
8
作者 龙泉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05-111,共7页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龙泉明我国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重视,是借助于英美意象派的介绍。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形成,既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但它又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它是一种...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龙泉明我国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重视,是借助于英美意象派的介绍。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形成,既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但它又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它是一种自足的诗歌艺术。在中国古代,最早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意象 意象化 诗歌意象 传统诗歌 40年代 中国新诗 诗歌创作 二三十年代 描述性意象 思想情感
下载PDF
意象化叙事:母语写作的一种诗性言说方式——苏童小说与母语写作之二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经建 周爱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5-160,共6页
意象化叙事是苏童对文学世界的审美话语方式,意象的本质就是语义或语言之“思”的诗性言说。汉语言母语产生于观物取象、以象会意、据义构形的构成法则,其意义生产和表述机制的基本特征是意象化。苏童充分地领悟了汉语言母语的“意象化... 意象化叙事是苏童对文学世界的审美话语方式,意象的本质就是语义或语言之“思”的诗性言说。汉语言母语产生于观物取象、以象会意、据义构形的构成法则,其意义生产和表述机制的基本特征是意象化。苏童充分地领悟了汉语言母语的“意象化”要义,并将其转化、提升为小说创作的叙事运行范式,从而彰显了母语文学独具的审美形态和创作张力。意象化叙事又将苏童与当代许多作家区别开来,惟此,苏童的出现使中国当代小说真正切近了母语文学的本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小说 母语写作 意象化叙事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意象化”风格品评的发展脉络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兰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6,共7页
风格品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批评家所关注,经常采用"以物譬喻"的方式对作家作品风格进行意象化品评,代表了古人认识与理解风格特征的独特视角和审美情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艺术批评、独具... 风格品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代批评家所关注,经常采用"以物譬喻"的方式对作家作品风格进行意象化品评,代表了古人认识与理解风格特征的独特视角和审美情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艺术批评、独具民族特色的品评理论。本文拟对相关理论文献予以考察分析,探究其理论根源的同时,厘清意象化风格品评的发展脉络,进而加强对古代风格品评特征与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意象化风格品评普遍性特点的整体观照。该论题直接关涉古代艺术批评理论学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中国特色艺术学基础理论的建构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意象化 风格品评 发展脉络 理论文献
下载PDF
“戏剧化”、“意象化”与“声情化”——中国新诗音节理论的历史重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方喜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1,共8页
从系统的功能化角度来看,新月派的“声情化”与现代派的“意象化”、九叶派的“戏剧化”一样,也是新诗为进一步提升汉语白话的表现力、克服自身早期“直白化”缺点所做的重要的功能性的自我调整。“声情化”的提出,符合新诗理论发展的... 从系统的功能化角度来看,新月派的“声情化”与现代派的“意象化”、九叶派的“戏剧化”一样,也是新诗为进一步提升汉语白话的表现力、克服自身早期“直白化”缺点所做的重要的功能性的自我调整。“声情化”的提出,符合新诗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新诗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诗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音节理论 戏剧 意象化 声情
下载PDF
朦胧诗的意象化语体及其诗学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幼奇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0,共3页
朦胧诗在建构中所确立的意象化语体 ,作为体现了新诗语言文体本质性特征的诗家语 ,是其艺术革新对新诗在当代发展所作出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本文从“语象”、“语句”、“语篇”等相互关联的诗言层面 ,论述了这一语体的审美特征。指... 朦胧诗在建构中所确立的意象化语体 ,作为体现了新诗语言文体本质性特征的诗家语 ,是其艺术革新对新诗在当代发展所作出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本文从“语象”、“语句”、“语篇”等相互关联的诗言层面 ,论述了这一语体的审美特征。指出 ,它所洞开的新诗体式探索视野及其所体现的现代诗学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意象化语体 语篇 审美意识
下载PDF
作为园林意象化表征的宋代“宴射”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晓静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87,共9页
文章以宋室南渡为分界,描述了"宴射"在宋代经历了政治性变化和地理性转移后的发展过程,以此探索园林生活变化背后社会文化的转变及其对于园林的意义。宋代之前的园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具有功能性;而后逐渐抽离生活,变成纯粹... 文章以宋室南渡为分界,描述了"宴射"在宋代经历了政治性变化和地理性转移后的发展过程,以此探索园林生活变化背后社会文化的转变及其对于园林的意义。宋代之前的园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具有功能性;而后逐渐抽离生活,变成纯粹的艺术形式。在宋代这个艺术逐渐放弃外向彰显而转向内化隐喻的时代,园林创作也开始趋向写意,从减少园林活动到简化园林视觉景象,直至借助景题等"诗化"元素获得对原有园林生活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园林 宴射 意象化
下载PDF
隐喻和象征——细读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化呈现艺术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克瑜 《陇东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3-46,共4页
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氛围性(意境性)特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她小说中的意象描写不只是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机械复制和... 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氛围性(意境性)特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她小说中的意象描写不只是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机械复制和真实性的描绘与捕捉上,重要的是饱含着某种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义"的审美象征意蕴。细读张爱玲的小说,不难发现这种意象化的呈现艺术主要表现在小说的景物、人物和环境描写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景物 人物 环境 意象化艺术 细读
下载PDF
电影《白鹿原》的意象化符号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继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20,共2页
电影《白鹿原》以田小娥贯穿全片,悲剧性地显现女性对于宗族社会、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而最终被时代吞没的故事。片中写意场景的象征,主观色彩的修辞,以造型表意和符号象征为主导的叙事,都将形成自身民族话语,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特... 电影《白鹿原》以田小娥贯穿全片,悲剧性地显现女性对于宗族社会、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而最终被时代吞没的故事。片中写意场景的象征,主观色彩的修辞,以造型表意和符号象征为主导的叙事,都将形成自身民族话语,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特有的陕西关中情怀阐释。土地、牌坊、祠堂、窑洞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指的特殊意象的符号,都将更深地诠释出以土地为视角的叙事方式,深沉诠释了意象在全片中反复出现的符号化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电影 意象化 符号
下载PDF
先锋作家的意象化叙事策略:基于苏童小说的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智斌 《社科纵横》 2010年第3期71-73,共3页
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反意象"现象,而小说却大规模地引入意象。意象化叙事由此而成为先锋作家叙事策略之一种,主要代表是苏童。苏童小说多以意象化叙事代替了传统的情节叙事,这种叙事品格使苏童小说实现了与... 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反意象"现象,而小说却大规模地引入意象。意象化叙事由此而成为先锋作家叙事策略之一种,主要代表是苏童。苏童小说多以意象化叙事代替了传统的情节叙事,这种叙事品格使苏童小说实现了与电影、电视及舞蹈等视觉艺术的便利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作家 意象化叙事 策略 苏童小说
下载PDF
我国当代剧场建筑形态的意象化与设计反思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悦 《华中建筑》 2011年第10期8-11,共4页
建筑形态的意象化在古代的中外建筑中已有所表现。但囿于建造技术、设计工具及人文艺术追求的不同,其表现手法和最终形成的历史形态也不同于今天。当代,在建筑个性创意及特色追求的驱使下,建筑通过意象化产生意会信息,成为传播文化、时... 建筑形态的意象化在古代的中外建筑中已有所表现。但囿于建造技术、设计工具及人文艺术追求的不同,其表现手法和最终形成的历史形态也不同于今天。当代,在建筑个性创意及特色追求的驱使下,建筑通过意象化产生意会信息,成为传播文化、时尚的媒介。同时设计师希望把建筑的意象化表达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立起联系,寻找锚固点,达到轰动性效应。剧场作为城市重要文化设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文化快速转型发展中,随着设计手段和建造技术的更新,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它出现了众多的意象化形态。该文从当前我国剧场建筑中出现的水意象,仿生意象等众多意象化表达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建筑 形态 意象化设计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被引量:6
18
作者 杜丽琴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48-51,共4页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式。从叙事角度考察张爱玲小说意象兼顾了意象意义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从"意象化"客观叙事带来的形式美进行剖析,由此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文体风格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现代小说 意象化 客观叙事 文体风格 叙事方式
下载PDF
《红楼梦》意象化的叙事者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岳林 《宿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4-68,共5页
"石头"充当叙事者成为意象化的叙事者,这是《红楼梦》独特的叙事特点。从"以象含事"展开主题意旨、"以象写事"建构人物形象、"以象运事"推动叙述层次转换等方面,石头意象发挥了独特的叙事功能... "石头"充当叙事者成为意象化的叙事者,这是《红楼梦》独特的叙事特点。从"以象含事"展开主题意旨、"以象写事"建构人物形象、"以象运事"推动叙述层次转换等方面,石头意象发挥了独特的叙事功能,从而使得《红楼梦》叙事具有了诗化叙事的形式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 意象化的叙事者 叙事 功能 形式意义
下载PDF
隋代道教文学创作倾向的仙圣合一和神仙意象化
20
作者 蒋振华 邓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47,共4页
隋代道教文学创作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信仰的终极关怀与儒家政教事功的宣传功能相融合的倾向,形成仙道合一、内圣外王的整合态势;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刻意涂抹的神仙意象化,实现了道教的现实性与文学的审美性、艺术性的统一,把信仰者从精... 隋代道教文学创作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信仰的终极关怀与儒家政教事功的宣传功能相融合的倾向,形成仙道合一、内圣外王的整合态势;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刻意涂抹的神仙意象化,实现了道教的现实性与文学的审美性、艺术性的统一,把信仰者从精神安慰的层面提升到了艺术安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代 道教文学 仙圣合一 神仙 意象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