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当代室内设计的意象化构建 |
陶海鹰
|
《中国艺术》
|
2024 |
0 |
|
2
|
意象化叙事与“意象”小说范式的探索 |
许爱珠
周剑波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当代琵琶曲《秋月吟》创作中的意象化探究 |
廖丹滢
|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
2024 |
0 |
|
4
|
重大主题报道的意象化表达策略——以《非凡十年只此青绿在人间》为例 |
唐韵
|
《全媒体探索》
|
2024 |
0 |
|
5
|
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化舞台制作——国家大剧院开年大戏《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 |
匡国清
|
《歌剧》
|
2024 |
0 |
|
6
|
从象形到形象:汉字审美的意象化过程——兼谈民俗观念下的汉字及其装饰 |
罗礼平
邱志芳
|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7
|
虚拟网络视频:信息的意象化传播 |
朱海澎
陈童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8
|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 |
龙泉明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6
|
|
9
|
意象化叙事:母语写作的一种诗性言说方式——苏童小说与母语写作之二 |
杨经建
周爱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0
|
中国古代“意象化”风格品评的发展脉络 |
张兰芳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1
|
“戏剧化”、“意象化”与“声情化”——中国新诗音节理论的历史重构 |
刘方喜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2
|
朦胧诗的意象化语体及其诗学价值 |
李幼奇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13
|
作为园林意象化表征的宋代“宴射” |
何晓静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4
|
隐喻和象征——细读张爱玲小说的意象化呈现艺术 |
徐克瑜
|
《陇东学院学报》
|
2011 |
5
|
|
15
|
电影《白鹿原》的意象化符号解读 |
武继贤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6
|
先锋作家的意象化叙事策略:基于苏童小说的考察 |
吴智斌
|
《社科纵横》
|
2010 |
3
|
|
17
|
我国当代剧场建筑形态的意象化与设计反思 |
王悦
|
《华中建筑》
|
2011 |
2
|
|
18
|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
杜丽琴
|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
6
|
|
19
|
《红楼梦》意象化的叙事者 |
张岳林
|
《宿州学院学报》
|
2009 |
1
|
|
20
|
隋代道教文学创作倾向的仙圣合一和神仙意象化 |
蒋振华
邓超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