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意象化叙事与“意象”小说范式的探索 |
许爱珠
周剑波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意象诗学、徐则臣及现代中国小说 |
李徽昭
|
《创作与评论》
CSSCI
|
2012 |
4
|
|
3
|
论张爱玲小说中意象的抒情性与象征性 |
石玉秋
|
《榆林学院学报》
|
2010 |
2
|
|
4
|
鲁迅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意象创造的深层影响 |
张佐邦
|
《学术探索》
|
2000 |
2
|
|
5
|
从现实生活到小说意象:民俗如何在唐人小说中呈现——熊明新著《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评介 |
李剑国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6
|
张爱玲小说意象的叙事功能 |
王文参
|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0 |
|
7
|
论狄更斯小说意象的圣经原型 |
刘忠纯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11 |
2
|
|
8
|
论鲁迅小说意象形成的思维机制 |
王金宝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9
|
莫言小说意象的多重意蕴——《蛙》和《红高粱家族》的意象分析 |
王博雅
|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0
|
童年经验与东西方文学传统的契合——废名小说意象探源 |
饶嵎
|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
1993 |
0 |
|
11
|
观·品·悟:在小说阅读核心地带建构意象——评李昌亮老师《爱之链》一课 |
王爱华
|
《江苏教育》
|
2017 |
0 |
|
12
|
《红楼梦》意象解读 |
虞卓娅
|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13
|
张爱玲小说结构艺术 |
林亦修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6
|
|
14
|
虚构与现实——再论钟晓阳小说 |
钟晓毅
|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
1995 |
2
|
|
15
|
缄默、监控、记忆与反思——论帕特·巴克《再生》三部曲中的核心意象建构 |
李莉
|
《写作》
|
2019 |
0 |
|
16
|
浅谈小说意蕴解读的结构化策略 |
熊荣
|
《中学语文》
|
2021 |
0 |
|
17
|
解读审美意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专题二 |
熊芳芳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
2017 |
0 |
|
18
|
立足于当代小说的理论建构──评魏家骏新著《小说艺术论》 |
孙德喜
|
《淮阴师专学报》
|
1995 |
0 |
|
19
|
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探析 |
宋红霞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20
|
鲁迅小说“月夜”意象的客观象征意蕴解析 |
王圣杰
|
《艺术教育》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