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公刘早期诗作抒情构架和意象特色的考察
1
作者 张民权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80-84,共5页
公刘虽然早在四十年代就已发表诗作,但他的诗得以产生较大影响并终于一举成名,却是新中国诞生后五十年代头几年的事。 公刘这—时期的诗作有其独特的感情蕴含和艺术表现特色。就艺术表现言,诗人也经历了一个寻找自我并日渐成熟的过程... 公刘虽然早在四十年代就已发表诗作,但他的诗得以产生较大影响并终于一举成名,却是新中国诞生后五十年代头几年的事。 公刘这—时期的诗作有其独特的感情蕴含和艺术表现特色。就艺术表现言,诗人也经历了一个寻找自我并日渐成熟的过程。应该说,写得较早的《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里的一些诗,尚未形成鲜明的个性,艺术上也较粗糙;从收入《黎明的城》的“西双版纳组诗”和“卡佤山组诗”起,尤其到了《在北方》诗集,公刘的个性就显呈出来,艺术上也自如、成熟多了。本文就以这后一部分诗作为主要内容,对他当时创作的表现特色作些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刘 意象特色 比喻性意象 早期诗作 比拟性 构架 描述性意象 组诗 傣族 虚拟
下载PDF
论唐代长城诗中的意象特色
2
作者 刘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8期58-63,共6页
作为唐代边塞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城诗所采用的意象特色非常鲜明,与长城这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工程及其历史息息相关,其地域性意象特色有玉门关、雁门关、蓟门关(居庸关)、榆关、塞垣、紫塞等长城关隘,其他与长城相关联的意象... 作为唐代边塞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城诗所采用的意象特色非常鲜明,与长城这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工程及其历史息息相关,其地域性意象特色有玉门关、雁门关、蓟门关(居庸关)、榆关、塞垣、紫塞等长城关隘,其他与长城相关联的意象特色主要有“明月”“风雪”“黄沙”和“白骨”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长城 诗歌 意象特色
下载PDF
论汪元量词的修辞和意象运用特色 被引量:1
3
作者 江合友 《贵州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78-82,共5页
宋元之交的著名词人汪元量 ,虽少有人研究 ,但其词作却甚有特色。在修辞上 ,他好用隐括借句的表现方法 ,善用衬托法、隐喻法 ,喜用回忆法 ,讲究声律的谐美。其意象使用特点是 :大量用听觉意象 ,尤其是音乐意象 ;注重日常生活意象和书本... 宋元之交的著名词人汪元量 ,虽少有人研究 ,但其词作却甚有特色。在修辞上 ,他好用隐括借句的表现方法 ,善用衬托法、隐喻法 ,喜用回忆法 ,讲究声律的谐美。其意象使用特点是 :大量用听觉意象 ,尤其是音乐意象 ;注重日常生活意象和书本中的典故意象的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末元初 典故意象 衬托法 回忆法 日常生活意象 汪元量 修辞特色 意象特色 文学评论 声律 听觉意象 音乐意象
下载PDF
《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1—6期总目录
4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关键词 总目录 贵州 社会科学 学习毛泽东 鲁迅 苗族 反演推断 意象特色 九三年 全同概念
下载PDF
情动于心 形生于意──观马金仙主演《哑女告状》
5
作者 杨焕亭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人物性格 艺术形象 二度创作 表演主体 表演程式 舞台空间 艺术家 图腾崇拜 艺术风格 意象特色
下载PDF
论现代江南风景油画的成熟和民族化品貌的形成
6
作者 李洪震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54-157,共4页
在吴冠中、苏天赐等老一辈画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江南风景油画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化品貌,为现代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现代江南风景油画在以诗性审美为内核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意象造型特... 在吴冠中、苏天赐等老一辈画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江南风景油画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化品貌,为现代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现代江南风景油画在以诗性审美为内核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意象造型特色,呈现出清新明快、挥洒写意而又空灵秀逸、意境隽永的出众品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冠中 苏天赐 现代江南风景油画 意象造型特色
下载PDF
生命观冲突下的怀古文学意象 被引量:1
7
作者 田耕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6-200,共5页
不同的生命观有不同的生命价值观。任何一种生命价值观都会遭遇现实的困惑,哲学如此,文学亦如此。文学对生命价值的困惑在怀古伤逝题材中表现最为突出。中国古代知识群体,无论持入世的儒家、超脱的道家,还是无执无著的禅宗生命价值观,... 不同的生命观有不同的生命价值观。任何一种生命价值观都会遭遇现实的困惑,哲学如此,文学亦如此。文学对生命价值的困惑在怀古伤逝题材中表现最为突出。中国古代知识群体,无论持入世的儒家、超脱的道家,还是无执无著的禅宗生命价值观,在亲历古代遗迹时,都会难以自禁地流露其生命情绪。在怀古文学意象选取中的最大特征,就是今与古、生与死、永恒与短促的"情绪"对比的不同。不同的"意象情绪"对比传递出作者不同的生命观,由此形成怀古文学以生死为焦点的鲜明的生命特色。随着生命本体观的苏醒和认识的深入,怀古文学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本体间冲突的表现也在深入,并引起怀古文学中有限与无限统一的哲学生命思考,其意象的选取也渐次由悲凉到空漠,最终走向平淡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观 生命价值 生命本体 怀古文学 意象特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