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象话语”的三元谱系结构及其嬗变——兼论严羽妙悟:是“悟有分限”,还是“有分限之悟” 被引量:5
1
作者 徐扬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2-156,共5页
严羽《沧浪诗话》的"悟有分限"又作"有分限之悟"。后说符合既定意义、文本语境与文化话语诉求,也更具胜意。原来,严羽的妙悟三分:有一知半解之悟、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正是中国文论"意象话语"立足&qu... 严羽《沧浪诗话》的"悟有分限"又作"有分限之悟"。后说符合既定意义、文本语境与文化话语诉求,也更具胜意。原来,严羽的妙悟三分:有一知半解之悟、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正是中国文论"意象话语"立足"言—象—意"之辨的"言—不言—言不言"与"情(物)—物(情)—情物"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严羽"诗话"中"正—对—合/变……"的嬗变轨迹、规律与特性的论述,与西方文论中"形象话语"立足"言—意"之辨的"言—在"与"主—客"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反"二元体系结构的嬗变轨迹、规律与特性的描述,形成一种另类异质、对应互补的文论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意象话语 三元谱系结构 嬗变 妙悟
下载PDF
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历时演变研究——基于莫言小说中意象话语的英译分析 被引量:41
2
作者 冯全功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76,共8页
葛浩文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已有近40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他的翻译策略前后发生了转向,即从求同为主转向存异为主,或者说从文化操纵走向了文化对话。本文以葛浩文前后翻译莫言五部小说中的500个意象话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翻译策略的历时演变... 葛浩文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已有近40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他的翻译策略前后发生了转向,即从求同为主转向存异为主,或者说从文化操纵走向了文化对话。本文以葛浩文前后翻译莫言五部小说中的500个意象话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翻译策略的历时演变,发现异化策略一直占主导地位,意象保留法都在50%以上,只是后期的两个译本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意象,传达原语文化的异质性。如果考虑外部因素对译文生成的影响,认为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前后发生了转向也不无道理,但这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意象话语 翻译策略 历时演变
原文传递
葛浩文夫妇合译策略实证研究——以毕飞宇和刘震云小说意象话语英译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侯羽 王亚娜 曲凌熙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2,共6页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毕飞宇和刘震云五部小说中意象话语的英译,探究葛浩文和他夫人林丽君合译归化/异化策略特征。本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发现葛浩文夫妇2009年至2018年间主要采取归化策略,并注重运用显化翻译方法。此后,基于对葛...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毕飞宇和刘震云五部小说中意象话语的英译,探究葛浩文和他夫人林丽君合译归化/异化策略特征。本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发现葛浩文夫妇2009年至2018年间主要采取归化策略,并注重运用显化翻译方法。此后,基于对葛浩文夫妇合译与各自独译意象话语特点差异的比较分析,本研究认为归化为主策略既是林丽君负责合译这些小说第一稿和她本人归化策略倾向作用的结果,也是葛浩文对林丽君尊重和受其影响的结果,而显化方法是葛浩文考虑到归化和异化策略优缺点所采取的一种变通方法。中国文学“走出去”需要更加关注国内译者作为合译第一稿译者这一群体的选择,并可以更多尝试国内译者主译加国外汉学家译者润色的合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夫妇 合译策略 意象话语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文论被忽视的谱系性
4
作者 杨金戈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0-134,共5页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比较诗学视阈的中国文论因缺乏西方文论建构所具有的体系性与明晰性而遭到贬值对待。究其原因,与同时盛行的西方中心论有关。学界忽视了一个基本史实,即意音文字汉字及其书写立象尽意、依经立义、比物连类的话语模式...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比较诗学视阈的中国文论因缺乏西方文论建构所具有的体系性与明晰性而遭到贬值对待。究其原因,与同时盛行的西方中心论有关。学界忽视了一个基本史实,即意音文字汉字及其书写立象尽意、依经立义、比物连类的话语模式赋予中国文论另类于拼音文字及其书写意义假设、归纳演绎、描绘叙述的话语模式的西方文论的谱系性,由此形成了另类于西方文化形象话语体系的意象话语谱系,进而成为中国文论纲领。中国文论谱系性的被忽视会导致对中国文论整体把握与个案解读的偏差,乃至中国文论现代转换的失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谱系性 意象话语 话语模式
下载PDF
Terms and Metaphors in TasawwufDiscourse
5
作者 Sabaheta Gacani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4期275-285,共11页
This paper treats metaphors and terminology or the discourse of tasawwuf Having in mind that tasawwuf is a discipline developed in the scope of Islamic tradition and that its focus is on the esoteric dimension of the ... This paper treats metaphors and terminology or the discourse of tasawwuf Having in mind that tasawwuf is a discipline developed in the scope of Islamic tradition and that its focus is on the esoteric dimension of the Qur'an (ta wil), which relate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highest rank, an approach to such a discourse needs special effort, both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 belonging to either theoretical or practical tasawwuf is highly symbolic: theoretical tasawwuf deals with ontology and discusses God, world, and human being, while pragmatic tasawwuftries, just as the ethics, to change human being, that is, to ennoble him. Because of its specific way of presentation and its specific discourse, a communication with that discourse is determined by the knowledge of its symbolism, its terminology and, generally, its professional termi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urse of tasawwuf METAPHORS TERMINOLOG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