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愚人背后的分裂——凯瑟琳·安·波特《愚人船》的主题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魏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99-105,共7页
凯瑟琳·安·波特小说的一个核心主题是探讨现代人类巨大而可怕的缺陷。在小说文本中,波特追溯缺陷的根源,揭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种种缺陷背后的真相。波特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愚人船》,以船的意象作为整个现代人类社会的缩... 凯瑟琳·安·波特小说的一个核心主题是探讨现代人类巨大而可怕的缺陷。在小说文本中,波特追溯缺陷的根源,揭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种种缺陷背后的真相。波特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愚人船》,以船的意象作为整个现代人类社会的缩影,刻画了一群经历着各种"自我分裂"的现代愚人。他们或是在灵与肉的分裂中苦苦挣扎,或是由于种族主义而深陷身份危机之中,或是在父权婚姻与女性自由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总之,这些现代愚人折射出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正处于重大转型过程中的四分五裂的现代社会。本文对《愚人船》的主题进行重新解读,认为小说中愚人个体的自我小分裂折射出的是社会整体的大分裂,愚人们的行为是人性和社会在不同层面上分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愚人船 '分裂’主题 灵与肉 身份危机
下载PDF
论《愚人船》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邓红花 黄检文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4期54-56,共3页
凯瑟琳·安·波特的《愚人船》中没有愤世嫉俗的语言,却让人在平淡的语言中领略到"愚人满船而行"的状态和人类深陷困境的忧虑。本文从叙述话语、叙述视角以及叙述声音三方面来阐述《愚人船》中所揭示的人类不可避免... 凯瑟琳·安·波特的《愚人船》中没有愤世嫉俗的语言,却让人在平淡的语言中领略到"愚人满船而行"的状态和人类深陷困境的忧虑。本文从叙述话语、叙述视角以及叙述声音三方面来阐述《愚人船》中所揭示的人类不可避免的困惑和人与人对立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安·波特 愚人船 叙事话语 叙述视角 叙述声音
下载PDF
探《愚人船》之对话与癫狂
3
作者 邓红花 李海涛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1期48-51,共4页
凯瑟琳·安·波特用平淡的语言叙述了《愚人船》中愚人随船漂流无以为家的末日景象。本文从对话与癫狂两个角度探讨了凯瑟琳·安·波特《愚人船》中人人对立的"愚人"主题。
关键词 凯瑟琳·安·波特 愚人船 对话 癫狂
下载PDF
“愚人船”驶向何方
4
作者 陈真 《油画》 2022年第3期73-81,共9页
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人哥伦布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并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对当时的哥伦布来说,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中能看到一座岛屿可谓百感交集。船员在航行了70多天后,已经失去了寻找新大陆的信... 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人哥伦布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并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对当时的哥伦布来说,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中能看到一座岛屿可谓百感交集。船员在航行了70多天后,已经失去了寻找新大陆的信心,逐渐变得暴躁、多疑、怨恨,加之物资贫乏,人性之恶慢慢显露,甚至有人扬言要将哥伦布扔到海里喂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哈马群岛 人性之恶 愚人船 哥伦布 救世主 新大陆
下载PDF
论凯瑟琳·安·波特《愚人船》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铁池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9-95,共7页
《愚人船》是凯瑟琳·安·波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此以前,波特以短篇小说蜚声美国文坛。波特的小说一向以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文笔和隽永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自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1931)出版以来,声誉鹊起,... 《愚人船》是凯瑟琳·安·波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此以前,波特以短篇小说蜚声美国文坛。波特的小说一向以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文笔和隽永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别自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1931)出版以来,声誉鹊起,社会影响日重。许多大学的校园、文艺沙龙以及各种写作学习班都是她经常涉足并受邀发表演讲的地方,她那些对社会的冷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愚人船 凯瑟琳 犹太人 短篇小说集 反犹主义 西班牙 西方社会 勃兰特 麻醉剂 印第安人
下载PDF
浅谈以图像学方法研究博斯的《愚人船》
6
作者 李文娟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0年第12期10-12,共3页
图像学是西方美术史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强调对图像内容与图片背后深意的解读,它的出现让艺术充满了科学与理性。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法研究尼德兰时期神秘画家博斯的绘画作品《愚人船》,能够了解他画笔下所描绘的独特而具有吸引力... 图像学是西方美术史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强调对图像内容与图片背后深意的解读,它的出现让艺术充满了科学与理性。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分析法研究尼德兰时期神秘画家博斯的绘画作品《愚人船》,能够了解他画笔下所描绘的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奇异世界,理解他蕴藏于荒诞画风之下的真实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学 潘诺夫斯基 博斯 愚人船
下载PDF
从异化视角看波特小说《愚人船》中的怪诞人
7
作者 李曼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56-59,共4页
美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长篇小说《愚人船》是一部现代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百态图。透过船上怪诞人的心理世界描写,波特将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表现得十分到位。特里德维尔夫人拒绝承认现实的自己,沉浸在对自己少女... 美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长篇小说《愚人船》是一部现代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百态图。透过船上怪诞人的心理世界描写,波特将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表现得十分到位。特里德维尔夫人拒绝承认现实的自己,沉浸在对自己少女时代回忆的迷恋中,拒绝与人交流,拒绝异性的爱慕;宗教狂格拉夫先生貌似虔诚的基督徒,实则狭隘贪财,对自己的亲人残酷无情。这些怪诞人形象都表现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身和他人的关系都产生了异化。文章拟从马克思对工业社会的异化理论延伸开去,从弗洛姆人性异化的理论观点出发,试图以《愚人船》中怪诞人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的异化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愚人船 怪诞人 异化
下载PDF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与酒——以凯瑟琳·安·波特的《愚人船》为例
8
作者 肖明文 陈华菲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1-67,共7页
将《愚人船》置入西方关于女性酗酒话题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入探讨以凯瑟琳·安·波特为代表的酗酒女性作家对此语境的回应。在公开场合过量饮酒几乎一直是男性的特有权利,女性难以获得在公共场所大胆而且大量... 将《愚人船》置入西方关于女性酗酒话题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入探讨以凯瑟琳·安·波特为代表的酗酒女性作家对此语境的回应。在公开场合过量饮酒几乎一直是男性的特有权利,女性难以获得在公共场所大胆而且大量饮酒的自由。女性酗酒在西方社会长期被视为异常行为,但与此同时,酗酒也成为女性的反抗之道。波特在小说中着重刻画了一位中产阶级妇女、一位青年女艺术家和一群西班牙舞女的饮酒、酗酒行为以及酒后的暴力举动,从不同层面回击了性别不公正的西方社会文化语境。在波特的书写中,女性的饮酒行为是女性重新建构自我身份的重要方式,她们通过酒来获得被剥夺的权力、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饮酒能够帮助女性有效抵制被强加的身份符码,颠覆根深蒂固的西方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预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安·波特 愚人船 酗酒女性作家 性别角色预设
下载PDF
博斯《愚人船》的象征内涵
9
作者 刘剑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8-50,共3页
博斯(Hieronymus Bosch,约1450-1516)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活跃在尼德兰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与同时代的画家迥然不同,其画面内容常常晦涩难懂,他并没有与同时代的画家一样选择了尼德兰大师的传统,而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使其成为尼德兰... 博斯(Hieronymus Bosch,约1450-1516)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活跃在尼德兰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与同时代的画家迥然不同,其画面内容常常晦涩难懂,他并没有与同时代的画家一样选择了尼德兰大师的传统,而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使其成为尼德兰独树一帜的画家。博斯的作品《愚人船》是其代表作之一。关于《愚人船》的讨论,一直是关于博斯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愚人船》中的图像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 愚人船 愚人 猫头鹰
下载PDF
从“类猿人”到“愚人船”——论鲁迅思想中的启蒙与进化
10
作者 张全之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2,共8页
一、作为原创词汇的“类猿人”鲁迅的进化论思想一直是鲁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最近俞兆平有关鲁迅和严复关系的研究,使这一问题得到进一步深化。李冬木在《越境:“鲁迅”之诞生》一书中详细列出了鲁迅阅读过的有关进化论的著作,为理... 一、作为原创词汇的“类猿人”鲁迅的进化论思想一直是鲁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最近俞兆平有关鲁迅和严复关系的研究,使这一问题得到进一步深化。李冬木在《越境:“鲁迅”之诞生》一书中详细列出了鲁迅阅读过的有关进化论的著作,为理解鲁迅进化思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鲁迅对进化论的接受,不只是有助于他理解和认识人类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一理论纳入他的启蒙话语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独创了一个新概念:“类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启蒙话语 论鲁迅 进化论思想 进化思想 愚人船 理解和认识
原文传递
博斯《愚人船》文化母题的图像学分析
11
作者 夏雨阳 《美术文献》 2024年第1期66-68,共3页
文化母题是文化元素与符号的集合,深深植根于人类文化历史中,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西方以愚人船作为绘画创作母题的历史由来已久。15世纪至16世纪初,尼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的代表作品《愚人船》就是以中世纪愚人船为题材创作的... 文化母题是文化元素与符号的集合,深深植根于人类文化历史中,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西方以愚人船作为绘画创作母题的历史由来已久。15世纪至16世纪初,尼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的代表作品《愚人船》就是以中世纪愚人船为题材创作的,画面内容晦涩复杂,是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同时使用了象征与符号,暗含深刻的图像寓意。文章以此探讨愚人船作为文化母题在艺术史上的形成与应用,并从图像学角度分析现实与隐喻的关系,为艺术学研究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 愚人船 文化母题 图像学分析
原文传递
“思维着的人”的思索与“愚人船”的命运——重温马克思“1842~1843年通信”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聂锦芳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25,共21页
1842-1843年间,马克思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与他人进行了大量通信,借此考察了当时德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剖析了"庸人及其国家"体制,清理了与先贤和同道之间在思路和策略上的分歧;进而显现出"思维着的人"对被其称为"愚人船"... 1842-1843年间,马克思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与他人进行了大量通信,借此考察了当时德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剖析了"庸人及其国家"体制,清理了与先贤和同道之间在思路和策略上的分歧;进而显现出"思维着的人"对被其称为"愚人船"的德国命运的思索,以及为寻找新的社会变革之路所遭受的磨难和艰辛抉择的心路历程。这些通信引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观点,如:人与制度、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塑造;"坏的政治"对哲学思维和思想生态的破坏;沉溺于思辨和自由、一味激进地批判和鲁莽地行事将一无所获;不能满足于现实的"时针的运动"、要更在意"分针的运动";等等。这些论见构成这一阶段马克思思想发展最精彩的篇章;就是在他以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它们也没有失却光芒,更不曾被抛弃,而是构成其思想前后相续的一段"彩练",以及他毕生社会批判的价值前提。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当代德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哲学体系中,这些论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卓识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着的人” 愚人船 1842-1843年通信 社会变革
原文传递
试论怪诞图像原型二题——“鸟蛇相对”与”愚人船”
13
作者 李梦 《南方论丛》 2013年第4期102-107,共6页
通过分析在怪诞艺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原型,并以"鸟蛇相对"和"愚人船"为例,重新构建出这种原始意象,进而发现人类的精神共像,揭示出怪诞艺术深邃而丰富的象征含义,并探求其演变规律。
关键词 怪诞图象 原型 鸟蛇相对 愚人船 释读
原文传递
船长的餐桌与“亚瑟王的圆桌”——《愚人船》中的政治美食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明文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6-143,160,共9页
二战前夕,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竭力将饮食习俗与国家身份糅合在一起,企图通过饮食话语建构起一个'想象共同体'。这套彰显德意志特性的'饮食符号体系'强调对德国传统的绝对忠诚,内化在德国人的饮食语言和行动之中,成为力量... 二战前夕,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竭力将饮食习俗与国家身份糅合在一起,企图通过饮食话语建构起一个'想象共同体'。这套彰显德意志特性的'饮食符号体系'强调对德国传统的绝对忠诚,内化在德国人的饮食语言和行动之中,成为力量强大的'集体无意识'。《愚人船》所刻画的'真理号'航船是一个微型世界,以船长为首的德国人在饮食实践上映射了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导向。他们自我想象为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实则是一群肥胖纵欲的饕餮之徒。波特通过戏仿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传奇故事,生动刻画了德国种族主义者的吃喝丑态,深刻揭露了'德意志帝国'的饮食国家主义和强权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安·波特 愚人船 亚瑟王传奇 政治美食学
原文传递
“思维着的人”的思索与“愚人船”的命运:重温马克思“1842-1843年通信”及其意义
15
作者 聂锦芳 《中国哲学年鉴》 2017年第1期360-360,共1页
1842—1843年间,马克思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与他人进行了大量通信,信中考察了当时德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剖析了“庸人及其国家”体制,清理了与先贤和同道之间在思路和策略上的分歧;进而显现出“思维着的人”对被其称为“愚人船... 1842—1843年间,马克思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与他人进行了大量通信,信中考察了当时德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剖析了“庸人及其国家”体制,清理了与先贤和同道之间在思路和策略上的分歧;进而显现出“思维着的人”对被其称为“愚人船”的德国命运的思索,以及为寻找新的社会变革之路所遭受的磨难和艰辛抉择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法年鉴》 愚人船 思路和策略 心路历程 思维 德国 命运 思索
原文传递
逃离愚人船的流浪汉——谈苏童长篇小说《河岸》
16
作者 张柠 《全国新书目》 2009年第11期65-65,共1页
苏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河岸》,是继《动物凶猛》、《呼喊与细雨》、《启蒙时代》等小说之后,关于"文革少年"遭遇小说的又一重要文本,它提供了一种用"记忆"修复历史创伤的叙事范本。《河岸》以一位少年的"... 苏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河岸》,是继《动物凶猛》、《呼喊与细雨》、《启蒙时代》等小说之后,关于"文革少年"遭遇小说的又一重要文本,它提供了一种用"记忆"修复历史创伤的叙事范本。《河岸》以一位少年的"创伤性记忆"为基础展开,叙事保持了苏童一贯的风格,节奏自由舒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愚人船 长篇小说 苏童 河岸 现代诗 启蒙时代 创伤性 记忆 少年 语言
原文传递
怪诞与现实——浅析希罗尼穆斯·博斯《愚人船》
17
作者 杨惠婷 《明日风尚》 2018年第12期266-266,共1页
本文简述了博斯所处的时代,其次,分析了《愚人船》的形式内容。本文主要进行了图像元素的分析,并且分析了画中元素来源于现实的可能性。最后,本文总结了博斯的画是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并且含有一定的警示意味。
关键词 愚人船 博斯 现实 想象
原文传递
漂泊的愚人船
18
作者 非鱼 《游艇业》 2009年第8期140-141,共2页
“愚人船”(Ship of fools)=“一船笨蛋”?事实上,“愚人船”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引申意义远远大于其曾经存在过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文化现象 实际意义 愚人船
原文传递
愚昧与死亡——论美国愚人文学的主题嬗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俊武 王庆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42-45,共4页
关注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愚蠢及其对自身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是愚人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美国的愚人文学由讽刺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愚蠢到揭示现、当代人类的“无归属感”和“死亡”结局 ,其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这些愚人文学作品 ,对于... 关注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愚蠢及其对自身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是愚人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美国的愚人文学由讽刺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愚蠢到揭示现、当代人类的“无归属感”和“死亡”结局 ,其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这些愚人文学作品 ,对于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人类境遇的规律具有一定的认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愚人 愚人文学 愚人船 死亡
下载PDF
隐喻学观照下西方文学中“船”的形象解读
20
作者 林作云 《钦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9-102,共4页
"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由"船"这一形象隐射出来多种喻义,将"船"的隐喻形象由具体域的结构投射扩展并上升为认知的抽象域的投射,在隐喻学的视角下,选取三部西方文学经典中"船"的... "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由"船"这一形象隐射出来多种喻义,将"船"的隐喻形象由具体域的结构投射扩展并上升为认知的抽象域的投射,在隐喻学的视角下,选取三部西方文学经典中"船"的形象进行解读:作为救赎之舟的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作为容纳人类罪恶的"愚人船"和作为探索茫茫宇宙真理的波特的"愚人船"。赋予了具体域的"船"以一种全新的话语权和抽象深刻的话语范围,可以深化对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思维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学 诺亚方舟 愚人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