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关键词 古代审美意识 人性结构 审美残缺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理性抑制 实体化 古代人 主体性 理性认知
下载PDF
崇高的显示与起点的确立──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4-78,93,共6页
关键词 王国维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 非理性主义 审美特性 感性意欲 叔本华 中国美学 主体化 个性意识
下载PDF
审美关系的变异及其理论对应
3
作者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中国现代美学主潮是由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两大体系的对峙发展汇集而成的。但是这两个体系的对峙关系,仍然不能概括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全貌,如果仅仅局限在这种关系中认识问题,那么许多理论现象就难以解释,例如胡风所陷入的矛盾纠葛... 中国现代美学主潮是由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两大体系的对峙发展汇集而成的。但是这两个体系的对峙关系,仍然不能概括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全貌,如果仅仅局限在这种关系中认识问题,那么许多理论现象就难以解释,例如胡风所陷入的矛盾纠葛与主观论美学并没有多少关涉,而朱光潜对美感经验能动性和直接性的强调,与客观论美学也无根本的冲突。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近百年的历史过程是一个较上述对峙关系远为复杂的结构,其中还包含着另一个特殊的理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两个与主客两大美学体系表面上相似而实质上有深刻差异的理论形态。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发展,就是在这多种关系和理论形态的错综复杂的交织中呈现出来的。研究这个特殊的系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及其内部两种形态的特点,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关系 主观论美学 现代审美 客观论美学 实践关系 中国现代美学 实践意志 理性认知 感性意欲 社会美
下载PDF
消解困扰的审美自由(续)
4
作者 邹华 《甘肃高师学报》 2001年第1期22-30,共9页
审美关系理论是现代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审美特性、美感经验以及与之相应的美的感性形态的生成问题,而且关系着美的根源或美学本体论问题。中国现代美学早在30年代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这表明审美关系作为现代美... 审美关系理论是现代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审美特性、美感经验以及与之相应的美的感性形态的生成问题,而且关系着美的根源或美学本体论问题。中国现代美学早在30年代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这表明审美关系作为现代美学课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无法回避的历史意义。审美关系理论仍需要向前推进,仅仅局限在经验地描述审美不同于实用和科学的特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美学的研究水平。实际上,非实践、非认识的审美关系,恰恰是从实践和认识两大关系中转化升华出来的,为了深入理解审美关系,必须首先理解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看到作为两者综合的审美关系及其特性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美的形态是在怎样条件下呈现出来的。这些理论,将为审美关系的研究,为美的形态和艺术创造的历史研究,提供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认知 感性意欲 意志实践 审美观照 健全人性 审美关系理论 审美自由
下载PDF
古代传统的制动与审美方式的闭合
5
作者 邹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91-94,共4页
审美方式的主客分裂是由感性和理性的主体化引起的。主体化过程一方面是感性和理性在主体基础上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客体理性的否定和对客体感性的引导,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使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表现为偏重认识论意义的和偏重伦理学意... 审美方式的主客分裂是由感性和理性的主体化引起的。主体化过程一方面是感性和理性在主体基础上的统一,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客体理性的否定和对客体感性的引导,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使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表现为偏重认识论意义的和偏重伦理学意义的两种方式,前者突出理性认知,后者则突出感性意欲。感性和理性在主体基础上的统一,在审美上表现为审美特性的形成,即要求把审美和美从古代知情意真善美的混同中区别开来,这也是审美关系发展到近代以后出现的不可避免的倾向。而感性和理性的两种不同的结合方式,则在审美上表现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对立发展的倾向。这两种倾向的对峙发展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它们与审美特性的形成是一致的,尽管两种倾向在理性认知和感性意欲上各偏于一方,但是并不突破或超出审美特性所允许的界限,因为它们之所以形成各自的偏重,其根源即在于感性与理性在主体基础上重新统一的要求,它们从感性直觉和理性观照这两个侧面将审美特性发挥出来。其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方式 主观倾向 感性意欲 理性观照 感性与理性 客体 认知能力 伦理理性 审美关系 情感表现
下载PDF
《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
6
作者 朱志荣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55-156,共2页
《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邹华先生的《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一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是继他的《和谐与崇高的历史转换》一书之后出版的另一部力作。作者通过逻辑的形式,以严密的推理,剖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美的形态与... 《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邹华先生的《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一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是继他的《和谐与崇高的历史转换》一书之后出版的另一部力作。作者通过逻辑的形式,以严密的推理,剖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美的形态与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轨迹。它将主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能力 感性与理性 人性结构 感性意欲 原始崇高 审美活动 古代审美意识 审美理想 逻辑 美的形态
下载PDF
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
7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9-53,共5页
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 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欲求的。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状态才从认知或意欲的片面性升华到自由的境界。然而,人性结构总是具体的,感性只能作为个体的人的感性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现实中,而偏重社会的理性则不能脱离感性又具有普遍化的倾向。所以,必须把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美的形态,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中来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在辩证逻辑的指导下,坚持和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法则,简洁概括地揭示了人性结构封闭、狭隘的古代人。从审美意识偏重于中和,向现代人追求崇高的裂变中所蕴含的普遍原理和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结构 古代审美意识 社会美 自然美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认识论 审美扩张 审美残缺 现代艺术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历史嬗变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庆本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81-88,共8页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虽仍被使用,但却是一个越来越混乱的概念。因此,回答“浪漫主义是什么”并不比回答“美是什么”轻松多少。当年歌德与席勒提出“浪漫主义”这一术语的时候,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即它所指的是一种与“古典主义”相...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虽仍被使用,但却是一个越来越混乱的概念。因此,回答“浪漫主义是什么”并不比回答“美是什么”轻松多少。当年歌德与席勒提出“浪漫主义”这一术语的时候,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即它所指的是一种与“古典主义”相区别的东西。1830年,歌德在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审美意识 现实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 伪古典主义 革命浪漫主义 理性认知 历史嬗变 感性意欲 新时期
原文传递
恶扩散与丑增加——古代和谐后期演变的熵增大
9
作者 邹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2-56,共5页
对于原始人零散杂乱的审美心态来说,感性和理性在古代人性结构中所形成的抑制性关联或收敛性结合,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主客融合的审美方式,安恬适度的审美趣味,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等等,古代审美意识的这些方面,对于古代人在自然和社会中... 对于原始人零散杂乱的审美心态来说,感性和理性在古代人性结构中所形成的抑制性关联或收敛性结合,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主客融合的审美方式,安恬适度的审美趣味,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等等,古代审美意识的这些方面,对于古代人在自然和社会中寻求其适当的位置,对于他们保持那可以带来慰藉和稳定的心理平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着可以不断开发的广阔的外部世界和内在生活,古代审美意识是封闭而狭小的,当古代人的主体水平还保持在与客观世界的自发统一之上的时候,当他还必须依赖这种统一的关系求得其生存和发展的时候,封闭而狭小的审美意识更多地表现出了它的合理性的一面,而那个向往着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也更多地表现出它的生命活力的一面。然而这种情况在古代审美意识历史演变的后期阶段却出现了变化,人性结构的主体化导致了古代人性结构的松动和古代审美意识的解体,审美的混乱状态随之出现,借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术语,我们称之为审美的增熵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结构 审美活动 古代审美意识 审美理想 感性动力 理性 熵增大 现代审美 判别标准 感性意欲
原文传递
当代浪漫主义的终结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庆本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6年第4期96-99,1,共5页
当代浪漫主义的终结李庆本中国当代美学是从1976年开始真正确立的。从整体上看,文革“伪古典主义”的解体,导致出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新时期对峙发展的局面,前者的产生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标志,后者的产生以北岛写于1... 当代浪漫主义的终结李庆本中国当代美学是从1976年开始真正确立的。从整体上看,文革“伪古典主义”的解体,导致出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新时期对峙发展的局面,前者的产生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标志,后者的产生以北岛写于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时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审美意识形态 西方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新时期 感性意欲 审美主体 理性认知 主体性理论 “新写实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