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师非语言符号运用的教育传播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武文颖 原茜 方明豪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文章以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播学、教育学、教育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实证调查研究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对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通过设计4组相关量表,对大连地区5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除触觉和空间感觉非语言... 文章以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播学、教育学、教育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实证调查研究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对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通过设计4组相关量表,对大连地区5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除触觉和空间感觉非语言符号外,当前我国教师非语言符号传播能力普遍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另外,除嗅觉和时间感觉渠道的教师非语言符号与认知性和行为性效果不相关之外,其他类型的教师非语言符号分别与各层面教育传播效果呈现出正向的、密切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语言符号 认知性学习效果 感性学习效果 行为性学习效果
下载PDF
混生音乐族性的美学分析(导论) 被引量:6
2
作者 宋瑾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1-68,共8页
混生音乐即跨文化杂交音乐,可分双源混生、多源混生/一度混生和再度混生等类型,因此混生音乐的族性很复杂。其族性混杂,却往往归属某一来源族体。对此,极少有人关注。在混生音乐创作上,存在族性体现缺乏感性效果的现象。今天进行非遗保... 混生音乐即跨文化杂交音乐,可分双源混生、多源混生/一度混生和再度混生等类型,因此混生音乐的族性很复杂。其族性混杂,却往往归属某一来源族体。对此,极少有人关注。在混生音乐创作上,存在族性体现缺乏感性效果的现象。今天进行非遗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需要从美学上分析各种混生音乐族性及其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生音乐 族性 感性效果
下载PDF
“取韵”类新音乐混生样态与族性的美学分析——以《牧童短笛》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宋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5-83,共9页
新音乐之“取韵”类型的混生样态及其体现的族性自有特点。《牧童短笛》五声曲调虽然没有具体母本对应,却具有中国风格;而乐器、曲式、和声、复调等均体现西方古典艺术音乐特点。它跟新音乐整体一样,体现了20世纪上叶走中西结合道路的... 新音乐之“取韵”类型的混生样态及其体现的族性自有特点。《牧童短笛》五声曲调虽然没有具体母本对应,却具有中国风格;而乐器、曲式、和声、复调等均体现西方古典艺术音乐特点。它跟新音乐整体一样,体现了20世纪上叶走中西结合道路的新局内观、局内感和复杂的局内情,也即体现了新中华民族的族性。这种族性不同于传统炎黄子孙的族性,也不同于西方人的族性;虽然杂糅了中西音乐文化,却在整体上超越二者的原生族体,体现了“新文化”“新音乐”建构的新感性新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生音乐 取韵 族性 感性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