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性活动论思想是辩证法的重中之重
1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9-229,共1页
田明撰文《真理的目的性与辩证法的感性维度》指出,辩证法不仅关注道理,同时也关注情感,它承认偏见的存在,希望利用偏见来超越偏见,从而追求一种道理传播的形式必然性。辩证法是一种既关注认识活动又关注活动动机的认识方法,它从... 田明撰文《真理的目的性与辩证法的感性维度》指出,辩证法不仅关注道理,同时也关注情感,它承认偏见的存在,希望利用偏见来超越偏见,从而追求一种道理传播的形式必然性。辩证法是一种既关注认识活动又关注活动动机的认识方法,它从确定性原理出发,通过境遇的设定、原理与境遇的碰撞、相对结论的获取完成一次辩证性认识;辩证法又是一种超越内容局限性与形式局限性、道理与偏见的方法,它将前一次的认识结论作为新的起点,再次开启新一轮的辩证认识,其最高目的是追求形式上的绝对快乐与内容上的真与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哲学 哲学体系 时代价值 感性活动论思想
下载PDF
基于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共同富裕”现实解读
2
作者 马越 张丽丽 《大学(思政教研)》 2024年第4期181-184,共4页
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以单个“现实的个人”的富裕为前提。以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构建的“现实的个人”区别于西方“原子式个人”,以感性活动原则为指导,“现实的个人”的富裕是对人的自由自觉劳动的需要、是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以单个“现实的个人”的富裕为前提。以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构建的“现实的个人”区别于西方“原子式个人”,以感性活动原则为指导,“现实的个人”的富裕是对人的自由自觉劳动的需要、是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同发展的需要、是对个体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需要。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以他人为限制,而应以他人为条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上要以整体带动个人,个人赶上整体,要将人理解为历史的个人,正视个体差异,以逐步富裕推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活动 共同富裕 马克思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性”的哲学考辩——从马克思“感性活动”观点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策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在当前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诸多哲学解释中,马克思的认识论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性”的底层逻辑在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开发和利用,体现为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所依赖的数理机制。马克思从感性活动论出发,有力... 在当前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诸多哲学解释中,马克思的认识论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性”的底层逻辑在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开发和利用,体现为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所依赖的数理机制。马克思从感性活动论出发,有力地阐明了人类智能生成的实践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使人类智能生成的默会维度和意向性维度得到彰显,从而睿智地预见到两类智能生成方式的基本区分。在人类智能生成过程中,感性活动论所揭示的逻辑与辩证性规范、形式化与意向性以及事实与价值的结合,对于未来人机融合智能的开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哲学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模型 生成性 感性活动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感性活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意蕴
4
作者 李文慧 王刚 张志咪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现实的人是感性活动的主体,现实的自然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感性活动,只有在感性活动中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共同体。其历史意义在于建构了“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现实的人是感性活动的主体,现实的自然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感性活动,只有在感性活动中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共同体。其历史意义在于建构了“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的和谐统一,揭示了意识形态自身存在的本质真相,表明了实现社会真正共同体的现实基础。深入理解与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感性活动理论的具体内涵和思想精髓,对解答与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感性活动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感性的活动”与“活动的感性”——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探析
5
作者 张佳佳 唐彦林 《武陵学刊》 2024年第3期56-61,共6页
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包含着“感性的活动”与“活动的感性”双重内涵:感性是活动的,活动是感性的。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突破了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内在性,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之前的近代西方哲学里,由于感性与... 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包含着“感性的活动”与“活动的感性”双重内涵:感性是活动的,活动是感性的。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突破了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内在性,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之前的近代西方哲学里,由于感性与活动的抽象对立,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无法找到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统一的现实根源。“感性活动”概念的确立使马克思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将人的因素注入对象、现实、感性之中,开启了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哲学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活动 感性活动 活动感性
下载PDF
论实体与主体的“感性—对象性”——兼谈唯物史观“感性活动”对“感性直观”的逻辑跃变
6
作者 孙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3,共8页
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作为逻辑起点,拆解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体系,以感性的实体活动和实体关系化解抽象的思辨活动和思辨关系。在费尔巴哈看来,“感性”是对象化的直观,“直观”是对象化的感性;“感性直观”是“感性—对象性”的... 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作为逻辑起点,拆解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体系,以感性的实体活动和实体关系化解抽象的思辨活动和思辨关系。在费尔巴哈看来,“感性”是对象化的直观,“直观”是对象化的感性;“感性直观”是“感性—对象性”的“实体实践”和“实体关系”;“实体即主体”统一于“实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复调叙事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感性的人的活动”重新奠基“感性—对象性”,实现对费尔巴哈实体性“感性—对象性”的逻辑跃变和彻底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 主体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确立的哲学基础——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7
作者 胡兰 周志山 《新丝路》 2024年第24期0086-0088,共3页
感性活动”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雏形,它源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吸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哲学所作出的伟大功绩,并吸收了其“感性对象性”原则... 感性活动”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雏形,它源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吸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哲学所作出的伟大功绩,并吸收了其“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合理内核。此外,他洞察到黑格尔辩证法中“活动”原则的能动意义,强调了黑格尔哲学的可取之处——人是劳动产生的结果。因此,深入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活动”原则确立的哲学基础,是全面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性活动 感性对象性 感性活动”原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下载PDF
论马克思“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理论来源、思想内涵和意义
8
作者 高艺轩 《哲学进展》 2024年第4期719-725,共7页
“感性–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实践论的理论源泉和新世界观的逻辑指南。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与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与黑格尔“自我活动”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本文期以理清“感性–对象性活动”概念从何处发源及其对以往哲... “感性–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实践论的理论源泉和新世界观的逻辑指南。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与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与黑格尔“自我活动”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本文期以理清“感性–对象性活动”概念从何处发源及其对以往哲学根本性质的批判和超越,从而揭示“感性–对象性活动”概念的理论取向和价值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费尔巴哈 黑格尔 感性–对象性活动
下载PDF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感性维度探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的视角
9
作者 陈高华 赵强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3,共9页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根本症结在于当前劳动教育中对劳动教育感性维度的遗忘,即忽视了劳动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它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是人的生命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人追求自由的根本途径。因此,摆脱劳动教育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唤醒感性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感性维度,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坚持劳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人的劳动价值意识、劳动精神面貌及劳动技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感性活动 马克思 劳动哲学
下载PDF
从“感性对象性原则”到“感性活动”——《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眼中费尔巴哈“伟大功绩”探寻
10
作者 刘芳铭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74-78,共5页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对象性原则 感性活动 马克思 费尔巴哈 理论源流 哲学视域
下载PDF
论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的现实批判向度
11
作者 蒋永涛 林之乐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第5期41-48,共8页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基础性概念,是马克思得以联结理论与现实的中介。在这一概念的视域下,马克思发现了现实个人的积极本质,确证了感性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完成了对现实异化的理论考察,为理论介入并扬弃异化现实奠定了理论...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基础性概念,是马克思得以联结理论与现实的中介。在这一概念的视域下,马克思发现了现实个人的积极本质,确证了感性的现实性和真理性,完成了对现实异化的理论考察,为理论介入并扬弃异化现实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 类本质 感性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
12
作者 刘丹 《哲学进展》 2023年第5期866-872,共7页
因为费尔巴哈将感性直观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原则,他得以向一般形而上学宣战。但也正是因为感性直观本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费尔巴哈未能完成他所开启的庞大事业。在马克思思想陷入危机之时,他深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启发,并曾一度站在费尔巴哈... 因为费尔巴哈将感性直观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原则,他得以向一般形而上学宣战。但也正是因为感性直观本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费尔巴哈未能完成他所开启的庞大事业。在马克思思想陷入危机之时,他深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启发,并曾一度站在费尔巴哈立场对黑格尔哲学进行猛烈抨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洞察到费尔巴哈感性直观原则的弊端,在德国哲学活动原则的基础上扬弃了感性直观原则,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性活动概念,发动了一场消灭一般形而上学的存在论革命,完成了费尔巴哈的未竟之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直观 德国古典哲学活动原则 感性活动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
13
作者 陈永杰 《理论视野》 2024年第2期5-10,共6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使用了一个新概念——感性意识。通过对感性意识概念的解读,我们发现马克思主张意识是由人的感性活动带来的,而不是自我意识的逻辑展开;人通过类意识——感性意识确证着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使用了一个新概念——感性意识。通过对感性意识概念的解读,我们发现马克思主张意识是由人的感性活动带来的,而不是自我意识的逻辑展开;人通过类意识——感性意识确证着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感性意识呈现方式的语言,也是在人与人的实践交往中生长出来的。只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我们才能在理论上把握马克思同近代思辨哲学的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也才有可能与我们真正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意识 感性活动 自我意识 语言
下载PDF
回归现实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与怀特海的感性活动论之共通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秀华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5-95,共11页
伴随哲学的转向,作为现当代思想家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把哲学目光投向现实世界,并寻求哲学的经验基础,在辩证思维、过程思维与整体论、有机论立场下,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意识哲学。他们不再分析作为实体、本体的“物”、作为主体的自我... 伴随哲学的转向,作为现当代思想家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把哲学目光投向现实世界,并寻求哲学的经验基础,在辩证思维、过程思维与整体论、有机论立场下,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意识哲学。他们不再分析作为实体、本体的“物”、作为主体的自我和自我意识,而是分析现实的人之生存活动及生活过程、现实实有和事态的感受、摄入活动,立足主体性原则,回答主体如何在环境中自我生成、实现自身、获得解放;依循主体间性探究宇宙秩序、人类文明何以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经历了从“反”——批判与解构到“返”——回归感性现实的理论重建的思想历程。尽管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使用的核心概念不同,前者强调现实的人之劳动、生产、实践,后者则考察现实实有的感受、摄入、生成、创造,但其哲学都是植根于感性活动论,不仅将名词动词化,从“实践解释学”进展到“纯粹感受批判”,而且关注“主客体”相互作用与“主体间性”的交往等,在诸多方面具有共通性。在两位那里,无论是主体间的交往还是相互摄入关系都必须建立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这一感性活动的实践辩证法和过程辩证法的理解之上,主体和认识、实践的对象——客体、环境都是客观实在,并从历史的逻辑和过程视野确立感性活动这一最基本的理论维度。这无疑有助于凸显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原则的哲学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怀特海 感性活动论 共通性
原文传递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子礼 邓晓臻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辩 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生存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 被引量:7
16
作者 涂良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1-34,共4页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q...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活动 马克思 哲学 思维方式
下载PDF
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对于世界的存在论证明——从一个知识论的难题谈起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让新 李弦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探讨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革命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一大热点,但假若不从知识论的视角切进,则又容易滑向"独断论"的境地。马克思真正发动了感性活动的存在论革命,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实现了对于世界的存在论证明,但这种"证... 探讨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革命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一大热点,但假若不从知识论的视角切进,则又容易滑向"独断论"的境地。马克思真正发动了感性活动的存在论革命,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实现了对于世界的存在论证明,但这种"证明"方式又是独特的,经历了"正、反、合"的三步骤,是一种"前理论""前范畴"的证明,因此也是具有直接自明性的,而这种证明方式也直接反映在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感性活动 世界 存在论 知识论 证明
下载PDF
从感性活动出发开启的哲学任务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立新 李齐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53,共8页
马克思提出哲学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是针对资本时代状况为哲学发展厘定的基本方向,也是哲学回归其始源出生地即现实生活世界的合法途径。当今哲学无疑需要以此为据来筹划自身,才能参与现实生活,突破资本与形而上学的抽象统治,通过守护... 马克思提出哲学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是针对资本时代状况为哲学发展厘定的基本方向,也是哲学回归其始源出生地即现实生活世界的合法途径。当今哲学无疑需要以此为据来筹划自身,才能参与现实生活,突破资本与形而上学的抽象统治,通过守护思的事业而合理地确证自身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活动 资本 形而上学 现实性
下载PDF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感性活动概念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信砚 刘建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39,共9页
作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感性活动"是一个与人的存在内在相关的存在论范畴,也是马克思突破旧哲学存在论的关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感性活动概念经历了萌芽、形成、初步阐发的思想前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作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感性活动"是一个与人的存在内在相关的存在论范畴,也是马克思突破旧哲学存在论的关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感性活动概念经历了萌芽、形成、初步阐发的思想前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感性活动与人的存在、感性活动与自然、感性活动与历史、感性活动与自由这四个方面对感性活动概念的存在论阐明,表明马克思离开了思辨的哲学基地,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其最基础、最核心的方面而言,是在存在论上所实现的革命,而这一革命具体体现在感性活动概念的如下三方面的存在论意义上:一是对全部理性形而上学的超越;二是宣告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三是揭开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感性活动 存在 历史
下载PDF
哲学自我确证的本真道说--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立新 李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23,共7页
把感性活动确立为哲学思考的主导原则,马克思开启了哲学回归其源始出生地即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向。在资本和形而上学作为本质根据的现代生活过程中,哲学由感性活动出发,可望能够澄明资本与形而上学抽象统治的实质。哲学只有在参与现... 把感性活动确立为哲学思考的主导原则,马克思开启了哲学回归其源始出生地即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向。在资本和形而上学作为本质根据的现代生活过程中,哲学由感性活动出发,可望能够澄明资本与形而上学抽象统治的实质。哲学只有在参与现实生活中才能履行守护思想的本务,进而确证自身的现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活动 资本 形而上学 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