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百年文学镜像,感爱国忧民之情——部级精品课《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任务研习》品赏
1
作者 孙胜男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7期59-62,共4页
历史赋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特殊的时代使命,我们也理应在深入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铭记它的价值。课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要求是:“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 历史赋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特殊的时代使命,我们也理应在深入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铭记它的价值。课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要求是:“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比研读,总结单元作品,深入体会“感时忧国”的时代情感,拓展延伸精神传承,引导学生去宏观深入地解读品鉴现当代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研习 现当代文学 语言艺术
下载PDF
新教伦理与感时忧国:晚清《鲁滨孙》自西徂东 被引量:2
2
作者 姚达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3,共5页
晚清文学翻译系统有三,分属归化、异化和调适。这三个翻译系统中,Robinson Crusoe各有译本。调适系统较近梁启超的调适思想,采中西杂揉取向。异化系统的译者多是传教士,其译较近原文,基于新教伦理。由异化系统中的粤译本可知,传教士引... 晚清文学翻译系统有三,分属归化、异化和调适。这三个翻译系统中,Robinson Crusoe各有译本。调适系统较近梁启超的调适思想,采中西杂揉取向。异化系统的译者多是传教士,其译较近原文,基于新教伦理。由异化系统中的粤译本可知,传教士引灵的传教与投机的冒险交缠难分。归化取向和调适取向的文人,多有感时忧国倾向。此两系统中的译者,在译本中创造性地转寄了儒家的现实关怀。三个汉译系统的翻译倾向和特征,一方面说明了晚清《鲁滨孙》自西徂东的不同路向,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视角,借以解释同时期的翻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翻译 《鲁滨孙漂流记》 新教伦理 感时忧国.
下载PDF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 被引量:2
3
作者 乔琦 邓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受“新批评”派及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之影响,早已是学界老生常谈的事实。但为什么是“新批评”和“大传统”,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断,以及这种“影响”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却缺少追问。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夏氏孜孜矻矻于小说史对“道德视景”的呈现,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60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夏氏认同、珍视中国现代小说“感时忧国”的大传统,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反观故国时,以学术研究的形式而“感忧”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不完整”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现代小说史》 “形式”的道德 道德视景
下载PDF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从夏志清到王德威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之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胡焕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6-149,共14页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范式意义。李欧梵在"感时忧国"大传统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个性主义、浪漫主义展开研究。王德威则以非历史主义的"假想叙事",视晚清小说自发而杂芜的"求新求变"之"众声喧哗",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真正起点,从而颠覆"五四"新文学相应的历史地位。秉持截然不同的现代性核心意涵,便构建出完全不同历史景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王德威 多重现代性 假想叙事
下载PDF
夏志清“感时忧国”说对内地学界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锦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85-87,共3页
夏志清先生的"感时忧国"说自提出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广泛认同,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格局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感时忧国&qu... 夏志清先生的"感时忧国"说自提出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广泛认同,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格局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感时忧国"说也存在着某些缺陷与不足,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现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感时忧国”:夏志清文学批评的创新及限度
6
作者 李屹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31-37,共7页
从改革开放开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对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持续不断的影响。考察其关键概念"感时忧国"(obsession with China)的提出及其汉译,可以理解夏志清文学批评的关注重心及理论创新。近年来,... 从改革开放开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对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持续不断的影响。考察其关键概念"感时忧国"(obsession with China)的提出及其汉译,可以理解夏志清文学批评的关注重心及理论创新。近年来,李欧梵、王德威、陈国球和顾彬等学者引用、发展了这一概念,它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论争紧密相关。"感时忧国"说诞生于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之中,这一批评话语建立在道德与艺术的二元结构之上,其理论的局限性让人不禁追问,讨论中国文学现代性能否有别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史 夏志清 现代性
下载PDF
苏曼殊的感时忧国诗
7
作者 王玉祥 《北方论丛》 1984年第5期72-76,共5页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著名作家之一,曾经轰动当时的文坛。郁达夫说过:“苏曼殊是一位才子。”苏曼殊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小说、散文的创作方面,也表现在外围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然而,最为人们所注目的,还是...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著名作家之一,曾经轰动当时的文坛。郁达夫说过:“苏曼殊是一位才子。”苏曼殊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小说、散文的创作方面,也表现在外围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然而,最为人们所注目的,还是他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诗歌 著名作家 文学团体 清末民初 文学成就 文学作品
下载PDF
“感时忧国”与宗教视镜的角力——重探穆旦的“新的抒情”
8
作者 李章斌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4,共9页
一、“新的抒情”的争辩与实践“抒情”与“抒情传统”(“抒情主义”)是最近20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不过,“抒情”却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内心情感的抒发的问题。具体文本的“抒情”质地不仅与作家的个人禀赋、性格相关,也隐隐地与历史背景... 一、“新的抒情”的争辩与实践“抒情”与“抒情传统”(“抒情主义”)是最近20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不过,“抒情”却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内心情感的抒发的问题。具体文本的“抒情”质地不仅与作家的个人禀赋、性格相关,也隐隐地与历史背景、思想与文化动向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与40年代初期,就曾发生过一场有关“抒情”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的抒情 抒情传统 抒情主义 穆旦 个人禀赋 历史背景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洋意象嬗变
9
作者 叶澜涛 《海洋世界》 2023年第3期76-83,共8页
中国自近代以来,海洋意象就开始摆脱古典海洋意象的浪漫主义倾向,开始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康有为的《九月二十二重泛大西洋》、朱琦的《关将军挽歌》、王韬的《因循岛》、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刘鹗的《老残游记》等海... 中国自近代以来,海洋意象就开始摆脱古典海洋意象的浪漫主义倾向,开始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康有为的《九月二十二重泛大西洋》、朱琦的《关将军挽歌》、王韬的《因循岛》、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刘鹗的《老残游记》等海洋作品中不难读出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焦虑与不安。真正横扫屈辱悲愤形象的当属郭沫若的《女神》集。如《立在地球边放号》《浴海》等作品都可以看出五四之后昂扬的抒情基调与近代感时忧国的海洋意象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海洋文学最为重要的变化是海洋意识的更新,这种更新是一个从已知向新知、由边缘向中心、由混沌向辨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残游记》 海洋意象 当代文学 海洋文学 朱琦 浪漫主义倾向 刘鹗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想像力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永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9期66-70,共5页
审视20世纪的中国文学,想像力的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匮乏与聚讼不已的现代性有关。具体来说,是与科学所倡导的理性思维有关;也和政治话语下的文学创作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20世纪中文学 想像 匮乏 科学
下载PDF
张秀亚抗战时期诗歌创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芝国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5-70,共6页
张秀亚作为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在抗战时期沦陷的京津地区,不仅坚持编辑纯文学期刊,也在自己的诗作中融合深沉的感时忧国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女性意识。她在诗歌的美学营造方面,以象征女性气质的秀美与温婉为主,而她在爱伦.坡的《钟声》... 张秀亚作为台湾妇女写作的燃灯人,在抗战时期沦陷的京津地区,不仅坚持编辑纯文学期刊,也在自己的诗作中融合深沉的感时忧国精神和中国传统的女性意识。她在诗歌的美学营造方面,以象征女性气质的秀美与温婉为主,而她在爱伦.坡的《钟声》影响下用长诗讲述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不仅为新诗诗形建构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也引领了北京沦陷区的长诗创作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秀亚 传统 女性意识 长诗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文学的忧患意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锦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7-71,共5页
从中国远古神话产生起,中国文学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儒家学说中得以发扬光大并在现代文学中演变为“感时忧国”精神。十七年文学中忧患意识并没有断流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十七年... 从中国远古神话产生起,中国文学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儒家学说中得以发扬光大并在现代文学中演变为“感时忧国”精神。十七年文学中忧患意识并没有断流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十七年小说对古老中国民众所遭受的重重苦难继续作了一定程度的书写与表达;二是十七年作家在以文学作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三是十七年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仍保持某种关注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患意识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鲧禹原型阐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胜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50-56,共7页
鲧禹神话作为原型在文学中被塑造成英雄神话,它凝结了人类对英雄的崇拜,积淀在原始先民的意识底层。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鲧禹原型并不是对鲧禹神话的简单重复,也不仅局限在单一的、永远不变的英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不同时代文化背... 鲧禹神话作为原型在文学中被塑造成英雄神话,它凝结了人类对英雄的崇拜,积淀在原始先民的意识底层。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鲧禹原型并不是对鲧禹神话的简单重复,也不仅局限在单一的、永远不变的英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不同时代文化背景被不断丰富、变化,不断置换变形,从英雄走向普通凡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鲧禹原型成为各种力量借以表达自身的文化符码,既体现出了作品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又能让我们在相同的原始思维的模式下体验不同的文化,也能更直接、更深刻地认识原型这一既抽象又具体,既多变又稳定的人类文化与文学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鲧禹原型 英雄 文化反思 日常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文学的忧患意识——兼与夏志清教授商榷
14
作者 张锦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8-43,共6页
夏志清教授曾认为“感时忧国”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其他各历史阶段的文学是不存在该精神的。但是,如果仔细辨析“感时忧国”精神的源流,深入分析十七年文学相关文本,我们会发现该精神不过是积淀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深层的忧患... 夏志清教授曾认为“感时忧国”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其他各历史阶段的文学是不存在该精神的。但是,如果仔细辨析“感时忧国”精神的源流,深入分析十七年文学相关文本,我们会发现该精神不过是积淀在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深层的忧患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置换与发展,它在十七年文学中并没有全然消失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对此,夏志清的相关文章也是充满悖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患意识 夏志清 精神
下载PDF
殖民与专制:中国现代文学的双重言说语境 被引量:3
15
作者 妥佳宁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6,共11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曾获历代学者关注的各种话题,无论是革命、感时忧国,还是启蒙与救亡,抑或现代性,甚至抒情,都是对“怎样中国,如何现代”的一种总体性回应。更有学者将中国现代文学解读为民族国家文学,而另一些学者则试图从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曾获历代学者关注的各种话题,无论是革命、感时忧国,还是启蒙与救亡,抑或现代性,甚至抒情,都是对“怎样中国,如何现代”的一种总体性回应。更有学者将中国现代文学解读为民族国家文学,而另一些学者则试图从后殖民的视角来看待鲁迅以降的启蒙者,或在“半殖民地性”的框架下讨论中国的现代主义书写。这样的解读无疑触及了中国现代文学所面对的外来殖民文化言说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言说语境 后殖民 专制 文学解读 半殖民地性 民族
下载PDF
洞见与偏狭——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16
作者 邱向峰 《滁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0-12,35,共4页
夏志清以布鲁克斯的新批评与李维斯的"大传统"作为理念渊源和精神内景,采用中外对照与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流变进行梳理和审视。他在推崇文学本身美学质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对作品道德意识的探讨。并以... 夏志清以布鲁克斯的新批评与李维斯的"大传统"作为理念渊源和精神内景,采用中外对照与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流变进行梳理和审视。他在推崇文学本身美学质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对作品道德意识的探讨。并以"感时忧国"精神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这使他的批评也呈现出了富于直觉印象和整体思维的中国式特色。当然我们在肯定这些深刻洞见时,也会清醒地看到他对"意识形态"的过于警惕与对小说人物典型化塑造的轻视,导致了他对某些作家尤其是对鲁迅解读的偏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史 洞见 际视野 偏狭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感时忧国夏志清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怀宇 《书城》 2016年第2期106-112,共7页
二00七年秋天,我赴美时,曾两度到夏志清先生家访问。夏先生的道德文章,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其人,在我眼里是“老顽童”。其文,《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古典小说》,足可传世。
关键词 夏志清 《中现代小说史》 古典小说 道德文章 顽童
原文传递
历史激荡中的家国情怀--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读解
18
作者 曾攀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第1期71-76,共6页
纵观近现代中国历史,“感时忧国”的叙事形态成为了自19世纪中期遭受外来侵略以来,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一种情感结构与精神伦理。需要指出的是,“家国情怀”并不是一种固化的概念,也不是不言自明的所在,在中国现代化... 纵观近现代中国历史,“感时忧国”的叙事形态成为了自19世纪中期遭受外来侵略以来,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一种情感结构与精神伦理。需要指出的是,“家国情怀”并不是一种固化的概念,也不是不言自明的所在,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情怀是流动的、开放的,经历了政治的、文化的补益,以及美学的与修辞的建构,甚至在历史的动荡中遭受了沉重的冲击,也经历了自身的危机,最终通过内外的裂变和重建,呈现出一个民族牢固而生辉的精神抱负、抒情形态以及价值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怀 结构 叙事形态 外来侵略 近现代中 抒情形态 现代文学
下载PDF
论夏志清中国文学批评观的发展
19
作者 何随贤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专攻西洋文学的夏志清转向中国文学批评后,逐渐从以西方文学批评标准衡量中国文学到开始关注中国文学自身的语境,并在此语境中展开对中国文学比较全面的批评。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考察起点,结合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以... 专攻西洋文学的夏志清转向中国文学批评后,逐渐从以西方文学批评标准衡量中国文学到开始关注中国文学自身的语境,并在此语境中展开对中国文学比较全面的批评。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为考察起点,结合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论述,追踪夏志清从认为中国文学不够伟大到深刻体会中国文学感时忧国文学传统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揭示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探索。夏志清中国文学批评观的发展显示了一位侨居海外多年的文学批评家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体味和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文学批评观 道德批评观
下载PDF
寻找台静农先生的鲁迅塑像
20
作者 梅家玲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29,共2页
台静农先生与鲁迅之间的渊源,现今已为众所周知。然而,在他渡海来台之后的戒严时期,这却是个不能言说的禁忌。缘于对左翼思想的高度警戒,国民政府迁台之后,将绝大多数的三四十年代文学作品列为禁书,鲁迅其人其文,自然是首当其冲。早年... 台静农先生与鲁迅之间的渊源,现今已为众所周知。然而,在他渡海来台之后的戒严时期,这却是个不能言说的禁忌。缘于对左翼思想的高度警戒,国民政府迁台之后,将绝大多数的三四十年代文学作品列为禁书,鲁迅其人其文,自然是首当其冲。早年的台静农感时忧国,文学书写兼具愤心与悲心,是最受鲁迅赏识的青年晚辈之一;二人往来密切,情谊深厚。当时台先生被视为左翼分子,曾三度被国民政府逮捕下狱。渡海之后,时局森严,所落脚的温州街宿舍附近,亦每每有情治人员往来逡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静农 文学书写 渡海 左翼思想 民政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